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否有告诫孙权好好干的意思?

东篱晚香


答:😂!给我的感觉这话不像是孙策说的,倒是很像孙权做的。

我们都知道,孙策临终时是把江山让给张昭了,决定权不在孙权而在张昭手里!原文: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个是什么事儿呢?当然是内事儿了!内事张昭是怎么做的呢:

孙策去世后,张昭即向朝廷上表,又给各属县发公文,对江东的内外将校则令他们各守其职。当时孙权非常悲伤,张昭劝孙权说:“作为继承人,重要的是能继承先辈的遗业,使它昌大兴隆,以建立伟大的功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盗贼占山蜂起,孝廉你怎么能卧床哀伤,与常人那样去放纵个人的感情呢?”他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然后众人才服从了孙权。这件事必须给张昭👍!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权以示臣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拮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这是外事了,张昭说了也没用!👎。

在主战的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下,孙权与刘备联合,反倒击退了曹操大军。同年十二月,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所属的当涂,但未能攻克。

这些事情孙策能预料到吗?如果孙策能预料到这些事情,那他怎么没有预料到许贡的家人暗算他呢?

他没预料到,人家郭嘉替他预料到了。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中行偃1


我的理解,孙策说的这句话,并没有告诫孙权的意思。

首先,这句话并非正史记载,而是出自《三国演义》,并且在演义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第二十九回,孙策临终时的嘱托:

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第二次是第四十四回,面对曹军大军压境,是战是和,孙权拿不定主意,吴国太再次提起了这句话:

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

然后,仔细分析《三国演义》,孙策临终所言,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嘱咐众官,叮嘱他们以江东为重,好好辅佐孙权,凭借江东的地利,乱世当中大有可为。

告诫孙权,战阵之上,孙权不如自己,但选贤用能、保守一方,自己不如孙权,希望孙权能正确认识自己,好自为之。

告别慈母,自己无法继续尽孝了,希望母亲能照顾好弟弟,并且当母亲担心孙权年幼难当大任时,孙策留下了题主所讲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

警示诸弟,警告这些弟弟都要好生辅佐孙权,不准搞内乱,否则不得入祖坟。

诀别夫人,最后是和大乔诀别,并希望通过大乔姐妹给知己周瑜带话。

这里面,第2点是针对孙权所讲,勉励孙权好好干,而“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更多的是对母亲讲得,毕竟弟弟们年幼,真遇到事情肯定自乱方寸,关键时刻还是依靠母亲这颗定海神针。

所以说,吴夫人把这句话牢记在心,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她的妹妹,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太(吴夫人姐妹两人都嫁给了孙坚),最后吴国太在赤壁之战前夕,生死存亡之际,把这句话再度搬出来,挽救了江东。


历史都付笑谈中


导语:

张昭是江东地区非常有文化和地位的士族,在孙策杀到江东以后,张昭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孙策的部下。孙策十分看重张昭的能力,所以江东文臣中,张昭是排在首位的。周瑜是孙策的挚友,跟随周瑜一起打天下,成为了江东集团的合伙人之一。孙策入主江东以后,周瑜长期帮助孙策操练水师。

这两个人是江东地区非常著名的两个人才,孙策在临死前,曾经嘱托过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意思很简单,孙策向孙权推荐了这两位人才来辅佐他。

01孙权刚刚接手江东政权,必须要有人辅佐才行。

当时的孙权才多大呢?19岁罢了。我们19岁的时候,还在上学,孙权却已经成为了数百万人的领袖。

孙策因为独来独往惯了,所以遭到暗算,受伤而死。这个时候他必须要将江东集团的所有业务交给孙权,因为孙权是他所有弟弟中岁数最大的一个。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脩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

可是孙权的能力足够吗?他当得起这个重任吗?在孙策眼里,孙权的能力,应该是不容怀疑的。

15岁的时候,孙权就已经成为了县令,治理地方。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工作经验,至少在管理方面,是有一定能力的。

他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担当大任,孙权是可以的。
但是要面对如此大的摊子,孙权又是第一次接手一个大集团,未免还是有很大难度。如果把权力交给别人,孙策心里又不放心。所以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托孤。孙权虽然不是孙策的儿子,但是他以弟弟的身份继承了孙策的遗产,也算是孙策的继承人。孙策必须要为孙权安排好一切。这个时候如果在集团内部只安排一位顾命大臣,显然是不妥的。毕竟孙家的江山还不够稳固,孙权的地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当,一旦权臣篡位,孙权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乎孙策为孙权安排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文臣张昭,还要一位则是武将周瑜。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支持孙权,这样一来孙权才有了相对的保障。

02周瑜和张昭需要和孙权接触的机会。

当然了,这次的辅政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孙权个人,更是为了江东大局。既然是江东大局,那么周瑜和张昭的切身利益自然也在其中。

他们是人才没错,可是他们跟孙权却没有合作过。所以当孙策去世,孙权上台以后,孙权是不是还会像孙策一样信任他们?他们心里没有底。

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三国志》

既然是个未知之数,那么孙策的安排就显得很重要的。趁着孙权立足未稳的时候,周瑜和张昭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方面与孙权处理好关系,一方面帮助孙权治理好江东。

这样一来,这两位人才就得到了一个可以跟新主子融洽相处的机会了。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周瑜和张昭自然会使出自己所有的才能,告诉孙权他们完全可以跟孙权完美搭档。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来好像都是这么个道理。谁都想要任用跟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孙权也不会例外。

可是孙权上台以后,却没有将自己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切都是尊重孙策最初的安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张昭主管江东内部事务,而周瑜则主管江东军队。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一个结局呢?

首先周瑜和张昭一定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希望新领导能力看中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因为当时换将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们不努力,极有可能会被淘汰。其次孙权地位不稳,需要一个过渡期,顺便当成一个观察期。孙权年纪小资历浅,接手的又不是皇位,所以难免地位不稳。这个时候他必须要尊重孙策的所有决定,顺便他还可以观察一下周瑜和张昭的忠诚。再者孙权对江东格局还不够了解。孙策统领江东的时候,江东地区已经趋于和平状态,所以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孙权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是不敢轻易调动重要人员的。

由此可见,周瑜和张昭能够得到任用,还是必然的选择。后来这两位能够一直被重用,则可以看得出,孙权对他们也很满意。

03周瑜掌兵,可以确保江东的安稳。

对孙策来说,这样的安排其实是比较无奈的。因为张昭并不是孙策最信任的人,好在他不掌握兵权。张昭是半路投靠孙策的,不算孙策的嫡系力量,所以自然也不会得到孙策的全部信任。

可张昭的能力很强,对江东又如此熟悉,是江东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了张昭的帮助,孙家才能在江东立足。

所以说孙策安排这么一位人物辅政,他心里是不太放心的。这个时候孙策还是有相关考虑的,所以重要人物登场了,那就是周瑜。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

周瑜是起兵的时候就跟着孙策的,而且跟孙策是连襟关系,两人娶了大小乔姐妹,属于亲戚关系了。再加上周瑜跟孙策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周瑜是辅政的绝佳人选。

有了周瑜的帮助,孙策才能够安心把江东的江山交给孙权。因为周瑜所掌握的,是江东的军权,这是最重要的权力。

孙家能够在江东有一席之地,关键就是因为他们的军队是江东各大家族中最强大的。当时的情况大家或许不是很了解,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兵马,这是被允许的。孙家想要当家做主,自然要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行。

所以周瑜就是孙家强大军事实力的最好保障,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只是客气话,其实孙权所能依靠的只有周瑜。

总结:周瑜算是为孙家鞠躬尽瘁了。

孙权这么小的年纪上台,又不是继承皇位,对周瑜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束缚。也就是说周瑜想要推翻孙权,其实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可问题就在这里,周瑜偏偏就是对孙家忠心耿耿,你上哪儿说理去?我认为周瑜之所以如此忠诚,其实是为了完成孙策和自己共同的理想。

当初孙策和周瑜已经规划好北伐偷袭许昌,从而夺取天下的计划了。可惜孙策提前死了,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周瑜希望完成孙策的梦想,那也是自己的梦想,仅此而已。


江湖小晓生


姓孙的人自古以来都不好惹。说远点的孙悟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搞的各路神仙们都无可奈何。稍微近点的1800年前的孙氏三父子:孙坚、孙策、孙权,哪个都不好惹呀,练曹操这样的大boos都只能望江兴叹。说再近点的,国父孙中山,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熟悉了,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反正就是记住了,姓孙的不好惹就对啦。

好好干那是必须的嘛,创业容易守业难,不好好干的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会被隔壁的老曹和老刘哄抢一空,到最后恐怕小命都不保哦。

实际上,小孙同志也没有辜负老哥的期望,不仅守住了江东,而且搞得隔壁老曹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夷陵之战,隔壁的老刘也被自己一战打的半身不遂,最后在白帝城郁郁而终了。

周瑜,武力值高,人长的好看,头脑也发达,年纪轻轻就志得意满,和孙权升堂拜母结为兄弟,后来还娶了美女小乔为妻。在东吴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张昭,老成持重,政治艺术绝对一流。对孙权的教育也是孜孜不倦,硬是把年轻气盛的孙权磨炼得成熟稳重。

孙策给小老弟留下了一文一武来辅佐,实在是厉害。


大礃柜


一,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

这句话是孙策临终时对弟弟孙权说的。

原文如是:须臾策醒,见金疮粉碎,乃自叹曰:“吾不能复生矣!”随即请张昭等诸将入内,策嘱咐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汝等善相吾弟。”乃取印绶,唤弟孙权近卧榻边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汝宜想父兄创业之艰难,勿轻易也。”权拜受卬绶。……母乃豪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立事,当复如何?”策曰:“吾弟胜我十倍,江东必然无失。但内事不决, 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郎。恨周郎不在左右,不得嘱咐也。”……策召文武曰:“汝等善佐吾弟,各尽忠义之名。”再语孙权曰:“汝若负功臣,吾阴魂于九泉之下,必不相见。”嘱讫而亡,时年二十六岁。

二,为什么这么说?

孙策,人称“小霸王”,武艺高强,然由于其骄傲自负,孤身犯险,以至于为仇家许负门客所伤,死时只有二十六岁,自己的儿子才几岁。汉末乱世,实难领袖江东,权衡利弊,只能传位弟弟孙权。

孙权当时年龄也不大,只有十七岁。孙策这么说,也有对弟弟不放心的缘故,但他又必须为兄弟打气,所以才有“若举江东之众,决胜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吾弟胜我十倍,江东必然无失。”等语,重要的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才是重点。

三,这句话对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句话完全正确。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孙策确实有过人之处 ,不尽勇猛善战,而且有识人之明。识人用人,是好的领导人必备的素质。

张昭是江东文臣之首,相当于汉之箫何,其才能在治理国家,保证国家正常运转方面不可多得。

周瑜,作为大都督,排兵布阵,行军打战,在整个三国时期也属一流。宋代苏轼有诗赞他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著名的赤壁大战,就是他的杰作。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美化诸葛亮,故意把周瑜、张昭等都有所贬低。


段辉时


引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可以说是孙策给孙权留了两位辅政大臣。而且东吴的内政情况文就是以张昭为首,武以周瑜为首,确实有告诫孙权的意思。内政上有张昭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外交军事上周瑜绝不会做出丧权辱国的行径。

内事不决问张昭

张昭在东吴是文臣之首,内政离不了张昭。孙策告诫孙权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字面的意思,内政上有犹豫的事情问问张昭如何处理;第二层意思就是只要牢牢的掌控了张昭那么东吴的文臣就全部攥在手里了,内政上想要推行人和新政策都会顺水推舟,反之就不能够顺利实施自己的意思。

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这个人非常的有战略目光,孙策知道自己死后东吴的未来在周瑜的手里。周瑜对东吴忠心耿耿,将孙权托付给周瑜孙策非常的放心。当初孙策和周瑜二人一文一武双剑合璧,横扫江东,才有的东吴大业。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孙策想要告诫孙权,周瑜是开国元勋针对于外事不会有丧权辱国的行径。事实上赤壁一战要不是周瑜和鲁肃力主于战,那么东吴也就沦陷了。



总结:孙策临终前说孙权不善于打江山,只善于守江山。那么一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完全就是告诫孙权。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内政作不了决定问张昭,军事不能决定问周瑜。这是主人向孙权推存人才,并非叫他好好干。


陈永金


这是指定政权高级佐僚的意思,你非要说有没有告诫的意思呢,也可以说有吧,不过那都不是重要的。


颜回1999


告诫孙权要善于用人。


老赵大赵赵建明


有告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