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消灭燕国后,只过了两年时间就撤出燕国,这是为什么呢?

在战国历史上,五国伐齐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其不仅严重削弱了齐国这一强国,也导致山东六国之间更加貌合神离,从而为秦国各个击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五国伐齐中,燕国无疑是主导的一个诸侯国。至于燕国为何这么痛恨齐国,原因非常简单。在战国中期,齐国曾用50天的时间攻破了燕国都城,也即基本上消灭了燕国。

在此之后,成功复国的燕国,自然对齐国恨之入骨,所以燕国联合魏国、韩国、赵国、秦国,组成五国大军来进攻齐国。值得注意的是,在齐国消灭燕国后,仅仅统治两年时间,就从燕国撤走了,也即齐国消灭燕国虽然非常轻松,却没有能长期占据燕国。那么,问题来了,齐国消灭燕国后,为什么仅仅统治两年就撤走了?

首先,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十二年),燕易王去世,子哙继位。到了公元前318年(燕王哙二年),燕王哙将燕国的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燕国一切事务由相国子之来处理。在春秋战国历史上,这种禅让国君之位的事情,无疑是非常罕见的,这直接导致燕国陷入到内乱中。

公元前314年(子之三年),趁着燕国内乱的机会,齐宣王派遣匡章率领大军进攻燕国。此战,匡章率领10万大军进攻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只用了50天的时间就攻破了燕国都城,基本上占据了燕国的疆域。与此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但是,仅仅两年后,齐国就从燕国撤军,而燕昭王得以在公元前312年即位,从而恢复了燕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齐国没能长期占据燕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燕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是一个可以轻松消灭和同化的小国。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境内存在至少数百个诸侯国,但是,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诸侯国逐渐被周边的大国给消灭和兼并了。但是,就燕国这样的大国,可以被攻破都城,但是,想要长期占据的话,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吴国曾在柏举之战中攻破楚国都城,结果同样在楚国无法长期立足,只能无奈撤走。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从建立的时间来看,燕国和姜太公的齐国是同一年立国的。而就姜氏齐国来说,已经被田氏代齐了,至于燕国,虽然燕王哙一时糊涂禅让了君主之位,但是,燕国大部分百姓还是支持燕国王室的。

另一方面,齐国在燕国的所作所为,也是其仅仅统治两年就撤走的重要原因。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派匡章率兵十万进攻燕国。此战,因为燕国上下都痛恨窃取国君之位的子之,纷纷开城迎接齐军,这让匡章得以在五十日以内直破燕都。但是,太过轻松的胜利,让匡章等齐国将士产生了骄纵的心理。

在消灭燕国后,齐国将士并没有班师回朝的意思,而且,匡章并没有约束好手下的士兵,导致这些士兵在燕国恃强凌弱,劫掠百姓,从而激起了燕国百姓的激烈抵抗。基于此,燕人纷纷起来反抗,驱逐齐军。匡章站不住脚,只好带兵回到齐国。

最后,战国七雄的干涉,也是齐国没有在燕国长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齐国消灭燕国,发生在齐宣王在位时。彼时,齐国经历齐威王时代的崛起,已经逐渐取代了魏国,成为新的中原霸主。在此背景下,魏国、韩国、赵国虽然不敢和齐国正面交锋,却不能坐视齐国进一步做大。于是,三晋、秦国、楚国都给齐国压力,要求齐国从燕国撤军。到了公元前312年,赵国君主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韩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

对于燕昭王这位君主,不仅获得了赵国等诸侯国的支持,也得到了燕国百姓的拥护。而这,让齐国实在没有理由再鸠占鹊巢了。所以,到了公元前312年,齐国从燕国撤军,燕昭王成功恢复了燕国。即位后,燕昭王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终于在公元前284年发动了针对齐国的“五国伐齐”,从而报了齐国消灭燕国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