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想当道士,八岁儿子却成了摄政王:明朝靖江传奇世子朱经扶

靖江王,一代起自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南昌王),二代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朱文正。然而,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侄子,虽然立功无数,但是性格乖戾,犯下不少错误,以至于被囚禁致死。朱文正留下一子朱守谦,为朱元璋及马皇后亲自抚养,于洪武三年同众皇子一同被封靖江王。到了朱经扶的父亲朱约麒这,已经是第八代。

与道教结缘

要说朱约麒为什么要修道,这还得从他父亲之死开始说起。

弘治二年四月,第七代靖江王朱规裕薨逝,年仅37岁。然而,老王爷的死却给小儿子带来不小的影响。

大户人家里有人去世,一般会请和尚或是道士做法事,当然靖江王府也不例外。

百十号人,众口一腔,饶是朱约麒悲痛守孝,才忍得这般单调乏味。然而,法事除了和尚,也有道士在场。

只见那道士仙风鹤骨,超凡脱俗,举其法器,便做起“斋蘸”来。如此新鲜玩意,看得朱约麒是心花怒放,十分过瘾。

三祭过后,朱约麒终于可以走出灵棚,这“罗天大蘸”自然是他的第一个行去之地。

王府“蘸事”,定是奢华。只见三层高坛,每层开上若干门,俯瞰即八卦之象。坛内各门各通道,用若干灯盏连接,细细数来,竟有三千六百八十一盏之多。

如此盛景,朱约麒对道教好感剧增,便有了修道的想法。

潜心修道,“不问世事”

当王爷对道教产生浓厚兴趣时,王府教授也投其所好,为他挑选了不少道家的书籍。教授是以为王爷想修身养性,却不料他是真真想当道士。

自从那天“斋蘸”以后,朱约麒三天两头地就往道观跑。不仅如此,他还在王府内大修灵应宫,并邀请各地道长来做参谋。

起初,他还像个王爷,走哪都跟着个人。不过,日子久了,他觉得自己已经修炼得“炉火纯青”。既欲成仙,就应与“凡人”不同。索性,他自弘治十年后,就不带随从,自个轻车简从,去道观修炼了。

后来,他又认为自己既已脱俗,又何须拘泥于山中小隐,当隐于市。于是,朱约麒走出道观,来到茶馆,不外露身份,只点一杯茶,听众人谈论,或是听人说书。反正,朱约麒总能找到当道士的快乐。

堂堂王爷,竟不去读书,打理宗人之事,却一味求仙论道。不得不说,是有点荒唐。纸包不住火,他的“丑事”被弘治皇帝知道了。

不久,皇帝下了诏书,批评了朱约麒的“荒诞”行径,要求其恪守礼法。皇帝一怒,朱约麒再也不敢随心所欲,便收了性子,对外称自己有心病,一心一意在家修炼。

可王府偌大,不能没有人打理上下事务,怎么办呢?朱约麒把目光视向了自己的嫡长子,于是年仅八岁的朱经扶“临危受命”,当起了“摄政王”。

教授面前一展才能,侍卫一案又显仁德,“摄政王”首秀出彩

“经扶”一名,一出生便起了,但直到八岁时才被朝廷“赐名”,这才算正式有了名字。当然,对于嫡长子来说,被赐名还有不用的含义——朝廷同意其作为王世子。

儿子被赐名的第二天,朱约麒就把朱经扶叫来,还请了王府的诸位教授,这是何意?自然是要考问一下儿子的学识了。

乾者天也,父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者地也,母也,地势坤,厚德载物。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伶官传序》亦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孩儿定当谨记,做一名谦谦君子。

......

世子年方八岁,就有如此学识,使得众位教授不禁汗颜。而后,朱约麒见儿子聪明伶俐,自己又想修炼,索性就把王府上下事务交给了他。

一天,府中传报:一王府侍卫不务正业,多次出府酗酒赌博并且还因钱与人厮打,今被官府抓了个现行,交由王爷处置。朱约麒哪有闲心处理这事,就挥了挥手,说:“全交由世子处理。”

朱经扶还只是八岁的孩子啊!博览群书,已是不容易,现在又让他去判案。饶是朱经扶自小就是个当领导的料,才没被吓得惊慌失措。

他叫来王府的周教授,想问问他的意见。

依《大明律例》,王府内任何属官、管事等犯错,轻则除名,重则交由衙门囚禁由其处置

朱经扶没有再发话,反而叫来仪卫司千户。那位千户(犯人是他手下),“下官以为该交由衙门囚禁。”

朱经扶没有理他这句话,问道:“这个人的家庭情况怎样?”

千户回道:“母已过花甲之年,妻正卧病在床,有一女年方五岁。”

朱经扶听后也很是愤怒,“此卒竟不顾全家老小,只图享乐。”不过又话锋一转,“若是此卒被重判,恐怕母妻女三人皆无法过活。”

一个时辰后,那个犯错的侍卫被带回王府。朱经扶说道:“你母亲年老,正需你赡养;你妻子生病,正需你照料;你女儿年幼,正需你以身作则。你却出去喝酒闹事,殴打百姓。你可知,你犯了什么罪?若是你被抓走,家人可有活路?”

这个侍卫已经泣不成声,跪在地上捶胸,甚是后悔。

朱经扶又接着说道:“父王常教我仁德,今天就饶了你一回,回去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珍惜家人。若是屡教不改,本世子定要治你的罪。”

想不到,朱经扶年纪虽小,处理事情来却如此老练,让周教授都不得不佩服。

世子体察民间疾苦

既然世子要全盘接手王府上下,那账目自然就得过他的眼。

朱经扶精明能干,细细比对下来,竟有诸多不符。比如四处王庄总计四千亩地,却只得二千余石粮米,难不成收成不好?

朱经扶自然是不信,一旁的贾教授也说道,“王府属官自王爷抱病以来,各个不务正业,或饮酒作乐或登高游玩。恶习已生,账也会不好好察,其中猫腻之事恐怕也有不少。奈何下官位卑言轻,不敢得罪那些官员。”

朱经扶叹了叹气,“先生不必忧心,此事经扶自有决断。”这哪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说的话!

第二日,朱经扶叫上管仓库的一群官员王长史、陶典宝等人一同上了尧山。

管事的庄头奉命接见朱经扶一行人。朱经扶问道,“你庄今年收成如何?”

庄头答:“回世子爷,小庄共八百二十五亩田地,实缴粮一千五百石......”

庄头话还没讲完,这些个跟从的下官已经慌得不行,脸上早已挂满了豆大的汗珠。

朱经扶反而一脸轻松,又让庄头带他去庄上最穷的人家去。

朱经扶在山上待了许久,还给那几家特困户发放了救济粮。受赐的百姓无不跪下谢恩,但朱经扶却丝毫不做表态,而是匆匆离开,回到王府,因为需要他忙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回到王府后,朱经扶把事情的原委都给他的母亲杨妃说了一遍。杨妃也是感叹,说道:“扶儿,此事非同凡小,若是要整治那些官员,还不是时候。况且,那些管事的人只是一时贪玩,生得倦怠之心,与那些宗室造假账,中饱私囊相比,还是好上不少。我看呢,等到做完新年庆典再一并处理也不迟。”

小世子点点头,心中却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

“鸿门宴”后的“丰收”,惩治违法官员

不久,新年过去,世子还在想该怎么对付这群老油条,却不料时机不请自来。

正月十一日,那几位老油条叫上贾教授一同喝酒。说是喝酒,实际上是拉拢腐化。贾教授虽然是清清白白,却也拗不过一群人起哄,无可奈何之下答应他们赴宴。

话说,众人轻车熟路地来到饭馆,点上一桌好菜,还煞有介事地给贾教授介绍这桌上的佳肴。虽然众人“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但是贾教授还是有些不习惯。

酒吃一半,众人就开始对诗。正当气氛高潮时,世子却来到了酒席前。众人是一片惊慌,却不敢外露,只是咽了咽口水。

不过世子的表现却和他们预料中的不一样,只是笑脸相迎,丝毫感觉不出有什么不悦。众人也就放心,又开始享受惬意时光。

众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酒席,只不过中途多了一双筷子,但事实却相反。世子朱经扶经过此事,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正月二十一日,朱经扶把除了世子以外的多位高官都叫到承运殿,开门见山地问道,“诸公认为田粮收租一事,该如何处理?”

众人知道难逃一劫,遂各个将自己的罪状呈上。随后,朱经扶又把目光伸向了那几位没有说话的官员,“你们在这些收来的佃租中,当真没有参与?”

其他人答复道:“钱是未收,饭倒吃了不少。”

朱经扶叹了口气,“今天不是想治你们的罪,目的是让你们明白,来到王府任职,就应该恪尽职守,对得起百姓的血汗钱。”

弘治十六年,皇帝下诏书惩治了此案的主犯十七人,另从犯几人或是被降级或是被发俸禄。总之,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王府的气象也焕然一新。

肃清宗室,贤王初现

宗室之中,谦谦君子是少数,“地痞流氓”却占了大多数。

正德二年八月,朝廷下旨革去朱约崔(靖江王五府中尉)的爵位。原来这个纨绔子弟不思进取也就罢了,竟然还把妻子和母亲活活打死,后来被官府捉到,上报朝廷。

这还没完,一天中尉朱规驶等叔侄四人闲来无事去野外踏青。半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农家姑娘,见人长得标致便想去调戏。姑娘自然是忍不了这番侮辱,于是拿起镰刀来挡,这下可好,伤了中尉这“金枝玉叶”。

女孩连忙求救,四处的农夫也过来看情况。四人见事闹大了,就匆忙离去。可这远远不是结束,这四人哪咽的下这口气,回去之后立马召集他们的一帮手下,于第二日就连忙赶往山村报仇。

双方的恶斗惊动了官府,而后这件事又被上报到了朝廷那里,结果四人皆被削去爵位。

作为靖江王府的实际领导人,朱经扶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把那些犯事的人都叫来,挨个训斥了一通。不过,这些个中尉本来俸禄就不多,现在还没了爵位。朱经扶心生怜悯,就给他们拨了些救济粮。

之后,朱经扶又亲自去山村道歉并给予村民补偿,众人皆称道。

此时,朱经扶已经十六岁,肩负的责任也就更重。为了解决宗室问题,他不得不亲自来到各个旁支家里训诫宗室子弟,并声明如有违法不善约束的,定当严惩。

正德十一年六月初二,第八代靖江王朱约麒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羽化升仙”了。而后,摄政王终于上位,成为第九代靖江王。不过,他命不长,嘉靖四年就薨逝了,享年三十二岁。也就是说,他的执政生涯也长达二十四年,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观。短暂的一生,却是个当之无愧的贤王。明朝藩王里,他也算是个另类。

《明朝靖江王二百八十年》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