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AI領域收購十年:635起收購案,蘋果位居榜首

十年,635 起收購案,最近五年收購速度增長超過 6 倍,在數量和速度的標尺下,AI 領域的資本收購儼然進入波峰。

科技巨頭根據自身產品佈局規劃版圖,將各個 AI 初創公司納入囊中,伸長「觸角」,或防禦潛在競爭對手的崛起(比如英特爾),或為自身業務添磚添瓦。

對於擁有機器人、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 AI 技能的人才來說,通常會面臨一個選擇:選擇一家大型高科技公司的機會收穫豐厚薪水,還是在一家新興的初創公司中追逐更長期的機會。

糾結選擇的背後,是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和技術爭奪從未停止的現實。

1十年,635起收購、巨頭領跑

過去一年,科技巨頭公司們都在加大力度,力爭獲得最好的人工智能人才和技術。

據 CB Insights 最新一份報告指出,自 2010 年到 2019 年 8 月,已有 635 起人工智能收購案。

這幾年,騰訊和阿里的投資,甚至收購動作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這也是市場巨頭的必由之路。而在美國市場,科技公司中的微軟、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也構成了所謂的「The Big Five」,它們的總市值高達 4.4 萬億美元,是美國市場市值最大的公司,它們的收購動作也非常頻繁。

在這五家公司中,蘋果位居榜首,自 2010 年以來共進行了 20 項 AI 收購,其次是 Google(2012 年至 2016 年的領先者)進行了 14 項收購,Microsoft 進行了 10 項收購,實際上,FAMGA 的所有傑出產品和服務都來自對 AI 公司的收購。

收購公司數量在不斷增加,同時,收購的步伐也在加快。從 2013 年到 2018 年,人工智能的收購增長了 6 倍以上,其中包括去年創紀錄的 166 項人工智能收購,同比增長 38%。

截至 2019 年 8 月,已有 140 多項收購,以當前的增長速度有望超過 2018 年的記錄。

人工智能收購步伐加快的部分原因可以歸因於收購者多樣性的增長。過去,人工智能曾經是大型科技公司的專屬領域,如今,頗具市場衝擊力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已成為傳統保險、零售和醫療保健企業的收購目標。

儘管收購者的多樣性在增加,但是,科技巨頭仍在領導這些趨勢。

科技巨頭通過一系列收購行為,迅速成長為人工智能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而初創企業在科技巨頭公司擴展 AI 計劃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英特爾和亞馬遜是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中最活躍的收購方,每個收購方都收購了 7 家以上的公司,同時,絕大多數收購方(431 個)僅收購了一家 AI 公司。

根據報告的 AI 收購領域熱圖來看,收購涉及初創企業在收購之前運營的 15 多個核心行業,例如醫療保健或金融;或 12 種跨行業應用,例如銷售或網絡安全之一。

由於去年的創紀錄水平的併購活動,零售和快消品領域的 AI 收購數量位居所有其他行業之首,2010 年僅為為 67 項。這些收購為零售商增加了 AI 驅動的客戶分析,店內庫存管理和個性化電子商務體驗。


在跨行業的應用程序中,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已成為重點關注的領域。自 2010 年以來,對於包括從事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初創公司,已進行了 66 項收購。

2五大巨頭的 2019 收購版圖

科技巨頭們頻繁收購 AI 初創公司往往與自身佈局有很大關聯。

例如,蘋果收購了面部識別公司 RealFace 和語音助手創業公司 Novauris Technologies ,谷歌收購了人機交互公司 Api.ai ,微軟收購了語音識別和 NLP 創業公司 Semantic Machines 和語音助手公司 Maluuba ,都是為了領用初創公司的技術幫助完善你自身產品佈局,以期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競爭環境。

1、Facebook

GrokStyle(美國)

今年 2 月,有消息稱 Facebook 收購了舊金山視覺搜索初創公司 GrokStyle,後者成立於 2016 年。GrokStyle 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序,可以從照片中自動檢測裝飾品和傢俱,它還與零售商直接合作,幫助用戶找到需要購買的物品。

Facebook 迅速關閉了 GrokStyle,這清楚地表明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重要。至於如何整合其技術或人才,Facebook 只是簡單地說,「他們的團隊和技術將為我們的人工智能能力做出貢獻。」GrokStyle 稱,Facebook 將繼續使用其人工智能構建「零售業的絕佳視覺搜索體驗」。

GrokStyle 的智慧可能會在 Facebook Marketplace(面向買家和賣家的點對點平臺)內重現。或者它可以應用於一個尚未公開的服務,允許 Facebook 用戶通過視覺搜索找到品牌。

Ctrl-labs(美國)

今年 9 月,Facebook 宣佈收購了總部位於紐約的 Ctrl-labs。Ctrl-labs 成立於 2015 年,開發了一款腕帶,可以將肌肉神經信號轉換成機器可解釋的命令。它基本上是一個腦機接口,它的原型 Ctrl-kit 使用肌電圖將思維活動轉化為行動。約 16 個電極監控由運動單元肌肉纖維放大的信號,並從中測量信號。在使用谷歌的 TensorFlow 訓練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幫助下,它可以區分每條神經的單個脈衝。

Facebook 表示,計劃將 Ctrl labs 併入其 Reality labs 部門,該部門主要關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這筆交易或許更多地是為了讓 Facebook 找到與設備和技術整體互動的新方式,而非嚴格意義上的人工智能收購。

Servicefriend(以色列)

同樣是在 9 月份,有消息透露,Facebook 收購了成立 4 年的以色列初創公司 Servicefriend,為客戶服務團隊創建消息機器人。Facebook 對此次收購併沒有太多表態,只是選擇發佈一份含糊的確認書,確認交易已經完成,但至少 Servicefriend 的一位聯合創始人現在為 Facebook 的 Calibra digital wallet 團隊工作。

早在今年 7 月,Facebook 宣佈了一項備受爭議的計劃,將率先推出一種名為 Libra 的新數字貨幣。這是一種替代區塊鏈金融系統,繞過傳統銀行,降低網上轉賬成本,併為企業降低進入門檻。Facebook 也在開發基於 Libra 基礎設施的 Calibra 數字錢包,這可能需要全天候的客戶支持。因此,Servicefriend 團隊的一些成員很可能正在為 Calibra 開發支持人工智能的機器人。

2、亞馬遜

TSO Logic (加拿大)

早在今年 1 月,亞馬遜的雲計算分支亞馬遜網絡服務 (AWS) 就收購了總部位於溫哥華的初創公司 TSO Logic,這家公司生產雲計算支出分析工具。

TSO Logic 成立於 2013 年,其宗旨是幫助企業計算出在雲中運行當前工作負載的成本,這顯然是 AWS 爭取新客戶的一個有用工具。

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來看,TSO Logic 獲取了「數百萬數據點」,例如公司硬件和軟件的年齡、生成和配置,然後創建一個粒狀統計模型,以展示公司正在花費多少錢,以及在哪些地方可以通過過渡到雲計算來削減成本。TSO Logic 平臺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和模式匹配來確定公共和私有云上無數可用選項中最適合的工作負載選項。

Eero(美國)

今年 2 月,亞馬遜以 9700 萬美元的最低價收購了網狀網絡初創公司 Eero,這並不比它從外部投資者那裡籌集的 9000 萬美元高出多少,這表明該公司的狀況並不好。

Eero 成立於 2015 年,總部位於舊金山,提供家庭 Wi-Fi 系統,使用多個接入點將連接擴展到建築物的每個角落。配套的移動應用程序允許用戶共享他們的網絡,設置家長控制,運行速度測試,等等。儘管 Eero 表面上是一家硬件公司,但軟件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它的 TrueMesh 軟件是通過將機器學習應用於從數千個家庭收集的數據而開發的,這使它能夠優化其路由算法,以確保最大的網絡覆蓋。

對於亞馬遜來說,收購 Eero 意義重大,因為這家初創公司已經提供了一系列聯網的家庭設備。今年 9 月,亞馬遜推出了收購後的第一款 Eero 產品,該產品能夠實現更細粒度的 Alexa 語音控制,包括為特定設備停用 Wi-Fi 或開啟訪客網絡。

這可能更多的是硬件和物聯網,而不是人工智能。這次收購仍值得注意,亞馬遜利用人工智能實現互聯家庭的宏偉計劃。

Canvas Technology(美國)

今年 4 月,亞馬遜收購了倉儲機器人初創公司 Canvas Technology,收購金額不詳。這家公司成立於 2015 年,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 Canvas 顯然是亞馬遜的候選人,因為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正在逐步實現其配送中心的自動化。製造機器人倉庫技術的子公司亞馬遜機器人公司 (Amazon Robotics) 是亞馬遜在 2012 年斥資 7.75 億美元收購 Kiva Systems 的結果。

Canvas 利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使其機器人車輛能夠自主地在倉庫中導航。如今,它實際上已經被亞馬遜的機器人部門吞併了。

Sizmek(美國)

早在今年 5 月,亞馬遜採取了一項雖小但引人注目的舉動,收購一家有 20 年曆史的紐約廣告技術公司 Sizmek 的部分技術。雖然這筆交易可能更多的是為了從一家陷入困境、最近破產的廣告科技公司手中爭奪工程人才。此舉表明了亞馬遜在在線廣告領域的意圖。

Sizmek 的廣告服務器是谷歌營銷平臺 DoubleClick 的直接競爭對手。它幫助營銷人員優化和衡量他們的在線廣告投放。亞馬遜透露,一旦交易達成,它將繼續為 Sizmek 的客戶服務。Sizmek 平臺現在被稱為「亞馬遜的 Sizmek」。亞馬遜還購買了 Sizmek 的動態創意優化(DCO)平臺,該平臺允許品牌為特定受眾定製數百個獨立廣告,並利用人工智能確保將正確的廣告投放到目標市場。

亞馬遜對 Sizmek 的長期計劃尚不清楚,但這家電子商務巨頭一直在加大對廣告技術的投資,並有望挑戰在線廣告領域的兩大巨頭。據 Juniper Research 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到 2023 年,人工智能預計將佔據 75% 的廣告投放,其中亞馬遜佔 8%。

3、蘋果

近年來,蘋果的 AI 收購熱潮幫助它超越了 Google,這些收購對於開發新的 iPhone 功能至關重要。例如,FaceID 是一項允許用戶僅通過眼光注視即可解鎖 iPhone X 的技術,其源於蘋果公司在芯片和計算機視覺領域的 併購舉措 ,其中包括對 AI 公司 RealFace 的收購。

Laserlike(美國)

今年 3 月有消息稱,蘋果收購了硅谷一家名為 Laserlike 的機器學習初創公司,不過根據兩位創始人在領英 (LinkedIn) 上的個人資料來看,這筆收購可能在前一年就完成了。

Laserlike 使用機器學習來掃描網絡上的信息,並根據用戶的自然語言搜索提供個性化的結果,並提供給用戶閱讀。

這項技術可以幫助 Siri 提供更個性化的結果,甚至可以通過新的 Apple News+訂閱服務來顯示定製的結果。

Laserlike 於 2015 年由前谷歌員工創立,考慮到蘋果在前一年僱傭了前谷歌人工智能首席執行官約翰詹南德里亞,這些人可能會跳槽。無論蘋果為 Laserlike 技術和團隊準備了什麼,它都會設法在這個過程中吸引一些高質量的人工智能人才。

Drive.ai (美國)

據報道,蘋果正在加倍努力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早在今年 6 月,就有消息稱,蘋果已經從苦苦掙扎的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 Drive.ai 手中搶走這些資產和部分員工,該公司在啟動四年後就處於關閉狀態。

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蘋果離製造自動駕駛汽車更近了。但蘋果現在確實擁有很多在該領域具備專長的工程和產品人才。

Fashwell(瑞士)

幾個月前,有報道稱蘋果收購了一家名為 Fashwell 的瑞士計算機視覺初創公司。蘋果公司尚未證實這一收購,但 Fashwell 的創始人和幾名高管於今年 1 月加入了蘋果公司,隨後又有幾名高管加入。

Fashwell 成立於 2014 年,曾與多家公司合作,將其視覺搜索技術整合到它們的應用程序和網站中,允許用戶使用照片而非關鍵詞進行搜索。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圖像「可購物」。

目前尚不清楚 Fashwell 的團隊在蘋果公司開發的是什麼產品,但這更像是一場人才爭奪戰。

4、微軟

微軟過去曾進行過大量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收購,但在 2019 年的收購佈局較少。不過,該公司的幾項收購確實依賴於自動化和基於機器學習的技術。

Jclarity(英國)

今年 8 月,微軟宣佈收購了 Java 性能調優工具 Jclarity。Jclarity 成立於 2012 年,它在 Illuminate 產品中使用機器學習技術,自動發現和修復依賴 Java 的應用程序存在的性能問題。

PromoteIQ(美國)

同樣在 8 月份,微軟收購了 PromoteIQ,這是一個自動化產品營銷平臺,讓品牌在零售商的網站上運行贊助廣告。成立於 2012 年的 PromoteIQ 將繼續作為微軟廣告部門的一個分支運營。一項聲明似乎證實了 PromoteIQ 和微軟計劃將各自的人工智能和定向廣告投放智能整合在一起。

PromoteIQ 當時表示:「微軟帶來了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力,以及強大的全球零售市場足跡。」

5、Google

Superpod(美國)

2019 年 1 月,有消息傳出Google 收購了 Superpod背後的創始團隊。根據 Superpod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威廉•李 (William Li) 在領英 (LinkedIn) 上的資料,收購實際上是在 2018 年底完成的。

Superpod 成立於 2016 年,本質上是一個問答眾包 APP,類似於 Quora。Superpod 技術可以應用在 Google Assistant。亞馬遜推出眾包問答服務,以解決 Alexa 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 Google 推進類似的計劃是可行的。

Socratic(美國)

2019 年 8 月,總部位於紐約的教育技術平臺 Socratic 宣佈 已被 Google 收購,儘管該交易實際上是在 2018 年 3 月完成的。

Socratic 成立於 2013 年,開發了一個問答應用程序,該應用程序使用文本和語音識別功能根據用戶的問題提取最相關的學習資源,重點關注科學、數學、文學和社會研究等學校科目。但是,該技術可以很容易地被 Google 重新使用,並可能用於幫助培訓 Google Assistant。

3收購標的「平均年齡」

透過 2019 年的各種 AI 收購,可以看出初創公司的「平均年齡」。

大多數公司成立於 2013 年至 2016 年之間,在這 14 家被收購公司中,有 6 家成立於 2015 年,這表明四年可能是尋找 AI 人才或通用工程人才的最佳時機,因為這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說,有足夠的時間將可行的產品推向市場,而又不會發展太快,導致收購成本過高。

快速瀏覽一下整個行業就會發現,除了「五大」以外,人工智能領域也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收購,而它們的成立日期往往印證了這一趨勢。

Twitter 收購 Fabula AI(成立於 2018 年),這是一家幫助識別假新聞的機器學習初創公司;音頻巨頭 Sonos 以 3750 萬美元收購專注於隱私的對話人工智能公司 Snips (2013) 特斯拉收購計算機視覺初創公司 DeepScale(2015),開發無人駕駛汽車;VMware 收購機器學習加速啟動 Bitfusion (2015);Matterport 收購 Arraiy(2016),一家自動化電影特效處理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英特爾 (Intel) 斥資 20 億美元收購人工智能芯片初創公司 Habana Labs(2016 年)。

此外,「非技術」公司也跨界參與 AI 收購,例如,耐克收購了波士頓的預測分析平臺 Celect(2013),幫助建立消費者需求。麥當勞還收購了兩家專注於人工智能的公司,Dynamic Yield(2011 年) 和 Apprente(2017 年),將語音數字代理帶入汽車餐廳,同時根據環境因素變化提供動態菜單。

所有的收購案例都展示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潛力,從電子商務、無人駕駛汽車到教育和客戶服務,收購將繼續在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

畢竟,吸引最聰明的人才是保持領先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