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立之后张良为何不愿为官,原来从头到尾张良都不是刘邦的人

张良是刘邦夺取天下最重要的功臣之一,后世将他和韩信、萧何合称为汉初三杰。然而当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张良却选择的归隐不再过问朝中大事,仅仅要求刘邦封他留侯,并没有和其他功臣一样位极人臣,这是为什么呢?

张良剧照

有人说张良是因为早就看穿刘邦会大量屠戮功臣,因此选择退隐来保住性命。然而从后来刘邦屠戮功臣的轨迹来看,那些被刘邦杀死的功臣都是异姓诸侯王如英布或者试图脱离中央依靠诸侯王的列侯,对于当年和自己一起从沛县出来打天下的功臣他并没有加害甚至于给他们高官厚禄惠及子孙。从这点看张良似乎不是刘邦的打击对象,并且他早年就跟随刘邦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倘若他能够出来为官的话必然能够和陈平王陵等谋士一样位列三公,并不需要逃避。

然而翻开张良的人生轨迹的话,你会赫然发现原来刘邦和张良并不是一路人,而且张良还曾三次抛弃了刘邦投奔韩国。张良和刘邦的合作只是各取所需而不是张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先人五世相韩,对于韩国有着很深的感情,秦始皇灭亡韩国后,张良散尽家财谋报国仇,在博浪沙他收买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最终命中秦始皇的副车,功败垂成不得不流亡天下。在这里我们看到年轻的张良为了报韩国之仇甚至不惜学习荆轲刺杀秦始皇,可见他对韩国感情之深。

张良与刘邦剧照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依然在积极活动准备恢复韩国。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准备前往留县投奔楚王景驹,适逢景驹败死,于是他便改投刘邦。从这点看张良投奔刘邦并不是因为看中刘邦的才华,而仅仅是和刘邦合兵一处相互取暖,免得被秦朝消灭罢了。

投奔刘邦后的张良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怎样帮刘邦扩充地盘夺取天下,而是通过刘邦认识项梁。并且说动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自己则是撇下刘邦去辅佐韩王。从这点看此时的张良心目中要辅佐的并不是刘邦,而是韩王。

韩王成

然而这个韩王成并不是一个可以做大事的人只是一个韩国的贵公子,并没有什么远见。张良和他一起领兵收复韩国旧地,攻取数城后便遇到秦军的反击,所得的城池又被秦朝给夺走。面对这样的窘境,张良让韩王守住都城阳翟,自己则领兵同兵力比较强悍的刘邦一起攻城拔寨,最终和刘邦一起攻下咸阳。从这一点看刘邦和张良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在张良的眼中刘邦是自己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上司,在他心目中他真正的祖国是韩国,主人就是韩王,至于从刘邦攻取咸阳那也是因为韩国政权受到秦朝的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为求自保才做出的战略决定。

刘邦攻下秦朝都城咸阳后,尽管张良帮助刘邦从项羽的鸿门宴中逃跑。但是当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韩国又再次被项羽复了国,韩成被封为韩王,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此时的张良又一次抛弃了汉王刘邦跟随在阳翟的韩王成。从这点看尽管和刘邦一起灭了秦朝,从项羽的鸿门宴中逃脱,但张良还是选择了韩国和韩王成。

项羽剧照

在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张良不仅放弃了刘邦投奔了韩王成,临走时还坑了一下刘邦,他知道刘邦的兄弟都是沛县人,都不愿意在汉中巴蜀生活,于是张良便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将栈道烧掉。烧掉栈道明是为了向多疑的项羽表明自己无东顾之意,可也为后来汉军夺取关中制造了困难,若非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恐怕汉王刘邦将会永远被困在汉中。

韩信剧照

正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时候,项羽控制的韩地,并将韩王成囚禁在自己的大本营彭城,而此时的张良并没有和刘邦在一起,而是死心塌地地跟着韩王成。一直到不久之后项羽以韩王成勾结刘邦为由将韩王成杀死后。项羽的这一举动最终让张良的复韩梦想破灭,同年冬天张良躲过项羽的监视再一次灰溜溜地逃到自己的老搭档刘邦身边,与此同时后来韩王信也投奔的刘邦跟刘邦集团一起对付项羽。明朝学者李贽曾经说过: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可见张良投汉其实也非为刘邦而是项羽所迫,和他刺杀秦始皇一样对付项羽是为韩国报仇非要成就刘邦的帝业。

垓下之围

因而在击败项羽之后,刘邦被各路诸侯的拥戴为皇帝,而韩国也被刘邦复了国,他的使命也完成了。只是精明强干的韩王信成为了韩王,而刘邦也准备给张良以封赏却被张良拒绝了。无比睿智的张良认识到打败项羽之后,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异姓诸侯王,而自己又是韩国贵族之后,又多次参与复国行动,一旦刘邦与诸侯王发生冲突的话自己该如何选择呢?是选择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邦还是选择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韩国呢?

刘邦剧照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退隐,退隐其实是他唯一的选择。倘若他接受刘邦的封赏成为汉官的话,一旦刘邦对韩王信下手,张良可能被怀疑为内应,其下场可能就和淮阴侯韩信一样。而如果接受韩王信的话,那就直接和刘邦处于对立面,韩王信精明强干,又有张良为辅佐无疑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地位,其结果必然是加快韩王信和韩国的覆灭。在这两边都不讨好的情况下,张良选择退隐,而且他的封地也非常讲究,他选择和刘邦初次见面的留县作为封地是为留侯以表达自己对刘邦的感情。也正是他的这个安排最终让这个必死之局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