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由“豎寫”到“橫寫”,他貢獻最大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上古時期的殷商到近代的民國前期,漢字都是由上而下豎著寫的。直到民國建立之後,才逐漸由豎著寫改為橫著寫。而統一正式的橫著寫,則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都知道,殷商時期的古人寫作記事,是將文字鐫刻在焚燒過的龜殼和牛骨上的。龜殼和牛骨經過焚燒後,它的裂紋有豎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但是,往往橫向的裂紋較短,豎向的裂紋較長。為了方便起見,不把裂紋和文字混在一起,古人就常常沿著裂紋的方向豎著刻字,這就是漢字豎著寫最早的來歷及原因。另外,因為大部分人習慣用右手寫字,所以右邊自然成了起首行。

很明顯,甲骨的裂紋比橫紋長

因此,從殷商的甲骨文開始,文字書寫就已經用了豎向的方式。從周朝開始,竹片成了漢字書寫的主要載體。由於有了殷商時期甲骨文的漢字豎著寫的傳統,加上竹片都是細長的。因此,這時的漢字自然也是豎著寫方便了。當然了,那時候大部分人也是右手執筆,左手展卷,所以還是由右向左換行更為合適。這又進一步穩固了漢字這種由右向左的豎著寫的寫作方式。

到了東漢以後,雖然發明了造紙術,但這時漢字從右向左豎著寫的方式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寫法,也就沒有去改變了。到了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本來是一個革新的良好時機,但沒有人去做這件事情,抑或有人提出,但沒能實施,因此仍然是按照原有的方式進行書寫。

直到清末,一些知識分子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提倡對漢字的書寫方式進行改革,這時才有了一股力量力主改變原有的書寫方式,改用從左到右的“橫行”排列方式。開啟了漢字書寫的新篇章,但那時橫著寫漢字的範圍還不大,畢竟大部分人的思想還是比較禁錮的。

到了近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北大教授錢玄同先生又極力主張文字橫寫改革。錢玄同這回講出了漢字橫寫的理由,把漢字橫寫的優勢講的清清楚楚。他認為,人的眼睛是左右並排的,假如一個人站在屋子裡,橫向看東西會很省力,但豎著看的話,眼睛需要一會兒俯視,一會兒仰視,就很吃力了。

力推漢字橫寫改革的錢玄同

同樣的道理,人看書的時候,橫行要比豎行看起來容易,眼睛不那麼費力,所以字還是橫著寫更好。而且,人一般是用右手寫字,鋼筆從西方後,人寫字的速度比毛筆字時代快了很多,如果還是從右向左寫的話,墨跡還未乾,手就要壓在字上,把字抹的很模糊,既不美觀,也不能清晰的表達意思,當然還容易把手弄髒。而從左向右寫,就可以很好的避免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國際上的大部分文字都是橫著寫的。而人們寫文章,經常要引用外文以及書寫阿拉伯數字等。這樣的話,漢字豎著寫就很不便了,這也促進了漢字向橫寫改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