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孩子自虐,孩子有自残行为该如何教育?

刘晓亮


孩子被打击到什么程度才导致那样没自信自残行为?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不是说,怕自残而想办法,应该是孩子为什么会自残,从父母那里想办法,如果父母不改变,只改变孩子,预防孩子自残,其实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孩子会长大,会脱离开父母,那时候父母是管不了孩子的,父母看不见孩子自残行为不代表就没有了,那样,他会将自残行为表现在配偶那里,最终伤害的不是他自己,而是配偶和亲人。

往往那些轻易自残的人,其实是很自私的,因为有一点不满足他的心思或者有一点过不去的坎儿,他就会选择用自暴自弃的方式来解决,而从来不考虑的想法别人,和别人的难处,他不曾想平时的顺境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了。

一旦有责任,有担当,有替别人着想的想法的话,就不会轻易的自残。就像一个母亲,为了孩子,无论什么苦都会吃,而不会在难处和绝望时选择轻生。

因为有爱,才有对世界充满盼望,因为有爱,才有活下去的动力。父母温柔的对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会以温柔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

如果孩子有自残行为,那么一定要找出背后受伤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去阻止这种行为,仅仅阻止行为是没有用的。


三城一郭


孩子出现自虐行为还真不在少数,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每年都会遇到这样的案例。有些是孩子自己说的,有些是家长发现的。

最近,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发现,在过去的五年里,英国3-9岁的儿童伤害自己并入院治疗的人数上升了27%。这种情况,在国内也是一样。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自虐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疯了!之所以折中找心理咨询,是认为心理咨询比精神病院更好听而已。

小小年纪就自虐,孩子打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张老师就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打自己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危害,以及父母又该如何去纠正。

孩子自己打自己,听起来的确很让人担心,也让人无法理解。那么孩子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当语言表达跟不上的时候,孩子会选择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结果往往就是打自己。

如果仔细观察,很多人会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有打自己的行为了。当孩子想要一个东西你没有及时拿给他,或者想让你抱抱他,你却没理他,这时候孩子心里不舒服,可是还没有能力用语言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于是只能选择大哭大闹,或者打自己,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内心需求。


孩子很希望做个好孩子,但是当他没有好的行为的时候,他会自我“救赎”。

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早期对自我的评价取决于爸爸妈妈对他的评价,家长的批评很容易被孩子听到心里去。比如,当你经常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再这样妈妈不爱你了。”或者在孩子把家里的沙发弄脏了时,你用严厉的眼神看着他,责骂一触即发。孩子的内心会充满恐惧和无助,特别是对于那些天生性格敏感的孩子,他们会很认真地想:“我就是个坏孩子,妈妈真的不会再爱我了。真的不要我了。”

内疚、伤心、害怕一直累积,孩子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救赎”自己,缓解痛苦情绪。怎么缓解呢?那就是打自己,惩罚自己。就像“赎罪”一样,打自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那么坏了,这样妈妈就可以原谅我了。

孩子发现其他方式不管用了,但是打自己可以控制父母。

孩子会用又哭又闹,满地打滚的方式威胁家长,让家长妥协。同样的,有的孩子在对父母很生气的时候,不会直接对家长发火,而是用打自己的方式让家长妥协,仿佛在说:“你们要是不听我的,我就一直打自己,你们肯定会害怕担心的。”

不管是因为什么,我们都要想一想,父母可以做些什么,防止孩子打自己的行为呢?

这里首先要提醒的是,孩子打自己的时候,有些父母总是会本能似的去呵斥孩子:“不许再这么做了。但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又错了,错上加错,很可能会加剧孩子的自我伤害。这个时候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对事不对人。

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批评只是针对做得不对的事情和行为,而不是说你是个坏孩子,我们对你的爱也不会因此有什么改变。你可以跟孩子说:“你不用打自己,刚才批评你,是因为你撒谎了,我们一起努力改掉这个坏习惯就好了。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一直都会爱你的。”

这种方式不会让孩子过于担心自己不再是好孩子了,或者父母不再爱自己了。也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跟我站在一起的,我们一起去克服困难,改掉坏毛病,而不再是爸爸妈妈站在孩子对立面的感觉,这会给孩子非常大的动力和情感支持。

在最近湖南卫视播出的青少年心理节目《少年说》中,孩子们走上勇气台,大声向家长、老师和同学表达心声。初中一年级的袁璟颐伤心地跟妈妈说:“你老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为什么就是看不到自己女儿的努力呢?台下的妈妈听了继续数落孩子的不足,后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开始改变态度,对女儿说:“其实你是有很多优点的,妈妈是怕你骄傲所以不愿说。听到你今天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我会改变沟通方式,多鼓励你,学习的事情就交给你自己,你答应妈妈自己管理好就行。璟颐听了,脸上逐渐露出微笑。

说出对孩子的爱和认可,不站在对立面批评孩子。对事不对人,孩子才能听得进去我们的话。

对事不对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孩子的自我伤害。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教孩子去做的呢?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自虐型人格,这种人喜欢伤害自己,或者让自己受苦。比如有个大学生说,觉得自己这类人的共同特点,是当他们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喜欢折磨自己,伤害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舒服一点儿。我曾经有一个咨客,他老是很内疚,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我们用时间记录法去记录他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才发现,他从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一直到下午六点半。他所说的不努力只是因为晚上他休息了一下。可是他却因为自己的内疚而割伤了自己的手臂。

孩子喜欢打自己,虽然跟自虐型人格不是一回事。但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是攻击自己,伤害自己,是向内的。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教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把引导孩子向外发泄情绪,用打毛绒玩具这种安全的方式替代打自己,跟孩子说:“你看,现在这个玩具就是你不喜欢的自己身上的行为,要是想打的话,就使劲打他。

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把心理的不痛快说出来:“刚才想打自己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内疚吗?自责吗?当时在想些什么,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吗?”如果孩子是对家长不满,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你是对我们生气吗?觉得对你不公平吗?你可以把不满说出来,我们来商量。就算你打自己,我们也不会听你的。”当孩子可以说出来,家长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孩子就不再用打自己的方式了。

这就是两种常用的可以教会孩子去做的事,一个是向外发泄情绪,另一个是向外表达情绪。

最后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打自己的行为非常频繁,甚至开始用刀片、玻璃伤害自己,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求助于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


三宝美妈


你好,孩子自虐是一种发泄方式,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家长只能耐心的教导,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

先找找孩子变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家里的大人中有这种情况受影响造成的,要是有的话,那得把这个大人一起教导,或者有能力与之隔离,更或者教导孩子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处理遇到这类人该认识怎么相处。

要是因为孩子小遇到事情,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用自虐来发泄心中的不快和对自己的不满。那就需要和孩子沟通一下。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即损坏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教导孩子在遇到不高兴的时候该想正确办法排解心中的不快,可以听歌画画,可以玩玩具,也可以锻炼身体蹦蹦跳跳,只要不做危险的伤害自己及别人的动作,能让心里舒服就可以的。

也可以把心里不快乐或者遇到的麻烦告诉大人,让大人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把问题解决好,也能让心情愉快。先用言语去引导孩子的思维。等遇到情况的时候,就实际带着孩子操作,这样慢慢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就会有很大变化。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更需要作为家长的你们,让孩子感受父母的以身作则的教育。个人建议,谢谢!


95766335054


如果是小盆友好奇,那家长不必特别放在心上,淡化处理过两天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就好了。

大一点的孩子,就要看孩子为什么会自虐了,是为了寻求关注,还是在逃避某种情绪和责任。还是觉得自虐会带来兴奋和快感。

寻求关注的孩子一般会主动展示自己的行为,对方越紧张或者关注越多,越兴奋。所以作为家长,特别是刚开始发现的时候,首先就要保持足够的冷静, 让孩子得不到那么多紧张和关注的反馈。然后家长需要反思下,是否给予孩子的足够的陪伴和关爱,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否给予孩子了足够的支持。陪伴就是最好的告白。

如果之前孩子发生了一些对她有影响的重大的事件,作为孩子,可能他没有办法处理这种情绪的时候,他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比如说自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那家长就应该寻找这个情绪的源头来解决这件事,家长强有力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当这件事情了以后,需要跟孩子一起,寻找出一套更好的发泄情绪的办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通过自虐感受到了兴奋和快乐,这种孩子他自虐的一般非常隐蔽,而且不太愿意让人知道。那我们就要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感觉到兴奋和快乐,有可能因为她通过这种方式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作为家长的话,就要,给这个孩子足够多的鼓励和支持。告诉他,你可以,你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你很棒。帮助孩子找一找到她的兴趣点和爱好,分散注意力,当他在,外部的世界感受到,因为他的行为所带来的改变的时候,他就寻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十月育儿


心理学有个观点,孩子的自虐,常常因为对父母有仇视,实际上,孩子想“虐”的,是父母!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孩子和父母的链接最深、天然最依赖父母,尤其是妈妈,在孩子眼中,妈妈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孩子特别渴望妈妈的关心和爱护。

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温暖和关怀,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满足孩子的渴望,孩子就感到很痛苦、很生气、很压抑,这些负面情绪积累的越多,孩子就越想发泄,越想释放。


但是,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对父母不礼貌,不能不尊重父母,攻击父母更是不可以的。

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转而攻击自己、虐待自己。

因此,孩子有自虐倾向,父母一定要仔细想想,是不是对孩子太疏忽,陪伴不够;是不是对孩子管得太严,自由不够?


欢迎关注,可以免费咨询哦!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为还不具备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当情绪不好或者为了吸引大人注意时,有的宝贝也会采取打脸、敲头等“自虐”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有的宝贝还会出现憋气、呼吸暂停等现象。

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帮助宝贝缓解坏情绪的7个有效办法

1.查明原因寻求解决方式

导致宝贝“自虐”的原因不同,采取的解决方式也就不同。

一旦发现宝贝有上述“自虐”行为,就要注意观察,他是否受到来自情绪方面的刺激,

了解他情绪压力的来源,并根据宝贝的情况适时引导与安抚,帮助他以正确的方式来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绪。

2.忽视宝贝的“自虐”行为

发现宝贝有“自虐”行为时,父母通常都会很紧张,既担心宝贝伤到自己,又为他的这种行为感到懊恼不已,于是父母的焦虑与紧张情绪也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宝贝看到父母的这种表现,会觉得很有趣,或者为自己成功地获得父母的注意而感到很高兴,那么父母的表现就会成为宝贝行为的奖励物。

因此,遇到这样的事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假装没有看到,平静地抱他到外面走走,或者和他开展一些别的游戏活动,给他一些喜爱的玩具等。

3.避免宝贝自己受到伤害

当宝贝出现“自虐”行为时,可以给他一个枕头,让他击打枕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其他类似的安全的方法来缓解他的不良情绪,以免宝贝伤到自己。

如果宝贝容易在入睡或者睡梦中出现这种行为,父母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宝贝的安全。

4.满足宝贝感受节奏的需求

发现比较小的宝贝有这种行为时,父母可以将他抱在怀里,一边哼着某种轻松愉快的节奏,一边轻轻地摇晃宝贝。

已经会走路的宝贝,父母可以抓住他打头的两只小手,和他一起跳舞或者喊着节奏往前迈步,左右摇晃,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予他安慰,让他逐渐忘却他的“自虐”行为。

5.给宝贝创造发泄情绪的条件

用厚厚的塑胶材料给宝贝设置一面发泄墙,当他情绪激烈的时候,让他去击打这面发泄墙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父母也可以给宝贝买两个可以用来发泄的玩具,比如拳击袋、毛绒怪物等。

每次宝贝出现“自虐”行为时,及时提醒他去击打这些东西,以正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6.给宝贝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

3岁内的宝贝不能给他讲大道理,他听不进去。

但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小道理还是可以听进去的。

每次宝贝打自己头,或者拿头撞墙、撞人的时候,跟他说:“宝贝不打头,这样会把自己打傻了,宝贝就不聪明了。

“宝贝不撞人,把人撞伤了。”“撞人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

7.必要时带宝贝去看医生

即便宝贝有“自虐”行为,但是,如果宝贝看上去很快乐,身体发育也都很正常,那就没有必要为宝贝脑子是否有毛病,心理是否有问题而忧心忡忡。

正常的孩子即便有这样的行为,一般也不会伤到自己,除非有别的意外发生。

宝贝这种有点危险的自我安慰方式一般几个月就会过去,不用过分忧虑。

宝贝“自虐”原因多多,家长还是需要多关注孩子,了解宝贝的心病,揭开心结。


妈咪宝贝传媒


孩子的自虐行为多是因长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心理压抑所致,是孩子心理上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的保护性反应,也是负性情绪的发泄。对于有自虐行为的孩子家长要格外关心重视,找到自虐的原因并解决,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孩子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大哭、画画等等,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家长会微信公号 xiaoxuejzh


妞妞妈


不知道你说的自虐是什么形式的,不吃饭,不睡觉还是伤害自己的身体,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首先都要找到发生的原因。

如果是情感因素的,比如不给买玩具不吃饭,家长不理解我等,请好好的和孩子谈谈,用伤害自身来要挟父母是不可取的,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要开诚布公的说出内心的问题。

如果已经上升到病理层面,请尽快安排就诊,自虐可能会伴随失眠,抑郁等症状,不可小视,家长也不能讳疾忌医,小病拖成大病后悔莫及。

作为家长要时时注意孩子的思想情况,多和孩子沟通,成长中的孩子有很多困扰,在没有足够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很容易进入死胡同,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往往严重的后果都是家长的疏忽造成的。


霜降52613536


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残疾,苦了孩子,苦了大人,社会要关爱,家廷更要关爱,让孩子多读书,容入社会,自强不息。


手机用户61841031733


这个问题很严肃。首先作为父母要检讨是不是因为家里的环境引起的。比如忙没时间管小孩,家庭暴力,单亲,还是受一些电视的影响。再次就是多关注小孩的心理成长特点。多和他交流沟通。正确的引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