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汉高祖刘邦?

有情有义换真诚


刘邦真的是一个千古奇人,创业史上不可复制的奇迹,一个大叔,跟秦始皇是同一辈的人。秦始皇死时,他还是一个亭长,风云际会,突然起事,突然成了皇帝。

《汉纪》里评价他: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非雄俊之才。宽明之略。历数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

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基本是符合事实的。人家就是牛啊。

那么,刘邦为什么这么牛呢?

刘邦自己讨论这个问题。打败项羽后,他在洛阳置酒。刘邦喝高兴了,就问,你们说说看,为什么是我得天下,而不是项羽呢?

因为怎么看,都是项羽赢啊,项羽年富力强,刘邦老弱无力,项羽贵族之后,刘邦街头混混。项羽是西楚霸王,刘邦不过是小王。

这时候,部下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就是说,陛下你做人没礼貌,喜欢羞辱人,而项羽不同,他有仁爱之心。但是陛下你攻城略地,打下来的东西就跟大家一起分。

刘邦这个人确实无礼的,人家来见他,他叉着腰见人,有时候还在洗脚的时候见人。

很多人很烦他,比如魏豹说他: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

就是骂部下骂起来跟骂家奴一样,一点都不尊重人的。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跟着刘邦呢,原因很简单,前面已经说了:分享蛋糕。

郦食其也说过: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有点好处,刘邦都拿出来大家一起分。

那项羽就不同了,比如韩信就说,项羽这个人,平时很好,有仁义之心,他看到士兵受伤,他都要流眼泪的,但他很小气,钱发的不及时,官封的也不及时,下面的官印绳子都磨断了,都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

韩信就是这样被活活气走的。

项羽之所以不愿意提拔部下,主要是他自己太强,认为自己就可以办好一切,所以没必要提拔部下。但是,一个人再强,也没办法跟人家团队比拼啊。刘邦就是靠着一个团队打败了项羽。

所以,不会带团队,就只有自己干到死。

陈平也说了,说刘邦这个人不尊重儒士,而项羽很尊重儒士,很有礼。那么天下有礼的人都去投奔项羽,而那些混社会的,好利之人,全部来投奔大王了,因为大王给钱痛快。

所以,与天下分利,就是刘邦得天下的原因。

关注我的脑洞历史观,打开脑洞看历史。


脑洞历史观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天才政治家,他智略超人,规模宏远,顺应时代,从和民心,知人善任而又驾驭有方,随机应变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天下人皆能为我所用,任天下人皆能为我所控。

合伙人萧何。萧何是沛县县吏,官位比刘邦要高,但是他发现刘邦为人洒脱豁达,能凝聚人心,且不拘小节,久后必成大事。于是萧何刻意结交沛公刘邦,每次刘邦外出公干,萧何都要资助钱财,且每次总比别人多给几百钱。因为萧何心里清楚,这种政治投资收到极大的回报,萧何成为了功臣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



帝王师张良。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精细研读,他遇到的人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而刘邦听了张良所说的《太公兵法》中的内容却赞不绝口,让张良大为惊奇。从那一刻起,张良就已经认定刘邦是难得一遇的明主,从此屡出奇谋,奠定了自己帝王之师的地位。

打工仔韩信。韩信在项羽帐下不过一执戟郎,谋不用,人不重,因此才投靠刘邦。经过夏侯婴、萧何等人的推荐,韩信和刘邦促膝长谈,说出了自己平定关中的谋略,刘邦拜其为大将军,并授予兵权,韩信才能纵横天下,成为国士无双的盖世英才。

坏名声陈平。陈平被世人说成是贪财好色的无耻之徒,他背离项羽投靠刘邦之后,刘邦立即委以重任。面对卢绾、周勃等人的不解,刘邦说:“陈平是个人才,如果我不用,难道让他人去用来攻打我吗?”当陈平要求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羽君臣的时候,刘邦选择了信任,金钱尽管拿去,只要能达成目标,这些金钱你随意支配我不过问。


真小人丁公。彭城之败,刘邦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一路溃败,被项羽手下的悍将丁公追上,丁公拔剑架在了刘邦的脖子上。生死系于一线的时候,刘邦说道:“英雄何必为难英雄!”这句话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丁公这样的逐利忘义之人,会因为一句话就放过刘邦吗?恐怕是刘邦用实打实的财物诱惑,不管是现金、黄金、支付宝还是信用卡,只要能保命就行。只有这样做才让丁公放过了自己,刘邦随机应变的能力世间少有。

共天下刘邦。刘邦屡次被项羽所败,他有些泄气的说:“只要能够击败项羽,我可以和这样的人共享天下,但是这样的人在哪里呢?”张良进谏道:“普天之下,只有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可以做到,但这三个人都不是能够用道义所慑服的!”刘邦听后立刻通知三人,将击败项羽后他们能够得到的土地和利益说的十分清楚,后来,正是凭借这三人之力,才在垓下彻底击败了楚军。

造势者吕雉。刘邦一介布衣,持三尺剑一统天下,没有造势和传说是难以自圆其说的,而这个背后的推手就是他的妻子吕雉。所谓的真龙附体,斩白蛇起义,有天子之气,遇到老人说吕雉和刘盈、鲁元公主贵不可及,这些口口口相传的神异故事,皆出自吕雉之口。


但同时,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背信弃义,只求利己,好欺辱他人,有一身流氓习气的痞子皇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活着一切就都有可能。

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除了自己的生命。在被项羽击后为了逃命,刘邦不止一次将自己的儿子刘盈和鲁元公主从马车上推下去,如果不是太仆夏侯婴屡次将车停下来,将两人扶到车上,恐怕刘邦的儿女,早就成了楚军的刀下之鬼了。其泯灭亲情的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放诞不羁,傲慢无礼。郦食其去拜访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为了表示自己对儒生的不满,刘邦还把自己的尿,撒到了郦食其的帽子里。英布来投靠刘邦的时候,刘邦也表现得十分傲慢无礼,让英布感到自己投错了人。

剁成肉酱的彭越。对于帮助自己消灭项羽平定天下的彭越,刘邦可以说很不厚道,仅仅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便废除其王位流放蜀地,后来更是由吕雉出手将其剁为肉酱。

被谋反的韩信。韩信居功自傲是有的,但要说他图谋造反却是万万不可能的。在韩信为齐王时不造反,为楚王时不造反,被贬为淮阴侯,手中无兵无权的时候,充其量不过有些牢骚,此时造反岂不是脑袋被门掩了吗?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在楚汉战争的最后时刻,刘邦为拉拢九江王英布,派出了说客随何,随何不辱使命,将项羽的使者杀死,让英布没有了退路只能归汉。但是随何回到汉营后,刘邦并没有封赏,随何讨封,刘邦说道:“你未有尺寸之功,只凭借口舌之利,有什么作为?”随何说道:“如果不是我口舌之利,恐怕英布不会反水归汉,天下属谁也未可知!”

分我一杯羹。对于项羽的威胁,刘邦再一次体现了自己的无赖的一面。项羽威胁刘邦要将刘太公烹吃,刘邦说道:“你我是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非要烹吃父亲,那就分我一杯羹。”项羽对于这样无赖的刘邦,只能无可奈何。


我就这么无耻,讲信义怎么得天下。楚河汉界划分之后,项羽遵守约定撤兵。刘邦则违背盟约,至于是不是张良、陈平的建议就不得而知了。刘邦趁楚军疲惫,企图痛打落水狗,结果反而被项羽击败。

刘邦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甚至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人。他在击败英布后,回到故乡沛县的时候,所做的《大风歌》体现出的却是一种悲凉,刘邦无时无刻,都在为自己所建立的大汉天下的传承和未来而担忧。

继承人的选择。废长立幼的理由,不仅因为宠爱戚夫人,更因为刘如意类我。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刘邦知道天下只有交到自己的儿子刘盈和妻子吕雉的手里,才能保证刘氏天下长治久安,商山四皓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非刘氏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击之。这是刘邦对于吕氏一族的即用且防,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做大,刘邦所做的安排之一。不仅如此,刘邦对于相国的人选也早有安排,萧何、曹参,曹参之后是王陵和陈平,周勃为太尉,并断言安汉兴刘的必是周勃!后来的故事说明,一切似乎都在刘邦的掌握之中。

看似矛盾的性格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面对问题的态度,决定了自己能达到的高度,汉高祖不凡的人生经历,让我觉得如此可信而亲切。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没有刘邦以前的时代,出身贫穷微想要一鸣惊人,发迹出头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刘邦之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他大概是信史中最早的草根精英代表,他所建立的汉,所代表的是中国人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尽管这个创始人,人生的前40年里不着调,游手好闲,养家都得靠媳妇,有钱就除去鬼混。

中国历代帝王之中,他跟老朱两个人,同是草根阶层,却又有极大的不同,刘邦大抵是那种吃不了苦的却又爱交际的人,而老朱却属于吃土也能接受,埋头求生存的强人。

你要说刘邦有什么大志向,从小就立志建功立业,那是没有的,他跟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安贫乐道,受制于社会现实,从不去发不切实际的梦。尽管后世传他是流氓混混,但那样一个时代,好轻侠并不是什么坏事,正因为活着太惨,所以才向往那种“侠以武犯禁”的人生。

然而刘邦注定只能在沛县这个小地方,过着秦朝最底层公务员的贫困生活,虽然经济条件不不好,但他爱交朋友,在勤奋踏实的人眼中,他是游手好闲不顾家的混子,在他的结识的人眼中,他却是一个讲道义的好伙伴。

如果大秦天下不是二世而亡,大他三岁的秦始皇能在活个十几年,大概刘邦一辈子就这样交代了。然而老天却给了他这样的机会。正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显然刘邦在秦末乱世不是一头飞起来就摔死的猪,从一开始,他就有一个紧密团结在他身边的优秀创业团队。

这些人跟他一样草根出身,至多入萧何那样,在小县城里稍微有点地位,但实际他们都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名声不显、才能不露。然而在刘邦的麾下,这些人一个个的才能被发掘,随后一一绽放了自己的光芒。

很多人说,刘邦之所以能成功,是有汉初三杰这样优秀的人帮助,但笔者却认为良才是不是良才,还需要一个能够让他发挥的优质平台,而刘邦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创建了这么一个优质平台,使得汉初一票功臣们起于毫末之间,却人人都成了栋梁之才。

就性格而言,刘邦是个好逸恶劳,贪财好色的享受主义者,但这个人在大方向上却总是能拎得起,有一种中国小民身上与生俱来的精明,懂得在需要的时候果断舍弃一些东西。

在笔者眼中,刘邦完美诠释了一个典型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他不完美,甚至缺点多多,但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惊人的价值,他既不是道貌岸然的君子,也不是虚好名声的卫道士,而是这片土地上生存智慧的体现。

如果你仔细体会刘邦的一生,就会发现,像他这样的人,真的活得很真实。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江畔初见月


比起项羽,刘邦实在乏善可陈。

他没有优越的出身,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整天骂骂咧咧,谁都不放在眼里。黥布(英布)在项羽营下,过惯了被人礼遇的生活,情急来投,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气得要自杀。

他没有过人的才能,武不能杀敌,文不能抚众,平生最伟大的功绩,是在醉酒之余,斩杀了一条长蛇。

他身高一般,相貌平平,喜欢自吹自擂,做人从不客气,甚至有些无赖,见什么拿什么,仿佛都是他的。

他好色,见谁爱谁,却不肯全力呵护他们,虽然贵居天下之巅,他最爱的女人戚夫人却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女人。

他为了自己苟活,可以舍弃父亲和儿女们的生命。

然而,掩藏这些表象背后,是作为一个平民出生的领袖,他没有太大的架子,待人不亲切却痛快。他住什么,大家住什么;他穿什么,大家穿什么;他吃什么,大家吃什么。虽不能共苦,却可以同甘。



他自己无能,却懂得识人,擅于用人,也很会驾驭人,并且有自知之明,从不靠感情行事。什么奇人怪士到他这里,都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他一生创造了无数个用人的最佳纪录:最伟大的谋士,最神奇的将军,最老道的丞相,最厉害的阴谋家,最牛的辩士,都出现在他的身边。

他有一把尺子,从来不离左右,每逢遇到事情,项羽总是大怒,用内分泌解决问题;他会在心中权衡一番,然后说:“为之奈何?”

最重要的,尽管他什么都缺,作为领导者必备的三样品格却样样周全,他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

他有三大优点

第一,远大而光明的志向。

第二、坚忍不拔的意志

第三、客观而大胆的用人

总结刘邦用人,有一个特点,不管什么人,什么才能,到他手下,都能扬长避短,自如发挥,为他贡献自己的最大能量。

你不能喜欢谁,嫌弃谁,只能默默接纳,来者不拒,并恰如其分变作自己的血液,不使自己的鱼虾受到他们的影响,还能充分利用他们养分,这才是大海。

只有有了海一样的胸怀,你才有足够的容量容纳世间的人物;只有有了天一样的造化,你才能运用自如。所以,很难,真的很难。

身边都是世间最顶尖级的高手,或者武功天下第一,或者阴谋无人能敌,或者城府比海还深,或者心肠比蛇还毒,或者手段比天还高,或者脾气比厕所的石头还臭还硬。

但是,和这些人天天在一起,他却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并让这些天生的死对头和睦相处,还能各自发挥最大能量,拧成一股绳,死心塌地为他效劳。

所以,老谋深算如萧何,曾经的上司,来了,来了就来了吧,没关系,做个管家。于是,萧何老老实实做了管家,呕心沥血为他服务数十年,几次被他怀疑,逼得要撞南墙,但从来忠心不二,肝脑涂地。

脾气极坏如樊哙,一个杀猪的,样子可以吓鬼,动不动拿拳头说话,声音如雷,来了,舍生忘死为他打江山不说,还粗中有细,几次救他于危难之中。

雍齿,那个在他还弱小的时候背叛他,削弱他几乎一半力量,让他漂流在外无家可归的人,此后在他麾下默默服务了数十年,直到革命胜利后还不时进入他的视野,尽管他一直忌恨此人,却从来没有影响此人的服务热情,也不耽误论功行赏,甚至还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将他树为榜样。

阴险如陈平,心计之阴险,连老天都胆寒,和他素不相识,情急来投,他照收不误。一来就贪污受贿,他不放在心上,还时刻留在身边,甚至同床共枕,几番脱他于死亡边缘,从不生事,为大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恩泽到他的儿孙,为大汉江山的最终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强如韩信,和他没半点关系,放出去几天不见,队伍就拉得比他还长,打仗从来如过家家,令人胆寒,但是,在实力数倍于他的时候,仍然一心为他打仗,几番被剥夺兵权,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这些人随便一个,跺脚地动山摇,但是,在他麾下,相安无事,一片和谐盛世。

换做是你,随便一个人,站在你跟前,你都哆嗦。

这就是刘邦。

他用人,从来没有标准,去衡量他们到底是不是人才,而是你有什么本事,我就给你什么舞台,什么人到他那里,都能发挥到极致。

所以,他能容得下陈平的贪、张良的病,能容得下雍齿的反、韩王的复、韩信的少不更事。倒不是他心胸有多么地宽广,而是,比起这些来,他更看中他们身上独有的禀赋。

而这些在别的领导人那里会被无限放大的毛病,到他这里,突然间好像变异了一般,变得是那么的漫不经心,连毛病的主人也感到惊讶,只一股脑贡献自己的能量,帮他打下江山。

这样的人不做皇帝,谁做皇帝!


晓乐历史库


个人观点上认为,刘邦得天下,全赖张良这个布局者。当然刘邦的放荡不羁的性格,更合乎庄子的逍遥,和老子的无为。观张良刺秦失败后的仙遇之机,应该也是道家学派的入世之象。从出身上说张良是韩国的后裔,但他的学派对韩国复国是没有什么用的,却和刘邦的性格不谋而合。所以,他这个人看上去就有点复杂了,说是韩国的人才,却又没有施展的地方。不是刘邦的班底,却又只能通过刘邦施展报负。按刘邦那种连他老爹都看不上眼的材料,为什么到张良这里就成宝贝了?物以稀为贵啊!天下大乱,谁又能置身事外?!偏偏就刘邦这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货,才不会把什么生死存亡的事放在心上的。所以,什么胜啊败啊的荣啊辱啊的,刘邦都不会放在心上。与其说是刘邦想当皇帝,不如说是被逼得不得不当皇帝。本来好好的小亭长做得有滋有味的,偏偏被逼着去修什么骊山,半路上还又下雨了,又被逼得不得不解散人员。解散就解散吧,还都不走!只好又不得不组织起来逃命,连逃命都被逼得无路可逃了,那就只剩下造反了。所有的造反都是有目的的造反,刘邦是不造反就完蛋那种。遇见张良可是给娃指了条明路,赶紧就大力的实施,所以张良的布局,对谁都是有利有弊权衡之计,对刘邦那才是久旱逢甘露啊!也不是说刘邦天生就多聪明,人大多都是没被局势逼到那个份上,所谓时势造英雄,张良的才华和刘邦的境遇,那才是真正的时与势啊!天下大乱,张良应时而出。民心思变,刘邦被迫应势。天生一对小苦瓜,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最终渡尽劫难,开辟了一个万世称颂的王朝,的确称得上是千古奇迹啊!!!


天空昊主



汉高祖地地道道的农民。响应陈胜起义反抗暴秦。与诸路义军推翻暴秦后,又在楚汉争霸中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原本是个揣寡妇门的地皮无懒。他能够起义成功。并建立汉朝。幕后的当家人其实是吕雉。

刘邦原本为布衣。首先是让众人死心塌地的追随。吕雉先炮制出了刘邦头顶有云气的异象。然后又炮制出刘邦是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还与刘邦父母联合,捏造出刘邦是神龙与他母亲交合所生。

有了这些神迹异象后,众人认为刘邦是真命天子。才死心塌地追随他。

若无吕雉,刘邦将一事无成。

后来汉朝建立后,刘邦欲废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不答应。群臣皆符合吕雉。刘邦也无可奈何。

刘邦知道自己死后,吕雉必杀戚夫人和刘如意。也无能为力。


刘邦与吕雉的关系。就像《葫芦兄弟》中,蝎子大王与蛇精。名义上蝎子是大王。其实真正的当家人是夫人蛇精。

若没有蛇精夫人的法宝和阴谋诡计。葫芦娃中的老三一人,就能把蝎子大王在内的妖怪全部消灭。


杨朱学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汉高祖就是这首诗里面描写的人。

刘邦年轻的时候整天游手好闲,后来做了沛县泗水亭亭长,仍旧死性不改,整日和沛县的官吏鬼混。实际上,用现在的话说,刘邦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刘邦一介布衣,身提三尺剑,最终夺取天下,靠着正是他的领导才能,知人善用和平时结交朋友的回报。



刘邦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粮草,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和刘邦相比,项羽出身比较高贵,起点高于刘邦,但是为人比较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历史学家汤因比这样写道“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凯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历史军魂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对于刘邦,我想这八个字来评价他再贴切不过。



刘邦以布衣之身,提着一把三尺长剑,在快年过半百的年纪,斩白蛇起义反抗暴秦。这在当时,说好听点叫做起义,说不好听点就是造反,那可是掉脑袋的生意,特别是刘邦这样几乎是白手起家,还拖家带口的中年人。



很少人会在这样的处境之下,会选择这样一条前途未知的路。可刘邦他做了,带着沛县的一帮“乌合之众”,仅仅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便开创了西汉王朝。

他不仅创立了汉朝这个强大的帝国,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缔造者之一,汉族这一名称便是由他开创的汉朝而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相对于的秦始皇的统一华夏,刘邦的统一无疑更加彻底,他可以说是创造汉民族的人。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邦虽然是一个老混混,可以说是不学无术,刘邦江湖出身,颇有些匪气。刘邦说话总是说"乃翁如何"这个意思就是你老子我怎样。在他做泗水亭长之时,吕雉的父亲乔迁喜,千钱方可入,刘邦直接说"贺万钱!"他当然没有万钱,但这句话虽然无赖,但也显示他不拘一格的性子。



但他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咱们所常说的情商高,这使得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张良韩信这些人,哪个不是当世人杰,为何要选一个混混儿做主公?这已经说明了刘邦的非同一般!

所以,刘邦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白话历史君


刘邦能以一个平凡出身的布衣之民,在成千上万的反秦志士中脱颖而出,又能以弱胜强,最终打败了曾骄傲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的确有着过人的非凡之处。

作为一个依靠武力,经过战场上殊死拼杀来缔造一个帝国的开国者,刘邦必须首先具备军事指挥家的才能。纵观楚汉战争过程,刘邦在与项羽的争战中,负多胜少,可是奇怪的是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令人迷惑的结局有诸多原因可以解释,但从两位军事家个性中所具备的军事指挥才能来看,项羽败在只靠骁勇之力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战一搏的胜负,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刘邦则胜在战略上求优势,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战术上百折不挠,善于利用人心,“胜不骄、败不馁”。刘邦进咸阳而不取一时之利称王,而项羽违约封他为汉王则使刘邦在众人心中获得了同情。

刘邦入汉中,烧绝栈道,以示无东还之心,在心理上麻痹项羽。又因士卒多山东人,士卒的思乡之情甚浓,而使军心可用,因此,入汉中使刘邦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一则项羽背约弃信,师出有名;二则人心不平,多有同情;三则军心振奋,士气充沛。刘邦遂在4个月以后,用韩信计,从故道杀回关中,迅速占据了关中诸地,建立了后方基地,后来,刘邦分兵韩信、彭越,居齐、梁之地,与他亲率三军成犄角之势,或正面与楚军对峙,或背后袭击楚军供给线,此伏而彼击,彼击而此伏,使项羽东征西讨,疲于奔命,最后不得不与刘邦划鸿为界,东西而王。

刘邦的特殊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善于用人上。在刘邦的成功经历中,许多重要决策,都不是出自于他本人,而是利用了他人的智慧。正如他本人曾经总结的:“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刘邦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评价是公允的。而他自己又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他有着较好的自知才能。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他也不可能是全才。

古今中外,凡是成功者,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更能调动周围人的积极性,集众人之长为我用,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各种复杂情况面前应付裕如。如刘邦,进咸阳时听樊哙、张良谏,封秦财宝府库而笼络人心;用韩信计出汉中;用纪信计逃出荥阳之围,等等,几乎每件大事的决定,都是他人出谋划策而刘邦用之的结果。在封建社会,纳谏、信人是统治者领导力,号召力、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刘邦从布衣出身,能将萧何、张良那样的谋臣,韩信、彭越、樊哙那样的猛将,纪信那样的忠勇之士等一批在某些方面有着特殊能力的人,紧紧吸引在自己的周围,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进而也就表现了他的领导才能和指挥才能。正因为刘邦能够做到“知人善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才使他战胜了项羽。





雅谈历史戏说古今


你好我觉得汉高祖刘邦的胜利是草根文化的胜利。在那种阶级固化的古代能够这样崛起能够这样成功很了不起。现在很多人去研究刘邦。研究他为什么成功,然后堆砌了一堆理论说明他成功是必然的。我觉得大家用结果去反推因素是不科学的。其实草根的崛起肯定是偶然性的。

比如:不误行程,刘邦就不会和一众人斩白蛇起义。就会顺顺利利去修长城。这辈子就这样混了,其实这种概率非常高。因为绝大多数赶去修长城的都不会因为特殊天气耽误工期。

还有,鸿门宴上,项羽杀刘邦的概率也是在90%以上。这里面无论大家后面怎么说鸿门宴这个事情。但是简单的说其实就是项羽网开一面,项羽直男的性格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第三:遇到旷世奇才韩信。这个概率就相当低了。

所以这种偶然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我只能说,在那个时代。张良其实更有机会。如果没有刘邦这个bug出现。天下之争就是张良与项羽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