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唯才是举”的另一面: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屠杀贤士

三国时期,风云激荡,人才辈出。诸侯中,曹操尤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提出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得到了后世很多政治家的认可。

然而,曹操真的做到了“唯才是举吗”?恐怕未必,详见以下分析。

考察曹操一生,在用人方面,他固然有不少“唯才是举”的典型事例。但同时,他刚愎自用、嫉贤妒能、轻慢贤士之行为也屡见于史书。事实上,他离“唯才是举”还有不少距离。

曹操在创业之初确实看中人才,也招揽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帮助曹操从默默无闻,到一统中原。但曹操在事业步入正轨、蒸蒸日上之时,却开始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特别在他挟天子、擒吕布后,更是狂妄骄横,自诩“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电视剧中的曹操

赤壁之战前,曹操高估自己的实力,他既轻视刘备、孙权,又不正视南方的地理、气候等对军事行动的制约。尤其是拿下荆州后,更加飘飘然,认为“打过长江去”指日可待,很快就可以统一全国。

对于曹操的轻敌行为,谋士贾诩曾经劝谏过他: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认为,曹操平荆州后,应暂时按兵不动,休养生息,待机破敌。然而这一远见卓识,却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曹操置之不理。

电视剧中的贾诩

另外,曹操还不切实际的想借孙权之手杀刘备。对此,谋士程昱分析道: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对程昱的判断,曹操不以为然,修书恫吓孙权。不出程昱所料,曹操此举不但没有吓到孙权,反而促成了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曹的决心。

由于曹操不听谋臣劝谏,在军事、外交上造成了系列失误,结果被火烧赤壁,遭遇了一生最大的失败。对此,曹操却并不自省,反而旁敲侧击的谴责众谋士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电视剧中的郭嘉

其实,郭嘉即使活着,即便有什么奇谋良策,恐怕曹操也未必听他的。因为此时的曹操已经位高权重,不再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了。

建安十六年,曹操率军讨伐马超。谋士们普遍认为“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不可当也。”但曹操却不以为然,认为“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耳。”

似乎这次战争的主动权完全由他掌握,结果此战全军溃败。后来靠行反间计,才有惊无险的击溃马超。

曹操统一北方后,本来有很多贤士想归附他,但因他的骄矜自大,反而把他们推向敌方。比如,益州牧刘璋的使者张松原打算把蜀中图册献给曹操,结果曹操在接待张松的过程中轻蔑对方,使张松打消了念头,转而与刘备相结,致使曹操丧失了垂手可得的益州,而益州最终也落入刘备之手。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讨伐张鲁,平定汉中,因而使“蜀人望风,破胆失守”。当时刘备刚刚拿下益州,蜀人还未完全归附于刘备,又惧曹操来攻,“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不能安“。面对这个良机,刘晔、司马懿都曾劝谏曹操乘机攻打益州。但曹操充耳不闻,只派兵拒守汉中,没有攻打益州。

电视剧中的刘晔

待刘备缓过气、完全控制益州后,曹操不仅失去了拿下益州的机会,连已经占领的汉中,也被刘备乘机攻下,可谓得不偿失。所以裴松之说:曹操”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

曹操在军事上屡遭挫折,不但不反省,反而斥责谋臣:“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其实,并非谋士没有奇谋良策,而是曹操自己刚愎自用,使良谋无所用也。

曹操统治地位确定后,不但不听谋士的劝谏,不再重视人才,甚至还拿起屠刀,对人才大肆屠杀。

荀彧是曹操建功立业的股肱之臣,曹操外出打战,常以荀彧主持中枢大政,保障后勤。官渡之战,曹操粮尽欲退,唯独荀彧献出奇策,使曹操反败为胜,大破袁绍。

建安十八年,董昭等人拟劝曹操进爵魏公,加九锡。按这个趋势,曹操取代汉朝是迟早的事情,如此一来,曹操就从汉臣变成了汉贼。期间,由于荀彧表达了不同意见,曹操心中不爽,最终逼死荀彧。

电视剧中的荀彧

娄圭本是刘表的部下,颇有才干,随刘崇降曹后,很受曹操器重,“军国大计常与焉”,与马超决战时,娄圭“功为多”。但即便是足智多谋的娄圭,在一次随曹操父子出游时,因说了一句“此家父子,如今日为乐也”的戏言,曹操就“以为有腹诽意,收而治之”,将其处死。

除了以上讲到的荀彧和娄圭外,许攸、杨修等也都是曹操账下的著名谋士,为曹操立下过不少功劳,但都因为一些小事和“戏言”,被曹操怀恨在心,最终杀了二人。

此外,曹操还大肆诛杀恃才傲物、不愿为己服务的士人。陈留人边让、北海人孔融以及名医华佗,都因不臣服于曹操而死于曹操之手。祢衡才气横溢,但恃才傲物,因得罪了曹操,曹操就用借刀之计,把祢衡放逐到刘表那里,最终被刘表部曲黄祖所杀。

电视剧中的祢衡

建安二十三年,耿纪、韦晃、吉本等士人也因反对曹操而被诛杀。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大兴诏狱,株

“连坐死者数千人”,其中张绣之子张泉、王粲二子都在这次大狱中被杀。另外,有的贤士虽未被杀,但亦被曹操终身囚禁,有的还殃及宗族子孙。

可见,曹操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杀戮和废黜了一批功臣、贤士,与其“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的口号截然相反。曹操的行为,削弱了自己的实力,造成了严重后果。许多奇才,或行韬晦之术,以保其族、善其身。或遁迹山林,坚持拒绝曹操征辟,连司马懿开始都不肯为曹操所用。或另投新主,与曹操为敌。

就三国综合实力而言,曹操所占领的地盘要比吴、蜀大得多,人口多得多,军事、经济实力强得多。三三国对峙的局面却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终曹操之世始终不能完成统一大业,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曹操统治后期出现的人才不能尽得其用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