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因何血洗陕西省蒲城县?

痛并快ui南京南下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在吴三桂这起伏跌宕的一生中,曾经指挥手下兵马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就是血洗陕西蒲城县。据康熙五年的《蒲城县志》和《清世祖实录》上记载,“三桂、国翰遂屠之,杀戮万余人,匕筋无遗”。说明了吴三桂确实曾屠了蒲城县,入城后杀了一万多人,抢光了所有东西。吴三桂血洗蒲城,是在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染病、铁帽子王多铎去世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反清复明的起义事件。这二位仁兄健在时,是没有人敢造次的,尤其是多铎。虽然死较的早,但多铎在清入关的诸多重大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乾隆送他“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美誉。他死后,再加上多尔衮的每况愈下,全国到处起义。

面对反清的起义军,多尔衮震惊之余,又颇有些分身无术的感觉。原来,清军大部分兵力都在南方,一时抽调不回来。而大同又紧临北京,一旦姜瓖攻入北京城,才把皇城迁徙到北京城的满清王朝,就不得不卷铺盖重回关外了。所以,多尔衮只得抱病率军,前往大同镇压起义军。多尔衮前往大同了,就不得不把镇压王永强的重任,交给一直“未授之以事权”的降将吴三桂。


清顺治六年(1649年),王永强与高有才高举复明反清的大旗,率领大军从延安南下,一路来到了蒲城。蒲城的百姓热烈欢迎义军入城,并且在文庙设立崇祯皇帝的灵位,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奠活动。但不久之后,满清的鹰犬吴三桂闻讯,率大军而来。当即,王永强带兵迎战于富平流曲川。王永强所带领的士兵多从“三边”抬募的劲卒,骁勇善战,初战大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第二天,吴三桂带兵再战,并且用计佯败,并将衣甲马匹丢弃遍野,这边义军不知是计,哄抢吴军地上丢弃之物,一时间义军阵脚大乱。吴三桂趁机率领大军反扑,义军不敌,王永强在撤退中阵亡,义军顿时大乱。而吴三桂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蒲城,守城军民发炮轰击,吴三桂差一点被炮弹击中,恼羞成怒,亲自督军攻城。但终因寡不敌众,不久之后,吴三桂攻破了城池,并且下令大军血洗蒲城,一时间血流成河,死者无数。并且百姓的财物也被一抢而空。最后,千年古城成为一片废墟。


而吴三桂做出这么可恨的事原因就是此战吴三桂关宁铁蹄损失巨大,恨由心生,在战斗中吴三桂差点被炮弹击中。还有就是二是表现自己对清朝的忠诚;三是杀鸡儆猴,血洗蒲城,拿蒲城开刀,以儆效尤。通过这种铁血手段,令百姓不敢再反清复明,甘愿做顺民,其心可诛!


大老二爷


1649年4月5日,历史名城陕西蒲城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浩劫:明末叛将吴三桂率关宁铁骑破城而入,并血洗蒲城。此事虽然在正史中记载的不多,但《蒲城县志》却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

(吴三桂剧照)

那么,吴三桂为何要做出如此残暴的举动呢?

说起来,1649年绝对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多事之年。

先是自己的弟弟,36岁的豫亲王多铎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要知道,多铎可是清王朝“战神”级的人物。他参战无数,战绩斐然。作为一母同胞的弟弟,只要派他去攻城掠寨,多尔衮从来不担心他拿不下来。

所以,多铎的去世,让多尔衮犹如失去一条臂膀,对他的沉重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引发旧疾。

就在此时,大同总兵官姜瓖听闻消息后,立刻起兵反清。

原来,姜瓖是明朝将领,后来归降满清后,帮助清军大败李自成的军队。但受“崇满抑汉”的政治影响,他不光有功无赏,还备受猜忌,因此怨气横生。

再加上清军入驻大同后,数次征集人力物力,导致官民负担极重,怨声四起。

最让他不满的,是清廷担心汉将反叛,竟下令要求,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的总督、巡抚、总兵这样的官员,都要“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说的好听,其实就是扣押人质。

种种不满和怨恨,最终让姜瓖举起了反清大旗。

(多尔衮剧照)

一时山西、陕西等地纷纷响应。

眼见起义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明降将王永强认为时机成熟,也积极响应反清号召,率军从延安一路南下。沿途攻占州县19个,很快就到达了陕西蒲城一带,并受到蒲城百姓的热烈欢迎。

面对反清的起义军,多尔衮震惊之余,又颇有些分身无术的感觉。

原来,清军大部分兵力都在南方,一时抽调不回来。而大同又紧临北京,一旦姜瓖攻入北京城,才把皇城迁徙到北京城的满清王朝,就不得不卷铺盖重回关外了。所以,多尔衮只得抱病率军,前往大同镇压起义军。

多尔衮前往大同了,就不得不把镇压王永强的重任,交给一直“未授之以事权”的降将吴三桂。

哪想到,吴三桂率领的关东铁骑,居然首战便被王永强打得溃败而逃。

原来,王永强的起义军骁勇善战,一路高歌猛进,攻城无数,因此士气高涨。在与吴三桂交战时,便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很快打得清军乱了阵脚。

这下,吴三桂就压力很大了。毕竟好不容易得到了向满清证明自己忠诚的机会。如果溃败,一方面满清朝廷必会怀疑他是故意为之;另一方面他也就再难有展现的机会,仕途也就没有希望了。

因此,吴三桂想出了一条毒计。第二天再战时,他让清军纷纷丢盔卸甲,做出逃窜的样子。

轻敌的起义军,以为清军是惧怕了,才会如此。于是,便毫无戒备地争拾清军抛下的盔甲兵器。

结果,吴三桂突然率兵反扑,打起义军一个措手不及。起义军大败,王永强也在战斗中阵亡。

(吴三桂屠城,图取其意)

随后,吴三桂包围了蒲城。

蒲城易守难攻,早就对清军不满的百姓们,奋然关闭城门,与清军对峙。

对于清军强大的攻势,守城的百姓以土炮猛烈轰击,数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率领军队的吴三桂,也差点被土炮击中,因此大为光火,亲自督战。

由于兵力悬殊,蒲城最终为清军攻破。

吴三桂进入城中后,下令屠城。

一城百姓皆未能活,死者达万人之多,城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地上血流成河,就连城墙也被揭去三尺,从此成为一座人迹罕至的荒城。

吴三桂此举,一是为了向满清表达忠诚,二是为了震慑起义军。

显然,他的举动,让多尔衮非常满意。从此之后,多尔衮对他颇为倚重,把镇压起义军的重任,放心地交付给了他。

吴三桂在得到信任后,不光对起义军进行了极为残酷的镇压,对明皇室后裔更是赶尽杀绝。至于屠城,那更是他敛财和邀功的一种方式。

(参考史料:《蒲城县志》)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先容我发泄一下,作为陕西洛川人的我,对于清初时明朝汉奸吴三桂的所作所为表示愤慨,对这货血洗蒲城县表示强烈谴责。

吴三桂血洗蒲城,是在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染病、铁帽子王多铎去世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反清复明的起义事件。这二位仁兄健在时,是没有人敢造次的,尤其是多铎。虽然死较的早,但多铎在清入关的诸多重大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乾隆送他“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美誉。他死后,再加上多尔衮的每况愈下,全国到处起义。

(吴三桂)

屠蒲城起因

清顺治五年,广东提督、闯王部将李成栋在广州举起反清大旗。清顺治六年,清大同总兵、明朝降将姜瓖起事。多尔衮带病亲征姜瓖,致使陕西兵力空虚。延安营参将、明朝降将王永强高举义旗反清复明,陕北神木高友才等相继起兵。王永强与高有才等合兵一处,攻占榆林,之后又攻下陕北十九个州县,到达陕西蒲城北乡,清廷震惊。多尔衮自顾不暇,于是派汉奸吴三桂前去镇压。

大汉奸吴三桂汇同陕西巡抚黄尔性、西安八旗驻防营等一起平息起义。吴三桂与王永强、高有才在富平县流曲乡遭遇,王永强所部将士均为陕北骁勇善战之士,打仗异常勇猛,所向披靡,将汉奸吴三桂一举击败。次日再战,吴三桂设计佯败,王永强义军争抢物资之时,吴三桂乘机反扑,义军败逃,王永强战死,高有才败逃府谷。

吴三桂屠城

汉奸吴三桂虽然战胜义军,但吴三桂的关宁铁蹄损失巨大,一时怒火中烧,而产生报复心理,于是带大兵围攻蒲城县城。蒲城县城自古易守难攻,吴三桂所率关宁铁骑擅长野战而非攻坚。吴三桂亲自督战,蒲城军民利用城防火炮猛攻,吴三桂差点丧命,更加恼羞成怒,猛攻县城。最终蒲城破城,吴三桂开始了他的屠城表演,大肆屠戮军民,蒲城军民死者万人,财物洗劫一空。据《蒲城县志》记载,“遂屠之,杀戮万余人,匕筋无遗”。而后吴三桂由蒲城北上,围攻府谷城。次年冬,府谷城破。王永强余部等投黄河自尽,吴三桂血腥镇压了陕西的反清起义。

除了蒲城屠城外,还有著名的扬州屠杀、嘉定屠杀、大同屠杀等,屠城成了清朝鞑子镇压起义的惯用手段,比起蒙古有过之而无不及。清朝鞑子及汉奸吴三桂屠城行为,无非是想让有起义想法的人放弃起义,不敢起义。这种无耻的屠城行为,必将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野史也是史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816字,阅读时间3分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陕西蒲城为何被吴三桂所屠城。

大家都知道陕西蒲城县是西安的一座历史古都。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就有著名的唐明皇,唐玄宗的陵墓。他同时也是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出生地,可以说这里是人才辈出,将相成群。可就是这么一座城市却在顺治六年,也就是1649年因为陕西王永强的起义被清军镇压,而遭到吴三桂的屠城。

事情要从清顺治五年间说起,清代的李承东到广州反清。第二年,前明朝大同将军江焱得知清豫亲王病了,睿亲王多尔衮染病后在大同举旗反清,多尔衮得知姜瓖反后,抱病出征,导致了陕西军队后备力量的空缺。

明朝前将王永强于1649年3月21日恢复了延安和高有才一起的反清,从延安到南方。抵达蒲城北镇。

王永强抵达浦城,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后来,他在该城的文庙堂设立了思宗灵位。部行丧礼结束后,他决定派兵到西安。多尔衮知道陕西已巨变,所以他命令吴三桂与西安八旗驻兵、陕西巡抚黄尔性去镇压。最终双方在富平见面。

一开始,王永强的士气高涨,情绪高涨,战斗力很强。吴三桂的军队冲进去,被王永强击败。在《蒲城县志》的记载:“王永强所部将士,多三边劲卒,骁勇善战,衣皂甲,持枣枝,当者立毙,所向披靡,一举将清军击败”这是吴三桂关宁铁骑第一次被击败。

吃完亏后,吴三桂不敢再和王永强直接对抗了。所以他假装在路上被击败并失去了装备。吴三桂的军队是关宁铁骑,装备相当不错。王永强的部队看到了好东西,一路上,突然没有战争,吴三桂趁机反击,反叛分子败下阵来,王永强也在这场战斗中丧生。

吴三桂包围了浦城,但浦城军民仍然没有投降,并多次击退吴三桂的攻势,甚至差点被炮兵杀死。吴三桂非常愤怒,并猛烈闯入这座城市。最后,蒲城被打破了,吴三桂则开启了他的屠杀模式。

所以说,很大程度上,吴三桂屠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泄愤。在一个就是不想留一个叛徒。

你有什么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评论哦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表面上,是吴三桂因“恼羞成怒”,而血洗蒲城县城,实质上,是满文化企图取代汉文化的主流地位,所产生的汉满两族的文化碰撞而导致的。满清顺冶年间,鉴于满族人以军事手段已成功地入主中原之后,清庭不自量力,妄图效仿军事入侵之势,以单簿无物的满文化逆袭吾悠悠数千年的汉文化,妄图对我汉文化进行压制改造和论主称王。

从军事角度上说,清八旗军本来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江南北,平定中原也指日可待。明末某些文武官员也望风披靡,纷纷倒戈伏降、另栖新枝。可是,满清以“剃发易服”之满文化之陈规陋习去挑战汉文化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世界观之底线。于是,本被占领已归顺的各地,百姓义士又纷纷举旗造反,连明降将领也借机陆续复叛清庭。


吴三桂血洗陕西蒲城县,就是这个大背景之下作的孽。明降将王永强、高有才复叛清庭,清庭引明降将吴三桂剿灭之,于是关宁铁骑与“三边”悍卒在富平流曲川接战,骁勇善战的关宁铁骑或许叛汉心愧,竞致不敌新抬募的“三边”劲卒。后吴三桂施计佯败,方乘乱侥胜。此为三桂之“羞”。

复又攻蒲城,蒲城军兵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而死战不退,三桂也险些在是役中中炮殒命。三桂为投名邀媚于清庭,亲自上阵督军攻城,经反复冲击城垣、吴军折损不少,方得破城而入。此为三桂之“恼”,“恼羞成怒”之下,吴军大肆屠城。竞戮至万余人,匕筋无遗。


清庭为强制推行满文化,对我汉民进行多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亘古未有的惨剧。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昆山之屠、嘉兴之屠、金华之屠、湘潭之屠、广州之屠、潼关之屠等数十个屠城之举,以及为扼杀汉文化所悍然推行的“文字狱”,其尸山血海、尸骸枕籍、诛族夷亲、殃及路人之惨状。令人不寒而栗,对汉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也更激化了民族矛盾,致汉满文化严重对立。

满文化取代汉文化,妄图上升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之蠢举,真是自作孽、天雷杀。不自量力、蚍蜉撼树。及至后来,清庭不得不认识到取代汉文化之举犹水中捞月,遂改变策略,顺应中原时势,以汉文化为宗主,将满文化中之精华柔性地植入广博精深的汉文化之中。不再妄图撍越汉制,至此,国情方定、四海升平。方得享国近三百年。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经济、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顺治年间1648年,顺治还小掌不了事,反清复明势力还很多。满清两大牛人,多铎病死,多尔衮病重,反清复明势力看到有机可乘,多地起事,尤以陕西王永强、高有才陕西义军势头最盛。一时间满清朝廷震惊,多尔衮派吴三桂出兵平叛。


吴三桂的关宁军首次接战,便吃了大败仗。接下来就是双方你来我往的谁也灭不了谁。吴三桂出了一计策,乱扔物资,引起义军哄抢,乘势胜了一局,义军退往蒲城。不过之前的战斗,吴三桂的嫡系损兵折将,让吴三桂极为肉疼,此一恨也。

吴三桂大军围攻蒲县城,没想到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几次攻城失败不说,义军一炮轰下来,差点一炮轰死吴三桂,差点让吴同志追随了努尔哈赤被炮轰死的悲剧。此二恨也。



清军入关前期对于抵抗激烈的地方,本身就屠城或者大屠杀的惯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就是例子。此一因也。


清军在外平定叛乱,上奏表功的时候都有说说,缴获多少多少,杀敌多少多少,当然是斩首越多功劳越大。有时候,人头不够还需要杀良冒功。有这现成的功劳,吴三桂怎么也不会放过。此二因也。

前述的两因、两恨,就是吴三桂在艰难攻破蒲城时,进行大屠杀的内外理由。


尔朱少帅


县志里收录的清朝蒲城当地诗人屈复的《三月廿八日登东城感往事》、《南原春望感事五十韵》等诗,“往事历劫火,兹县任屠烧。赵获长平惨,燕增节度骄”,写的就是当时场景,如果这句还不算直白,那么“降将豺狼性,孤城虮虱臣”,明末清初最有名“降将”自然就是吴三桂了。



顺治年间1648年,顺治还小掌不了事,反清复明势力还很多。满清两大牛人,多铎病死,多尔衮病重,反清复明势力看到有机可乘,多地起事,尤以陕西王永强、高有才陕西义军势头最盛。一时间满清朝廷震惊,多尔衮派吴三桂出兵平叛。

吴三桂带兵再战,并且用计佯败,一时间义军阵脚大乱。吴三桂趁机率领大军反扑,义军不敌,王永强在撤退中阵亡,义军顿时大乱。



吴三桂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蒲城,守城军民发炮轰击,吴三桂差一点被炮弹击中,恼羞成怒,亲自督军攻城。但终因寡不敌众,不久之后,吴三桂攻破了城池,并且下令大军血洗蒲城,一时间血流成河,死者无数。并且百姓的财物也被一抢而空。最后,千年古城成为一片废墟。

多尔衮派他和吴三桂一起来,无非是想看看吴三桂买不买力。吴三桂想投都投降了,要投的干脆,得像清表露自己的决心,不能让主子怀疑,先要做给李国翰看看,于是在李国翰面前选择了屠城,用屠城来邀功。


历史读书库


吴三桂投清后,就是清军的一员。满清入关后,以残酷屠杀对待任何敢于反抗者,满清朝廷实际是鼓励大肆屠杀的行为,清军吴三桂进行大屠杀就不足为奇了,也是清军在明末清初无数次大屠杀中的一次。

吴三桂屠城蒲城进行残酷大屠杀的背景,是满清遇到入关后第一次比较大的危机。投靠满清的汉人军队,发生了几次影响力很大的反正,让满清手忙脚乱,汉军的忠诚度受到满人的疑忌。吴三桂残酷屠戮的行径,也赢得了满清主子的信任和欣赏。


(吴三桂)

1648年,曾经为满清立下极大功劳的江西金声恒广东李成栋因封赏不公反正投奔南明,震动天下。1649年初,大同姜镶反正。离北京很近的姜镶反清,让满清高层极为震动,重病的多尔衮立即调集所有能调集的兵力,亲征围攻大同,唯恐北方反清烽火蔓延。清军这次镇压很不顺利,损失惨重。经过十个月的围困,1649年十月,姜镶被部下的叛徒杨威武所杀,清军进入大同后进行了残酷的屠城。

吴三桂在蒲城的屠城,就发生在清军围困姜镶的同时期。

姜镶的反清,造成了不小的反清风潮,陕西的原明将王永强高有才等人起兵反清,占据陕西大片地区。吴三桂奉命镇压,一度在富平被打的大败。之后吴三桂佯装败退,打了一个胜仗,王永强在撤退中不幸牺牲。吴三桂随后进攻蒲城,占领蒲城后进行了屠城,全城万余人死亡殆尽,财物被吴三桂军抢掠一空。

屠城蒲城后,吴三桂军又先后占领各处被反清军占据的地方,期间抢掠屠杀自然数不胜数,为满清主子成功平定了陕西的反清风潮。


仁勇校尉


吴三桂亲率大军进攻蒲城县,守城军民发炮轰击,吴三桂差点被大炮击中,因此恼羞成怒,亲自督军攻城,城破之时,吴三桂军队对城内大肆屠杀和抢劫,城内被屠杀的居民达万余人,血流成河。


清顺治五年,降清的李成栋在广州反清,第二年降清的原明朝大同总兵姜瓖得知清豫亲王多铎病故、睿亲王多尔衮染病后在大同举旗反清,多尔衮得知姜瓖反后,抱病出征,造成陕西兵力空虚,原明朝将领王永强于是在延安与高有才等人复明反清,自延安率军南下,于1649年3月21日到达蒲城北乡。

王永强到达蒲城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迎接,后在城内的文庙堂设思宗灵位,部行丧礼,之后决定发兵西安,多尔衮听闻陕西巨变,于是命吴三桂汇同陕西巡抚黄尔性、西安八旗驻兵等部前往平息起义,最终双方在富平相遇。

王永强所部将士,多是三边劲卒,骁勇善战,一开始吴三桂被其击败,吴三桂败后率军再战,双方处于胶着状态,老奸巨猾的吴三桂命部下佯败,将衣甲马匹丢弃,王永强不知是计,率军追赶和捡拾吴三桂部丢弃的武器,吴三桂于是率军趁机反扑,王永强战死,高有才率残部逃往陕北。

此战使吴三桂引以为傲的关宁铁骑损失惨重,于是率大军包围蒲城县,蒲城县易守难攻,吴三桂部几次都未攻下,吴三桂于是亲自督战,蒲城军民发炮轰击,吴三桂差点被击中,恼羞成怒的吴三桂下命死攻,蒲城县随后被攻破,吴军进城后大肆屠杀、抢劫财物,据康熙五年的《蒲城县志》记载:“遂屠之,杀戮万余人,匕筋无遗。”

攻破蒲县城后,吴三桂又率军去扑灭陕西其他地方的起义,第二年冬天,陕西的反清起义被吴三桂镇压。

如有错误,望斧正。


司马长史


终于可以愉快的黑一波吴三桂了。

题目本身是“吴三桂因何血洗陕西省蒲城县?”

有答主从多铎说到了姜瓖,战斗过程讲得很详细,至于屠城原因,则三言两语。

那我试着主要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要了解吴三桂从降清之后到顺治六年的蒲城之战前这段时间所处的环境。

吴三桂在崇祯(1644年)降清,从此成为清军的急先锋,征讨李自成,

清廷利用吴三桂的部下追剿李自成,目的是为了使双方火并,同时削弱他们的力量,这个目的完美实现。

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吴三桂手下的关宁军也被消耗过半,但清廷还不放心,将吴三桂从前线调回,派到了锦州,又让他回到了关外,对他的猜疑,只差写在诏书上昭告天下了。

顺治四年,由于关内烽火再起,满清那点八旗兵无法到处救火,最终还得依靠汉人,于是又将吴三桂调回,让他镇守汉中,对付西北地区的反清义军。

对吴三桂这种角色,满清必定要防范,给他派了个李国翰,名义上是同镇汉中,实际上就是监军。

李国翰,铁岭卫清河人,属于汉军镶蓝旗,他跟随皇太极参加了几乎每场战斗,是皇太极的亲信。

吴三桂对这种安排自然心知肚明,为了摆脱清廷的狐疑,必须要卖力表现。

对他来说,屠城,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屠城,对吴三桂其实有益无害。

好处一:可以同汉人划清界限。屠城这种手段无比残酷,如果吴三桂不死心塌地为满清效力,必然招致汉人的报复。而屠一个城,满清对他的信任无疑就增加一分。

好处二:消除军事上的威胁。城破之后,难免有漏网的义军。蒲城之战,即使在王永强阵亡后,城内军民仍然坚持抵抗,可见对满清的抗拒,等吴三桂大军离开后,很有可能再举义旗,屠城下来,这种可能性基本被消除。

好初三:消灭义军的群众基础。屠城灭绝人性,不分男女老幼,但对敌方来说,损失的是潜在的群众基础。就算此城以后再落入满清的敌对势力之手,短期内也无法提供兵员和后勤补充,这是对上一点的升级,也是对其他敢于坚持抵抗城池的警告。

好处四:可以提升士气。屠城虽然残酷,但对于军队来说,是提升士气最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吴三桂所部在蒲城之战中损失惨重,屠城以提升士气,使得手下军队迅速恢复战斗力,是很好的办法。

事实上,吴三桂所屠的,并非只有蒲县一城,在一次次的屠城中,清朝逐渐减弱了对他的怀疑,对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国翰死后,让他独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他凭借血腥的军功一路晋升,最终晋爵亲王,镇守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