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黄花大小伙子ii


我不知道,但是还知道一点儿。爵位继承。有的时候。一个功臣。比如卫青。他就是三个儿子封侯。但是后来因为跟皇帝的关系。没有等到卫青死。爵位都被夺走了。

第一就是双爵位:其实爵位在有的朝代会是双爵位。而且有人甚至还会让两个儿子一个人继承一个爵位。当然还有调整爵位的。比如卫青的儿子被夺走爵位。或者全家晋升爵位。

第二就是不降级:还有的是降级继承。父亲是国公,儿子就是郡公。儿子立功可以继承国公。其他儿子立功。册封为郡公。

其实都是皇帝给的。怎么继承看皇帝的心情。兴许他不高兴。什么爵位都没有。要是得宠。就全家册封爵位。什么父亲的爵位无所谓。长子册封的爵位无所谓。可以双爵位。也可以提前给孙子继承。主要看得不得宠。不得宠都白费。得宠就无所谓。每个儿子都有爵位。父亲的爵位也就不重要了。

而且女人也有爵位。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制度。比如公主的儿子是侯。还有的贵族的女儿跟夫人也会封爵。这也是看皇帝的态度。

补充回答,这是第三:还有结合爵位的。这也是很常见的。比如降级继承的。跟第二个差不多。就是不降级了。或者封地扩大。有的爵位是拿着封地的税收作为俸禄。总之会合并爵位。


博学多才文盲


这个问题问的好,不过,具体问题还是得具体分析,长子立功封爵,父亲的爵位由谁继承?我列举几个不同结果的例子吧!案例都来自清代的外藩蒙古。

01,父亲另立继承人的例子一

西套厄鲁特旗的第二任札萨克多罗贝勒阿宝,他本人尚郡主,授和硕额驸,承袭父亲的札萨克多罗贝勒职务,自己立功又晋封多罗郡王。

阿宝的长子衮布,自己也立下军功,被授职辅国公,后来继续立功晋封固山贝子,他自己也有爵位了,他的父亲阿宝就把札萨克多罗郡王的爵位传给次子罗卜藏多尔济,由罗卜藏多尔济一系把厄鲁特旗的札萨克多罗郡王传承下去。

衮布本人的固山贝子,肯定没有札萨克多罗郡王来的威风,衮布也没有儿子,爵位由三弟拉尔济旺舒克承袭。结果,拉尔济旺舒克也没儿子,由叔叔丹津索诺木的儿子索诺木多尔济承袭,不过,没有承袭固山贝子,被皇帝下令降袭镇国公。

02,父亲另立继承人的例子二

如果说衮布有点倒霉,还有比衮布更倒霉的,青海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的札萨克多罗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他的长子阿剌布吉,也是比较能干,自己立了军功,被封为一等台吉。

他爹额尔德尼应该是比较偏爱老三,大儿子前面封爵,额尔德尼就想立老三为世子,因此,上书请求雍正帝把他三子索诺木丹津立为世子,阿剌布吉就这样被他爹排除到继承人之外。

当时雍正帝还挺同情阿剌布吉这个倒霉孩子的,在他爹为三弟请立世子后,雍正帝特意晋封阿剌布吉为辅国公。

晋封没多久,阿剌布吉就病死了,不知道是郁闷死的还是咋了,雍正帝特意让他儿子多尔济承袭辅国公的爵位,再承袭还不是个闲散辅国公?哪里有世袭罔替的札萨克多罗郡王好,多尔济死后,儿子袭位,乾隆帝就不念情分了,觉得多尔济他爹死的早,多尔济本人也没立功劳,辅国公的爵位不让承袭了,降袭一等台吉吧。

阿剌布吉的弟弟索诺木丹津一系承袭了他爹额尔德尼的札萨克多罗郡王,大概老天看不过眼,不想让他家袭爵,先是,索诺木的世子衮楚克扎布早卒,世孙衮楚克多布纳袭爵,衮楚克多布纳死后,他的儿子刚噶尔袭爵,刚噶尔死后又无子,由叔叔伊什达尔济袭爵,谁知道,伊什达尔济也没儿子,连续几代不是早死就是绝嗣。

爵位就转到索诺木丹津的四弟车凌多尔济一系,由车凌多尔济的孙子沙克都尔承袭札萨克多罗郡王,沙克都尔本身是和硕特部南左翼次旗的札萨克一等台吉,好歹也是一旗旗主,突然天上掉馅饼砸到头上,承袭了头旗的札萨克多罗郡王,他本来的次旗被裁撤,并入头旗。

倒霉的阿剌布吉一系就是个闲散一等台吉。

03,正常的父死子继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那样,喀尔喀赛音诺颜部的赛音诺颜汗德沁扎布,他自己承袭父亲的札萨克和硕亲王,还任职副盟长,当时他还没有赛音诺颜汗的称号。

德沁扎布的长子诺尔布扎布,自己立军功,先被赐公品级,又晋封固山贝子,他爹并没有改立世子,所以,在他爹死后,诺尔布扎布由固山贝子承袭父亲的札萨克和硕亲王,后来又被皇帝赏还先祖的汗号赛音诺颜汗,并世袭罔替。

还有同为赛音诺颜部大札萨克的策棱,本人是中左末旗的札萨克和硕亲王,他的长子成衮扎布也有军功,封固山贝子,策棱还是为他请封世子,后来承袭其父策棱的札萨克和硕亲王。

04,猴格说

可见,父亲有爵位,按例是该长子袭爵的,就算是长子立功另外封爵,最后还是要承袭其父的大宗,并不是那么轻易更改的。

除非那种比较混球的父亲,不喜欢长子,偏爱他子,才枉顾制度另立世子。碰上那样的爹,只能认倒霉。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首先古代爵位正常不是由长子继承,而是嫡长子。什么是嫡长子呢?当然是大房老婆生的儿子,其他偏房生的,年级虽长也不能叫嫡长子。

如果嫡长子封爵,一般看封什么爵,低于老子爵位自然还是可以承袭。

如果没有嫡长子,或过早去世,一般就从庶子中选一个。如若没有儿子,从亲族中过继一个过来也是常态。但也有些朝代如东汉如果没有嫡长子,就会被收回爵位,严格遵行所谓的“无子国除”原则。

秦汉时期,王朝都比较重视“嫡子袭爵”的继承制,嫡子尤其是嫡长子是无一例外排在第一位的,到了东汉依旧严格执行,魏晋时期却变得不太一样了,嫡庶之别开始有些松动,优秀的庶子也可以被选拔承袭爵位。

即便列侯没有嫡长子也不再被剥夺封国,可以用庶子或庶孙嗣爵,这些后代都没有的,也可以立亲族成员为继承人。

并且在汉代女性也是可以被赐爵位的,封公主或君等。这些封爵有时候也可以传给后人,只不过和男性封爵相比吧,女性的爵位继承要求更加严格。

比如依照汉代制度,皇女的儿子可以承袭母亲封为列侯,藩王女儿的儿子就没有这项权利了。继承公主爵位的可以是她的长子,也可以是除长子外的其他儿子,甚至可以是她的孙子,可见袭爵的范围是比较广的。魏晋时期,这个制度依然还有效。

到了唐宋这些所谓的爵位大都已经变成了虚衔,虚衔是啥呢?就是给你个好听响亮的名字,其实没啥实权。尤其是宋朝更是如此,尽管有点俸禄吧,说实话聊胜于无,光从俸禄待遇看是不咋滴,主要是给封戸还算不错。

爵位也无非是“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其中“王”是只能封皇室、宗室的,而且宋朝还模仿汉代的异姓不在活着的时候封王爵的,注意是封王爵,不是其他爵位,遵循所谓的“非赵氏不王”,像岳飞也是在死后追封为“鄂王”。

宋朝封爵的对象,皇子、皇兄弟一般封亲王,亲王的嫡子封嗣王,将来继承爵位。如果是宗室的近亲承袭了爵位,那就降级嗣爵。

明清是有些不同的,尤其是清代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其中宗室有十四等爵(参考《历代职官表》),一般由嫡子或长子继承。

由于清朝对皇位继承制也没有什么关于嫡庶的区别,除了康熙帝为了防止子嗣互相残杀,立了一个嫡子做皇太子外,其他皇帝基本遵循“立贤不立长”原则。

这个原则也被带到了八旗,正房生的虽然尊贵,但并没有非得立嫡一说。而一些没有子嗣的家庭,也可以从别的八旗亲族里过继一个来传承爵位。

但是清朝的爵位分为有限和无限两种,有的爵位承袭个几代就到底了,不分了,而有些爵位像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


莫山主说青史


这一点完全不用考虑,因为没机会!古代的爵位继承制度并不是原爵继承的,而是降级继承,父亲立功受爵是父亲一代的事,要下传给儿子的话就得降爵一级,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所以呢,如果长子没有立功的话那么他只能继承一个降级的爵位,只有在长子有立功的情况下才可以保级爵位或者在原爵位上再增加上去。

正常来说,长子立功会对于有爵位者更加有利!从原则上看爵位升级是很困难的,往往要立下很大的功劳才能加官进爵。但是如果是长子立功的话,只要他们稍微立下点功劳,那么就可以保留爵级,这个也算是一种皇恩浩荡了。

不过呢,对于爵位非常高的那种,皇帝并不想让功臣的长子来继承,因为这种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威,不利于皇帝统治,尤其是在汉代更是发生了七国之乱。所以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功臣的封爵给分掉,让功臣的孩子每个人都可以继承,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推恩令。

所以呢,基本上可以总结出来,如果功臣的爵位高,然后长子又立功了,那么功臣就会自己要求把的爵位让给其他儿子,这是防止被皇帝猜忌;如果功臣本身爵位不高,长子立功也不大,那么就叠加起来保留或者换个更高一级的爵位。


优己


古代的爵位是由嫡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不是嫡子那也是由年小的嫡子继承。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由庶子中的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从西周就开始,对历朝历代影响深远。比如汉朝张良的留侯爵位就由长子张不疑继承。子不疑代侯

父亲的爵位本来是由嫡长子继承,一旦长子立有大功或者其他原因能封爵。这样的情况是有的。一般来说长子在袭爵之前,也就是父亲去世之前立功封爵。那父亲的爵位就由弟弟袭爵。下面举两个三国时的例子。

东吴诸葛瑾封宛陵侯,其长子诸葛恪也封都乡侯。诸葛瓘去世后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承袭父亲的爵位。三国志:恪已自封侯,故弟融袭爵

东吴张昭封娄侯,长子张承封都乡候。所以由张休承袭父亲张昭的爵位。三国志:长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袭爵。  

如果长子已经袭爵,后又立有大功。一般是增封邑和封其子弟为侯。增封邑可以理解为加工资。古代对不断的立功的人都是采取增邑和封子弟为侯。下面列举一下曹魏的例子。

曹魏陈群封颍阴侯,其爵位由陈泰袭爵。子泰嗣。后来陈泰立有大功,魏国增封陈泰食邑二千六百户,并赐陈泰的儿子和弟弟三人,一人为亭侯,两人为关内侯。三国志:泰前后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户,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亲的爵位很高,嫡长子即使有爵位也应承袭父亲爵位。例如司马懿的爵下是舞阳侯,食邑舞阳、昆阳、食郾、临颍、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八县。司马师是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司马懿死后爵位由司马师承袭,司马师死后由儿子司马攸承袭。晋书:景帝无子,命攸为嗣。及景帝崩,攸年十岁,哀动左右,大见称叹。袭封舞阳侯。


小鸿哥


中国古代爵位由公、侯、伯、子、男组成,再往上就是王爵。在古代王爵一般不轻易授予外人,除非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才会授予王爵的称号,并分封异姓王,像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严令禁止不许分封异姓王,由此可见王爵在古代被授予的难度有多大。

关于爵位的继承也有很大的学问,各个爵位的继承都是以秉承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来实行继承,在秦朝之前的周朝以及战国时期以实行分封制为主,就是将各位有功之臣或者是同姓家族之人分封爵位和封地,除此之外,在封地上的王爵拥有绝对的封地控制权,甚至可以拥有独立的军队。但是分封制制度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也一起被完结。

除此之外,秦始皇为了防止再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便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采用郡县制对天下进行严密的管理。

到了汉朝汉高祖刘邦时期,则是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的制度,只分封同姓诸侯王,但是却并没有在削落诸侯国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导致了同姓诸侯国的强大,造成了对皇权极大的掣肘。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推出了推恩令将各诸侯的权力进行变相削弱,推恩令规定,诸侯死后由嫡长子进行爵位继承后,需要再将诸侯权力分于其他儿子,这样就将诸侯权力变相分散,逐渐削落,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爵位的实际权力变得越来越小,封爵也渐渐变为荣誉上的职衔,并没有太多的实权,在军队上也只允许受封的王爵供养些私兵以做防卫目的,王爵的性质变化也逐渐形成了当时所谓的上流社会,王公子弟。

到了宋朝,为了防止世家独大,宋太祖便提出受封爵位的侯爵死后由嫡长子继承之后便要削爵一级爵位,比如:父亲是王爵但到了儿子这一代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但是必须要削落一级继承,王爵也就变成了国公,依次类推。

这样的制度就造成了宋仁宗时期,整个朝廷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功臣之后,所有的王爵都消失了,所以宋仁宗就必须重新封爵,以保证王爵在社会上的存在。

古时候各个王朝对继承权都十分看重,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将储君继承作为国之根本,但是随着君王因为子嗣过多而出现“立长”还是“立贤”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催生了一种党争现象,像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就是鲜明的代表。

古代的社会以宗族直系为主,直系子孙将直接会继承父辈所留下的爵位,只有在没有直系的子嗣的情况下才会从旁系挑选进行继承。

但是随着爵位继承制的发展,也衍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就比如如果嫡长子因为功绩受封爵位,在自身已经拥有有爵位的情况下是否还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呢?

其实这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嫡长子是可以同时继承父辈的爵位的,但是如果有特殊的情况发生也有可能导致无法继承,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这就只能由父辈的人自行挑选其他子嗣中的人来进行继承。


除此之外,通过皇帝或者宗室的认可也可以由嫡长子进行继承所谓的双重爵位。嫡长子如果有才能或者有大功进而受到皇帝的封赏而拥有自己的爵位的情况在古代还是较为频繁出现的,就比如在唐朝时皇帝会对有大功的臣子的儿子进行封赏,所以有些人出生就可能是男爵,而他依旧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其实这两个爵位也并不会有太大的冲突。

所以从古代的继承制度上来看总体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而嫡长子无法继承才会由顺位的其他子嗣继承爵位,如若没有子嗣则会从旁系中挑选有才德的人爵位继承。


夏目历史君


确切的说是:古代爵位正常是由长子继承,注意是嫡长子,不单单是长子,嫡长子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举例说,一家可能有六个儿子,比如正室夫人生的孩子排行2,5,6;侧室生的孩子排行1、3、4;那么广义的长子是侧室生的排行第一的儿子,但是嫡长子确实正室夫人生的排行第二的儿子。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从西周就开始的继承宗法制。如果嫡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爵位传给嫡次子,如果再没有嫡子了,才可以传给庶子,在庶子中按长幼顺序继承。

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嫡长子继承爵位,即使功劳大也是如此,比如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子常茂有功仍然承袭爵位封郑国公,常茂死后没有儿子,才把爵位传给其弟弟常升。


莱驹为右


古代爵位继承,有无法世袭的,有三代的,还有世袭的,题主说的这个应该是的世袭的!

至于世袭, 一般是施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拿汉朝和明朝来说,汉武帝推恩令之前就是施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推恩令之后继续袭爵!只是 封地俸禄要被兄弟子侄瓜分。

而明初分封的藩王,爵位继承也很有特点。



《皇明祖训》记载: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

亲王次嫡子,年及十岁,皆封郡王。

皇姑曰大长公主。

皇姊妹曰长公主。

皇女曰公主。

亲王女曰郡主。

郡王女曰县主。

郡王孙女曰郡君。

郡王曾孙女曰县君。

郡王玄孙女曰乡君。

郡王子孙,皆授官职。

子授镇国将军。

孙授辅国将军。

曾孙授奉国将军。

玄孙授镇国中尉。

五世孙授辅国中尉。

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简单来说就是以嫡长子继承皇位,庶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代代为亲王,庶子,嫡次子代代降爵。

理论上爵位是其嫡长子 继承,但是嫡长子 通过军功或者其他途径来获得了爵位,依旧还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因为从继承来看,父亲的爵位可以世袭,一般除了开国初期,后面基本没有可能 能博到世袭的爵位,这嫡长子 并不会脑子不好使,丢掉世袭的,要一个普通的爵位!而且 一个人可以身兼多职或多爵!

如果确实 有 特殊情况,博到世袭爵位,那么在嫡长子放弃的情况下, 其他兄弟是有机会 继承老父亲的爵位,参考现在 继承法,第一顺序继承人 放弃才会轮到第二以及之后的。

而现代宪法也多借鉴了古法和周边国家的法律。


历史如明镜


诚邀回答,先纠正一个错误,古代的爵位是第一顺位嫡长子,如果嫡长子死了,则是嫡孙继承爵位,如果没有嫡孙则由长子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所谓嫡长子,必须是正妻所生,才能称为【嫡长子】,并不是按照子嗣的年纪来继承爵位的。所以父亲的爵位必须为正妻所生的儿子,即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不幸死去,则由嫡孙继承,没有嫡孙,则由庶出的长子继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

我国古代,从周代开始,就一直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目的是为了明确继承的关系,防止因为封国没有明确立继承人,儿子之间为了争夺王位,而引发夺位之争,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其次,明确指出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立长幼尊卑,是为了团结宗亲,继承宗法制度族长的身份。

例子:清朝雍正的【八王夺嫡】,雍正和八王爷关于褚位的争夺,当时康熙皇帝废了太子【胤禔】,而没有再立储,导致储位空虚,八个儿子在夺嫡过程中互相攻击,直到四阿哥【胤禛】在夺嫡中胜出,才告终。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坏处】

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有弊端,例如明朝朱元璋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嫡孙朱允炆,但是他没有帝王之才,导致国家混乱,强行削藩,几乎动摇国本,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口称“清君侧”入京大肆屠杀建文帝的大臣,导致精英阶层几乎杀尽,史学家认为,这也是大明中后期衰落的原因之一。


子非魚


简单来说,得看爵位和长子身份。

古代爵位制度很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周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的地位很高,跟周天子是主客关系,其他则是君臣。秦朝实行军功授爵,有二十等爵位,彻侯为第一等。汉朝也实行二十等爵位,不过上面再加一个王爵,王侯就成了汉朝最常见的爵位。

爵位制度五花八门,继承制度却是统一的,自周朝以降,嫡长子继承制都是爵位继承的第一准则,在没有皇帝的直接指令下,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注意是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而长子只是第一个儿子,长子有可能是庶长子,庶长子的地位不仅低于嫡长子,还低于其他嫡子,继承顺序靠后。

这样,就衍生出两个方向,一个是嫡长子封爵,另一个是庶长子封爵。

如果是嫡长子封爵的话,那就得看他的爵位跟父亲的爵位谁高了。如果是父亲高,自然还是继承爵位,有时候他自己的爵位也会保留,也就是双重爵位,传给下一代就有了两份。

如果是嫡长子爵位高,自然不需要继承父亲的爵位,那是降级了,父亲爵位顺延到下一继承者,可能是嫡次子,在没有其他嫡子的情况下,则传给庶子。

如果是庶长子封爵的话,得先看父亲有没有嫡子,有嫡子的话,爵位本来就轮不上庶长子,两者并不冲突,只有在父亲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绕回父子爵位高低的问题。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即长子是独子,这时候就不用管嫡庶了,爵位都是他继承,往外说的时候自然是哪个大说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