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历史的荒野


朱棣为什么要反?

首先要搞明白朱棣为啥要造反?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

实在是没有活路了,退也是一刀,进还有点儿活下来的希望,索性就扯大旗造反了吧。哪怕失败了,好歹死的也体面点儿,不至于像其他兄弟一样,关的关,流放的流放,自焚的自焚。朱棣还是有一些傲骨的,就如同当年的杨广一样:帝王自当有帝王的死法,岂可如猪狗一般。

建文会不会用蓝玉

蓝玉就好比灭绝师太手里的倚天剑,建文好比三流水平的周芷若,其实他还不如周芷若,周芷若最起码还有些时候是杀伐果断的。让一个三流的水平的周芷若拿着倚天剑去刺杀张三丰,能有好么?估计结果是先伤到自己吧。

再有还得考虑一下蓝玉这个人的性格。蓝玉为人狂妄,胆大包天,不知进退,私蓄庄奴,多纳义子,多少功臣都死在了朱元璋的手里,他还是不知道一点儿收敛,这样的人谁敢用?太祖朱元璋用起来都觉得扎手,更别说职场小白朱允炆了。


更何况蓝玉还是朱允通的舅老爷,要知道朱允通才是嫡子,朱允炆只不过是靠着卖人设成功的庶子。有了这层忌讳,朱允炆更不敢把兵权给他了。说不好你前脚刚把兵权给蓝玉,后脚蓝玉就带着朱允通来夺建文皇帝的江山了,名义都是现成的就说是奉天靖难,你丫逼死了多少叔叔啊,老头子的江山都给你折腾成什么了。对付建文这种雏儿,蓝玉有兵权又有大义还有朱标太子的嫡子,这牌面可比朱棣的强多了。

到时候可就不是建文与朱棣的争夺了,而是蓝玉与朱棣之间的大战了。


古今奇弹


朱标死了,朱元璋也死了,蓝玉还活着?那就老尴尬了,朱允炆恐怕死的会更早,都用不着朱棣动手。

为啥哩,因为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

外甥女,常氏,明太子朱标之太子妃;

甥孙:朱雄英、朱允熥;

如果朱雄英不死,嫡长都是他,轮不上朱允炆继位;

即便朱雄英死了,还有朱允熥这个甥孙可以捧,那朱允炆就太碍事了......不要小看蓝玉的胆子,他真敢,标准的“外戚”模式。

蓝玉的居功自傲,不服管教是长期性的,不间断性的^_^,自冯胜获罪,蓝玉的上升空间就更大了,但是他从来没有警醒那么多功臣到底是怎么死的,还在前人路上作死前行,丝毫不知道收敛。比如下图的元妃,他蓝玉就这么急色么。

朱元璋有收义子的习惯,他也有样学样借此集聚势力,而不止他的义子,连他的庄奴都知道横行霸道,强占良田,驱逐御史,这都是骄纵的表现,他真的不知道这些事统统都会传到朱元璋的耳中,对他蓝玉产生反感么,强占元妃,以至于元妃自尽,本来朱元璋要给他的“梁国公”变成了“凉国公”,并且把他的过失种种都刻在世袭凭证上,还不够清晰表达朱元璋对他的怒意么。

更犯忌讳的是军权方面,军中将校的升职降职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完全脱离了控制,这是历代君主都非常忌惮的,而不仅限于朱元璋,你蓝玉搞得军中都是你的嫡系势力,老朱能睡的安稳么,哪怕老朱多次敲打他,他也不以为意,还以未任太师为由,诸多抱怨牢骚,这就真的作到头了。

老天也对得起他,顺势推了他一把,朱标英年早逝,连朱元璋都控制不住的人,朱元璋怎么能放心留用给后人,况且还有朱允熥这层“外戚”关系。

《明史》---“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非常适时,锦衣卫都指挥使告发蓝玉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一下子就牵连了一万五千人,“军统”几乎被清洗一遍,而蓝玉本人则剥皮实草,株连三族陪死,蓝玉作死的一生终于以悲剧方式落幕。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和敢不敢没有半点关系,无论蓝玉是否活着,朱棣都必须要造反,造反则有一线生机,不造反则引颈待戮,就这么简单,敢不敢也得造反,大势所趋。

......


古今通史


说起明朝一大要案就是著名的“蓝玉案”,明朝开国大将蓝玉惨遭诛九族,多达1.5万人受到牵连,蓝玉死后还被剥皮,十分悲惨。 那么为什么蓝玉一代开国元勋会有如此下场呢,这就要从头开始说说了? 蓝玉早年是常遇春的部下,因为有谋略有智慧得到了常遇春的赏识。而且,常遇春还娶了蓝玉的姐姐,两人之间关系更是亲密。后来蓝玉在攻打四川、北征沙漠之战、北上破元、平定西南等战争中都彰显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 常遇春就常常在朱元璋的面前夸奖他,不仅因为两人的亲密的关系,还因为蓝玉也争气,几次战争都打赢了。因为功勋卓著,朱元璋也是对其赞赏有加,所以不管是官职还是地位,朱元璋都不断在提拔他。

战功赫赫就会目中无人,蓝玉也是开始飘飘然了

首先就是在蓝玉在北上抗元的过程中,掳走了北元的王妃,并且调戏了王妃。其实军队的战士缺的就是女人,战争时间又很长,心中的情欲无法排解,当出现女人时就会情不自禁。

朱元璋当时对军队管理严格,不能侮辱敌军的女人,况且当时还没建立政权,军纪不严则会败坏名声,直接影响抗击元军的民心和统治。

所以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本来蓝玉在北上抗元大获全胜,但是却出现这样的小插曲,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硬是把“梁”改成了“凉”,最后蓝玉的结局也真是凉凉了。 其次就是蓝玉耐不住性子,他在北征南返时,军队到了喜峰山,因为守城的战士需要上报,再打开城门,战士因为多花费了时间,蓝玉竟然等不及,破门进入喜峰山,这种任性妄为让朱元璋有些失望。 再次,就是他竟然嫉妒同僚,肆意邀功,蓝玉西征回来之后,朱元璋很开心,要封蓝玉为太子太傅,但是蓝玉却因为自己的地位在宋、颍两公之下,愤愤不平,朱元璋也对蓝玉大失所望。 最后,蓝玉有了地位、权力、财富之后,巴结他的人也不会少了,很多人都认蓝玉为义父,而且蓝玉养了很多的家奴,这些人仗着有蓝玉撑腰,横行霸道。

这些朱元璋都有所耳闻,渐渐的,朱元璋心中有了芥蒂,而蓝玉却还洋洋得意不自知。

朱元璋杀害蓝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朱标早逝,要帮皇孙朱允炆清除障碍

其实,朱元璋杀蓝玉最大的原因都不是这些,这些只是导火索,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太子朱标的死。当时朱标为太子的时候,娶了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又是太子妃的舅父,显然蓝玉是太子党的人。当时朱元璋中意太子朱标,一心想让朱标继承皇位,所以给朱标配备了当时最优秀的大臣,辅佐朱标,而蓝玉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但是朱标却意外的病逝了,朱标一死,太子党的人就要改弦更张了。 所以,朱元璋打算让孙子朱允炆即位,但是孙子却并不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甚至有些唯唯诺诺,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根本控制不住蓝玉,所以朱元璋为了孙子能够坐稳皇位,只有对蓝玉下杀手。 正好当时,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随之而来的就是抄家、株连九族、相关人员下狱,一场浩浩荡荡的“蓝玉案”由此开始。 其实“蓝玉案”只是借着谋反的名义,实际上杀蓝玉是朱元璋长久以来的心思了。

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还敢造反么?

我感觉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开始削蕃了,一开始是小大小闹,后来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会轻易被削藩,让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不管当时在兵力、资源都很差的情况下,朱棣都会造反,所以不管蓝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蓝玉在世,也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不管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总有一天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经沙场,10岁就被封王,驻守北京,抗击元军,前半生很长时间都生活在马背上。

在大明政权没建立的时候,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权力,建立了国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关系。朱元璋会为了国家的发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权力。权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蓝玉没有被杀,他手里的权力也没多少,你说他能拿什么和一个藩王对抗。

蓝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虽然蓝玉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没有想过造反,但是说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蓝玉就自谋出路,另立门户了。 所以不存在蓝玉在世,朱棣就不会造反的逻辑关系。


史论纵横


答:很多人都知道有玉无燕的说法,这表明很多人在心里有这么一个定式,那就是如果蓝玉还在的话,就没有朱棣造反之事了。那么真的如此吗?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蓝玉其人。

首先他是常遇春的内弟,常遇春是1330年生人,假设小十岁计算,那么在朱棣起兵造反也已经将近60岁了。对于一个武将来说,真的要上阵作战也已经是比较困难了,当然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自古老当力壮的多了去了。

从关系上来说,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这一点来看,即使处于出于亲情,蓝玉也是会帮自家人朱允炆的而不会胳膊肘往外和朱棣交好。

从能力来说他的主要的功勋都发生在建国之后的平定叛乱上。

1.洪武十四年秋季,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往征云南。

2.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纳哈出,拥众金山,屡侵辽东,乃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二十万北征。元平章果来被杀,果来子不兰奚受擒,元将纳哈楚降明。

3.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来到捕鱼儿海,全面性的击溃了北元势力。脱古思帖木尔根本不能做有效的抵抗,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脱古思帖木尔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提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等逃往和林方向,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尔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都被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尔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也速迭尔。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儿杀死。提怯来、失烈门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

从战功来说,蓝玉是当时最能带兵作战的人物,而且对于北方战事也是十分的了解。

这几项上面都是完全克制了长期屏藩北方的朱棣的。

二、朱棣会造反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完蓝玉的基本情况,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棣为什么要造反,他当时的优势在哪里?靠一府之兵就想灭大明军这个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事情,又是怎么完成的.

1.朱棣起兵的借口。

每个人造反都要有一个借口,那么朱棣的借口是什么呢?他终于发现了一个漏洞,那就是朱元璋生前曾经说过,藩王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起兵勤王,这就是所谓: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允炆身边有奸佞,我要起兵清君侧。当然这个理由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因为好用。所以从借口上来说朱棣是勉强的够格。

2.朵颜三卫的支持。

朵颜三卫并不是单纯的仅仅只是一支队伍,其实是明朝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本来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就是福余卫,朵颜卫反而是在后。但是在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并且他们都是蒙古人。据史书记载,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向朵颜三卫借了了3000的兵,然后这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就帮助朱棣打了很多胜仗。

3.削藩造成的唇亡齿寒之感。一种被动求生欲望。

建文帝推进的削藩政策确实是造成造反的主要因素。但是削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而朱棣认为削藩是要自己的命。这样的误差就造成了双方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三点基本上就是朱棣为何要造反的理由和优势。

那么如果蓝玉在的话朱棣会反吗?我想是不会了。

第一、朱棣造反的第一个理由是清君侧。但是背后是因为没有武将支持,。而蓝玉还在的话不管年纪大小,起码能够镇得住场子,使得朱棣的清君侧的理由变得模糊和没有说服力。

第二、朵颜三卫是洪武二十二年建立,而前一年刚好是蓝玉在摸鱼儿海击溃北元势力。朵颜三卫应该会忌惮这位战神的威力,而不得不思考是否愿意随燕王南下。如果燕王没有了朵颜三卫,那基本就没有本钱和明军作战了更不要说是造反了。

第三、蓝玉只要自己不想造反,作为一个护国神兽的样子在那边,也没有哪个亲王会想到造反。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南阁水哥


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角度问,就是朱棣为何会造反?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藩王造反,但最终能造反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呢?

造反之心早有

朱棣不像朱标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就在马上长大,是一个尚武之人,这为他造反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可能还没有骚动的心。但是朱标死后,这位仁兄就有点小心思了,论资排辈太子之位应该是他朱棣的,偏偏没想到自己的侄子成了皇太孙。此时,朱棣对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不满,心里就有了些许造反的心思了。



道衍的劝说

道衍也就是姚广孝,好好的和尚不做,偏偏整天研究阴阳之学,想着如何造反。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下令挑选和尚随侍各个藩王,道衍就被朱棣选中了。道衍到燕王府之后开始劝说朱棣造反。虽然之前朱棣就有野心,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在道衍的不断劝说之下,并且道衍还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王+白=皇)。他说他算了命,觉得朱棣行。这让朱棣造反的意图越来越强烈了。



朱允炆削藩触动了朱棣的利益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成为了皇帝。而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害怕自己的叔叔们造反,于是秘密与黄子澄等人商议削藩。朱允炆先后削弱了很多藩王的实力,其军政大权都收归了中央,还将藩王贬为庶民。因为藩王中朱棣是属于实力派,建文帝最后才向朱棣下手。他先是将朱棣亲兵调配边境,然后下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谢贵等秘密抓捕朱棣。张信是燕王朱棣旧部,于是他偷偷的告诉了朱棣这件事。朱棣靠装疯卖傻躲过了这一劫,朱允炆却不肯就此善罢甘休。



人不疯狂枉少年,一起造反吧兄弟。赢了我们一起笑看天下,输了十八年后再做兄弟。于是被逼无奈的朱棣打出“奉天靖难,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造反。所以朱棣造反与蓝玉活不活着几乎没有太多联系。


雁城流浪僧


如果蓝玉活到建文帝时代,朱棣还敢起兵靖难吗?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一个时代一种大形势,蓝玉是朱元璋时代的猛将良将不假,但即使活到建文帝朱允炆(1398-1402)时,也不见得就能扭转乾坤。这是因为:第一,蓝玉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杀,生年不详。但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常遇春生于1330年,就算蓝玉和常遇春同岁,到建文帝时已经整整六十八岁了,



是否能再展雄风,很难说。就算心气上有壮志,身体状况,家庭,以及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也可能影响发挥。第二,历史上有例证。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著名的土木堡事变,当年平定安南的名将,朱棣首席猛将张玉的儿子--张辅(这名字可能不太准确,想不起了。敬请指正)连同兵部尚书邝燓等一众明朝廷大员,和数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所以,当年是英雄,不能保证永远是英雄。第三,还有更难预料到的官场风云,政治斗争。这些难以把控因素影响人的智慧,武力,和所有发挥,这些内容也扫荡一切英雄人物。不要说亲属友谊,朋友关系,政治斗争摧毁所有人情世故,说不定蓝玉到时支持朱棣,那对建文帝来说,就是雪上加霜。(5:00)


流誉后


如果蓝玉还活着,那事情就棘手多了,朱允炆不仅要面对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叔父,还要面对蓝玉这个兵权在握的野心家。那么如果蓝玉活到了建文朝,朱棣敢造反吗?



在徐达、常遇春没死之前,蓝玉就是个“千年老二”,标配的“第一副将”,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刚继承帝位的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侵犯明朝边境,太祖朱元璋以蓝玉为主将率15万明军出征,对于自己的第一次独当一面主持北伐大计,蓝玉显然运筹帷幄,信心十足,在各方面都指挥有方,最终深入漠北,一直追到捕鱼儿海,把北元残余打的溃不成军,表现出了蓝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优秀的统军打仗能力。



在“蓝党之狱”没有发生前,蓝玉早已受封凉国公、太子太傅,朱元璋赐其铁券,可以说随着大批功勋名将的去世,蓝玉已经成了洪武朝后期的头号大将。蓝玉如果能够低调的保持个人作风,挺过朱元璋“清算功臣”的特殊时期,熬到建文帝朱允炆时代,那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即便蓝玉坚持到了建文朝,他是否会效命于朱允炆协助朝廷削藩这又是一个大大的问题了。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出生年份不祥。而常玉春的长女常氏嫁给了太子朱标为太子妃(被建文帝追尊为孝康皇后),常遇春是太子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太子妃生朱元璋嫡长孙朱雄英和嫡次孙朱允熥,但朱雄英八岁即夭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从陕西巡视回来后染疾而故,朱元璋晚年痛失太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而蓝玉的女儿蓝氏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蓝玉与朱元璋既是儿女亲家同时也是蜀王岳父,太子妃舅父,其与明朝皇室渊源关系之深厚,还真不是其他将领所能比的。蓝玉拥护太子朱标,与早就觊觎皇位的燕王朱棣关系并不好,朱标在世时,朱元璋为太子组建了一支超一流的武人集团作为他以后继承大统彻底打击北元力量而准备,蓝玉就是属于太子武人集团的重要一员。但是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允炆的势单力薄又迫使朱元璋大肆屠戮这些勋旧大将以为皇太孙继承大统扫清障碍。



如果蓝玉熬到了建文时期,他应该已经年过五十了,还算是能打的年纪。他本人坚决拥护故懿文太子朱标,所以尽管朱允炆身为朱标之子但与蓝玉无沾亲带故,蓝玉还是可能会选择出山协助朱允炆削藩,有蓝玉这个定海神针在,量尔手握护卫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人都未必敢轻举妄动,即便冒险行“清君侧”之名靖难起兵,可能也不一定是蓝玉的对手,也许明朝的历史就此要改写了。


大国布衣


如果蓝玉还活着,那情况很有可能就变成朱允炆、常蓝党、藩王之间的三方混战了。


首先,蓝玉是太子党,不是皇太孙党。

在太子朱标的班底中,蓝玉、常升、曹震和冯胜等人是核心人物,他们和朱标之间的关系是盘根错节的。其中,常遇春之女是朱标的太子妃,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升的舅父,他和常家的关系就不用说太细了;常升是朱标的表弟,曹震之妻是朱标的乳母,冯胜和常升之兄常茂是翁婿。所以说,这些人通过姻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

朱标死后,蓝玉、常升、冯胜这些人如果还想维系结盟关系,那就只能支持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因为朱允熥是常升的亲外甥。只有通过他,蓝玉、常升、冯胜、曹震这些前太子党才能继续串联起来。

至于朱允炆,他跟常蓝党没关系。当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不立朱允熥,就是因为朱允炆出身清白,没有这重外戚关系,不会被强大的外戚控制(朱允炆也就比朱允熥大几个月而已,册立朱允炆,绝对不是因为朱允炆比朱允熥老持稳重)。而清洗常蓝党,也同样是因为要给朱允炆扫清路障。


因此,如果朱标死后,蓝玉还活着,这绝对是非常神奇的一幕。

这一幕的神奇之处在于:朱允炆如果不想被常蓝党掣肘,他就要打压常蓝党。而蓝玉如果不想靠边站,他就要搞倒朱允炆,扶持自己的外甥孙朱允熥上台。

简而言之,蓝玉和朱允炆有结构性矛盾。



其次,蓝玉和朱棣也有结构性矛盾。

据《明太宗实录》的《奉天靖难记》中的相关记载,蓝玉在世时,他就经常在太子朱标面前提醒,说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对蓝玉也是十分忌惮。

(蓝玉对朱标)曰:臣所见亦然。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 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殿下推赤心问臣, 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奉天靖难记》

当然了,史料记载只是一家之言,可读,但不能尽信。

但是,根据明初的利益冲突来看,蓝玉即便没有诋毁过朱棣,他跟朱棣也合不来。原因还是前面说的,蓝玉支持的人是外甥孙朱允熥,不是朱棣。朱棣手握重兵,对中央的权威是个挑战。他不仅能威胁到朱允炆,同时也能威胁朱允熥。所以无论如何的说,蓝玉都是容不下朱棣的。



第三,假设蓝玉活着,情况会怎么样?

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于朱允炆。如果朱允炆不削开国功臣,对弟弟朱允熥也好一点,蓝玉大概率不会怎么样。他甚至还有可能帮助朱允炆平了藩王。

如果他帮忙,以他的能力,加上朱允炆的实力,朱允炆灭朱棣,犹如“飞龙骑脸”,这怎么可能输?

用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的话说:“玉驻兵北方,实可牵制燕王,设非太祖诛功臣,成祖之能否起事未可知。”

朱棣听所蓝玉来了,可能连起兵的念头都不会有。这是以卵击石。

不过,这种设想的发生概率极低,因为朱允炆的三个大军师,齐泰、黄子澄、方孝儒都是办事能力极低,做事偏理想化,没什么城府的腐儒之辈。如果是他们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允炆的头号制裁对象,肯定是自己的弟弟朱允熥和蓝玉这帮骄兵悍将。


事实上,历史上的朱允炆上台后,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第一个被他“削”的人,就是吴王朱允熥,紧接着第二批被削的,就是武将集团。朱允炆上来就提高文臣地位,把六部尚书全擢升为正一品,狠狠的刺激了武将对他的忠诚度。(这也是南军平叛期间,诸路将领坐观成败,不帮忙的原因)

假设,朱允炆真的这么干了,我估计都轮不着朱棣造反,蓝玉就有可能先反,反了之后大吼一声:“朱允炆你个小王八蛋,赶紧给我从龙椅上滚下来,那是我外甥孙朱允熥该坐的位置!”

而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们,则有可能谁都不帮,亦或许帮其中的一位。这样一打,明朝估计也要凉凉了。


Mer86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兴为您解答。

如果大将蓝玉活着,朱棣不敢造反,因为有蓝玉在,朱棣造反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朱棣是害怕蓝玉的,因为朱棣所有行为被蓝玉看的一清二楚。

对于皇位,任何人看了都会眼红,其中也包括朱棣,但是朱棣能够做到深藏不露,不被世人发觉,唯独蓝玉发现了这个问题。

洪武二十年,蓝玉出征纳哈缴获了一匹名马,想讨好一下燕王,把这匹马送给了朱棣,但是朱棣分担没收还训斥了蓝玉。事出反常必有妖,朱棣这样谦虚,肯定有问题。蓝玉利用驻军北平的机会,仔细打探了朱棣的所有事情,发现朱棣貌似谦恭的外表下隐藏着鸿鹄之志。蓝玉与太子朱标交好,就把自己观察的情况告诉了太子,提醒太子提防朱棣,谁料朱标居然把这事告诉了朱棣,从此朱棣和蓝玉结下了仇。

洪武25年,太子朱标病死以后,朱棣对于皇位更加眼红。朱棣明白必须先除掉蓝玉等大将,所以朱棣就黑了蓝玉一次,在朱元璋面前控告蓝玉,随后就有了明初四大案的蓝玉案。

朱棣为什么千方百计除掉蓝玉,因为他害怕蓝玉。朱棣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他也明白蓝玉的能力和实力,越是明白对手越知道害怕,蓝玉强大到朱棣战胜不了,如果蓝玉不死,朱棣造不造反都是一个死,也不存在朱棣敢不敢造反了,因为蓝玉活,朱棣就会死,蓝玉死,朱棣才有可能胜利,事实证明没有蓝玉的明朝、没有蓝玉的朱允炆是挡不住朱棣的。


史海魅影


蓝玉活到建文帝时期,朱棣还是会起兵靖难的!

蓝玉是谁?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的女儿是太子朱标的正牌太子妃,常妃有两个嫡子,长子朱雄英早亡,次子朱允熥。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其实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朱允熥,但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做大,选择了母族势力较弱的朱允炆为太子。正常情况下,朱元璋既然选择了朱允炆,那么蓝玉就不可能活到建文朝,历史上,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

那么假设蓝玉未死,活到了建文朝,那朱允炆晚上还能睡得着觉吗?自己的亲弟弟继承名分上不次于自己,甚至比自己更有资格继承皇位,而他还有一个握有兵权、桀骜不驯的舅舅。那么朱允炆恐怕没时间削藩了,第一步,肯定是削蓝玉的兵权。

下面有两种可能:

第一,蓝玉兵权被削,甚至赐死。那么和历史上相同,下一步,朱允炆必然开始削藩,朱棣起兵靖难。

第二,朱允炆削蓝玉兵权失败,蓝玉造反。那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肯定不能干看着啊,肯定得起兵勤王,打败蓝玉后,就像西晋的八王之乱,我猜,笑到最后的还是朱棣。这样,朱棣起兵的名义虽然不同,但是结果相同。

唯一有个可能朱棣不会起兵靖难,蓝玉也能活得好好的,那就是朱标没死,成功登上了皇位,那就兄恭弟友,一片和谐。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