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背叛秦国,为什么齐国却重用一个叛徒,请他做上卿?

嗨丝特瑞爱好者


我的答案:首先,甘茂不算背叛秦国,他只是被人排挤遭人陷害才被迫离开。其次,类似甘茂这种“士无定主”、“择君而流”的情况,在战国时期很常见。士人宗国观念淡薄,胸怀天下,寻找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政治舞台。齐国重用甘茂,自然是因为他能用,且有用,甘茂的才能还是人所共睹的。

战国时期宗国观念淡薄,士人拥有高度选择权

要了解甘茂离秦之后,为什么还能得到齐国的重用。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背景。甘茂离秦并不是背叛,而且在战国大环境下,只要不是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就算背叛,只要有才能也会被他国重用。

宗法制度解体,士人宗国观念淡薄。春秋时期,周天子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天下共主。战国中期,周王室被秦国灭亡。人们的宗国意识逐渐模糊,国与国之间频繁的交往,也使士人心中更加没有了国家界限。各国被他们当做一个整体,他们心中装的也是一个天下。因而战国时期的贤才,往往不分国界,寻找自己能施展才华的舞台。

人才竞争激烈,各国大力吸纳人才。春秋时期,战争以争霸和图存为主要目的。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目的已经变成了吞并天下。随着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争天下,必须要先争人。因而各国对人才的包容性,明显变大。不论地位,不论国籍,不论之前为哪个国家效力,甚至是否对本国做出过不利的事,只要你能来,并且对本国有用,诸侯国都会最大限度的接纳。

士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以出走他国为耻。战国时期的士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报复,他们经常奔走于各国之间,寻找能赏识自己的君王。他们心怀天下,因而出走他国,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士为知己者用,就是当时他们的内心写照。所以像甘茂这种,虽然做过秦国三朝老臣,但若你不容我,我自然要走,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甘茂去齐并非背叛秦国,真实的原因是遭人排挤

甘茂是秦国三朝老臣,侍奉过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秦国国君。秦惠王时期,辅佐过魏章夺取汉中,秦武王时期,平定过蜀地叛乱。可以说,甘茂是一个能文能武的贤臣。他人生的转折点,是在秦昭襄王时期,权力之争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逃离秦国。

甘茂主要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向寿,另一个是公孙奭。地位越高,权力相争所带来的危险就越大。甘茂在秦武王时期,废了很大的劲,拿下了韩国的宜阳。宜阳是个好地方,失去了宜阳的韩国,没有了一个保护屏障。秦国可以以宜阳为中心打韩国,甚至是魏国和赵国。

向寿后来驻守宜阳,准备以此为基地攻打韩国。韩国派了苏代去游说向寿,先是一顿恭维,接着就是分析利弊,典型的游说模式。苏代真正的目的无非两点:第一,秦国你别打我。第二,要让秦国内部相争。所以苏代鼓动了向寿,教他如何打压甘茂和公孙奭。之后,向寿和公孙奭都想把甘茂拉下台,因而不断像秦昭襄王进谗言,说甘茂这不是,那不是。甘茂一看,就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也经不起别人天天念叨。商鞅也有功,比自己功劳大多了,最后还不是个凄惨的下场。

甘茂还是很聪明的,趁着祸患还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提前出走。这是大智慧,绝对不能用背叛来定义他的出走。

甘茂出走后各国的态度,恰恰说明了他的才能

甘茂出逃齐国后,从齐国、秦国、楚国三国对他的态度,就能看出,甘茂的才能是这些国家所公认的。

秦国态度:甘茂自己是跑了,可是妻儿孩子秦国,内心自然放不下。恰好遇见了苏代,对,又是苏代这个能搞事的。苏代答应甘茂,出使秦国时,帮他周旋一下。苏代这嘴皮子也确实很厉害,对秦昭王说:甘茂侍奉过秦国三代君主,对秦国情况了如指掌,他这一走,容易对秦国不利啊。秦昭王一听,赶紧派人带着相印去齐国接他。当然,甘茂没有回去,但反过来想想,如果甘茂是个庸人,秦王也不必如此担心他会对秦国不利。


齐国态度:其实齐国和秦国对甘茂的态度,有一部分原因是苏代的谋划。苏代在秦国说服了秦昭王,又跑到齐国去,对齐王说,你看着甘茂多厉害,秦王让他做丞相,他都不回去,就想在大王的齐国效命。齐王一听,赶紧赶紧,赐甘茂一个上卿的官职,别让他跑了。

楚国态度:甘茂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将甘茂送回秦国。楚王便与范蜎谋划,准备在秦国安排个丞相。范蜎说我不行,但您也不能把甘茂送去啊,这个人是个贤才,送到秦国对咱一点好处都没有,还是让向寿当吧。随后向寿在楚王的请求下当上了丞相,甘茂再也没有踏入过秦国。


小结

所以说,甘茂是个能文能武的贤臣,在战国中虽然不突出,但也绝不是庸人。在战国重人才的背景下,士人的出走是常有的事,况且甘茂也没做出对不起秦国的事。甘茂出走,实则是他的聪明之处,在权力的争夺中,明哲保身。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自身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不有失公允。


执古论今


战国时期,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周天子册封的小国,就和现在这个省到哪个省打工是一样的,不存在背叛!

那么甘茂在秦国干的非常有前途,为何还要逃跑,而且跑到齐国又被重用呢?司马小绢今天就讲一讲!从中的经过。

廿茂是战国中期的秦国名将,下蔡(今安微凤台)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国后,战功显赫,武王三年,秦国想问鼎中原,派甘茂为大将,领兵五万兵伐宜阳,打了五个月没有攻下宜阳,于是秦国又增兵五万,终于攻陷了宜阳孤城。

秦军占领了宜阳后,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等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秦武王高兴的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后来秦武王跟孟喷斗力举鼎,绝膑而亡。

秦武王死后,秦昭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昭王重用的是跟自己一起长大的向寿和旧臣公孙,还在一次研讨政事中得罪了太后,后来又有人把秦武王之死算到他头上,甘茂知道后害怕极了,在一次出师攻魏时逃往齐国!《史记!‘白寿、公孙奭说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

甘茂在逃往齐国的路上遇到了出使秦国的苏代,

甘茂问苏代:"您知道夫江上之处女的故事吗?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妙妨于处女了,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湾以为然而留之"摘自《战国策、秦策》!

释文意思就是:

在江上一起住的夫婚女子当中,有一个女孩子家里贫穷连蜡烛都买不起,于是其她女孩子要赶走她,她在临走前和这些女孩子们说:"就是我家里穷,买不起蜡烛,所以我每天早早的来给你们扫卫生,铺床布席,难到我日复一日做的事,还及不上四周墙壁上的一点点余光吗?你们把我留下,对你们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我对你们还有益处的,为什么你们非要排挤和孤立我呢",其她女孩子听完她说的话后,又把她留了下来。

甘茂把故事讲完后对苏代说:"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遂也"摘自《战国策》,

释文!

现在我正困窘,而您出使秦国,愿您用一点余光救济一下我吧,甘茂言辞谦卑,听起来让人不忍拒绝,

再说了苏代也是一代名士,以游说诸侯国而名杨天下,善长权变之术,听甘茂这么一说自然心领神会,苏代心里想:甘茂本来就是一个人才,说不定哪天他又能成为某个国家的重臣,何况用一点点余光,自己又没有什么损失,这个忙还是值得帮的!

苏代来到了秦国,正事忙完后,趁机对秦王说:“甘茂、贤人、非恒地,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

释文

苏代在秦国办完正事后,趁机对秦王说:“甘茂不是一个庸俗的人,他在秦国多年,从肴山险塞到鬼谷,全部地形的险关要塞他都了如指掌,如果他在齐国再联合韩、魏来攻打秦国,那么秦国将非常不利!

秦王问"何为"苏代答曰:“不如重其势、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秦",秦王曰:“善"!

释文!

秦王问苏代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送他贵重的礼物,给他丰厚的俸禄,把他接回来,如果他回来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永远不让他再出来",这个计谋对秦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办法,秦王立即赐给甘茂上卿之位,派使臣到齐国去接甘茂回来,甘茂心里明白,回去就等于送死,所以他非常诚恳的拒绝了秦王的好意!

苏代说服了秦王用高官厚禄来齐国接甘茂回去,这边苏代又跑到齐王面前说:"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聊、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摘自《战国策、秦策》。

释文!

苏代在秦国说服了秦王之后,又跑到齐国,在齐王面前为甘茂走了一步妙棋,苏代对齐王说:"甘茂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现在秦国赐给他上卿之位,带着相印来迎接他回去,而甘茂感激您的恩赐,甘心做大王的臣子,因此推辞了秦王的好意没有去,现在不知大王以何礼遇待他呢",齐王立即给甘茂安排了上卿之位,把他留在了齐国!

就这样一个背叛秦国的甘茂,在苏代的游说下,又被齐国重用了,而且还升了大官。

本文摘自《史记》.《战国策、秦策》有司马小绢释文整理,图片来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司马小绢


要明白问题的真相,就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否则只是听答案,难免会被带节奏,也懒惰了自己的大脑,错失了思考的机会。

关于甘茂从秦国出逃去齐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秦武王时代,甘茂就是秦国的丞相,当然,当时的丞相一般有两个,他和樗里疾互为左、右丞相。后来,悲催的秦武王因为强行举鼎被砸死了,他的弟弟继位,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继位以后,正赶上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就找秦国求援,结果秦国没答应。为什么没答应,因为秦昭襄王刚继位,实际掌政的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大家对《芈月传》有印象吧,就是那个宣太后。而宣太后又是楚国人,帮着韩国打娘家人,宣太后自然不乐意。所以,韩国就找到了甘茂,希望甘茂能从中斡旋。

甘茂自然看得清大局势,于是他找到秦昭襄王,一番权衡利弊。“韩国弱小,他能打得过楚国吗?当然打不过!可他为什么还要拼命抵抗呢?自然是认为我们秦国是能帮助他的。这个时候他来求助我们,而我们却拒绝帮助他们,那他们就会对我们很失望!同时,他打不过楚国就会投降,或者跟楚国结盟。一旦他们结盟,那我们就是多了一个敌人,少了一个朋友!而且,一旦我们失去韩国这个朋友,就少了一个牵制魏国的对象,真是得不偿失啊!还请大王三思!”

秦昭襄王一听,这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啊!母后的娘家人重要,但也没有自己的国家重要啊!于是据理力争,终于派兵帮助韩国击退了楚国的进犯。这样一来,甘茂算是得罪了楚国,也得罪了宣太后。

不止如此,秦昭襄王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人。这个向寿因为嫉妒甘茂的才能,加之为了替宣太后出气,所以经常进言说甘茂的坏话。我们知道秦昭襄王算是个明君,最起码不昏庸,能分得清大是大非。但此时他从政经验比较少,耳根子比较软,所以很容易被蛊惑,于是对甘茂也渐渐没了好脸色。

甘茂是个聪明人,他懂得伴君如伴虎,也懂得三人成虎的道理,长此以往被人嚼舌根子,自己难免会被治罪!于是,他找了个机会溜走了,逃离了秦国,去了齐国。

现在我们可以说说为什么齐国会接纳甘茂了。

第一,甘茂没有犯政治错误,不能算叛国

甘茂之所以离开秦国,并非在秦国犯了罪,也并非事先有别国拉拢。反倒是,他之前对秦国一直很忠心!甘茂先后侍奉过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任国君!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最后却被谗言小人因个人问题迫害而判秦,确实冤枉。所以,在各诸侯国那里,甘茂不是叛国者,而是逃亡者。

第二,甘茂非常有才,是各国争夺的对象

能得到三任国君的重用,甘茂的才华可见一斑。《史记》中说,甘茂是跟随下蔡人史举学的诸子百家学说,可谓学问通达。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甘茂出世,正是得到了张仪和樗里疾的引荐。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号称“一怒诸侯惧”,可见他的地位。而樗里疾,不仅是秦王室贵族,更是难得的贤臣良相!得到他们两个人的肯定,甘茂的才能自不在话下。

而且,科学来说,从基因上看,甘茂也是非常出色!他的孙子甘罗后来在秦始皇帝手下12岁拜丞相,还有个后代叫甘宁,当然,那是三国时代的事情了。

而且,当时的大环境,各国都争相拉拢人才,以秦孝公重用商鞅就可以看出来。所以,甘茂从秦国逃出来,只会成为各诸侯国抢夺的对象,而不会被鄙视。

第三,纵横家苏代的斡旋

甘茂在秦国是丞相,而到了齐国直接成为了上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方面是甘茂有才,另一方面则是“猎头公司”的功劳!这个“猎头”,就是纵横家苏代。

苏代,许多人没什么印象,但说起他的同族兄弟,大家都认识,这个人就是苏秦。那苏代是如何把甘茂的身价从丞相抬高到上卿的呢?《史记》和《战国策》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话说甘茂出逃秦国的时候,正好碰上苏代以齐国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国,于是甘茂求助苏代。

甘茂说:“我听说有个穷人家姑娘和富人家姑娘晚上一起织布,穷人家姑娘说‘我没钱买蜡烛,借你点光,这样你不会有损失,我也会感激你’,于是就得到了帮助。现在我就是那个穷姑娘,而您就是富姑娘,还请您帮帮我!”

像苏代这样的纵横家,除了倒卖情报以外,倒卖人才也是家常便饭,于是他便答应了。

苏代找到秦王说:“甘茂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先后侍奉秦国三任国君,对秦国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非常熟悉,如果让他跑到别国去,对秦国会非常不利!依我之见,您可以假意许诺高官厚禄把他留下来。只要他回来,您把他囚禁起来就可以了!”

秦昭襄王听进去了,于是给了苏代“让甘茂做上卿”的文书拿给甘茂看,想把甘茂骗回来。

甘茂当然不会回来,因为苏代和他是一伙的。

于是苏代又回到齐国,把文书给齐王看,“甘茂非常有才,秦王为了让他回去,已经许诺他做上卿!大王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甘茂留下。甘茂替我们做事,总比帮着秦国对付我们强多了!”

于是,齐王马上把甘茂奉为上卿,好好供养了起来。

不得不说,纵横家的智慧,真是“一人可以敌国”!

说完这些,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甘茂叛逃秦国还可以被其他国家奉为座上宾了。首先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包容,没有太深的“叛徒”概念。其次,甘茂这个人确实太有才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最重要的一点,有最早的“猎头”---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帮忙斡旋,甘茂才有了更大的饭碗,才华也得到了更大的施展!


乇三千历史短镜头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甘茂本楚人,经张仪引荐给了秦惠文王,开始并不得志,直到秦武王继位,很合武王的脾气,平步升云一直做到了左丞相。

但是好景不长,秦武王伐周举鼎而亡,秦昭襄王继位,甘茂的好日子也就到头来,只好离开秦国。

甘茂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在离秦时遇到了苏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秦的弟弟。当时苏代在齐国,很受齐王看重。

甘茂给苏代讲了个江上之处女的故事,意思是说,江上有贫女,一无所有,其它女子就想把她赶走,贫女说,我连蜡烛都没有,所以每天我都早到,打扫屋子铺设席子。你们为什么还要吝惜墙上的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予我一点余光,对你们又有哪些妨碍呢?我觉得我对你们还是有益的,为什么要赶我走呢?于是其他女子就把她留了下来。

甘茂说自己现在就像江上的贫家女子,一无所有,如果您收留我的话,您没有什么损失,但是我却可以帮您做许多事情。

然后,苏代先是拜见秦王,说甘茂很有才能,又长年居于秦高层,掌握秦国很多机密,如果他离开对秦国不利,建议把甘茂以丰厚待遇留下来,即使不用也可以

于是秦王派人去齐国迎接甘茂,但是甘茂拒绝回秦国继续决定留在齐国。

之后苏代又见齐王,游说齐王说甘茂很有贤德,连秦国都许他上卿这样的高官,建议齐王留下甘茂。

于是齐王就授予甘茂上卿之职,让他留在了齐国。


君临格史


秦国左丞相,甘茂在被人诬陷之后,逃出秦国进退两难之时,齐王把他留在了齐国并且赐予了他上卿的官位。在这其中他遇到了什么人?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听小编给大家说一说吧。

甘茂从秦国逃亡出来以后就准备到齐国,他刚出函谷关,就碰巧遇到了苏秦的哥哥苏代,当时苏代是作为齐出使秦国的使者,在这个时间点碰巧遇到了齐国使者,他定是要抓住机会借此机会留在齐国的。

苏代回到齐国后向齐王推荐甘茂,说他是个很贤能的人,秦王用高官厚禄迎接他他都没有同意。他不同意的原因就是他感激齐王很想为齐国效力,他愿意臣服于齐王。苏代向齐王提议将甘茂收入旗下,现在这个时刻齐王如果留下了他他肯定会更加感激齐王忠心耿耿的为齐王效力,但是如果现在不把他留下的话,他肯定连之前的感恩之心也没了,而且他一定会去秦国了,像他这样的能人如果真的被秦国请走了,秦国本来就很强大这样一来齐国就会更加举步维艰了!齐王听了就立刻下令命人将甘茂请来,把他赐为了上卿。

甘茂之所以能够在绝境之中找到新的归宿,首先他有智慧利用典故,对苏代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让苏代愿意去帮助他。其次他懂得抓住机会,向苏代证明他是真的贤才。苏代在其中也有很大的作用,他利用计谋做了一个在秦王和齐王之间的“两面派”让齐王纳贤士,让甘茂得到机会,而且说到做到,帮助甘茂得到了重位,是功不可没的!


福子说历史


战国时期不存在叛国的说法

原因很简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齐、秦、魏、楚、赵、韩、燕、宋、卫等都是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人,不存在爱国的说法,只有爱宗族、爱天下的说法。于是就出现:

卫国的商鞅、魏国的张仪跑到秦国打工;楚国的伍子胥、齐国的孙武跑到吴国去打工;齐国孟尝君跑到秦国镀金回国当相国,又跑去赵国当相国;卫国人吴起去鲁国、魏国、楚国打工;东周的苏秦,去秦国、燕国应聘,去赵国搞合纵;楚国人魏冉、李斯去秦国打工。

东家不打打西家,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人的心态,不存在所谓的叛国说法。即便是秦汉、魏晋,也是如此。在北宋之前,不存在叛国罪行,只有文化背叛:

汉文化出身的人,加入草原游牧文化,是背叛;草原游牧文化加入汉文化是也背叛。

古人不存在国籍、边境的观念,只有文化差异的争议。

具体到甘茂

甘茂在秦武王时期很受重用,息壤之盟让甘茂夺取韩国重镇宜阳,让秦武王得以入洛阳。但秦昭王即位后,原本甘茂和同是丞相的嬴疾就是政治对手,同时秦昭王重用宣太后母族的魏冉、向守等,甘茂的地位并不稳定。

甘茂伐韩,导致甘茂和樗里子嬴疾、公孙奭不和;甘茂主张击楚救韩,导致甘茂和秦昭王母族不和——宣太后原本就不想和楚国作战。

从苏代劝向寿的话语来看,秦昭王初期,向寿、公孙奭、甘茂三人争斗很激烈:

“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奭;其智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於秦事,而公独与王主断於国者何?彼有以失之也。”

向寿出于有利形势,公孙奭、甘茂落于下风。

向寿、公孙奭、甘茂三人的策略:

“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奭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奭、甘茂无事也。”

甘茂意图联盟魏国以攻打齐国,公孙奭意图联盟韩国以攻打齐国,苏代劝向寿要求楚国退还颍川给韩国,以此联合韩国和楚国共同伐齐。

虽然秦昭王采取了甘茂返还武遂给韩国的建议,但导致甘茂被向寿、公孙奭共同攻击,而不得不趁率军攻打魏国时,出走到魏国。这是秦昭王即位元年的事情。

但之后,在苏代的策划下,秦国为了不让甘茂为他国效力,还是愿意以上卿俸禄奉养甘茂;甘茂为齐国出使楚国时,秦昭王更是要求楚国送甘茂到秦国出任丞相,只是楚国不想让甘茂为秦国效力,拒绝送去并宣称支持向寿为相。

在甘茂出走后,秦国两次意图挽回甘茂,即说明秦国对甘茂并没有怪罪。

只是可惜了才华横溢的甘茂因此被埋没。甘茂的能力,是任相的不二人选,唯一真正赏识甘茂的人是秦武王。

和张仪一样,甘茂非常重视和魏国的结盟,认定结盟魏国是秦国称霸的核心。只是甘茂没有得到施展。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臣,其深受秦武王重用,但是随着秦武王因举鼎而意外身死于周,甘茂因此而失势,最终离开秦国。从历史记载上看甘茂不算是背叛秦国,而仅仅是因为遭受陷害而出走。

甘茂本人并非是秦国人,而是楚国人。在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历代秦王都很重用“外国人”,甘茂便是如此。由于甘茂的这个身份,如果一旦失去了秦王的支持,那么其必然会随之而失去在秦国的一切权力。

秦武王死后,继任秦王的是其弟秦昭襄王嬴稷,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新秦王的即位,秦武王的老臣必然被驱逐出秦国朝堂中。

甘茂的出走

甘茂在秦国政坛上和其他人都存在矛盾,早在秦武王时期,在攻打韩国重镇宜阳的战争中,其与秦国王室的左丞相赢疾和大臣公孙奭因意见相左而爆发争吵。秦昭襄王即位后,甘茂又与秦昭襄王的发小向寿产生了矛盾,并且最终导致了甘茂被迫立刻秦国。事件的起因是,甘茂说服秦昭襄王将武遂之地归还给了韩国,这时候与甘茂素来不和公孙奭也冒出来了,向寿和公孙奭以卖国的理由陷害甘茂,甘茂因惧怕谗言而迅速的逃离了秦国。




拜为“上卿”

离开了秦国的甘茂出奔于齐国,此时的甘茂十分的落魄,在齐国一时也不可能被重用的。甘茂和苏代关系不错,当时苏代作为齐国使者出使秦国,甘茂恳求苏代帮一下自己的忙。在苏代的一番说辞下,甘茂的迅速被齐国重用。

苏代先是对秦王说:“甘茂此人在秦国多年,其熟知秦国的地形与要地,如果一旦被齐国重用,对于秦国是极其不利的。不如用高官厚禄去邀请甘茂,让他重新回到秦国。”于是,秦昭襄王赐甘茂上卿之位,让人拿着相印去齐国请甘茂。看到秦国如此重视甘茂,齐王这时候也看到了甘茂的作用,“即位之上卿之位而处之”。


最好再说一点就是,甘茂实际上并没有在齐国担任上卿,齐国只是给了甘茂这个“上卿”的待遇而已。甘茂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齐国谈不上重用甘茂。


浮沉的历史


首先声明,甘茂并没有背叛秦国,更不是一个叛徒。

甘茂战国时候秦国的名将。早年间曾跟随着下蔡的史举先生,学习诸子百家学说,凭借出色的能力,认识了张仪等人。并在后来经张仪、樗里疾等人的引荐,为秦惠王所用,深受秦惠王的赏识和重用。

甘茂从来没有辜负秦惠王的期望,而甘茂也一直设身处地为秦国考虑,使秦国的利益最大化。他的出走完全是一个权力的阴谋。一向与秦王关系不错的向寿,替秦国驻守宜阳,准备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去和向寿谈判,请秦国归还武遂,向寿听了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此时的甘茂则站出来说明了若夺取了宜阳,既能够取得楚国和韩国的信任,又能收拾齐国和魏国,何乐而不为?甘茂后来还是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甘茂不成,便在秦王面前说起了甘茂的坏话。甘茂害怕遭受杀身之祸,便逃到了齐国。于是便有了:甘茂亡秦,且之齐。

甘茂做对不起秦国的事了吗?他带兵攻打秦国了吗?如果说甘茂是背叛秦国,是个叛徒。那么陶朱公也曾在齐国为相,陶朱公是不是也是背叛越国,是个叛徒?

良禽择佳木而栖,身处庙堂,知进退,保全自己才是硬道理



残影凝眸


刘向编《战国策·甘茂亡秦且之齐》: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弟),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漫漫643


甘茂:曾经是秦国的一员大将,本来是楚国人。

很多人并不知道甘茂是谁?因为甘茂的名气没有魏冉的名气大

秦国有很多有名的大将,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其中并没有甘茂的名字。那么为什么说甘茂就是秦国的一员大将?历史的真相,在秦国的大将中:甘茂,姬姓,甘氏,名茂,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他是下蔡人,战国中期秦国的一名大将。曾经在史举学习,后来学成后,经过张仪、樗里疾的推荐,在秦惠文王手下做了一名大将,甘茂能够得到张仪、樗里疾的推荐,这说明甘茂并非等闲之辈。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帮助左庶长魏章略平定汉中地区,经过这一件事之后,甘茂在秦国有了一点小名气。甘茂本来打算一心一意要辅佐秦国的,但是中途却遭到了小人的暗算。后来遭到向寿、公孙奭的诋毁,在攻打魏国蒲阪地区时,被迫投向了齐国,在齐国做了上卿。虽然甘茂做了秦国的逃兵,但是甘茂也是无奈之举。

后来秦王还曾经派人游说楚国把甘茂送回秦国,但是楚国拒绝了秦国的游说。

很多人了解甘茂,都是通过影视剧《芈月传》才知道甘茂的,在影视剧中,甘茂作为秦国的一员大将被描述成了一个小人,表现得自私、无能,甚至没有任何大将风范,令观众大跌眼镜。

其实历史上的甘茂并不是一个怀人,如果甘茂是小人,为什么秦王还要重用他?这说明甘茂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比如:甘茂曾经建议秦武王不要攻打韩国,秦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又派甘茂前去攻打韩国,甘茂不辱使命拿下了韩国。后来,秦武王因举鼎被压死,而楚怀王怨恨从前秦国在攻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却不派兵相救,于是楚国就带兵攻打韩国的雍氏,恰巧秦昭王即位,而宣太后又是楚国人,所以秦国是不肯出兵援救韩国。在危急时刻,甘茂冒死替韩国向秦昭王求情,这才说动了秦王派兵援救韩国,可见甘茂并非什么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