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浮沉于史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才学出众,可是在感情上却备受争议。原配张琼华只见过他几面,却在乡下守候到终老。第二任妻子安娜和他有过5个孩子,还是没有能够白头偕老。第三任妻子是抗战夫人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后也自杀了,死因成谜。

郭沫若还有一个让世人不理解的地方就是,他似乎对挖掘皇陵很有兴趣。据说他对秦始皇陵和武则天乾陵都有兴趣,不过最后却只挖掘了定陵,其他的都没被批准。

不过郭沫若最开始计划要挖的可不是定陵,他要挖的是长陵。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陵墓,可是他和人折腾了一个月,却还是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才转而求次,去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练手了。

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把他和那些盗墓的人混为一谈,毕竟他挖墓也不是给自己求财,而是考古。

一,为找《永乐大典》,计划挖长陵。

郭沫若一直热衷于考古,而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一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可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都是零零散散残存的几百卷了。而郭沫若和吴晗认为《永乐大典》的全部原件一定被埋藏在明长陵中。

于是郭沫若、吴晗、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六个学者打了报告,送了上去,申请挖掘长陵,还得到了批准,于是就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挖掘陵墓之路。

这些人坚信,长陵从来就没有被盗掘过,要是成功挖掘之后,里面的陪葬品一定能震惊世人,定当又会是世界奇迹。

二,挖长陵受阻,改挖定陵。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长陵,可是他们折腾了一个月,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有找到,不得不放弃了,决定改挖万历皇帝的定陵先练练手了。

定陵在历史上就出现过三次火灾,已经有了坍塌的迹象,挖掘难度不是很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成功挖掘定陵后,还可以为挖掘其他陵墓提供经验。

其实不管是挖长陵,还是挖定陵,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目前的科技还不成熟,只是坚持挖掘的人还是占了上风,才导致最终还是挖掘了定陵。

三,保存技术不成熟,很多文物受损。

1956年5月,正式开始挖掘定陵,虽然定陵的规模比长陵小,难度也还是不小的,到了第二年5月才找到金刚墙,也就是地宫的入口,而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58年的7月才结束。也就是说,挖了差不多两年了,可以想象工程有多巨大了。

定陵里面安葬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陪葬品的确惊人,但是却也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因为很多字画,丝织品等宝贵的文物在出土没多久就被氧化变色,甚至是灰飞烟灭了。

周总理听说了之后,也很生气,说出了这样的话: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短时期内不准再主动挖掘皇陵,《永乐大典》是否在长陵也只能是一个谜团了。其实按照目前限有的科学技术,即使真的在长陵,也不能挖,出土的瞬间就会被氧化,有什么意义了?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在我国考古界,有一个铁律: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这是一次心酸惨痛的考古悲剧带来的启示。

这个悲剧就是定陵的考古挖掘。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

定陵挖掘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为什么要挖掘定陵?

1955年10月9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带领一些文艺界名流到明十三陵参观。

中午时,他们在长陵东边的柿子园休息聊天。吴晗不但是副市长,同时也是明史专家,写过《明史简述》等著作。聊天中对郭沫若等人说:“永乐皇帝就埋在长陵,如果挖掘长陵,建个博物馆,把长陵中的文物展示出来,肯定对研究明史有重大推动作用。”郭沫若等人深表赞同。

于是,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便送到了国家政务院,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有人反对,反对无效:

消息传出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他俩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文物保存、复原技术都不过关。根本不具备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但是吴晗等人决心已下,无法改变。他们觉得全国解放好几年了,老一辈专家和新一代大学生联合,就可以胜任挖掘工作了。

长陵挖掘改为定陵挖掘:

1955年12月,“长陵挖掘委员会”成立,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考察,队长赵其昌认为,长陵的挖掘规模太大,应该找一些好挖的陵墓做一下试崛。

那时,定陵的一些城砖脱落,露出碹洞,考古专家认定从这里,可能会直接找到墓道,更省力。就这样,挖掘长陵改为挖掘定陵。

琳琅满目的珍贵随葬品:

1956年5月,定陵挖掘正式开始,挖掘工作就不细说了,直接说挖到了什么。

宋神宗和两个皇后尸体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除了棺椁内的随葬品外,帝后的棺椁外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冠、带、配、饰、金银器具等等共2648件。

许多珍品独一无二。宋神宗的金丝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即使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复制出如此生动精美的皇冠。

孝端皇后的三龙两凤冠,珠光宝气,极其奢华,其上共装饰红、蓝宝石128块,各种珍珠多达5400余颗。

孝靖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图案优美,极富感染力,升龙、行龙左右盘绕,极其威严。前后襟和衣袖上还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或读书,或出游,或沐浴,不一而足。还饰有金银锭、方胜、犀角等八宝,蕴含"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

可惜的是,从定陵地宫打开的那一瞬间起,悲剧就发生了:

很多有机文物在漆黑的地宫可以保存千年,但是一旦接触氧气,便瞬间氧化。很多书画、丝织品很快灰飞烟灭。

当时,考古人员缺乏经验,还将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整匹的布料衣物上,结果没几个月便变黑变脆,支离破碎了。而有些金属物品也变形生斑了。能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

更令人同心的是,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之风刮起,不少考古学家被逼离开工作岗位,无人照料的定陵再次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文物迅速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被扔出去,帝后的尸骨也被烧得干干净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国家考古挖掘和保护技术已经具备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挖掘帝王陵墓了呢?

不可以!起码在我们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那一天。

除了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社会伦理等因素。很多帝王的后人还在,挖人家祖坟好像说不过去。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主动挖掘帝陵,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说陵墓被盗、基建出土等,我们还是要做挖掘的。考古界管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挖掘”。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一、挖定陵,是吴晗提出,郭沫若同意并报中央批准的。二、选择定陵,是因为定陵是朱明朝最豪华的陵墓,在未计入“义务”投工,在当时财政枯竭的情况下,用去八百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朱明朝当时两年多的财政总收入。三、由于投入巨大,陪葬品自然十分丰富,反映了朱明朝最高的工艺水平,有挖掘研究的必要。四、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挖定陵并没有障碍,它是国家的建筑,不是私人的东西,国家有权对其处置。有些东西限于科技条件,没能保护好,但也为以后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经验,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四、后来的红卫兵,对万历的尸体进行了焚烧,为读书人张居正报了仇,是天道报应不爽,做得好!,


安平144796971


万历兄生前是个难伺候的主儿,把各位大臣折腾的够呛,但他没想到几百年后竟然会出现一个叫郭沫若的狠角色。




提起郭沫若我的第一印象是文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个历史学家,热衷于挖掘帝王的陵墓。其实最先提出挖掘陵墓的并不是郭沫若,而是明史专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当吴晗向郭沫若告知他的想法后,郭沫若立马就认同了,随后他们给上级领导写了一份请求批准挖掘陵墓的报告。鉴于他们当时有十足的信心,上级领导就批准了。

刚开始他们是打算挖掘明十三陵之首的长陵,即朱棣及徐皇后的合葬墓。当时因缺乏挖掘大型陵墓的经验,在经过专家的讨论后,决定先挖掘万历的定陵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挖掘定陵。


1956年,考古人员打开了沉封了三百多年的定陵,但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有限的文物保护技术,导致定陵内的大量文物受到氧化和破坏,各种字画珍宝、丝绸织品顷刻间灰飞烟灭,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于这些文物的损坏,郭沫若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似乎没有一点愧疚意识,还打算挖掘秦始皇陵和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并以老朋友的身份请求周总理批准他的计划。周总理一想到之前那些损坏的文物内心就十分的悲痛,面对郭沫若的请求周总理只说了一句“此事留作后人来完成,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这些文物的损坏对国家来说是一笔损失,但这些责任还是不应该由郭沫若一人来承担。


雁城流浪僧


郭沫若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了。

也许是当时社会环境,养成了他这样一位矛盾综合体,他文采斐然,胸有大志,他是文人,也是革命战士,他参加过北伐,参加过南昌起义,他是坚持抗战的领军人物。

但是他内心却又有些无奈,有些自卑,更有些无助,因而造成了他有些行为让人无语。

他有很多缺点,做过很多让人不敢苟同的事情。

很多人拿鲁迅骂他来说事,我是很看不上眼的。因为事实上,一百个鲁迅,也比不上一个郭沫若。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拿两个人的生平事迹来对比就知道了。

郭沫若这个人虽然经常有变换阵营立场之举,但他心中有大义,对于国内的政治势利,哪家得势他就依附谁,很多人说他什么墙头草。

我想说的是他再怎么墙头草也是在为中国的自强发展而出力,这一点就比只会张嘴哔哔乱喷的鲁迅强很多了。

至于他为什么挖定陵,这其中倒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吴晗鼓动的。吴晗是一位明史研究学者,他对明朝的事物自然是很有兴趣的,原本他是准备申请挖明长陵的,但怕遭到中央的拒绝,就退而求其次,先挖定陵,当然以吴晗当时的声望,要申请挖定陵也够呛,所以他找到了郭沫若,说服他一起上书申请。

而郭沫若这个人本来就好奇心重,被吴晗这么以吹,他也想看一看明朝的皇帝究竟留下了什么好东西。


姜子钧


我也来公平公正的发表自己的几句观点:

作为当时身处乱世的知名一员,

他的感情历程是不是会注定要几经辗转?

尽管如此却始终没有亲人跳出来控诉、揭发他,

是不是代表他不是太无情?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风云变幻更迭“都还能善终”,

并得到老邓为他塑铜像亲笔提字:郭沫若像。

还领头创建了第一所科技大学,

是不是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当时非常有能力的人?

后人对他最大的诟病就是强烈谴责他倡议、请缨挖掘、破坏了很多座皇族古墓,

我在想,如果当时的“家长”不同意,

他个人有权利去安排、去实施、去完成吗?

他也是奉命行事好不好?

找他一个人背锅真的合适吗?

何况他在近代考古领域的确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

后人们一边享受他的劳动成果、

一边又痛骂他不是人、

是嗜财如命的禽兽、

是华夏儿子子孙后代的罪人,

这样真的好吗?

这样就真的公平了吗?

现如今又有多少表面保存还非常完好的古陵,

实际上却已经惨遭身份多重的“盗墓贼”的洗劫?

个人感觉历朝凡是有很大影响的人“都是有功有过的”,

而他,

也只是一个“人”。

特殊时期为了活命保全自己,

连段小楼都可以现场出卖一直深爱他、保护他、帮助他的妻子和一块长大风雨同舟的师弟,

何况是郭沫若?

而且“你”就确定“你”真的能够做得比他更好吗?

还有很多人都诅咒他会遭到悲惨的报应,

而据真实了解,

他还真的没有遭到现世报,

不仅自己安然老死善终,

连一干子女也各有建树。

这些事情都是在网上查得到的。

我也只是尊重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有感而发而已,

敬请网友不喜勿喷。

欢迎网友跟帖各抒己见良性讨论指导,

谢谢。








持续亲善的仁生


郭沫若最开始对定陵是不屑一顾的,根本心思没有在这座皇陵之上,他最初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寝-长陵身上的,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童鞋的陵寝,是十三陵中面积和规制最豪华占地面积最庞大的皇陵,同时也是整个十三陵风水最好的祖陵。


老郭有个特点,挖墓要挖最大最好的,所以在和国务院申报的时候,在报告书上详细点名了就是要挖长陵,要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从而来搞清楚明代帝陵的地下玄宫的规制和特点,还有一个小私心是,谣传已经在世间绝迹的《永乐大典》很可能在长陵地宫有陪葬,此事如果一旦成真,那将是轰动历史界的一件大事儿,随后,国务院对郭沫若的报告批准了,郭沫若欣喜若狂马上组建了一直考古队对巨大的长陵进行试掘。


然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考古队整整在长陵的宝顶之上用洛阳铲打孔试探了一个月,竟然死活找不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所谓入口就是皇陵的金刚墙,因为只有找到它,才有可能进入到地宫大门,否则在其他的部位是不可能用人工挖开数米厚的地宫墙壁的,下图就是金刚墙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地宫墙壁的厚度足足有几米,而且都是磨砖对缝用糯米汤浇筑的“铜墙铁壁”,找到金刚墙后,在顶部便可以轻松拆掉从而进入地宫了。

时间又过了半个月,考古队员还是找不到任何线索,只能上报郭沫若请示如何解决,郭沫若经过开会决定,先暂时不在长陵上下功夫了,暂时把目光转移到一座小一些的皇陵试试手,从而积累明代皇陵地宫的开启经验,练熟后在过来挖掘长陵,于是乎,定陵被锁定了,它成为了郭沫若练手的对象。


老猪的碎碎念


另类君答题(*^▽^*)

郭沫若这个畜生,书法可以,诗歌可以,画作也可以,但人品真的够渣,在学术界打击排斥和他意见相左的学者,贪占故宫中的文物字画,统揽体制内的人渣,即使是块贪占文物字画的康生,也不能和郭沫若的“渣”相比拟。

现在切题。

郭沫若的本意是想挖掘朱棣的长陵,但周总理将他的请示驳回,他不死心,又拉上吴晗、范文澜等明史专家共同上书,这次直接将报告送到了主席那里,主席大手一挥:交由总理酌情处理。

总理无奈,只好批示:原则同意,妥善挖掘。

然而挖掘工作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准备了半年之久后挖掘队伍才开工,然而开工是噩梦的开始,几乎每星期考古团队中就有一个成员病倒,到最后连队医都病倒了,折腾了大半年,连长陵的门都没打开!

无奈之下,只好放弃。

在这之后,郭沫若不得不改弦易辙,朱棣不好招惹,他就找上了怂货万历的定陵。

定陵被挖掘后,棺椁中的皇袍、朝珠、珠宝玉器等七零八落的扔在地上无人照看,附近村民将其中一些东西甚至金丝楠木棺材搬回家中,结果导致一些人家常常半夜发出低吼声,某些人离奇死亡。

接着考古队中也有人离奇死亡,最终定陵发掘虎头蛇尾,虽有些收获,但损失大于收获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事后,郭沫若又盯上了唐太宗和秦始皇的陵墓,报告递交到周总理手上后,总理批示:

以后禁挖帝王陵。

这一批示至今有效。


另类文史


三眼看天下,洞察天地人,大奇兄讲故事!

好奇是人的天性,更何况郭沫若这位大家!他的好奇心陪伴着自己的一生。尤其这位考古学家对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特别感兴趣。尤其皇帝陵墓里所陪葬的稀有国宝,他更加充满着浓厚兴趣。他想要解开这个未知的面纱。

可是,在开挖定陵时,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并导致大量国宝的损坏,可以说损失巨大。因此有关部门意识到:必须停止盲目开挖,才是真正保护文物!可这位大家仍固执己见,认为继续开挖,才是真正保护文物。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知识结构已出现了短板,尤其怎样保护古文物,已成为众矢之的。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而留下一地鸡毛。

当他在逝世之前,曾对自己秘书所言:我最大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王羲之的真帖,它乃静静地躺在武则天的墓里,可以说我此生已难见此真迹了。?当然也不可能去挖了,遗憾啊!遗憾啊!


大奇兄


首先我要指出该问答题题目说的不对,不是郭沫若要掘定陵,而是郭沫若力主倡议要挖掘定陵。其中具体理由如下:1956年,在郭沫若力主倡议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考古人员对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了发掘。定陵是唯一一座考由考古人员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在获取大量关于明朝历史研究实物资料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是郭沫若在考古研究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特大错误。

在对定陵进行发掘的时候,可以说是很失败的,而且损失特别的大。对定陵的发掘,用了前后两年的时间,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带到了中科院,进行修补,而且还差一点进行出国展览。 从定陵出土的丝织品遭到严重的损坏。在对定陵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大概有三千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丝织品,但是当时把这些文物发掘出来以后,因为有限的条件加上保护不当,都被扔在了普通的库房中,堆了长达半个世纪,丝织物已经被严重的碳化,都没有办法修复了。
在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以后,所造成的恶果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给中国文明、文化、文物遗产甚至世界文化遗产都带来很大的损失。当时周总理知道此事后,作出明确的指示:“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