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会不会二世而亡?

史事春秋


蟹邀。这问题挺有意思。其实朱允炆如果什么都不做,哪怕是个吃喝玩乐之君。朱元璋留给他的遗产,也够他挥霍几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会像后来的崇祯,越努力,方向只会越反。

“建文削藩”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朱允炆在掌握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不可思议地输了,而且输得非常惨。


最终自己也失踪了,害的皇位最终归了燕王一脉,自己的儿孙被囚禁,放出来连草麦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决定削藩,动作很大,但是没有计划,行事操切。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个月,就立刻削掉了三个亲王的爵位,并将他们废为庶人。

但这事做得不但欺负人,缺乏道义,让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实在站不住脚。这也就是传说中的一手好牌,开局就打得稀碎。

本来完全可以采用更为温和且巧妙的办法。但是结果造成了湘王阖宫自焚;齐王被押解回京软禁;代王被软禁在封地。这种处理差异,你会发现其实朱允炆不但没计划,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边都是大儒,都是才子。历史上那么多例子,就算没吃过猪肉,也应当见过猪跑。如果决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斩乱麻,直接拿点燕王、宁王、周王这些兵强马壮的,别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惊蛇。

要么干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纪比自己的几个叔叔要年轻,不着急,看谁熬得过谁?

但是结果很悲剧,朱棣靖难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忆,朱允炆有太多次胜算的机会,却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弃了。

朱棣打过扬州之后,朱允炆就彻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诏;又是号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还派朱棣堂姐庆成郡主,去求朱棣谈判。所有事情证明朱允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没有发动“靖难”。朱允炆必然开始大刀阔斧地实现自己的“复古”的治国理想了。

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很显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谁都有,但是没有实现的手段和魄力,只会被反噬。朱允炆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后,实际上他遇到的问题和朱允炆是一样的。要巩固皇权,必须削藩。

从削藩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与之。恢复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还对那些藩王有恩,道义上更是压着建文一头;

第二步,不断敲打各个藩王,并杀鸡儆猴。经常让人告发各个藩王的犯的错误。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惩罚你,只是偶尔骂一顿。但是事过三次,贬为庶民。齐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聪明的就交了兵权,相安无事,周王朱从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让“靖难勋将”去到藩王属地去接管军事指挥权。并且下令藩王不得节制军队。并且对其护卫人数逐步削减。

至此藩王还是藩王,但是谁也没有兵权了,谁也都折腾不起来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较下来,建文和朱棣之间差的不是目标,而是做事的途径和方法论。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恕在下完全不能苟同。第一南京明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朱元璋不是朱允炆。朱允炆的一切行为包括削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果燕王不造反,明朝不会灭亡。因为没有同时并存的对手。

南京明朝的灭亡根源在于朱元璋愚蠢的封藩政策和对于自己的一切过于自信。朱元璋在位时期封了二十几个诸侯王,看上图可以就可以明白朱允炆为什么削藩,是因为不削藩国家就会一直处于中天悬剑之下,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国家的全部大城市几乎都在藩王的手中,而且藩王的实力一般会以国都为中心向外辐射,实际地盘几乎已经占了国家的三分之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分封就是对于自己的威望有自信,他确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反抗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和自己亲手选择的接班人。所以,当时的朱皇帝和周天子差不了多少,强敌环伺,虎视眈眈。有些诸侯王还拥有护卫,对于国家经济上的负担事实上一直很重,而且诸侯王手中的兵马一直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就导致朱允炆必然削藩,也不知道愚蠢自大的朱元璋在看到了燕王反叛并打败了自己的接班人后会作何感想。

如果燕王不造反,那么在全国境内外是不会有敌人敢于和中央政府对抗的。在历史上地方在平稳时期打败中央少之又少,诸王也明白除了朱棣深通兵法之外,其余的人大多数是酒囊饭袋根本无力和中央抗衡。所以,国家当时采取的逐步削藩诸王的策略是合适的。而关外的北元朝廷刚刚被朱元璋赶回草原,正处于分裂之中,没有共主带领顶多只能和明朝在长城附近对峙拉锯,根本不具有入侵中原的能力。所以,当时的国家内外除了燕王之外都没有敌人,是根本不会灭亡的。


经典守望者


应该不会的。朱元璋都算计好了的文臣武将,只是朱允炆一心想着削蕃把朱棣逼反了,可惜两军对垒的时候朱允炆给大元帅说不忍心落一个杀叔的名声,直接导致元帅判断失误,一直对朱棣不下杀手,浪费很多机会才让朱棣有机可乘,不然鹿死谁手未可知也。所以朱允炆的班底有能力不会亡国的,只要正常发展是不会和秦始皇父子那样的。



冯亚男大粉丝


大明朝会挂的更快

在朱允炆对叔叔们出手的同时,你们看看他在干啥?

他一边忙着推翻他皇爷爷的政策,一边和腐儒畅谈上古荣光,要推行井田制。

大家自己来看一下井田制的说明。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我确信他这么胡搞下去,大明朝会挂的更快。这位所谓的仁厚皇孙,既谈不上仁,更说不上孝,对上古的盲目热爱显然也暴露了他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中央对地方失败的头一号,也足见其才能不行,被叔叔找上门,让自己的媳妇孩子火中自焚,然后自己跑了,这种勇气,也挺“感人”。

这样一个不仁不孝、昏庸怯懦的天子,不折腾的民不聊生、社稷危殆,都出了鬼了。









快乐八戒



渔樵之人W


朱棣如果不造反,建文帝成功撤蕃,使君权进一步集中,国家更加稳定。建文帝治理国家还是不错的,没有暴政,也不昏庸,国家当时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虽然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手下的大臣也有些迂腐,但如果朱棣不造反,相信建文帝也可以把大明朝治理的相当好,所以说朱棣不造反大明二世而亡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赵襄子1024


如果燕王朱棣不造反或造反失败,朱允炆的大明江山也不一定会保得住,甚至会亡的更快!为什么呢?因为朱允炆这个倒霉孩子的周围有一帮瞎出主意的佞臣,结果走了一步臭棋,屁股在龙椅上还没坐热乎的朱允炆就急着削藩,本来就有篡位之心的朱棣不造反肯定是不行了。朱允炆这么瞎折腾,即使朱棣不造反,为了自保的其他藩王也会反。然而,朱允炆是个性格羸弱缺乏主见的家伙,又是个没有经验的太平皇帝,如何抵挡得了四面八方的威胁,不败才怪呢!

那么我们再看看朱棣造反成功之后又干了些什么。还用问吗,当皇帝呗。朱棣是个了不起的人,后世学者称他为“永乐大帝”,因为他开创了“永乐盛世”。在他统治时期,完善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并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这些事情,如果换成朱允炆能干得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所以,尽管朱棣不是个好人,但他是个好皇帝,朱棣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徐国后裔


1、明朝经过铁人三项选手朱元璋老板三十年的折腾,边境基本平静,没有外患的侵扰明朝的农业,手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达到了相当好的水平,可以说国泰民安,衣食无忧。这样好的社会环境是没有人愿意造反的。何况当时初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得到发展,到朱允炆时期人民生活相当富足。

2、从朱元璋后期的一系列措施(火烧庆功楼等)除掉老班底来看,也是为朱允炆清除忧患,这样他的统治会更稳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可能想效仿宋太祖以文治天下,给朱允文留下相当不错的文管班底,更容易推行他所制定的太祖历法,这是另一话题,小伙伴可以查一下朱元璋时期所制定的历法。

3、就要说一下朱棣为什么造反。记得初中时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当时引起强烈凡响。为什么?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改革。所谓改革,就是改变旧的弊端,革的是利益群体的切身利益。朱允炆继承大统不久就拿王公贵族下手,实在是操之过急。叔辈这些人比他年龄大很多,从小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与朝中许多当权者关系不错,有很大的威望,撤蕃实际上在朝廷中有许多人反对,再加上他爷爷把能征善战的武将基本干完了,这样朱棣感觉天下无敌手了,所以才敢造反。

4、基于以上三点朱棣也不可能赢得战争。在关键时刻朱允炆的一系列措施反而拯救了朱棣。不贪杀叔之名等。那个时期朱棣以一禺敌全国实际上是没有一点胜算的。

5、基于第四点,连用兵如神的朱棣都不可能有胜算,更不用谈其他人能推翻朱允炆的统治。所以,明朝不会二世而亡。

希望我的分析会帮到你。


小新另眼观历史


即使朱棣不造反,凭建文帝的才能性格,肯定明朝也会历经二世而亡。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成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伟业,造就了又一位盛世明君。


小龙女5505


个人觉得 朱棣恰恰是明朝走向辉煌的开始,先讲讲建文帝吧,在朱允炆对叔叔们出手的同时,他又在做些什么。

他一边忙着推翻他皇爷爷的政策,一边和腐儒畅谈上古荣光,要推行井田制。

大家自己来看一下井田制的说明。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我确信他这么胡搞下去,大明朝会挂的更快。这位所谓的仁厚皇孙,既谈不上仁,更说不上孝,对上古的盲目热爱显然也暴露了他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中央对地方失败的头一号,也足见其才能不行,被叔叔找上门,让自己的媳妇孩子火中自焚,然后自己跑了,这种勇气,也挺“感人”。

这样一个不仁不孝、昏庸怯懦的天子,不折腾的民不聊生、社稷危殆,都出了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