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一英杰--“强盗都督”王金发

少系乌带啸山岗,

识得先驱追英豪!

曾有良情换日月,

徒留一叹走微光。

清末民初,绍兴出了一大帮革命者。他们都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在近代革命史上也都赫赫有名,其中就包括“辛亥三杰”:徐锡麟、陶成章、秋瑾。当时的绍兴革命风气浓厚,而在众多革命者当中王金发这个名字在后世并没有“辛亥三杰”这样的有名,但在当时可谓人尽皆知。王金发被杀害后孙中山痛呼“天地不仁,歼我良士”并誉之为“东南一英杰”。那王金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金发,原名逸,谱名敬贤,字季高,号孑黎,乳名金发,绍兴嵊县(今绍兴嵊州)人。少不喜书而好武,入“乌带党”任首领。性绿林,习武善射却中过秀才,留过东洋、当过大通学堂的体育教员。受徐锡麟、秋瑾等赏识,入“光复会”。秋、徐起义失败后遭通缉落草为寇做了山大王,杀富济贫。后受陈其美接应赴上海,变卖家产建立江浙革命党人秘密联络机关天保客栈(因叛徒告密,客栈被破坏)。杀内奸汪公权、惩叛徒刘师培、追回革命经费,深得同盟会领导赏识。后又组“敢死队”,为杭州光复立下首功并率军光复绍兴,自领绍兴军分府都督。

王金发在做绍兴都督前,一门心思都是革命。他有绿林草莽的豪情,也有革命志士的侠义。而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也决定了他当上绍兴都督后的轨迹。上任初期,当然是好的。王金发释放狱囚,公祭先烈,厚恤烈属,平粜仓赈,减除苛捐杂税,兴办实业,严禁鸦片,筹办越中习艺所,发展教育,并筹饷扩军,准备北伐。主政有样让王金发声名大震,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士绅广赠高帽,加上自身草莽习性,使得王金发在都督位上变得飘飘然,作风开始腐化,行事又不按章法,官名也一落千丈。在王金发任上做绍兴师范学堂校长的鲁迅对王金发有这样的描述:刚进绍兴,还穿布衣,不到十天就换上了皮袍,但那时天气还并不寒冷。

1912年,绍兴军政府撤销。王金发到上海做了寓公。“二次革命”时,又招集旧部,任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被通缉,流亡日本。后回国,遭浙江都督朱瑞软禁,1915年6月2日下午4时被枪杀于杭州陆军监狱。

王金发一生短短32年,落草做过山大王、领兵当过绍兴都督、留洋日本后又逃亡日本、做过寓公、囚人也被人囚、杀人最后被人杀,可谓丰富。在后世的声名上,也是毁誉参半。有人敬他个性磊落,为革命无畏无惧;也有人讽他投机革命,不过为自身谋富贵。但在笔者看来,王金发首先是个革命者,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作为革命者的王金发,是彻底而且有功劳的。徐锡麟、秋瑾都将王金发视作革命的中坚,孙中山、黄兴对他的评价也都很高。而作为王金发一生的污点,尤其是他在绍兴都督任上的行事,笔者认为还是他自身的素质决定的。

王金发少不读书,虽然中过秀才也是母命难为勉强为之。而他身喜行伍,个性张放又喜恶分明,活脱脱一猛将而已。使其冲锋陷阵可以,让其坐镇中军终归不是所长。于革命,王没有系统之理念,缺乏长远之规章,喜好行事却不以为误。陡然而富,不知所以也是人性之平常。再说,当时的革命者有系统理念,成熟制度的又有几人?另外,王金发能少年便心怀革命,入“乌带党”、识革命先驱秋瑾等,也正好说明当时之绍兴革命氛围之浓烈!而绍兴区区一江南小城,为何有如此浓烈的革命氛围?应该与几位革命先驱有莫大关联,我也将一一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