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农”“炎帝”的推测于思考

《史记》中关于炎帝的记载非常少,《五帝本纪》讲的是黄帝一脉,而对于炎帝这一部落只出现零星片语: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器,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司马迁认为神农氏应早于黄帝,而炎帝应与黄帝同时且互争天下,神农氏与炎帝应为不同的二人。

唐人司马贞在为《史记》作补时补上一篇《三皇本纪》,载: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

晋人皇甫谧也称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看来司马贞与皇普谧都把神农氏和炎帝当作同一人,是早于黄帝的“三皇”中的人物。

这里倾向于把神农氏和炎帝看作是一人,而做的合理的猜测。

《庄子》载:

“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应该可以看出此时还具有强烈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痕迹;

但《吕氏春秋·爱类》又言:

“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说明此时也已经出现了“身亲耕,妻亲织”这一典型的父系氏族社会生产的方式。

《三皇本纪》也载:

“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母亲出身于有娲氏部落,嫁给少典部落,此时应已经脱离母系氏族“走婚制”的特征。所以我们只能推测炎帝应处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根据考古的发现,其年代大约为距今5000年前。

“炎”从火,可能是因为炎帝善于使用火。考古学证据表明距今约3万至1.5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人工取火了,但人工取火的“秘诀”应该只为少数人知晓,并未被所有部落成员大规模使用。

由于人类食用熟食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大大的降低了人们染病的概率,延长了生命,并且更加有效的抵抗了野兽的侵袭;同时,有时火的不可控制,例如山火等的破坏性,更增加了人们对于火的神秘色彩,使得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神圣化,所以掌握取火秘诀的人就变成了“天人”,很容易获得极高的族群地位,,攫取族群的话语权,原始的氏族群落也慢慢的向强权的部落转变。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就是因为炎帝掌握了取火的秘诀,所以他继承了本部落的首领位置,被人尊称为“炎帝”。我们也可以推测此时炎帝因为把人工取火的秘诀公开,使部落成员都有可能掌握这一技能,所以才会出现向后面的农耕文明的进化。在以后的时间里,“炎帝”一直成为了对这一部落首领的称呼。

那为什么又被称为为“神农氏”呢?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从母,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特征,以血缘关系为依托,一般较为稳定。但“氏”却可以随着居住地点、官职、别人的称呼为改变。

《白虎通义》记载:

“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据此可以推论,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原始的采集渔猎业向原始农业转变的关头。因为火的使用,人们生存环境逐步改善,寿命逐渐增减,造成人口的大量增长,不断增加的人口又造成了对猎物和植物果实的需求加大,当自然界的动植物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人们只能把目光转向农作物生产和动物的蓄养。

而炎帝神农氏此时开始驯化农作物,发明农具,并教会大家按时节耕种,所以又被称为神农氏。这也和我们考古发现的水稻、大豆的5000年培育史大致吻合。

但我们需要了解到农作物的驯化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岁月。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成为作物品种,比如水稻、大豆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由来于此;其次要有农具,这段时期处于新石器时期末期,原来的石器已经不能适用于作物的耕种,需要有更方便有效的农具,所以神农氏教民“制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知道什么作物在什么时候种下,什么时候成熟收获,这是“因天之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神农氏绝不会是一个人,而是和“炎帝”一样对于本部落首领的统称。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系列贡献也绝不是部落首领能够独立完成的,而应该是整个部落的功劳,只不过我们向来有归功于上的传统,所以才把“神农”的尊称赋予一个人。更切确的讲,“神农”应该是这一部落的尊称才应恰当 。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部落人口的持续增长,原来的天然的土地已经不能再承载过多的人口,必然导致部落的裂变,一部分人从原来的部落里走出去,寻找更多可以耕种的土地,进而分化出更多的部落。而前面炎帝对于“取火”秘诀的公开导致人不再仅限于寻找相对安全的天然的河流冲积地,甚至可以进入原始森林附近伐木放火烧林取地,因为火烧过树木野草之后形成的耕地具有更加丰富的养分,使得作物产出更加丰盛,使得人口再度衍化,进而部落更加分化。

但是原始森林边相对于河流冲击地更加危险,野兽出没更加频繁。为了共同对付存在的危险;甚至可能为了农耕情报的共享,这些部落间互相依存,结成一个较为松散的联盟,而凭借着“火”的推广和农作物驯化所获取的巨大威望,炎帝部落获取了这一部落联盟的领导权。

这可能就是上古传说中“神农氏”的由来

而随着时间的继续推进,世系更迭导致炎帝神农氏所积累功绩的影响日益衰减;人们仍然不敢冒险进入森林去继续开发土地,但人口的增长导致可耕种土地的严重不足,使得各部落之间为了耕地而爆发的冲突不断,炎帝神农氏部落无能为力,炎帝神农氏的无能同时更加深了部落间对于部落联盟首领的蔑视,由此导致的联盟破裂,神农氏的话语权丧失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