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剧中刘墉和纪晓岚没有碰过面?

142207293


刘墉1719年出生,纪晓岚1724年出生,刘墉比纪晓岚大5岁。

刘墉32岁考取二甲第四,入朝为官,纪晓岚31岁考取二甲第二,入朝为官,两人入朝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两位才子年龄相当,纪晓岚还是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生,两人也算是师兄弟了。

两人经常互赠砚台,还经常一起谈论佛经,纪晓岚和刘墉两个人的关系还是很好的。

他们两人这么好关系,应该经常出现在各自的生活中,可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从来没有碰过面。

主要是下面的原因:一是纪晓岚入朝前二十年他们没在一个地方为官1755年,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36岁的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1756,37岁的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

而纪晓岚在入仕之后一直呆在京城,从事纂修相关的工作,除了45-48岁期间因为两淮盐引案被发配新疆。

从时间上计算纪晓岚在入朝为官一年后刘墉就调任地方。

因此纪晓岚在入朝为官的前二十年都没跟刘墉在一个地方为官,如果不是编剧特意而为,他俩肯定在这段时间不是在一起的。

二是剧情需要,编剧特意这样设定的而在影视拍摄时,为了更深刻的刻画人物,一般都不会让他们同时出现,不然他们两个人同台出现的话,和珅究竟跟谁玩尼。

而且,在1776年,57岁的刘墉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后,来到进城后的刘墉一改地方上为官的刚烈,任何事情都充当和事佬,乾隆曾斥之为遇事模棱圆滑。

这样的他也就不可能跟和珅当面硬刚。

不过如果有哪位喜欢他们两位的仁兄,到时可以写一部他们的剧本。

刘墉的书法极为出众,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小楷写得很是不错,留世的作品也比较多,据说纪晓岚经常请刘墉为其写对联。

刘墉与纪晓岚都比较喜欢砚台,他们经常相互之间馈赠砚台,有一次刘墉送给纪晓岚一方不错的砚台,并且诗: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纪晓岚为官心思缜密、刚正不阿,受到了刘墉的欣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之间友好的关系。

刘墉与纪晓岚同是乾隆朝三大中堂之一,他们学士渊博,乾隆曾任命纪晓岚为总裁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而当时的副总裁就是刘墉。他们除了学识渊博之外,在为官处事上也多有相似之处,聪明绝顶自不必说,为官也比较刚正又不失诙谐圆滑。此外,刘墉与纪晓岚都比较喜欢佛学,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佛法,我想这也是他们高寿的秘诀之一吧,据史书记载,刘墉活了八十六岁,纪晓岚活了八十二岁,这在当时算是高寿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刘墉与纪晓岚私交甚好,关系很不一般。


苏妹影视


沧州最著名的特产是金丝小枣,但金丝小枣却一直没能成为朝廷的贡品,这其中的原由,传说还是因为刘墉和纪晓岚斗智造成的。


刘墉和纪晓岚私交不错,好诙谐,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有一年两个人上书乾隆,请假回乡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却提出一个条件,让刘墉和纪晓岚回家后,每人带些当地的土特产给皇帝尝鲜。

一个月的假期转眼即过,刘墉却把皇帝的交代给忘得一干二净,他是山东人,在路过沧州时,才把土特产这件事想起来。

刘墉突发奇想,从沧州采办了一批金丝小枣带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纪晓岚也带着金丝小枣回到京城。

刘墉先下手为强,没有回家,先进宫把金丝小枣呈给皇上。乾隆皇帝一尝,果然是龙颜大悦,对刘墉供奉的金丝小枣赞不绝口。


到了晚上纪晓岚得到这个消息后就犯了愁。他总不能拿一模一样的东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纪晓岚也足智多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从菜市场买了几根瘦干的白萝卜进献给皇帝。

乾隆也没有多想,拿起萝卜“吭哧”一口,结果辣得涕泪长流。

乾隆很不高兴,怒斥纪晓岚,又夸赞刘墉带来的东西好吃。纪晓岚回禀道:“沧州地瘠民贫,这萝卜已经是他们最好的食物,而且产量不高,万岁体察民情,就该免了沧地的税负”。

乾隆被纪晓岚戴了个高帽,有些飘飘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税负,于是又找纪晓岚问计。

纪晓岚只说了一句:你刘爱卿供奉的特产是“斗地打担粮”(意思是说巴斗大的一块土地就能打一担粮食),然后就没了下文。


乾隆皇帝心领神会,于是召见刘墉,命令他以后每年沧州的税负都由山东来承担。

刘墉聪明反被聪明误,只能咬牙答应下来,然后连夜派人回山东,修改丈量土地的标准,从那以后,山东一亩地的面积比其它地方要大一倍。

乾隆皇帝虽然给山东加了一倍的税负,但由于丈量土地的方式改变,山东的税负并没有增加多少。

对于这件事,刘墉和纪晓岚心照不宣,谁也不敢说破。

而金丝小枣作为贡品,每年山东还要到沧州来采办,刘墉对此耿耿于怀,后来他在山东主持修建了无梁殿,回来骗皇帝说那些“斗地打担粮”的庄稼,都被神仙收去盖了无梁殿,乾隆不信,派人去山东私访,果然没有找到金丝小枣树的影子,最后只得作罢。


民间传说,请勿当真。


花近高楼1


刘墉和纪晓岚是乾隆时期的两个著名人物,二人年纪相仿,同殿为臣,一个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个是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都是一品大员,但是为何两人没有见过面呢?

刘墉和纪晓岚私交不错,好诙谐,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有一年两个人上书乾隆,请假回乡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却提出一个条件,让刘墉和纪晓岚回家后,每人带些当地的土特产给皇帝尝鲜。一个月的假期转眼即过,刘墉却把皇帝的交代给忘得一干二净,他是山东人,在路过沧州时,才把土特产这件事想起来。刘墉突发奇想,从沧州采办了一批金丝小枣带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纪晓岚也带着金丝小枣回到京城。刘墉先下手为强,没有回家,先进宫把金丝小枣呈给皇上。乾隆皇帝一尝,果然是龙颜大悦,对刘墉供奉的金丝小枣赞不绝口。到了晚上纪晓岚得到这个消息后就犯了愁。他总不能拿一模一样的东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纪晓岚也足智多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从菜市场买了几根瘦干的白萝卜进献给皇帝。

乾隆也没有多想,拿起萝卜“吭哧”一口,结果辣得涕泪长流。乾隆很不高兴,怒斥纪晓岚,又夸赞刘墉带来的东西好吃。纪晓岚回禀道:“沧州地瘠民贫,这萝卜已经是他们最好的食物,而且产量不高,万岁体察民情,就该免了沧地的税负”。乾隆被纪晓岚戴了个高帽,有些飘飘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税负,于是又找纪晓岚问计。纪晓岚只说了一句:你刘爱卿供奉的特产是“斗地打担粮”(意思是说巴斗大的一块土地就能打一担粮并且他们的关系还不错,论师承,二人能算系出同门。刘墉的爹是乾隆初期极为倚重的刘统勋。而刘统勋正是纪昀乡试时的主考,按当时的风气,刘统勋算是纪昀的恩师,而且他修四库全书,也是刘统勋举荐的。并且刘墉和纪晓岚都爱收集古砚。两人还经常相互赠与,相互交流。他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大都是和珅的苦主,与和珅斗智斗勇,极为出彩。

第一,这应该是电视剧本的安排,比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这两部电视剧中,刘罗锅和纪晓岚均没有彼此,只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和珅,完全是为了艺术效果。而且两部电视剧名已经点名了主要简述的人物,倘若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在描写过多的刘罗锅,在刘罗锅中过多描写纪晓岚,这就太过于喧宾夺主。

第二,他们彼此为政的地方不同。刘墉从1756年起就外放为官,此后20多年都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而纪晓岚1756年伴驾热河,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等,都主要在中央任职。所以说刘墉与纪晓岚交集比较少。在对待和珅的问题方面,刘、纪均不是和珅一党,和珅权势熏天之际,二人也不肯依附。刘墉表面懒散,甚至乾隆也说他不实心任事,但在嘉庆查抄和珅时,刘墉奉旨而行,不怕得罪遍布朝野的和珅党羽,查实了和珅的二十大罪。可以看出刘墉在乾隆当朝时是有意装糊涂,斗不过和珅和乾隆,就回避,是一种策略。而纪晓岚比较圆滑,经常善意提醒和珅,虽然也常有争论,但和珅从未刁难过纪晓岚,甚至还时常关照过纪晓岚。乾隆一朝文字狱极其厉害,修订四库全书的主要大员中仅纪晓岚一人得以善终,说明纪晓岚很会来事,是另一种处世为官策略。因为二人性格、特点及与和珅的关系,更主要剧情的需要和艺术效果,所以突出纪晓岗而隐敝了刘墉。


最美不过八大关


近些年来清廷剧太多太滥了,二月河的清帝史小说掀起了清廷热,影视剧更是极尽所能地渲染大清王朝那些秩闻趣事,吊足了读者和观众的胃口。但是,不论小说还是影视剧都不能无限地改编或添枝加叶,总要有些根据的。

刘墉(1719~1804),32岁中进士,纪晓岚(1724—1805年),31岁中进士。他们都是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而且是同朝官。所大学士英和《恩福堂笔记》载,纪晓岚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晓岚文才好,刘墉字写的好,二人之间常有诗联写作交流,笔砚相赠。

纪晓岚乡试时,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主考,按当时的风气,刘统勋当是纪晓岚的恩师。纪晓岚参与四库全书的修订,是刘统勋推荐的。由此可知,纪晓岗与刘墉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和珅生于1750年,小刘墉31岁,小纪晓岚26岁。和珅应当算是小字辈。

在对待和珅的问题方面,刘、纪均不是和珅一党,和珅权势熏天之际,二人也不肯依附。刘墉表面懒散,甚至乾隆也说他不实心任事,但在嘉庆查抄和珅时,刘墉奉旨而行,不怕得罪遍布朝野的和珅党羽,查实了和珅的二十大罪。可以看出刘墉在乾隆当朝时是有意装糊涂,斗不过和珅和乾隆,就回避,是一种策略。而纪晓岚比较圆滑,经常善意提醒和珅,虽然也常有争论,但和珅从未刁难过纪晓岚,甚至还时常关照过纪晓岚。乾隆一朝文字狱极其厉害,修订四库全书的主要大员中仅纪晓岚一人得以善终,说明纪晓岚很会来事,是另一种处世为官策略。

因为二人性格、特点及与和珅的关系,更主要剧情的需要和艺术效果,所以突出纪晓岗而隐敝了刘墉。


梅园布衣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刘墉1719年出生,纪晓岚1724年出生,刘墉比纪晓岚大5岁。

刘墉32岁考取二甲第四,入朝为官,纪晓岚31岁考取二甲第二,入朝为官,两人入朝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两位才子年龄相当,纪晓岚还是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生,两人也算是师兄弟了。两人经常互赠砚台,还经常一起谈论佛经,纪晓岚和刘墉两个人的关系还是很好的。

他们两人这么好关系,应该经常出现在各自的生活中,可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从来没有碰过面。

主要是下面的原因:

一是纪晓岚入朝前二十年他们没在一个地方为官

1755年,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36岁的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

1756,37岁的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

而纪晓岚在入仕之后一直呆在京城,从事纂修相关的工作,除了45-48岁期间因为两淮盐引案被发配新疆。

从时间上计算纪晓岚在入朝为官一年后刘墉就调任地方。

因此纪晓岚在入朝为官的前二十年都没跟刘墉在一个地方为官,如果不是编剧特意而为,他俩肯定在这段时间不是在一起的。

二是剧情需要,编剧特意这样设定的

而在影视拍摄时,为了更深刻的刻画人物,一般都不会让他们同时出现,不然他们两个人同台出现的话,和珅究竟跟谁玩尼。

而且,在1776年,57岁的刘墉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后,来到进城后的刘墉一改地方上为官的刚烈,任何事情都充当和事佬,乾隆曾斥之为遇事模棱圆滑。这样的他也就不可能跟和珅当面硬刚。

不过如果有哪位喜欢他们两位的仁兄,到时可以写一部他们的剧本。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机车boy阿超


首先先看一下刘墉吧,清乾隆年间官员,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然后看一个纪晓岚履历,清乾隆年间官员。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最后比较一下,不难看出,他们不但有交集,而且交情不错。

①刘墉的父亲对纪晓岚的有知遇之恩。

②后来纪晓岚被发配的案件,恰是刘墉负责。

③此外,举荐纪晓岚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刘墉。

④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

⑤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之所以电视剧中不碰面,我才是因为他们是一类人,放在一部电视剧中,会没有另类特色,而把谁写成反面人物,历史都不会答应的。


狸儿妈妈


刘墉和纪晓岚服务于同一个皇帝——乾隆皇帝,但是在朝任职的时间差了将近二十年,因为乾隆皇帝是中国有皇帝称号的帝王中活的岁数最大的一位,亲自执政的时间就达到60年!他刚坐金銮殿时出生的臣民,在他当太上皇的时候也是老年人啦。

刘墉(1719—1804)

乾隆四十一年(1781年)以前,刘曾在山西、江西、陕西、江苏等地担任地方官。

1781年以后,刘基本上都是在朝廷任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授予协办大学士,正式入阁成为副宰相级人物。嘉庆二年四月(1797年)授予体仁殿大学士。

刘墉是清代三大书法家,八十多岁仍身体健康,双目炯炯有神。他一直在内阁工作,直到去世。

纪昀,字晓岚(1724~1805)

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给正被朝廷审察的两淮盐政卢见曾通风报信,尽管纪的手段高妙,仍被刘统勋侦破,结果纪受到法律惩罚,被发配新疆。

刘统勋是刘墉的老爸,也是纪晓岚的宗师——就是考取功名时候负责批改卷子和录取的主考官。在政治上,刘统勋比他儿子能耐大得多。纪晓岚的发展,也一直得到老刘的关照。

乾隆三十六年,为了编书需要,刘统勋向乾隆举荐,纪得以返回京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纪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乾隆五十八年,纪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路太长梦会碎


看待历史人物要站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下看待,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来看,在影视剧当中要刻画人物主题,有矛盾的冲突点,有善恶正义之分。所以在影视剧中会角色刻画,突出纪晓岚,另外突出刘墉,让我们分别探讨:

纪晓岚与和珅争斗过吗?

从了解来看以为斗不起来,老纪与和珅的关系,大概属于有意识的若即若离。

首先是年龄和分工问题。他们真正开始共事的时间,大约是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这一年十一月,和珅出任国史馆副总裁,纪晓岚则是《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共同主持编修工作。而在这之前,和珅一直担任御前侍卫,中间有着文武之别、满汉之分以及年龄悬殊等三条鸿沟。其时,纪晓岚已经是52岁的饱学鸿儒了,和珅才26岁,刘墉1719年人,纪晓岚1724年人而和珅则是1750年人。

其次各有恩宠。纪晓岚中间受到亲家获罪牵连而被谪戍乌鲁木齐的经历外,其他时间基本都在皇帝身边,所以恩宠不亚于和珅,又因为其博学多识,乾隆说他“学问素优,予以外任,转恐不能尽其所长”;嘉庆赞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另外,在与和珅相处的时间里,纪晓岚曾两次为乡试的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和珅也会有所顾忌,不会随意得罪的。

再者无利害冲突。纪晓岚以其风流的性格、儒雅的气质与人交往,融合通达,极少得罪人,他是不会公然得罪和珅的。且纪晓岚终其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主持科举和编修。

和珅到底死于谁手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谁受益谁就有嫌疑,嘉庆皇帝难脱干系。但嘉庆有没有帮手呢?总不能随随便便砍和珅的头吧?总得有人先炮打和珅的司令部,皇帝才能找到借口拍板决策。这个先开炮的人是谁呢?种种迹象表明,刘墉倒是有可能。

首先,刘墉跟和珅是政敌,一个刚正廉洁,一个巨贪大腐。

其次,从乾隆四十六年开始,刘墉基本干的专搞官员风纪和人事考选任免,而和珅柄权,他动真格的就会遇到巨大阻力,其间出现种种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其职位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的差事。

其三,弹劾和珅不法的人是刘墉的老部下王念孙,二人之间似有师生之谊,性格也颇为相似。另外,王念孙是纪晓岚的门生,而纪晓岚又是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生,不得不算是一条。

其四,嘉庆跟纪晓岚、刘墉之间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嘉庆皇帝尊敬纪晓岚,但绝不会跟他讨论军政大事,刘墉则不同,他有丰富的经验。嘉庆七年(1802年),嘉庆驾幸热河,居然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也就是说,嘉庆对和珅的不满情绪,可能有意无意地表现或直接透露给刘墉。

联系起来看,如果不是嘉庆授意刘墉要法办和珅,如果不是刘墉借乾隆驾崩之机再授意王念孙弹劾和珅,就很难理解王念孙的胆量从何而来了。乾隆在世的时候,他为何不上交弹劾状?而乾隆去世第二天,他就跳出来了呢?年纪轻轻的王念孙怎么会知道嘉庆皇帝不待见和珅?

其五一点最为关键,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是刘墉等人奉旨具体核查办理的。

也就是说,和珅的二十条大罪,都是刘墉和诸王大臣在嘉庆的授意下给梳理出来的,至于乾隆遗诏啥的,只是托词罢了,有皇帝的授意,莫须有都能杀头。

纪晓岚这个时候在干吗?筹办高宗(乾隆)实录馆,就是在忙着找地方、选择写手,准备帮乾隆皇帝写回忆录,他可没工夫参与侦办和珅案。

所以影视剧中因为清朝时期的传说以及可讲述的故事比较多,人们对于大贪官和珅的印象是总要有正义来与之抗衡,加上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三位老师四十多年铁三角关系,四部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宰相刘罗锅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影视剧中和珅的财力以及谋算,大家可能会自然的想到同朝为官,纪晓岚与刘墉为何不联手对付和珅,实际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善恶之分,历史没有正确以及错误之分,需要辩证的来看待。纯属个人观点,加之参考百度百科。


影剧专场


刘墉和纪晓岚是乾隆时期的两个著名人物,二人年纪相仿,同殿为臣,一个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个是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都是一品大员。

并且他们的关系还不错,论师承,二人能算系出同门。刘墉的爹是乾隆初期极为倚重的刘统勋。而刘统勋正是纪昀乡试时的主考,按当时的风气,刘统勋算是纪昀的恩师,而且他修四库全书,也是刘统勋举荐的。并且刘墉和纪晓岚都爱收集古砚。两人还经常相互赠与,相互交流。他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大都是和珅的苦主,与和珅斗智斗勇,极为出彩。



不过有趣的是,在电视剧里他们很少同时出现,有刘没有纪,有纪没有刘。这是为何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这应该是电视剧本的安排,

比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这两部电视剧中,刘罗锅和纪晓岚均没有彼此,只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和珅,完全是为了艺术效果。

而且两部电视剧名已经点名了主要简述的人物,倘若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在描写过多的刘罗锅,在刘罗锅中过多描写纪晓岚,这就太过于喧宾夺主。

第二,他们彼此为政的地方不同。

刘墉从1756年起就外放为官,此后20多年都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而纪晓岚1756年伴驾热河,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等,都主要在中央任职。所以说刘墉与纪晓岚交集比较少。


白话历史君


刘墉和纪晓岚私交不错,好诙谐,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有一年两个人上书乾隆,请假回乡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却提出一个条件,让刘墉和纪晓岚回家后,每人带些当地的土特产给皇帝尝鲜。

一个月的假期转眼即过,刘墉却把皇帝的交代给忘得一干二净,他是山东人,在路过沧州时,才把土特产这件事想起来。

刘墉突发奇想,从沧州采办了一批金丝小枣带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纪晓岚也带着金丝小枣回到京城。

刘墉先下手为强,没有回家,先进宫把金丝小枣呈给皇上。乾隆皇帝一尝,果然是龙颜大悦,对刘墉供奉的金丝小枣赞不绝口。

到了晚上纪晓岚得到这个消息后就犯了愁。他总不能拿一模一样的东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纪晓岚也足智多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从菜市场买了几根瘦干的白萝卜进献给皇帝。

乾隆也没有多想,拿起萝卜“吭哧”一口,结果辣得涕泪长流。

乾隆很不高兴,怒斥纪晓岚,又夸赞刘墉带来的东西好吃。纪晓岚回禀道:“沧州地瘠民贫,这萝卜已经是他们最好的食物,而且产量不高,万岁体察民情,就该免了沧地的税负”。

乾隆被纪晓岚戴了个高帽,有些飘飘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税负,于是又找纪晓岚问计。

纪晓岚只说了一句:你刘爱卿供奉的特产是“斗地打担粮”(意思是说巴斗大的一块土地就能打一担粮食),然后就没了下文。

即使没看过实书,但是通过电视剧的了解,我们也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每个人只见他们所站的立场。就像刘玉勇,纪晓岚和和珅他们三个人。在那个时代和珅的势力非常的大,满朝文武大多都依附在他的名下。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公平。每一个人都有制服它的克星。也有不愿意屈服的,就像纪晓岚。在那部电视剧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和和珅他们两个的对决。那么刘墉既不是衣服在和珅腿下的人,但是在电视剧当中却没有看到他和纪晓岚的碰面。这并不能说明他什么。可能在一部电视剧当中,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果加入了另一个人可能就要改很多的东西。并且中心就会偏离我猜是这样的。所以在剧中可能刘墉和纪晓岚并不能够碰面,但其实他们两个人的立场是相同的。并且他们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可能两个人他们都是属于公正廉明的人,在一部剧中并不能能够去彰显两个人的才华。我们可以去看《宰相刘罗锅》,就可以知道他其实这一生的是鸡也是很出色的。是一个公正廉明的人。

所以他俩在一部剧当中没有碰面,并不能够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