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当上皇帝,是天命所归,还是自己的努力?

小破孩的吃瓜时光


刘邦能当上皇帝,是天命所归,还是自已的努力,我认为除了时势造英雄,主要还是靠刘邦个人努力的结果,我有以下主要理由:

第一点在胜利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虚心吸纳别人的建议。

秦末暴政,天下风起云涌,陈胜、吴广起义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汉高祖刘邦一介平民,提三尺之剑,建立大汉王朝,乃是汉朝英雄榜名列第一位。

刘邦自年少虽称为无赖,但是素有大志,看到秦始皇出游威武雄猛的样子,发出感慨:大丈夫当如此。刘邦顺应历史潮流,在沛县起兵,随后与项梁联合,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示英雄的壮志和才华。

立楚怀王后,刘邦率军西征,攻取汉中,大破秦军,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在轵道旁向刘邦献上传国玉玺,秦朝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不自觉迷恋其中,准备就此住下。樊哙劝他:天下未定,你难到想当秦王吗?刘邦不听,张良又来劝,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逆于行。

刘邦于是率军退到灞上,并且召集当地德高望重之人,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刘邦获得了民心。

刘邦有错误就及时改正,别人建议正确能够虚心听取,在胜利面前头脑冷静,这为他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点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自若,能够机智灵活脱险。

刘邦夺取汉中后,犯了一个政策性的错误就是派兵占领函谷关,让项羽抓住刘邦想称王把柄,再是他军中将领曹无伤背叛,向项羽告密刘邦想称汉中王,抢夺无数财宝,项羽大怒,准备攻打刘邦,当时刘邦有十万人马,项羽有四十七万,和项羽势力悬殊很大,无法与他抗衡,刘邦面临灭顶之灾。

危机时刻,项羽的叔叔项伯为了救张良,深夜骑马找到张良,详细告诉了张良让他赶快逃避。张良及时向刘邦汇报了此事,刘邦凭亲情和真情说服项伯,项伯同意帮忙。明天清晨让刘邦到鸿门向项羽道谦。

鸿门宴上危险重重,杀机四伏,刘邦用谦虚而恭敬的态度向项羽赔礼道谦,消除误会,先稳住了项羽。但是范增执意要杀刘邦,让项庄在宴会上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挺身而出,用剑和身体护住刘邦,项庄计划落空。刘邦以拉肚子为由溜出宴会,趁此逃脱了。

刘邦在鸿门宴除了项伯、张良、樊哙帮忙外,主要还是靠自已的镇定和冷静,使他成功逃脱危险境地,刘邦在危险之中不慌不乱,始终有条不紊按计划行事,这种生死面前镇定和冷静是他取得胜利一个根本保障。

第三点在逆境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并以出奇制胜的策略旗开得胜。

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封为汉王,领土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军队削减为三万人,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权力。并且封秦降将章邯三人为王,占领关中地区,也叫作三秦,以扼制刘邦阻止向外发展。刘邦忍声吞气接受封王,率军入关中,拆掉栈道,以示无东出之意,来麻痹项籍。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挥军东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重返关中,平定三秦,准备与项羽争天下。

楚汉相争四年,刘邦与项羽打成平手,两军形成对峙,楚汉定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刘邦和项羽形成僵局之际,双方对比力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刘邦计从张良,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各路诸候王,使刘邦迅速占据了优势,胜利的天平向刘邦倾斜。

刘邦、韩信、彭越、黥布等各路汉军共70万,楚军10万在垓下进行决战。韩信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楚军。楚军仅剩二万伤军退回军中,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楚军粮尽兵疲,韩信让汉朝士兵夜唱楚歌,四雨楚歌,使楚军思乡厌战军心瓦解,最后楚军全军覆没,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刘邦君临天下,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刘邦为汉高帝,定都为长安,意为国家长治久安之意。

刘邦在逆境之中坚定信心,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到来,并且团结大部分人,终于突破阻力,一统天下。

总而言之,刘邦当上皇帝,主要还靠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努力的结果,靠天靠地不会等来一切,只有自己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这才是他自已取胜的关键。

以上是本文的拙见,欢迎学习交流。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先说结论,刘邦能当上皇帝,如果认为是天命所归,那就太天真了。天命所归是世人对刘邦的认可,但并不代表刘邦取得天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毕竟有个天才般的战神级别的项羽,所以刘邦得到天下,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所谓的天命所归。


楚汉四年之争 刘邦败多胜少

在秦朝灭亡之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长达四年的大规模战争。在这几年,与项羽的正面对抗当中,刘邦是败多胜少,尤其是彭城之战,被项羽三万兵力大破刘邦五十六万联军。为何刘邦经常失败,但最后却赢得了胜利呢?

刘邦善用人才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和韩信,在刘邦灭秦和灭楚的过程中,这三人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人原先在项羽手下,但后来都到了刘邦的麾下,比如韩信、陈平等优秀将才与谋士。在建立汉朝后,刘邦在庆功宴上总结了一下自己获得胜利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识人、用人确实是项羽不能相比的。

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不如萧何;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不如韩信。

但是,刘邦能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时能取胜的关键;相反,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但因为一些小事而去猜疑弃用,这是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刘邦善于听从建议

项羽本身能力突出,很多事情项羽自己拿主意,这是非常有主见的做法,但如果合理的听取建议,相信项羽不会败,比如定都关中,但项羽想着衣锦还乡,坚持要定都彭城等。对比一下,刘邦先入关中,按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刘邦关中王是名正言顺的,刘邦因此到咸阳后,大肆享乐。


在手下樊哙和张良的劝说说,刘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未定,不该在此长留享受,而后驻军霸上,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与民无犯,深得人心。


结语:这从两个方面分析下,刘邦得到天下,哪有什么天命所归,刘邦多次在战争中失利,例如鸿门宴、彭城之战、荥阳之战等等,刘邦九死一生才能平定天下。没有自身的努力,只以为天命所归,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您猜怎么着?刘邦刚起兵的时候也没想到他能把事业发展得这么大。

刘邦的天命

刘邦的爹娘,早就应该告诉刘邦,当年雷电交加,一条蛟龙趴他娘的身上,他娘才怀了他。他乃赤帝之子,不是凡夫俗子,不管他咋折腾,天下都是赤帝之子的。还有,刘邦的岳父也曾经告诉过刘邦,贵,妙不可言。

如此天命归于一人,刘邦为啥还要到了48岁高龄才起兵打天下呢?难道说,暗地之中有高人指点,他48岁以前切莫起兵,起兵必败,必须不早不晚,恰好48岁,天命如此,怎可随意改变?

现实的刘邦

可惜,现实中的刘邦可就可怜多了,从起兵之日起,他就一个目标,带着兄弟们,好好活着。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并不是我想赢,只是我不想输而已”。


刘邦就这样,一路打啊、逃啊、杀啊、抢啊、折腾啊,多少次死里逃生?突然,打着打着,刘邦发现,对手越来越少,一个一个地被消灭了,他突然成为了最强的那一个。

公元前202年2月的一天,当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一起,跪在他的面前,请他即位称帝的时候,刘邦感慨的必然不是天命如此,反而有可能是“没想到啊,没想到,我刘三儿也能有今天”。

刘邦假意推辞,诸王再拜,刘邦才“勉为其难”地把这个皇帝位坐上了。

然后刘邦向全天下宣布:“我刘三儿,当这个皇帝,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是天命如此。”

可是,你信么?


水一白


刘邦出汉中,灭三秦,占领关中时,并没有当皇帝想法。而是为反对霸王分封诸侯,又杀楚怀王义帝所逼结果。

联合三秦魏赵五国五十六万进攻楚国的项羽老窝彭城胜利后,也并没有想当皇帝。

刘邦和齐相田荣,同时起兵东西开始反对项羽,出陈仓,先打雍王章邯,将章邯围困废丘城中,收降塞王司马欣,翟五董翳,占据三秦之地。

田荣也杀掉胶东王田市为齐王,以彭越为将反对项羽,占有三齐之地。又联合刘邦,陈余同共眹合举起反对项羽分封诸侯的大旗。

项羽面对东西两面进攻。以郑昌为韩王,阻挡刘邦东进,又以肖公角为将,打击彭越军队。刘邦以张良为将,但张良作战不利,无有进取地方。张良却智慧地能蒙骗项羽说,刘邦得关中后,无意东进,使项羽开始放松对西面打击。

项羽亲自领兵北上,打击田荣。刘邦却趁机出兵函谷关,向河南进军,申阳王,韩王郑昌都相继归附投降,使刘邦所控制河南地方接近山东彭越的巨野泽地区,黄河南北两岸都是刘邦势力。反对项羽力量,很快就要连成一体。

项羽在刘邦和田荣联合打击下,命运下滑叵测,政权危机。刘邦率兵又到临晋东渡黄河,收降魏王魏豹,攻占河内擒获殷王司马印。淮河以北,除彭城是项羽的老窝,燕王臧荼控制辽东地区,都是反对项羽分封的政权割据的反楚力量所占据。

刘邦认为,剿灭项羽霸王的时机己经到来,从修武平阴津南渡黄河,抵达洛阳,昭告天下诸侯,誓师伐楚,率领五国诸候 趁项羽还在山东,被田荣拖住,直取彭城。以项羽杀义帝楚怀王为借口,说项羽杀害义帝是大逆不道,与领导关中河南之兵,与天下诸侯,要共击项羽为义帝报仇,得到五十六万军队多国人马支持,还有东面的彭越也率三万支援。攻破了项羽老窝彭城。

但胜利后轻心大意。骄傲淫欲,项羽领三万精兵,利用拂晓,在鲁瑕丘击破樊哙前哨,用从西向东反击刘邦侧背,展开大战。刘邦军队对项羽精锐骑兵突然袭击,无力组织抵抗反击,慌张后退,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被杀十万余人。刘邦大败而逃,项羽追击,又在彭城南被歼十万余,又在灵壁的睢水河边再被斩杀刘邦军队十余万人,刘邦军队都被赶入睢水河中溺死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

忽然西北刮起大沙暴,猛袭而来,天昏地暗使项羽放松警惕。刘邦趁此机会仅带十几突围而逃。汉军几乎全军覆灭。

刘邦统一天下梦想,第一次就被项羽所粉碎。诸侯又都跟随项羽行动起来打击刘邦。

刘邦退到荧阳,但没投降屈服。虽然有塞王翟王魏王陈馀都投降项羽。也没有使刘邦罢战而归。反而再次组织军队占据荥阳抵抗。在荥阳又被项羽包围,他再要纪信扮演自己投降之时能出城趁乱逃走了。再组织军队联络诸侯,用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联合东方游击战的彭越又一次整合诸侯集团的优势力量,和项羽在河南展开二年多的拉剧战。使项羽更加孤立,反而拉回失去诸候,还赢得许多项羽部下反叛归降,迫使项羽多方面作战,战略形势十分不利。项羽不得以楚河汉界要平分天下。

但刘邦在张良陈平提议下,继续下全力追击项羽的楚军。

在固陵遇到项羽打击失败后,虽也召令诸侯共进,但诸侯观望不前,刘邦又大力封赏联络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给他们封侯。共同围攻项羽在垓下决战,重创楚军。

刘邦再次号令天下诸侯,组成了七十多万的天下诸候军队,与项羽的十万疲劳残军在垓下(安徽灵壁)展开决战,刘邦诱敌深入,十面埋伏,使项羽身被重伤数十处在乌江自刎而死。彻底消灭项羽军队诸侯共同大会

刘备在诸侯王共同上书下,大家请他当皇帝。刘邦开始还假意推辞。韩信发话说。您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清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

刘邦当然早就等待此话,立马说,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这样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想法办吧。

当上大汉皇帝。

大汉刘邦皇帝是推荐出来的。不是象刘备一样自封的,他当选是楚汉争霸,他始终领导诸侯得到最后胜利的结果,更是大家推举的结果,有广泛政治基础。

刘邦为统一天下,一生奋斗,保卫国家统一,对分裂的臧荼,张敖,韩王信,英布等先后率军镇压,废除他们诸侯,都是为了保持天下统一中央集权。他的皇帝位子不是平白而得,是出生入死,百败百战最后却一战成功赢得大家尊崇,大家推荐得到的。不是天命所得。是百折不挠的毅志奋斗所得的,没有一点侥幸的成份,是浴血拚杀的结果。不是天命所赐。更是牺牲部下很多很多生命换来的。


ww3721王建文


刘邦本出身于市井豪杰,担任泗水亭长之时奉命押送邢犯前往骊山修建宫殿。刘邦在押送犯人的时候,由于其兵力十分有限很多的囚犯便陆陆续续的趁机逃跑,刘邦细下心来想到,这样下去估计还没有达到骊山押送的犯人估计就跑得差不多了,横竖都是死,思考再三后还不如放掉囚犯,各奔前程。于是刘邦将囚犯们斗召集了起来,对大家说道:“明天我自己也要开始亡命天涯,大家就在这个地方解散了吧。”很多囚犯听了非常钦佩刘邦的为人,愿意跟随其左右。有天晚上在他们逃命的路上横跨这一条白蛇,前面的人见了都退了回来。刘邦提剑上前把白蛇一间两段,白蛇开口说话:我是白帝的儿子,你是赤帝的儿子。今天你断我头,我闹你头;断我尾就闹你尾。结果是断了中间,果不其然,好好的西汉王朝中间就插入了短命的王朝:王莽(新朝)。这些只不过是回答了问题的前半句:天命所归。虽然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的故事是刘邦为了名正言顺的起义取天下而虚构的。但在当时百姓觉悟不高的年代,他们都信了!都认为刘邦乃天命所归,跟他混有奔头!

问题的后半句:当上皇帝是自己的努力吗?

很明显努力是必须的,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你也取不了天下。就像马云的阿里巴巴一样,没有“十八罗汉”的协同奋斗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的。刘邦打天下之初本性仁慈,做人总会留一线。当时鸿沟议和之后,本来刘邦打算引兵退回汉中的。天命就在这一刻改变了!项羽此刻兵成劣势,正往回撤。而张良、陈平强烈建议刘邦撕毁鸿沟合约,率兵追击项羽。刘邦犹豫再三坚决不做不仁不义之人,张良说:现在不干,以后永无机会,我们跟着你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等等。最后刘邦大彻大悟召集各路藩王一同合围项羽。大梁王(彭越)军三十五万,九江王军二十五万,陆贾军二十九万,卢绾军一十万,燕王军二十五万,赵王军三十五万,南越军二十五万,汉王御林军六十万,齐王本部下军四十三万,总二百八十七万;连同刘邦本部兵马共达三百四十余万。诸将俱来报数,听候分调。信请子房、彭越上帐共议,指九里山为垓心。东至定国山,南至凤凰山,北至大河,四下八方,随高就低,山谷涧道,各因势埋伏二十四处。最后各路汉将齐出,天不助项羽,不得已乌江自刎。

刘邦在张良、陈平和萧何等谋臣的帮助下才一步一步登上皇帝的宝座的。项羽终归是项羽,如果历史重来一次,鸿门宴上项羽还是会放跑刘邦的,因为刘邦既有子房也是天命所归。








九品史官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什么是天命,最后是刘邦做了皇帝这就是天命,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是他。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先天的条件好,和他后天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相比于项羽的少年得志,刘邦在年轻的时候还没有任何事业,每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说刘邦能做上皇帝是因为懂兵法,那真是天大的笑话。那么这样一个毫无本事的地痞,为什么最后能与项羽抗衡,甚至在楚汉之争中,逼死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邦虽然说自身的实力有限,但是他懂得把握人心,深知用人之道。

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人家,自己也没什么大的本事,但是我们看他手下的大将,谋略和才能都高于刘邦。

从一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虽然有点心狠手辣,但是他非常懂得感恩,对那些以前帮过他的人,他升官了,也没有忘了他们。

刘邦对部下是赏罚分明,有功就赏,有错就罚,绝不姑息。公平对待每个人,因此笼络了很多有才的人士为他所用。

项羽和刘邦在性格上都有点自负,但是相比于项羽从不听人劝的自负,刘邦他可以听从别人的意见,从来不会按着自己的性子胡来。

那么,一个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人,是懂得自我提升和进步的人,故步自封的人必然要被淘汰。

刘邦这个的人从小贫穷,没什么架子,自己要是犯错误了,能知错就改,也能向对方赔礼道歉,这样一来他的下属们都很敬重和佩服他。

最后,刘邦这一个人特别懂得隐忍,原本他还是有点贪图女色的,但是在谋士的劝告下,他便暂时收手了。

在鸿门宴上,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为了保命,他可以给项羽低头,道歉,把打下的城池送给项羽。

但是一时的隐忍并不代表一世的隐忍,将目光放的远大,有深谋远虑的人,才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


江水趣谈


命运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生先天条件,运则是人生经历中千变万化的运势。命和运在不同时间点的碰撞或组合,才产生了人人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结局。当然第三个条件最重要!就是个人的努力。

俗语讲: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已简明、准确的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刘邦能当上皇帝,后世表达不解的声音不绝于耳。且多为项羽鸣不平。如唐人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惋惜。近代柳亚子先生:说项依刘我大难。更对刘邦胜出感到不可思议。

史书记载中的刘邦,早朝确实不咋地,混迹于市井,近乎地痞。快四十了还未娶妻。常和帮狐朋狗友在一起,连他的父亲刘太公都看不下去。

但秦末的农民起义,使刘邦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是天赐良机。他斩蛇举义旗。首先率军攻入咸阳。被封为汉王。

按说一介布衣、平头百姓,已至汉王应该知足。但刘邦并未安于现状,忙着备战。原来他的目标是要与项羽争夺天下。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充满了帝王之气。

而反观项羽,沽名钓誉、沐猴而冠、安于现状、贪图享受。这给刘邦提供了绝佳机会。

上苍又给刘邦送上了三位高人: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的萧何;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的张良;连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的韩信。

时机己成熟,刘邦汉军出汉中、灭三秦、取代地、收燕赵、拿下齐鲁大地。垓下刘项决战,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善抓机遇和战机,能知人善用不起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永不言弃!几个成功的要件均已具备,才成就了汉高祖刘邦。使他成为开国皇帝,也是四百年汉朝基业的奠基人。


晚亭与落霞同晖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历史上所谓的一些天命所归的说法不过就是愚民之计罢了。遍观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原本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一个人。只要他有了出息,再或者当上皇帝之类的时候,立马就会传出这个人出生之时天生异象的传言。要么一轮红日,要么满室生香之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神话自己达到愚民的效果。并且使得自己的统治合理性,合法化。


比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陈胜在造反之前不也把一张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进了鱼肚子。之后又把鱼买回来给大家伙吃。结果人们发现鱼肚子里有“陈胜王”的布条还以为是老天的启示呢。之后陈胜吴广两人合伙导演了一出“狐鸣鬼火”的把戏。彻底让囚卒们相信了陈胜是天命之子。后来陈胜吴广才敢揭竿而起造反。如果没有之前一系列的鬼把戏。陈胜怎么可能成功拉拢其他人和他一起造反。

事情总是惊人的相似。刘邦斩白蛇起义和陈胜的“狐鸣鬼火”惊人的相似。目的就是为了愚弄别人。让别人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心甘情愿的跟着刘邦造反。可以说刘邦深的忽悠人的好处。统治者为什么会是统治者?就是因为他们会骗人。


那么刘邦的天下真的是天命所归吗?结果自然是不可能了。刘邦的天下是他一步步打下来的。虽然这其中刘邦的运气惊人的好。但不管怎么说一切以结果论成败。再说了运气不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嘛。当然了,刘邦的成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刘邦的成功离不开那些追随他的臣子的付出。

汉高祖刘邦曾经对群臣问道“吾何以得天下”?群臣一顿马屁狂拍刘邦。但刘邦皆不应允。之后刘邦说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之所以我能夺取天下全赖三人之功。可见刘邦自己也承认,他的江山是所有追随他的臣子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充分的解释了刘邦究竟是天命所归还是后天努力成功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即是天命所归,更是靠自己的努力

汉高祖刘邦数次遇险,命在旦夕,皆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屡次大败于项羽,仍能重聚兵马,东山再起。屡败屡战,越败越强,简直不可思议,如有神助,莫不是天命所归。西楚霸王项羽百战百胜,纵横天下,然则垓下之战,一败涂地,自刎乌江。难怪霸王临死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汉高祖刘邦出身微末,品行低劣。蹉跎半生,面厚心黑。但他确实一个天生的政客,这种能力近乎于本能。他永远都能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永远基于现实需要做出应对,起想法绝不被虚荣、情感和是非之分所羁绊。

他贪财好色,贪生怕死,出卖老爹,妻子理所当然,毫无负担。他理性的可怕,漠视一切人类的情感,简直非人。莫不真是上天安排结束这乱世的天选之子。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他看似流氓无赖,实则已窥测大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坚定的大脑腐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杀之!”《资治通鉴》中这段记载就是在强调刘邦乃天命所归。这样的记载有很多。

天命所归的描述我觉得可以表达两种意思,一是人们对于一个从布衣到皇帝的人的认可、崇拜,毕竟他从秦二世时代解救了人民。二是刘邦为自己造反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虚的,他的成功还是靠自己的实力来完成的。

第一 唯才是用、知人善任、善于采纳意见,他身边的人无论世家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流氓强盗,有本事大家都能来一起建功立业。

第二 忍辱负重,鸿门宴大家都了解,一般人可行?

第三 他能统一战线,联合诸侯打败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