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之前,刘邦是想称王吗?

江南心碎了才懂


中外历史,挖掘真实。

首先说下我的结论,鸿门宴之前,刘邦肯定是想称王的。但是刘邦并非一开始就想称王。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下鸿门宴之前,刘邦的人生。

1. 秦始皇时期。此时的刘邦人生并没有什么宏达的追求。用当时的说法,算是个任侠。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后来刘邦起义后的一些行径依然留有任侠的影子。此时刘邦最豪言壮语的话,也就是远远的看到秦始皇,感叹了一句“大丈夫就该像他(秦始皇)一样”。

2. 起义初期。此时的刘邦终于能干一番大事了。但是称王这种事压根就没想过。此时的刘邦在乎的是争地盘、壮大队伍。这期间,刘邦派雍齿守卫丰邑老家,结果雍齿直接投降了魏国。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刘邦想做的仅仅是夺回丰邑老家。先是攻打丰邑,没打下来。于是投靠秦嘉想借助秦嘉的力量夺回丰邑,可惜当时秦嘉自顾不暇。后来刘邦又投靠项梁,项梁借给他5000兵马和10员战将,才夺回丰邑。此后,刘邦就在项梁麾下进行反秦大业。

3. 刘邦真正有称王的想法,是在项梁死后,楚怀王和诸侯约定先入秦者为秦王的时候。当时怀王命刘备进军关中,刘备拥有了离称王最近的机会。换谁都会有想念的,而刘邦此后的行为也印证了这点。首先,刘邦开始学着礼贤下士(郦食其),自古礼贤下士之人必有大的图谋。其次,赵将司马印想渡过黄河进入函谷关,刘邦赶紧攻打平阴,切断黄河渡口。这是怕人赶在他前面入关中做关中王。而且,刘邦还想绕过宛城攻打函谷关,犯了兵家大忌,这也说明了当时急切入关中,为什么急切入关中?还不是为了当关中王。幸好他被身边谋士给劝住了。再次,刘邦进咸阳城后秋毫未犯,为什么?因为这里以后是他汉中王的封地,对自己的百姓,当然要好些了。后来听小人的建议,派兵驻守函谷关,为什么?还不是怕人和他抢关中。所以,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已经有了称王的想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月光先生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刘邦在萧何、曹参瞻前顾后的情况下,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挑起头来,领着沛县的子弟南征北战,历经艰险,打出了一片天地,被怀王熊心任命为砀郡太守,封武安侯。

在怀王主持讨论西进攻秦之时,由于陈胜、项梁新败,众将多有畏难情诸,只有项羽愿意与刘邦领兵西进,攻打关中。怀王及众臣顾忌项羽年青嗜杀,不实仁义,便派老成稳重的刘邦率军西进,而派宋义、项羽北上救赵,并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率领手下,一路向西,攻城夺隘。在高阳,刘邦遇到了郦食其,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袭取了陈留,夺得秦军粮食储备重地敖仓。在攻打开封时,却没能攻下,于是刘邦引兵继续西进,在白马、曲遇两次于秦将杨熊交战,大破秦军。

经此二战,刘邦信心满满,继续西进。在韩地又遇上了他的益友张良,在他的帮助下,刘邦军占领了韩国的轘辕险道,刘邦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驯鹿历史


刘邦想啊,这里有证据的

当年刘邦还是沛县泗水亭长的时候,有次前往咸阳出差,看见秦始皇的豪华仪仗队经过后,就羡慕的脱口而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个故事就记载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之中。刘邦在还是一个小亭长的时候,就能对象征帝国最高权利的皇帝产生渴望;那么,在刘邦已经率先进入关中、占据咸阳的时候,难道能够对一个王没有想法,何况王相比较皇帝可是差了一个等次的。


再来看看刘邦鸿门宴之前的表现

自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之后,刘邦也开始了起义造反事业。不过最初是单干,直到雍齿背叛后,刘邦多次攻打雍齿都以失败告终;这是刘邦开始投靠项梁,成为项梁的部下势力。

在此期间,刘邦就与项羽多次合并对外征战。之后,项梁战死,秦将章邯乘胜进围赵王歇与赵相张耳于巨鹿。楚怀王熊心把都城由盱眙迁至彭城,封项羽为长安侯,任鲁公;封沛公刘邦为武安侯,任砀郡长。


赵王与张耳困于巨鹿,遣使至楚向楚国求救。然后楚怀王兵分两路:一路由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北伐救援;一路由刘邦为主将,西征分散秦军力量。并约定两路大军谁先入关,攻占咸阳就尊为关中王。

当时真正的主力就是由宋义、项羽率领的楚君,而刘邦虽为一路主将,完全是被用来西进牵制秦军主力的炮灰。结果刘邦在西进途中,一边吸收陈胜、项梁的散卒,一边招贤纳士,基本没有遇到太有力的抵抗,率先进入关中;而北伐的楚军却遇到了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让主将宋义产生了畏敌心态,最后项羽杀掉宋义,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等到项羽打败章邯,直奔关中而来的时候,刘邦已经从秦王子婴手中接收完毕,封存府库,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将军队退回到灞上。

明眼人都能看出刘邦这是一边收拢关中民心,一边在防着项羽。范增就认为刘邦有异心,劝项羽乘机杀掉刘邦。此时刘邦只有收拢的十万部众,而项羽确有四十万精锐部队,就在项羽准备进攻刘邦的前一夜,作为项羽叔叔项伯尽然跑去找到为刘邦当谋士的张良,劝其乘机逃跑。

张良知道项羽即将进攻的消息后,并没有独自逃跑,而是进去报告了刘邦。刘邦当场就急了,连忙向张良求教。最终还是通过项伯转告项羽,为刘邦求情。于是项羽给了刘邦一次解释的机会,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鸿门宴了。

刘邦是非常想称王的,刘邦有称王的资格

刘邦与项羽同是项梁的部属,就在项梁阵亡之后,项羽接管了项梁的直属部队,但是刘邦还是相对独立与项羽部队之外,最后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刘邦为武安侯。无论从实力上,还是名义上,刘邦与项羽双方更多的是兄弟部队、同属关系,而不是上下属关系;唯一不同的是刘邦的实力比项羽的实力弱小而已。

在楚怀王兵分两路进攻秦军的时候,刘邦是西征主将,而项羽却是北伐次将。楚怀王约定两路军谁先入关中就为关中王,当时有资格的就是西征主将刘邦、北伐主将宋义两人而已。当然许多人都一致认为北伐军队实力最强,最有可能率先入关。结果人算不如天算,项羽杀了宋义成为北伐军主将,西征军在刘邦的率领下率先进入了关中。


安定郡小书生


鸿门宴之前,刘邦何尝不想称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看出刘邦的鸿鹄之志。

刘邦剑斩白帝之子的传闻。

传闻刘邦在芒砀山,趁着醉意斩杀了一条白蟒,那白蟒是白帝之子。

从今天来看,这个传闻肯定是假的,而在当时,却不会有人怀疑。

那么是谁编撰了这个传闻,想必应该是刘邦或他的心腹。

这个传闻的效果无疑就是体现刘邦是天命所归,好拉拢众人。

其实这样的方法,刘邦的前辈陈胜、吴广也用过,只不过陈胜、吴广是假借所谓“狐仙”,声称“大楚兴,陈胜王”。

刘邦更高明一些,以赤帝之子的身份杀掉白帝之子,图谋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刘邦对郦食其态度的转变。

刘邦曾行军到高阳,高阳有位隐士叫做郦食其。

郦食其去拜访刘邦,刘邦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了郦食其。

郦食其说,“如果你下定决心要推翻秦朝,就不应该这样对待长者”。

刘邦听后,连忙向郦食其道歉。

刘邦推翻秦朝,为的不正是称王吗?

刘邦率先入关,为的正是义帝之约。

义帝曾有言在先,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刘邦急切攻入关中,为的正是义帝之约。

因为项羽与章邯等人苦战,刘邦轻易入关,秦王子婴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

面对富丽堂皇的秦王宫,刘邦十分留恋,想要住下。

但张良让他认清了事实,那就是迟迟赶来的项羽有四十万精兵,刘邦是无法抗衡的,因此刘邦扎营灞上,赴鸿门宴向项羽赔罪。

但刘邦称王之心又怎么会磨灭呢?

老生常谈,刘邦遇到秦始皇的反应。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开始巡视天下。张良曾袭击了秦始皇的车队,项羽则声称“可以取而代之”。

刘邦也不例外,他也撞到秦始皇巡游的马车,刘邦是这样说的,“大丈夫应该如此”。

这句话虽然不像项羽那句话霸气,但还是可以看出,刘邦是想成为秦始皇那样地位尊崇的人的。

而鸿门宴更加坚定了刘邦想要称王称帝的决心。


暖暖的三眼君


鸿门宴之前,刘邦当然想称王,而且是日思夜想。

人没了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早年刘邦押送刑徒到郦山时,半道上看到始皇帝巡游车仗遮天蔽日的壮观场面,躲在人堆中暗自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

”虽然不及项羽那句“彼可取而待之也”豪迈,但也不枉刘邦身上的英雄气概。

沛县起事时,刘邦在萧何、曹参瞻前顾后的情况下,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挑起头来,领着沛县的子弟南征北战,历经艰险,打出了一片天地,被怀王熊心任命为砀郡太守,封武安侯。

在怀王主持讨论西进攻秦之时,由于陈胜、项梁新败,众将多有畏难情诸,只有项羽愿意与刘邦领兵西进,攻打关中。怀王及众臣顾忌项羽年青嗜杀,不实仁义,便派老成稳重的刘邦率军西进,而派宋义、项羽北上救赵,并与他们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率领手下,一路向西,攻城夺隘。在高阳,刘邦遇到了郦食其,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袭取了陈留,夺得秦军粮食储备重地敖仓。在攻打开封时,却没能攻下,于是刘邦引兵继续西进,在白马、曲遇两次于秦将杨熊交战,大破秦军。

经此二战,刘邦信心满满,继续西进。在韩地又遇上了他的益友张良,在他的帮助下,刘邦军占领了韩国的轘辕险道。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糟心事,让刘邦大为不满。

“当是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

——《史记.高祖本纪》

原来赵国别将司马卬也枕戈待旦,准备渡过黄河,进入函谷关。自己历经千难万险,即将直面河西之地,没想到司马卬却来抢夺胜利果实,刘邦当机立断派兵攻打平阴,封锁了黄河渡口,并下令大军火速向洛阳挺进。

此时,刘邦独占关中,关中称王的心思昭然若揭。

谁知欲速不达,刘邦在洛阳东遭到了西进以来的最大失利,不得不率军退回到阳城。眼见通过函谷关,攻入关中的计划行不通了。刘邦果断改变入关路线,率兵攻打南阳、宛城。一路上刘邦采用张良之计,“招降为主,攻城为辅”,大军势如破竹,很快来到了武关关下。

此时,传来了项羽击破王离,收降章邯的消息,刘邦心急火燎。恰逢赵高杀了二世胡亥,派人前来和刘邦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刘邦为恐有诈,便依张良之计,花重金收买秦武关守将,袭取了武关。

在蓝田以南,刘邦乘胜打败了从咸阳赶来的秦军。所到之处,严令士兵不得掳掠,由此赢得了秦人的拥护。到了蓝田以北,刘邦率军歼灭了秦国最后一支生力军,兵临咸阳城下。

秦王子婴无奈之下,乘白车白马,携带玉玺和符节,在轵道旁向刘邦投降。

当时,众多将领建言刘邦就此杀了子婴,以绝后患。刘邦不为所动,冷静的说道: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

——《史记.高祖本纪》

进入咸阳的刘邦,被秦朝雄伟壮观的宫殿亮瞎了眼,宫中的奇珍异宝更是让他流连忘返。最让刘邦难以把持的是宫中三千佳丽,他当即进入了温柔乡里,左拥右抱,情不自禁。

上行下效,眼花缭乱的将士们,纷纷嚷嚷的四处劫掠,咸阳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得亏刘邦手下还有张良、樊哙、萧何等贤能冷静之辈,纷纷劝说刘邦离开秦宫。刘邦虽然不舍,但还是听从了他们的劝告,当即整顿军纪,封存府库、典籍、宫殿,率军移驻霸上。

此时,刘邦在也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四处派人召集各县的长老和有才德名望的人,并对他们说: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

至此,刘邦旗帜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自己是与诸侯约定好的,名符其实的关中王;与父老约法三章,仍是表明自己治理关中的办法与主张。

刘邦的种种举措,赢得了关中百姓们的拥护,人们纷纷拿着牛羊酒食,来犒劳刘邦的军队。而刘邦则推辞不就,百姓们更加感念刘邦的仁厚,唯恐他不在关中为王。

所以,鸿门宴之前,无论是刘邦,还是关中的百姓,早已做好刘邦在关中称王的准备,只等楚汉王熊心的诏令一到,刘邦既可堂而皇之的在关中登基称王。


方城阙


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看,正是因为刘邦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具备了称王的条件,才使得项羽迫不及待地要通过鸿门宴干掉刘邦。我们看下当时刘邦具备了哪些称王的条件:

一、先入关中一夜富,约法三章得民心

当初诸侯会盟,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之后,刘邦就带着一万多杂牌兵,晃晃悠悠地开始西征。不同于项羽的硬打死磕,刘邦的策略很明确--哪里好打打哪里,而且能动嘴就绝不动手,借着巨鹿之战的影响力,一路上顺着颍川、宛城、武关这条线,靠着游说、劝降等等,奇迹般地没打什么硬仗就入了关中。接着拿下咸阳,获得了秦帝国的财富,走上了人生巅峰。

进入关中之后,刘邦和关中父老定下“约法三章”,让老百姓摆脱秦律的繁琐严苛,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获得民众的认可。百姓奔走相告,唯恐刘邦不当秦王。

可见,刘邦具备了称王的名望、财富和民心基础。

二、遍地烽火群雄起,王侯将相本无种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当时的关东地区已经是一片战火。战国时期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复国,加上新冒出来的各种势力,好多都自己封王。这种情况下,有枪便是草头王,刘邦有军队、有地盘、有功劳,为何不能称王?

如果刘邦此时称王,社会舆论的压力极小。

三、萧何眼光高深远,尽得亡秦无价宝

进入咸阳之后,刘邦手下的萧何极有远见,不贪图金银珠宝,而是首先从秦朝的资料库中,抢出了

内史、廷尉、太仆、少府的统计数据。这些资料让刘邦全盘获得了天下户籍、土地、财政税收、法律制度、自然资源等等一切数据,可以对关中迅速建立统治秩序。这对于治理国家来说,真是无价之宝。

至此,刘邦如果在关中称王,已经具备了完善的治理能力。

四、封锁函谷霸王怒,命悬一线鸿门宴

刘邦占据关中之后,派人封锁了函谷关,这可以认为是刘邦想称王的直接体现。函谷关一封锁,关中自成一体,外人打不进来。可惜刘邦忽略了此时他和项羽的实力差距,项羽拼死拼活地打败秦军主力,回头一看,关中居然被刘邦捡漏抢走了,自己还被关在门外。当即火冒三丈,提刀来找刘邦算账,才有了后面的鸿门宴。

综上所述,刘邦此人,素有大志,早年看到秦始皇出游,就能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叹。进入关中之后,野心有了实力作为基础,如果没有项羽直接杀过来,说不定刘邦真的称王了。


历史步行街



无论鸿门宴前后,刘邦都想称王啊。

项羽也没有不让刘邦称王。

鸿门宴与刘邦是否想称王无关,鸿门宴本质是项羽希望刘邦臣服于他这个新的天下共主的一场行为艺术。

在诸侯灭秦之前,以项梁为代表的项家与其说是臣属关系,不如说是合作关系,因为项梁的“武信君”这个头衔不是楚怀王封的,也不是项梁立楚怀王后请求楚怀王给予确认的,自始至终都是项梁自号。

现在大家可能不理解“君”,在战国时期,君是封君的意思,比如卫鞅因为封地在商,所以变成了“商鞅”或者“商君”。

商鞅本质上就有了双重身份:他既是秦国的丞相,同时也是秦王下属的诸侯,从他成为商君那一刻开始,他和秦王的关系从“君臣关系”变成了“附庸关系”,大白话,商鞅从秦王的奴才变成了秦王的手下小弟。

所以,项梁一直自号“武信君”,其实就是意味着项梁压根不想做楚怀王的臣子,而是想做楚怀王下属诸侯。也就是说项梁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地位摆在了和楚怀王平等的位置上。

这也是为什么项梁死后,楚怀王迫不及待安排宋义取代项梁的根本原因:楚怀王想要的是臣子,而不是手下。楚怀王想借机收编项梁的武装。

而另一方面,项羽虽然是项梁的侄子,但是项家并不是只有项羽,还有项籍、项它、项声、项庄等一群项氏族人。


这里就算不考虑项梁是否有儿子,按照秦汉继承制度,项羽作为侄子,在继承顺序上也是比较靠后的,项氏家族未必服气项羽成为项梁的继承人。

虽然项羽通过斩杀宋义以及一战灭秦的方式成为了项梁政治继承人,但是从后来项籍内通刘邦可以看出,项氏家族内部并不是那么服气项羽。

也就是说对于项羽来说,关中虽好,但是他本人暂时还没有精力吃掉关中,他还需要时间去统合项氏家族,去理顺和楚怀王的关系。

从项羽分封天下后的历史走向看,项羽打的如意算盘是先整合项氏家族,然后吃掉齐国与赵国,这样就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而项羽这盘棋,唯一变数就是刘邦,项羽并不是反对刘邦称王,但是他不能容忍刘邦真刘邦“挟怀王以令诸侯”也担心楚怀王“挟沛公以牵制霸王”,同时,他也不能允许刘邦获得关中这块战略要地。


所以,在项羽的“大棋局”中,处理刘邦并不是当务之急,只要刘邦切断自己与楚怀王的关系,并且放弃关中地区。

事实上鸿门宴不仅仅是刘邦对项羽的妥协,项羽也补偿了刘邦,大家知道韩信是怎么从楚将变成汉将的吗?

其实就是项羽为了补偿刘邦放弃关中,特意给刘邦补充了三万多人,而韩信很可能就是负责统带这三万多归属刘邦人口的将领。

在秦末乱世,人口和地盘其实是一样重要的。

事实上当时关中残破程度是很惊人的,刘邦平定关中的第二年(汉二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综上所述,项羽从来没有反对过刘邦成为诸侯王,项羽只是要求刘邦放弃与楚怀王的联系以及放弃关中。


兰台


小城庸人趣聊历史为您回答,以下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最开始起义的时候,刘邦可能就是为了保命,但是在他当上沛县县长的时候,他就已经想称王了。

请看以下分析:

第一:刘邦押解的犯人还没到骊山的时候就已经跑很多了,按照秦朝的法律刘邦这个时候是必死的,所以为了保命他选择了起义。

但是按照常理来说,他起义以后完全没有必要回来杀县长,因为当时逃跑的人很多,但是回来杀县长的却只有他一个,而且这种事情事发突然,萧何居然有时间和他里应外合把县长杀了,刘邦成为了新的县长,人称沛公。

刘邦这一系列的操作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造反这件事情刘邦应该早就跟萧何善良过,除非到了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造反,但是如果被逼无奈走向造反了,他们第一步要先做什么,只有之前经过合理的策划,刘邦才能如此顺利的当上新县长,不然当时再沛县怎么也轮不到刘邦当沛公。

第二:当初约定先入咸阳着为王,如果刘邦不想称王,他为啥要进咸阳?进了咸阳还要和大家约法三章,这摆明就是收买人心。

而且当时在鸿门宴上刘邦的种种表现也非常的清楚,如果他是真心找项羽认罪,后来干嘛要跑呢?说明了他以后还是想和项羽争天下。

第三:我们要明白刘邦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史记中只有两个人说过要取代秦始皇的话,一个是无赖刘邦,一个是贵族项羽。

而且刘邦说这话的时候正在咸阳服役,那个时候他还不认识项羽,也不知道后来他会有鸿门宴。但是刘邦作为秦朝的一个低级官吏,居然说出了跟作为贵族的项羽相同的理想,就可以看出刘邦的雄心绝对不比项羽低,他一定比项羽更想称王。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来看,刘邦在鸿门宴之前绝对是想要称王的。


小城庸人趣聊历史


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争霸,刘邦和项羽在合力灭了秦朝后展开的问鼎之争,刘邦和项羽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做天下,项羽没想到让刘邦抢了先,仗着自己军事实力远超刘邦,怎能容忍刘邦的存在,但是表面和谈的文章还是要做的,于是有了后来的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一时心软放过了刘邦,放虎归山后刘邦在天府之国的成都累积实力,屡败屡战中实力超过了项羽,最终垓下之战逼迫项羽自杀!

刘邦在鸿门宴之前是不是想称王?答案是肯定的,自从他参加灭亡秦朝的那一天起就有称王的野心,起义军实力的壮大让称王的想法越来越大,每个人都有当皇帝的野心,有野心得有实力,鸿门宴的时候刘邦也有几十万兵马,有了问鼎中原的资本,怎甘心在项羽之下,再说项羽哪天不高兴了要灭了刘邦咋办?还是自己当皇帝稳妥,您说呢?


小刘白话历史


目标缩小了,刘邦最终目标是称帝。

刘邦早年担任泗水亭长时,曾经出差到咸阳,看到了秦始皇的出巡仪仗队,发出了人生的感叹:“英雄当如此”。

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后,刘邦也起兵响应,被尊为沛公。这在当时是合理的,但这不是刘邦的最终目标,他是想借农民起义的风暴,最后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自己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