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爱德华·吉本,启蒙运动晚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在对罗马帝国开展了历时20余年的研究后,用全新的历史写作手法创作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为启蒙运动的欧洲提供了深刻借鉴和反思。《国富论》的作者、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罗马帝国衰亡史》足可以让吉本列入欧洲文史界的首位。”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毕生智慧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完整叙述了从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1300多年的历史,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既有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时历史图景的呈现,是研究罗马史、解析中世纪欧洲的经典必读书目。

核心内容

从体制、信仰、战略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前言

你好,今天继续为你解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这套书一共分为六卷,中文版总计大约380万字。我们的解读分为六期,今天是第四期。我将用大约22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是哪些因素,导致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

上一期说道:罗马帝国在三世纪爆发了全面危机,军阀割据导致了内战,手握兵权的地方行省,开始了轮流武装夺权,整个帝国陷入无政府状态。这些夺权者既没有治国经验,也不考虑国家利益,频繁采取货币贬值政策,让帝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货币的含银量一路下跌。同时,军事改革让蛮族雇佣兵比例大大增加,普发公民权又让他们有了政治诉求。大量蛮族人被允许在帝国境内定居,产生矛盾后爆发严重冲突,帝国的防线从内部瓦解。

接着上一期的内容,今天我们讲讲三世纪危机之后的故事。罗马帝国确立了皇权专制,推行四帝共治,为今后东、西罗马的分裂埋下伏笔。基督教兴起,和罗马帝国原有宗教产生严重冲突,整个国家出现信仰危机,军队战斗力下降。而君士坦丁向东迁都,变相放弃了罗马城,最终让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这期音频,我就从体制、信仰、战略三个方面,讲一讲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下面,我就来一个个说。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四帝共治,让罗马帝国陷入分裂。所谓四帝共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四个皇帝共同治理国家。你可能会问,四个皇帝一块治理国家,这怎么可能呢?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里,常有一句话,叫做“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但罗马甚至有四个皇帝一起来治理国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罗马起源于分散的部落城邦。在早期的时候,大家各自为政,你有你的地盘儿,我有我的地盘儿。虽然每个地盘儿不一定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但至少在自己的土地上,是说话算数的。到了后来,出于大规模生产和共同防卫的需要,国家的形式诞生,也就是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虽然是统一的共同体,但大家始终心里留着一点警惕,那就是:我们之前是各自独立的,现在组成国家了,可不能产生独裁的情况。所以早期的罗马共和国很多重要职位,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担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权力和责任分散,防止产生独裁。比如说执政官、监察官、财务官这些,都不止一个人。这就形成了共治,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权力组织方式。

这个做法后来形成惯例,被保留了下来,到罗马帝国时期,也经常会出现。不过这个时候,罗马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大变化,那就是:随着军事权力的上升,尤其是随着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想不产生独裁也不可能了。这个时候的共治更多情况下,只是形式上的意义。比如第一期里讲的涅尔瓦提拔图拉真,奥略留传位给康茂德,无论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都是先提升为“共治皇帝”,这背后的意思就是说“我要培养你”。

所以这个时候的共治已经不像早期那样是为了制衡权力,而是出于实用考虑,具体到推行四帝共治的戴克里先就是这样。戴克里先四十岁才成为皇帝,并且,他这个皇帝位置的取得,也是像三世纪危机经常发生的那样:是被地方军队拥立的。如果算起来,应该是将近50年里第27个皇帝了。其中前26个不是被谋杀、就是被刺杀,只有一个是自然死亡,前前后后也不过在位一年。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在当皇帝之前的40年,基本是完整见证了这个混乱的全过程,所以他一上台,立刻开始着手改革。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罗马帝国划分成四个大的管理区,交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个人去统治。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在于:现在的罗马帝国已经像一条破船,在内忧外患当中风雨飘摇。如果还是像从前一样,想大权独揽掌控整个帝国,这条船迟早会沉,到时候什么也得不到。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权力分散,交给“四个舵手”共同来掌船,这样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不过这话说起来容易,作为一个刚刚上台的人,他有什么力量能把国家这样划分,并且还这样转授权力呢?所以第一步,他先从权力的合法性入手,给皇帝这个职位正名。

四帝共治

在第一期里讲过:由于之前500年的共和国传统,罗马帝国早期,虽然名义上也叫皇帝,但这个皇帝和中国古代的皇帝不一样,它没有那种神权合一的天子概念。一个人哪怕是武力上台,最终也要得到元老院的认可,因为理论上,权力的源头是来自元老院,来自罗马人民。

戴克里先做的,就是从权力的源头抓起。在他之前的皇帝,哪怕是屋大维、图拉真,也管自己叫“第一公民”。而戴克里先就完全不顾这些了,他已经洞察到罗马民主的名存实亡,索性把这些虚头巴脑的头衔全都抛掉,直接把自己设定成最高君主,把权力完全神化,让人们管自己叫做“主和神”。除此以外,他还建立了一套繁琐的仪式,比如说,有人拜见他的时候,需要先趴在地上,亲吻他的长袍。

在做到这些之后,戴克里先开始实施他的计划。首先,他把整个罗马帝国的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他和他的一位朋友分别担任这两部分的主皇帝,然后再把这两部分进一步细分,再选两个人分别做副皇帝。就这样,一个完整的罗马帝国,被戴克里先划分成了四块,交给四个皇帝管。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作四帝共治。

按照戴克里先的制度设计,东西部皇帝都是有任期的。期满之后,之前的主皇帝退休,副皇帝接替,然后再选任新的副皇帝,这样能保证四帝共治不断延续下去。表面上看,这制度设计得好像还不错,但他忘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事,那就是:再好的制度也是人执行的,而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制的。

果然,在他退位后的第二年,内战又开始了,这一打又是将近20年。最终,一个叫做君士坦丁的人获得了胜利,他杀死了本来应该共治的其他三个皇帝,把整个帝国再次归在自己的统一之下。不过这个时候,由于之前的四帝共治已经像一次大手术一样,把帝国做过了切割,即便重新统一,之前切割的“伤口”也不可能愈合了。所以几十年后,他的继任者,再次把皇位传给他两个儿子,分别执掌东部和西部。罗马帝国正式分裂,成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一个观点: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让罗马帝国陷入分裂。共治传统起源于罗马早期,目的在于权力制衡。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慢慢只具有培养继任者的实用目的。三世纪危机后,戴克里先为了稳定局面,把皇权神化,并实行四帝共治,但在他退休以后,再次引发了内战。虽然经过君士坦丁重新统一,但由于之前的裂痕已经形成,最终罗马帝国正式分裂。

第二部分

下面我来讲讲:基督教的兴起,让帝国发生信仰危机。作者爱德华·吉本在写这部著作的时候,正处在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科学权威开始取代宗教权威,医学、哲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非宗教”的现代思想。生活里,和吉本非常熟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也遭到了宗教势力的打压。这些都促成了他在创作的时候,对“基督教和罗马帝国的关系”进行反思。

在这套书当中,有很大篇幅来论述这种反思。他本来计划要用整整一卷来写,但后来考虑再三,缩减到了两章。这两章,形象地描述了罗马帝国衰落的关键阶段以及基督教所带来的影响。由于时代所限,这些反思也存在一定局限,所以,提醒你在听到下面内容的时候,做一个辩证的看待。

那么既然说到“基督教兴起,让罗马帝国发生信仰危机”,就要说一下在它兴起之前和之后,整个罗马社会的信仰状况。你可能知道维纳斯、阿波罗这些古代神话人物,如果今天你去意大利首都罗马也能看到各种各样关于这些神的雕像。除了这些,罗马还有很多你可能不熟的神,比如说丰产之神、预言之神、保护家庭的神等等。其实这里边的很多神,都是在征服各个殖民地以后,移植到罗马的,受到了很多希腊神话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埃及、中东,甚至波斯等等,因为每个殖民地供奉的神都不一样,所以罗马“神话体系”非常庞杂,它本质上是一种多神崇拜。

基督教刚进入罗马的时候,普通民众并不敌视,也有很多人先后加入基督教。不过随着入教的人越来越多,就引起了罗马的警惕,甚至很多皇帝任内,还对基督徒进行迫害,因为基督教讲的是“天启和唯一”,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唯一的神只有上帝,禁止其他偶像崇拜。可罗马帝国的信仰,不仅不讲唯一,并且到处都是对各种神的崇拜。这种张力越来越强,当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发生了冲突和迫害。

毕竟罗马政府的宗教宽容,是以对政治忠诚为前提的,但越来越多的基督徒,让罗马感受不到忠诚。比方说,罗马人以罗马建城的公元前751年作为纪元,而基督徒却把耶稣诞生这一年,当作全人类的纪元。再比如说,很多罗马皇帝死后,都会被元老院封为神,接受人们的膜拜,但基督教的教义却说:人是上帝创造的,当然也包括皇帝。

转眼到了二、三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发生了社会体系全面崩盘的三世纪危机。人们早期崇拜的丰收之神、家庭之神,没有给人带来丰产和平安。一个个皇帝被杀,也让皇帝自动“走下神坛”。这个时候,整个罗马社会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之前盛世时代对“现世”生活的享乐,变成了乱世下对“来世”的向往。

基督教的普世观念,是“超国家”的,它讲的不是某个“帝国”,而是上帝之下的全人类。所以,越来越多的罗马人不愿意参军,军队的整体实力慢慢开始下滑。帝国只能从蛮族中招募雇佣兵,导致军队的蛮族化,为后来内部防线的瓦解留下隐患。同时,基督教的平等观念,给奴隶的解放带来了希望,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发生。而越来越多的普通罗马公民,在乱世当中,向往死后升入天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国家忠诚。很多人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没有重新回流进社会,而是用于各种敬拜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尽管和原有的信仰有这么大的冲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帝国最终还是迫于压力,向基督教妥协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这个敕令,与其说是官方宣布,倒不如说是对当时现实情况的追认。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太多人加入基督教,不宣布合法化,显然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据统计:公元40年左右,罗马帝国的基督徒人数大约有1000人;到了2世纪末,就变成7000人;而到了公元350年,已经将近3000万人,超过帝国总人口的一半。

在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后,刚刚诞生不久的基督教,又开始出现了内部理论分歧。尽管皇帝本人都参与了这些分歧的调停,但基督教内部派别的纷争,还是带来了社会动荡。国家的很多精力,都被消耗在对这些争议的解决上,甚至一些纷争,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东罗马帝国时代。这一点,我将在后边讲东罗马帝国的时候给你详细讲解。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二个观点:基督教的兴起,让帝国发生信仰危机。罗马帝国早期信奉多神教,但到了二、三世纪,帝国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一神”的基督教,整个社会信仰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罗马人,不愿意参军,越来越多的罗马公民,把财富投向拜神活动。基督教合法化以后,又产生了内部纷争,国家的很多精力,都被消耗在纷争的解决上,进一步加速了帝国的衰落。

第三部分

最后我来讲讲:君士坦丁的迁都战略,让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今天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君士坦丁堡。这个名字,甚至在作者生活的时代,还一直在被人们传颂着。它的来源就是出自于结束四帝共治重新统一罗马的那位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30年,他在这里建立整个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取名叫做新罗马,但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迁都,还是习惯性把这座城市叫做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之所以迁都,是出于对当时处在危亡中整个罗马帝国形势的考量。从外部来说,当时的罗马帝国正遭受着北方蛮族的大举入侵,这种入侵和以往不一样,无论在规模还是势头上都非常强大。后世曾经有人论证过:这是由于中国在西汉时候驱逐匈奴,把北匈奴赶跑了。他们沿着今天的中亚草原一路向西迁徙,又把当地游牧民族继续向西驱赶,最终形成连锁反应,才让日耳曼人大量涌入罗马帝国。还有另外的解释是:三世纪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导致帝国防御力下降。原来和日耳曼人相对的攻防平衡被打破,才导致蛮族大举入侵。不管怎么样,这些人是实实在在地来了,并且来势汹汹,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罗马帝国的心脏罗马城。

不过仅仅是蛮族入侵,还不足以让君士坦丁做出这么大的举动,毕竟任何一个国家迁都,都不是小事,何况罗马帝国这样的“世界级”大帝国,所以除了外部原因,还有君士坦丁自己的考虑。刚才说过,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戴克里先把自己封为最高君主,把权力神化,让权力的源头直接指向“神”。他之后的继任者,包括君士坦丁也是这么做的。但问题是,罗马有太长的共和传统,这种传统永远是“绝对君主专制”的牵绊。就比如说元老院,它曾经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权力机构,是可以决定废立执政官的。到了帝国时代以后,虽然实际上变成了空架子,但由于传统力量的存在,形式上,皇帝想要做任何重大决定,还是要和元老院商量的。如果想要摆脱这种传统的束缚,唯一的办法只有换一个地方,重新建一套班子。

所以在这些外部和内部的原因之下,在当了20多年皇帝以后,君士坦丁决定迁都。迁都的目标,就选在之前希腊地区的一个小海港,叫做拜占庭。这里既远离了蛮族进攻的主要风口,又远离了元老院的视线,更远离了之前罗马城几百年沿袭下来的军事官僚喋喋不休的争吵。在这里,他重新建立了一套制度体系。

之前手握大权、专横跋扈的近卫军被取消,元老院也完全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咨询机构”,再没有实权。君士坦丁发布命令、管理国家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他引入了当时东方波斯帝国的很多君主专制礼仪,比如说皇帝戴皇冠、大臣见到皇帝必须行跪拜礼等等,颇有一点中国古代三拜九叩的味道。也正是靠着这些改变,这时候的罗马帝国的皇帝才真正称得上有绝对权力的皇帝。而后人也管君士坦丁称作“君士坦丁大帝”,这个名字在整个欧洲历史上,还真不是谁都能这么叫的。

那么,说了这么多迁都的好处,它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当然有了,那就是随着君士坦丁向东迁都,整个罗马帝国的战略重心,自然就发生了转移。在这种转移之下,东、西部的差异越来越大,君士坦丁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之前的罗马城却越来越衰落。

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罗马帝国的首都切换到了东部,所有资源都向东倾斜,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堡所处的位置,本来就是一个天然的交通枢纽。它扼守着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又控制着丝绸之路东西方的商道,不仅易守难攻,并且贸易发达。所以之前在西部的大量贵族和精英阶层,都开始向东移民,罗马城几乎成了个毫无发展希望的“废城”。特别是后来的皇帝把皇位传给两个儿子,正式分裂罗马帝国以后,罗马城辐射的西罗马无论是内政、外交、建设、防务,和君士坦丁堡辐射的东罗马可都没法比了。或者换句话说:从君士坦丁大帝决定要向东迁都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放弃了西罗马。这种战略上的丢卒保车,是对整个罗马帝国长期以来的衰落做的一次集中反馈。

后来的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然后是455年的汪达尔人和472年勃艮第人先后入侵。这时候,所谓的西罗马帝国已经名存实亡了。终于在公元476年,西罗马的最后一位皇帝被蛮族将领废黜,形式意义上的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了。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才算终结。为了和之前的罗马帝国做区别,史学家也管后来的东罗马帝国叫做拜占庭帝国。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三个观点:君士坦丁的迁都战略,让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为了躲避蛮族入侵,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在君士坦丁任内,将整个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了君士坦丁堡。这次迁都是一次战略转移,也是对罗马帝国一直以来衰落的集中反馈。在这之后,帝国的资源开始向东部倾斜,精英阶层也向东部移民。西罗马帝国慢慢衰落,直到最后被蛮族灭亡。

总结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下面为你回顾一下:

第一,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让罗马帝国陷入分裂。共治传统起源于罗马早期,目的在于权力制衡。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慢慢只具有培养继任者的实用目的。三世纪危机后,戴克里先为了稳定局面,把皇权神化,并实行四帝共治,但在他退休以后,再次引发了内战。虽然经过君士坦丁重新统一,但由于之前的裂痕已经形成,最终罗马帝国正式分裂。

第二,基督教的兴起,让帝国发生信仰危机。罗马帝国早期信奉多神教。但到了二、三世纪,帝国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一神”的基督教,整个社会信仰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罗马人,不愿意参军,越来越多的罗马公民,把财富投向拜神活动。基督教合法化以后,又产生了内部纷争,国家的很多精力,都被消耗在纷争的解决上,进一步加速了帝国的衰落。

第三,君士坦丁的迁都战略,让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为了躲避蛮族的外敌入侵,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在君士坦丁任内,将整个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了君士坦丁堡。这次迁都是一次战略转移,也是对罗马帝国一直以来衰落的集中反馈。在这之后,帝国的资源开始向东部倾斜,精英阶层也向东部移民。西罗马帝国慢慢衰落,直到最后被蛮族灭亡。

撰稿:東西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