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除了求贤之外,还有清除“朋党”之意

汉末乱世之起,曹操得天时之利、世家拱卫,率先一步在中原地区崛起。建安十三年(208年),袁氏余党基本被曹操扫清,这也意味着曹魏政权已经基本成立。北方既定,曹操无不感慨道:

“今天下虽未悉定,晋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除了求贤之外,还有清除“朋党”之意

于是在此后的数年间,曹操连下五道诏令,分别是《论吏士行能令》(203年)、《求贤令》(210年)、《效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214年)、《选军中典狱令》(214年)和《举贤勿拘品行令》(217年)。从这些诏令来看,曹操言辞愈发恳切,充分体现出了他“唯才是举”的执政心理。曹魏本就坐拥中原地区,有着极为雄厚的人才储备;再加上曹操对人才破格提拔,导致大批人才有了晋升之机,于是曹魏政权的实力愈发强大,已经远超吴蜀两国。

正因如此,沈约在会在《宋书》中感慨:“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基于这个论调,不少读者便难免认为: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直接促进了曹魏政权的兴盛。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评价过分拔高了“唯才是举令”的政治作用。

一、地域上的局限性

在汉末三国之际,有一个政治派系始终活跃,这便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籍士族集团。乱世来临之际,荀彧认为颍川是

“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故而带领家族之人来到冀州。时冀州易主,袁绍取韩馥而代之,眼光高明的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遂转投于曹操麾下。

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除了求贤之外,还有清除“朋党”之意

不久之后,曹操自领兖州牧,同时采取毛玠“奉天下以令不臣”的政策,将汉献帝迎至许都,由此走上争霸之路。值得注意的是,许都便是颍川属下的一个县城。借此之便,荀彧向曹操举荐了不少颍川籍谋士。裴松之注引《彧别传》记载:“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在这里,荀彧向曹操推举了13位贤才,他们日后都成了举重若轻的曹魏重臣。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如赵俨、钟繇、陈群等共计9人,皆是出自颍川。不难发现,曹操虽然唯才是举,但依旧没能脱离地域上的限制。这也难怪颍川士族集团,能隐隐压过谯沛武将集团,成为曹魏政权中的主导力量。

二、政治上的妥协性

不仅如此,曹操通过唯才是举,并非世人想象中的不看出身。恰恰与之相反,曹魏政权选拔人才入仕,也极其注重门第和家世。显然,这是曹操对门阀士族的妥协。究其根源,源自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局限。

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除了求贤之外,还有清除“朋党”之意

自两汉以来,朝廷选拔官员,以察举制为主体。地方长官考察本郡应举者的家世、才能和名声,然后将他们推举给中央。需要指出的是,这是汉代统治者笼络中小地主阶级的重要手段。而汉代尊奉儒学,以经学入仕。故而到了东汉中后期以后,地方上的豪族纷纷研读经学,俨然成了儒们世家。

汉末王室衰微,地方上的豪族势力逐渐兴起。再加上他们的子弟常年入朝为官,并各自“抱团取暖”,由此衍生出一个又一个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力的朋党集团。在汉末众多世家豪族中,又以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最为出名。尤其是后者,有四世三公之美称,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政坛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乱世之初,袁绍雄踞中原四州、袁术横跨江淮两岸,靠的便是家族影响力。由此可见,豪族世家对于政治的强大影响力,这让曹操也无法将其忽视。

曹孙刘三家,皆是庶族出身,然而他们能取得天下,也离不开本地豪族世家的大力支持。虽然曹操出身谯县曹氏,但后者毕竟闻名于乡里,无法给予曹操太多的政治资本。东汉末年选拔人才,注重“唯贤是举”;而曹操颁布“唯才是举”,虽然意味他更加注重才能,但依旧没能改变才子的出身问题。也就是说,曹操选拔人才的范围并没有变,依旧以豪族世家为主体;而唯一有区别的,便是曹操对才能的看重,凌驾在了名声之上。

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除了求贤之外,还有清除“朋党”之意

三、思想上的开创性

曹操为何不重贤名,只重才能呢?以笔者观点,这可能与曹操的思想有关。《晋书》记载:“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曹操虽然也是举孝廉出身,但从他的经历中不难看出,曹操崇尚名家、兵家和法家思想,欲以法术势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这一点,从曹操经常擅杀名士可以看出。

最初,曹操在兖州时,便擅杀名士边让。此举引起张邈、陈宫等人的惶恐。于是曹操外出征讨徐州时,陈宫等人便拥戴吕布进入兖州,给曹操带来了极大麻烦。后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将自己的根据地夺回。吃了如此大亏,曹操并没有悔改。每当更进一步时,曹操总要以一位名士的生命,来打击一下朋党集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初定北方,成为大汉丞相,于是孔融下狱而死;曹操欲加九锡之礼(212年),进封魏公,荀彧饮药自尽;曹操称魏王(216年),名士崔琰惨遭诬告而死;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魏政权大局已定,为替世子曹丕铺路,曹操杀杨修。

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除了求贤之外,还有清除“朋党”之意

不得不说,曹操对名士清流极为反感。不过以笔者观点,曹操擅杀名士,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私人情绪,而是为了破除朋党风气。《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东汉以来,不少名士清流“阿党比周”,逐渐形成了朋党之风。例如大儒孔融,与祢衡、杨修为友,三人间互相吹捧。这种名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们自命为“清流”, 不仅讲究门第出身,更加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显然,这是察举制度在东汉末年的腐败现象造成的。朝廷选拔官员,不再看才能,只注重应举者的出身与名望,这就形成了“唯贤是举”的现象。在此情形之下,“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便成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曹操不尚慕儒术,因此他很容易从这种思想禁锢中跳脱出来。而他数次颁布唯才是举令的真实目的,便是欲打破这种朋党风气、打破名士清流标榜的“名节”,从而打破东汉以来落后腐朽的“唯贤是举”。因此唯才是举令,虽然没能摆脱政治和地域上的局限性,但它却证明了曹操思想上的开创性。正当吴蜀两国还在过分注重人才的德行时,曹魏政权却率先一步跳出樊笼,大力挖掘才能突出的官员。由此一来,曹魏自然会愈发兴盛。

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除了求贤之外,还有清除“朋党”之意

参考文献:

裴注《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袁弘《后汉纪》

房玄龄《晋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