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将会怎样?

汉唐读书


1644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那年4月,一个薄暮尘起的傍晚,在枹鼓不绝声中,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决意献城。

从此,关外的清军长驱直入,攻入京师,享国近300年的汉民族政权,就此灭亡了。汉族中国人,也迎来了268年的异族政权。以大屠杀立威,靠奴化民众精神施行高压统治,这个治国理念是贯彻满清始终的,并且作为伟大传统被继承了下来。

只是,有一个问题是需要厘清的:如果吴三桂不献出山海关,清军就永远无法踏足中原,进而夺取政权么?

答案显然不是的。他在死守山海关,骨头埋在那里,也无济于事,根本改变不了明亡、清立的即成事实。

一者,早在崇祯17年3月,也就是吴三桂放弃抵抗的月前,当天良未泯的他准备驰援京城时,才走到半路,帝京就已经被李自成攻下,崇祯也已吊死,大明等于宣告倾覆。明之亡,首先是其内肌体已溃烂,是先亡在内部,清坐收渔翁之利。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从当时情势看,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只是清军入关最近的路线,而非唯一的路径。在此之前,满清已有5次,从西面大举入内,攻打明朝。比如,1629年皇太极由热河攻陷蓟州,并且使反间计出掉了袁崇焕;1638年多尔衮、岳托分别从青山关、墙子岭进入 河北,攻占1府3州57县,史称掳男女50余万而归。


也就是说,当年的山海关,或者就是长城,其实都并非是唯一能抵挡八旗兵勇的屏障。满清大军一度纠结在山海关,其实质,无非是清军想速战速决,同时在那观望局势而已。

而吴三桂,有些人说他一人决定了3个王朝的历史,未免夸大其词。正确的说法,当是没有吴三桂的卖主求荣,清军不大可能在短时内突入中原,损兵折将不会在少。吴确实是他们入关的头等功臣。

在这场关内外的战役中,山海关的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至少它的失守与否,不是胜负决定因素,连关键都说不上。

从实例上看,约300年后的人民解放战争,也遭遇上了类似境况,是绕过山海关照样夺取胜利的。当时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山海关放了一个军的兵力,解放军也并非自山海关儒关,而是取当初皇太极差不多趋同的路线,由热河通过西面的冷口关、喜峰口,横跨长城,顺利挺近华北的。

而那会,国民党山海关守军发现华北野战军是从热河入关,也是惊慌失措,害怕被包抄,赶紧撤退天津。1948年与1644年,是隔了304年之遥,但是地形、局势并没差异多少,以今推古,我们多少可以臆测当初明清对垒局面,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处境问题。

且实际上,我们还知道的是,崇祯吊死煤山之后,如果不是吴三桂突然放弃抵抗投降,满清的王公大臣会议,其决议本就是采纳另一个人渣洪承畴的主张,不走山海关,轻装简从,尽可能迅速地西经蓟州、密云直抵京城,然后将李自成大军包围歼灭的。

只是出征第六天,多尔衮意外遇到吴三桂派遣的乞降密使,才改变了主意,在更便利的山海关,一决雌雄胜负。这些状况,王霜州先生的那篇《细说清军入关之战》已经说得很明白,本文也参考他很多意见。

所以说,吴三桂这个人,说是“汉奸”没问题,说他是乱世魔鬼都差不多,为一己荣华富贵,大肆屠杀同胞与同志,后半生走的就是“屠夫之路”。但是,明亡的责任他确实一个人背负不起。

更为重要的是,我一直认为,凡事“物必先自腐而后虫生”,明亡首先是自己实在溃烂的不行了,没有李自成也必有李他成,没有满清也会有满浊蜂拥而上。明后期,是彻底失去民心了。民心一关能守,万夫莫敌;不然一千个巍巍峨峨的山海关又如何,照样溃于蚁穴。这是汉人贾谊《过秦论》第一段就搞清了的。

明亡的悲剧,首先该检讨、该反省的是自身。当权者治国无方、为官者贪腐成蠹、机制上视民如敌、既得利者作威作福、连知识分子也都没有了良知,士大夫们突破底线地不要脸。朱门酒臭,路皆饿殍,幸福感只存在于权势阶层,这样的国度早晚要亡,不亡也没天理。

明亡的账,该主要算在大明自己身上。满清也好,吴三桂也罢,他们只是大明崩塌的最后推手。他们只是残暴,该受永远的谴责,而非推翻朱明。


刘愚愚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也就是崇祯皇帝自尽的第二天,吴三桂抵达了丰润,得到北京失陷的消息,于是停下来观望。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南方的福王还没有登基,吴三桂虽然手中有一支生力军,但无法单独对抗李自成,更无法单独对抗山海关外的多尔衮,他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真实的历史当中,吴三桂选择了多尔衮,与其联手,在山海关痛击李自成,然后充当急先锋,帮助清军横扫华北。

如果吴三桂当时做了相反的选择,与李自成联手,死守山海关,会出现什么局面呢?

首先一个问题是,要想让吴三桂与李自成合作,李自成能够开出什么价码。吴三桂对明朝廷的忠诚度还是可以的,此前他舅舅祖大寿的部将联络他归降清军,他一直不肯。

崇祯死后,吴三桂想让李自成把皇太子送到他手里,说明他很想成为匡扶社稷的勋臣。这些想法,都是他与李自成合作的障碍。

此外,李自成有没有能力兼并吴三桂的军队,也是一个大问题。李自成占领的地方,都是连年遭灾的穷地方,油水很有限。明朝主要的饷源,此时还在官军控制之下。而当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后,从海路一下子给吴三桂运送了十万石米、白银五万两,李自成恐怕做不到这一点。依靠拷打官僚,能够得到的财富毕竟有限,也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假设,这些问题都被他们解决了,吴三桂与李自成联手,并且继续守卫山海关,会是什么结果呢?

多尔衮在得知崇祯皇帝死去的消息之后,在范文程的建议之下,率领清军精锐奔向山海关,显然是志在必得。

此时宁远城已经被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外没有了明军驻守,吴三桂的防御也就缺少了纵深,只靠一道山海关,显得过于单薄。但几十年来,明军已经习惯了防御,如果死命抵抗,多尔衮要想拿下山海关,难度极大。

一旦在山海关外拖上几个月,多尔衮的后方供应就难以保障,吴三桂还是有胜算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尔衮的失败。李自成在完全征服北方之后,是与南明相持还是互相攻伐?如果开战,吴三桂会不会倒向南明,从背后给李自成来一刀?依吴三桂的性格,他是做得出这种事的。

到那时,多尔衮必定会有所作为,清军军力强盛,他们入关、逐鹿中原是迟早的事,到了那种地步,最终谁能胜出,还真不好说。


于左


第一:明朝将会怎样?明朝并非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李自成,这与吴三桂是否死守山海关没有任何关系;第二:此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吴三桂能否守住山海关,而在于吴三桂到底想不想守山海关?李自成破京师王大明的时候,平西伯正在勤王的路上踽踽而行。而此时,距离崇祯皇帝发出的勤王召命已过三月有余,所谓察其言而观其行,吴三桂为人如何,由此可知矣。

一:掩藏在“孝义”面孔下的自私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山西,尽在咫尺的京城危在旦夕,惶急不堪的崇祯急下三道手召命吴三桂入关勤王。但吴三桂却刻意迟延,区区六百里地的路程硬生生被他走了半月有余却还只是走了不过一半的路程。而同样的距离,多尔衮却只用了两天时间。由此可见,“择忠臣于孝义之家”的古训并不完全正确。明朝末年的态势,早已脱离了一贯的“忠君爱国”的范畴,百官群僚、贩夫走卒的自私自利已经到了极致。


吴三桂出身显赫,少年豪雄,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勇率家陷阵救父而闯下“勇冠三军,孝动九边”的名号,并以此而被天启、崇祯所关注,一路青云直上、贵为山海关总兵,成为明朝最年轻的高级军事将领。

但即便如此,自幼生长于“私军化”异常严重的辽东地区,所谓的“君父之命”早已被抛在一边,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兴衰、权势禄位的显赫与否才是这些军阀最关注的的问题。而朝廷不过是他们仓储之地罢了。虚报兵员,贪鄙凶残成了辽东军的代名词。

二:降清是吴三桂早已备好的退路

即便吴三桂愿意死守山海关,但那时候的明朝也早已随着崇祯帝的自挂东南枝而烟消云散。身为遗臣的吴三桂在接到李自成的招降信之后也并未迟疑即马上宣布效忠。可见,精力旺盛而野心勃勃的吴三桂并没有为明朝守节尽忠的打算。

此后,因为陈圆圆刘宗敏所夺,爱妾心重的吴三桂于是发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的感叹,随即调转部队宣布与李自成决裂,并马上写信多尔衮,以“为君父报仇,愿借兵友邦”的理由,剃发易服恭迎入关。试问这天地间,还有比这更无耻的人吗?

在很多人还沉浸在吴三桂“为美人不惜背负千古骂名”的伟大爱情时,可曾注意到吴三桂本质上不过是个“无君无父,无国无母”之人?明知一旦自己回军,必然会因激怒李自成而导致全家为戮,却依然义无反顾,陷全族上下于百死难生之地,试问这样的爱情真的伟大吗?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即便是深爱者如陈圆圆也不过是吴三桂的棋子罢了。为其“叛国投敌、甘为汉奸本”的行为渡上一层悲壮。即便没有陈圆圆之事,亦必会有其他事成为吴三桂“开关迎敌”的借口。

三:乱世军阀,国破家亡之际,军权就是特权

“和蚌相争,渔翁得利”生逢乱世,原是良民的李自成造反了,不是亡国之君的崇祯亡国了。手握军权,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吴三桂却趁此良机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了。

纵观整个“甲申之变”,从头到尾,无论是文官集团还是武将军阀,甚至是皇族贵戚。竟没有是在为家国天下考虑的。“皇帝轮流做,百官过我手”从厚颜无耻的大明首辅魏德藻到明亡之后依然屡受南明政权封赏的吴三桂。种种事迹,无不在告诉我们,末法之世,只有利益,没有道义。

如果吴三桂说“投降非我意”,那我是信的,毕竟没人愿意背负千古骂名,即便他伪装的再好。但他若说“忠君死社稷”,我是决然不信的。因为在吴三桂身后,还有庞大的辽东士族、和辽东军阀集团,吴三桂不过是其代表人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是吴三桂本人还是其背后的辽东势力,都不可能死守山海关,因为扼守要塞的特殊使命。在崇祯去世后(所以拖延勤王时间),使他们不仅不需要为国尽忠(大明已亡,谁又能苛责他们呢?),还有有足够的资本攫取最大的利益(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投敌叛国,谋求私利)。不然,为何区区吴三桂在入清之后能被封为割据一方的“平西王”呢??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杀,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灭亡。

在明朝灭亡的情况下,吴三桂如果死守山海关有没有可能成功呢?

当时吴三桂面临李自成的大顺与多尔衮的大清两面夹击。

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清,军队只有四万人左右的吴三桂都打不过,即使死守,最终也是死路一条,事实上,如果没有清军的帮助,吴三桂肯定被大顺军消灭。

而江南的南明弘光帝政权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吴三桂根本指望不上。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降大顺或者大清。

吴三桂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因为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与爱妾陈圆圆等全家几十口人都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控制。



因此吴三桂接受了大顺政权的招安,把山海关交给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将领唐通,吴三桂亲自带领部下向北京进发。

可是吴三桂走到中途听到父亲吴襄等明朝官员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抓起来拷掠财产以及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头号大将刘宗敏霸占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吴三桂不得不反叛大顺投降大清。

于是吴三桂打败唐通夺回山海关,勾结多尔衮的清军在一片石大战血战李自成。

在吴三桂快要被李自成的十万大顺军打败的情况下,吴三桂跪在多尔衮面前哀求救命,正式投降清朝。

在吴三桂军与以逸待劳的十几万清军的夹击下,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败涂地,被迫逃回北京。

从吴三桂的个人角度看,他投降满清是最佳选择,吴三桂从此飞黄腾达,成为清朝的平西王。

但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看,吴三桂引狼入室成为汉奸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几千万甚至上亿无辜百姓惨死在清军的铁蹄之下,中华文明进程也倒退几百年。


厚德载物49847


首先,吴三桂不可能会死守山海关,不是因为他不想守,而是他没机会守了。1644年3月北京陷落后,在北方就存在了两大势力,一个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另一个就是关外的清军。吴三桂哪一个势力都得罪不起,必须在二则之间做出选择。但是历史选择了清军,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进而逐渐占领北方。今天我们就假设一下,假如吴三桂不投降清军的话,历史会是什么结局。

假如一、吴三桂归顺李自成,同农民军一起驻守山海关,一起对抗清军。有没有这个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现在已知的史料来看,当时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马上注意起了山海关的吴三桂,因为此时距离北京最近的明军就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此时吴三桂佣兵四万余人,全都是战斗力强悍的东北边军,吴三桂的归属可以说是事关整个北方局势。所以李自成随机就派人招降吴三桂。

吴三桂刚开始驻守宁远城,接到崇祯帝的进京勤王的圣旨后,随机率领整个宁远铁骑入关进京,但走到半道上,就接到消息,北京城已经陷落。此时的吴三桂顿时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明王朝,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军团,吴三桂便停止了前进,进驻山海关,坐等局势发展。

随后就见到了李自成的使者,吴三桂权衡再三后,决定归顺农民军。如若历史按照这样逻辑发展,李自成派人和吴三桂共同驻守山海关,我相信,清军无论如何也打不进来,清军起码还能被挡在关外20年。但至于明朝,依然会灭亡。当李自成巩固好北方局势以后,肯定会挥师南下,进攻南京的弘光政权。鉴于南明军队拙劣的表现,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解体的会更快。因为南方百姓不会抵制李自成的农民军的,但会抵制清军。

假如二、吴三桂独自坚守山海关。如果这样的话,吴三桂肯定会败的很惨,或者说压根就不可能。因为吴三桂的军队是需要补给的,当时吴三桂的军队已经断饷数月,没有发生哗变已经很不错了。此时的吴三桂没有了后方的支持,补给跟不上,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吴三桂不作出选择,他的手下将领也会作出选择的。再者,独自坚守,为谁而战也会存疑。在北方大明已亡,吴三桂为谁而战呢?为南明?虽然在当年五月南明曾通过海路为吴三桂送去补给,但是面对关内关外两大强敌,南明肯本帮不上忙,如不作出选择,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要么被李自成吃掉,那么背清军吃掉。所以吴三桂独自坚守山海关不现实。

还有第三个出路,就是放弃山海关,率领关宁铁骑快速通过北方,投靠南明,让关外的清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北方争夺。其实这对于吴三桂来说,也是一条死路。当时的北方,已尽归李自成,吴三桂不归顺李自成而率大军南下,必然会遭到大顺军的全力围剿。就是侥幸逃到南方,肯定也是伤亡惨重,一个没有军队的将领,在乱世还有什么作为,在南明还不是受人宰割。极有可能南明还会说他他救驾不力致使北京陷落,说不好还会被陷害。

所以,吴三桂在李自成和清军之间必须做出选择,当然,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清军。

大明气数已尽,灭亡是天数。


史海沉沉


事实上,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吴三桂很快就答应投降李自成了。若是此事不生变故,吴三桂守住山海关,多尔衮是无法进入中原的。因为山海关易守难攻,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吴三桂的个人能力和所统军队的实力,守住山海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果这样,李自成的江山是否能够坐稳不敢说,至少是没有满清什么事儿了。

可有时候天机难测,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偏偏发生了“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档子事儿。吴三桂立即倒戈,与李自成的起义军杀成了一片。而为了防止腹背受敌,吴三桂私底下早与清军取得了联络,投靠了多尔衮。

李自成不是对手,吴三桂大胜。

这个时候,京城发生了一件趣事。那些早已投降李自成的大明遗臣,听说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并且要拥立崇祯的儿子复位,立刻手舞足蹈,天天盼着吴三桂进京。

有一天,终于有人来报,一大票人马正朝着京城而来。大臣们以为是吴三桂来了,于是打开城门,列队迎接。

可是,他们没有等来吴三桂以及明太子,而是等来了多尔衮率领的清军。

短暂的惊讶后,这些大臣们立即换了一幅面孔,欢天喜地的跪迎多尔衮进京。

就这样,那些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遗臣,又投降了满清。


趣谈国史


如果三桂同志死守山海关,别说明朝的命运会如何,自己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

因为,吴三桂将面临两难的境地,然后腹背受敌!

投靠李自成吗?这样一来他要背负的是叛国之罪,除了他的嫡系部队我想其他生力军或是忠于明朝的散兵游勇是不会跟他混的

但是投靠满清就不一样了!此时的多尔衮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携带大量八旗精锐及百万明朝降军直奔山海关

吴三桂也是一代帅才,此刻他敏锐的嗅出,只有一个选择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名誉

死守也亦非不可,只是结局只能是名留千古,没有生前荣耀而已

吴三桂凭借手中的关宁军,外加一部分杂牌,坚守不出是最佳选择。但是这样就长久吗?多尔衮已经带着满清势力倾巢而出了,身后又是拥有百万大军的李自成,自己在夹缝中如何得到保全?

吴氏一家老小、关宁系全军将士的生死存亡全部系在了吴三桂的手上,纵使他有忠君爱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也得掂量掂量。况且,三桂同志也并非...

退一万步说,吴三桂决定捍卫大明王朝的荣耀,为死去的崇祯尽忠,那结果也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兵败身死、全家遭受屠戮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不会放过他。在满清入主中原的路上,吴三桂是眼中钉、肉中刺,势必要将其击溃才能入主中原

而对于李自成来说,只要是崇祯的人,一定得赶尽杀绝!毕竟崇祯就是给自己逼死的,新皇卧榻之下还能容前朝忠臣吗?

得了,为明朝尽忠无论如何都是亏本买卖,吴三桂不想这么做!于是他开始大量双方实力,并准备做决定

为何说吴三桂是难得的将才,因为他知荣辱、懂退路!

史称老吴因为陈圆圆一事,怒发冲冠为红颜;原本是要跟李自成混的,结果一咬牙、一跺脚就跟了多尔衮。如果说真是如此,我们也只能感慨一句——三桂真性情啊!

当然了,这只是玩笑话。在吴三桂降清的背后,是有很深的政治寓意的。早在明朝未亡之前,吴三桂基本就能看出来日后的发展道路,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的猛人都降了清,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的壮士都捐了躯;自己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于是乎,他开始考虑投靠哪边的问题。首先是李自成,虽然李闯王一路上所向披靡,但却并非是真正的能打,是明朝已经打光了一切,或者说能打的人都开始琢磨退路(左良玉)。反观满清,手中精兵强将不说,还有像范文程、洪承畴这样的猛人帮忙,跟李自成这种泥腿子是不太一样的

而且满清打着的旗号是为崇祯复仇,而诸多降军也都是不愿意跟李自成混的那种,如果自己选择投靠满清,如果顺利得天下,自己则立下不世之功;如果投靠李自成,纵使是击退满清,但却因自己绝非嫡系而几乎不会被重用。毕竟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古往今来就是如此

所以,还是跟着多尔衮混比较有前途,看看洪承畴就知道了

机关算尽的平西王,终究只是乱世枭雄而已

吴三桂降了清,十分干净利落的就干掉了李自成。随后在剿灭南明、帮助清朝一统天下中又做出了卓越贡献,功勋卓著的吴三桂成为最强藩王,坐拥几十万兵马,算是成了雄霸一方的土皇帝

只是,好日子是永远没有头的;而权力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况且还有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年过六十的吴三桂决定造反,拉着耿、尚二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也或许是吴三桂并没有这个命,亦或是他原本就不具备帝王的能力,最终三藩之乱被平定,而吴三桂也只是过了几个月的皇帝瘾就病死了

不得不说,三藩之乱声势浩大,一时间获得南方大量军民的支持,而势头也一度直逼中原,搞得清朝大部分贵族王侯战战兢兢,一度表示想要退出关外,回到东北。可见当时吴三桂的能量是有多大,可惜最终吴三桂并没有改变历史,而只能成为历史中的过客

如果说,年轻时候的吴三桂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军,那么成年后的三桂则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军阀。当国家荣辱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

所以,忠君爱国这一那个年代的优秀品质,在吴三桂身上是没有的。否则他不会在降清之后立刻进入角色,先灭大顺、后攻南明;成为满清最得力的先锋

至于最后的三藩之乱,纵使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却也只是口中说着忠于国家而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

所以说,他不可能誓死守卫山海关,这不符合他的人生信条!退一万步说,如果他真的选择孤守山海关抗击清军,那他定是像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一样成为流芳千古的忠臣!但他终究是那个人人口诛笔伐的“汉奸”呀,不是吗?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放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我是花开时节思春秋,也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将会怎样?”这个假设,是基于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退守山海关之后的战略问题。

形势分析

此时的局势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带领关宁军镇守山海关,而清军即将出兵入关与明顺两方逐鹿中原。

客观上分析,此时明朝的首都虽然被占、皇帝死亡,但明朝的地盘仍然广大、势力仍然较强,但在北方的势力较弱。大顺占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及河北等大部分或者部分地区,军力比较强盛,但统治基础比较薄弱。而清朝只是占据辽东地区,但辽东地区已经统治多年,后方稳固,有部分蒙古盟友支持,朝鲜和东江镇已经征服,且拥有征战多年的十多万强军。

因此,综合起来分析,其实论实力大明、大清、大顺大体相当,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李自成与吴三桂、清军此时不急于决战,而是坚守坚城、关隘,北方的局势不会那么快明朗,以至出现清军一举占领北方、入主中原的局面。

吴三桂的选择

吴三桂拥有明朝在北方的最大军事力量,且占据山海关这一重要据点。这是他的优势所在。劣势在于,吴三桂单独面对清军和顺军处于不利地位,且在北方没有明朝的助力,没粮没钱,难以坚持。但吴三桂这一方却是决定清军和顺军力量对比的关键。历史上,吴三桂的选择是联清攻顺,引清军入关,当上了“汉奸”和“带路党”,他个人和民族的悲剧由此决定。

如果吴三桂真正投降李自成且李自成重用吴三桂,清军其实短期内难以有什么作为:一是很难攻破山海关,二是从其他关口入关,攻打北京,也很难一时之间取得多大战果。这是明清交战十多年已经被历史证明的事实:清军从来没有真正攻破过山海关和北京。如果顺与清如同明与清那样相持下去,反而大顺会逐渐占据上风,因为李自成的战争动员能力要远远强于崇祯皇帝。当然这只能是假设,历史上李自成的形势判断和所作所为都出现了失误。

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将会怎样?

吴三桂如果仍然忠于明朝,能不能守住山海关?我认为,是可以的。

历史上,吴三桂主动借清军(实际上最后是被逼降清)合攻顺军。如果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不去联络清军,清军仍然会按原计划从其他关口进攻北京,李自成率军进攻山海关之时,吴三桂只要不与顺军野战(历史上之所以不守关而是野战,是因为要与清军合攻顺军),守住山海关没有任何问题。而顺军攻山海关无果,为了应付清军来攻,只能退守北京。没有在山海关大败,顺军守住北京也没有问题。那么,清军也只能如同过去那样退回辽东。

吴三桂如果仍然忠于明朝,无非是两种局面:一是镇守山海关,防止清军入关,短期而言可以做到,长期来看,需要顺与明达到协议,取得南明的支持(海上或陆上);二是北方形势稳定之后,顺与明达到协议,将山海关移交大顺军,而回归南明,作为一镇之军镇守江北。因此,只要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会形成大顺(占据北方大部)、大明(占据南方大部)、大清(占据辽东)三国分立的局面,而占据四川的大西政权或者暂时存在或者被灭,不会成为决定大局的关键一方。

在这种局面下,明朝或者说南明主要面对的是顺而不是清,是顺灭明还是明灭顺?最终的命运如何难以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如同历史上那样快速为清军所灭。毕竟,明朝在南方仍然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对手变了,结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明与顺不会很快决出胜负。


花开时节思春秋


如果吴三桂能死守山海关的话,那么清军很有可能难以入关,但是如此的话吴三桂只有投降李自成一条路可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路。

因为李自成当时已经攻取北京,已经预备了军队进攻山海关,且当时清军也已经有所行动,也是意在攻取山海关。


吴三桂除非投降李自成,如此才能避免两面夹击,而他也将面对的是关外的清军,那么死守还是可以守住。

只是吴三桂有很大可能会被李自成坑死,原因就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没有快速恢复整个朝政的运转。

也就是说李自成难以平定北方,而且李自成也没有足够的军饷来供给吴三桂,要知道维持山海关防线,所需要的何止百万。

而要指望李自成给吴三桂军饷,那几乎是不可能,李自成将抢来的白银和粮草当作私产,从这一点来看,李自成难堪大任。

且当时李自成没有足够的威望,实在是难以让北方的明军投降于他,所以李自成攻取北京,很快就将成为众矢之的。

按照李自成的阵营,估计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兵败,而吴三桂估计也早已经够呛,其结局大抵是被清军而杀。



但是到了那时,清军入关的先机已经失去,九州大地很有可能在此掀起军阀割据的状态,合股势力的割据会导致混乱持续更多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清军的入关对于明末乱世的终结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这个过程是个悲剧,但不可否认这一点。


明末的动乱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出现真正雄才伟略的人,只出现李自成和张献忠之辈,这些人总归是欠缺了些。

只可惜当时的明朝,实在是腐败到了极点,其内部的腐朽,使得连李自成这样的流寇都能攻进北京城,实在是可悲可叹!


小司马迁论史


山海关是大明王朝的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关宁铁骑有4万多之众,崇祯以亡,闯贼寇关,令吴三桂左右摆动不知取向,然闯王李自成军纪败坏烧杀辱掠强奸民女无恶不作,以招致天恕人怨尽失人💕,加之刘宗敏有抢了美女陈圆圆辱其父,令他怒火攻心,一怒冲寇为红颜,才唯心的与众将商议另投明主,以报亡国灭种国恨家仇,他只是不想与贼匪徒同流合污而巳,吴三桂也不可能以己身只力抗击二股流水猛兽,只能取其一而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