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章邯当将军的时候横扫六国,当秦王的时候连刘邦都打不过?

京东李达康


章邯,可以看成是秦朝最后一个名将,却不是秦朝最出名的一个将领。

如果从章邯最后被封的官职看,只是一个少仆。在秦朝统一后,推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也就是皇帝和十二个人,组成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中,九卿的最末一位,就是少仆。

所以,从中央的封号来看,章邯虽然也是功臣之一,但地位并不高。

如果从战功上来看,如果李信不是因为攻打楚国惨败,无法进入中央行列,只能屈尊称为陇西将军。恐怕章邯还进不了九卿之列。

其实,从战绩中看,说章邯横扫六国,是有很大水分的。

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武将,是王氏父子,也就是王翦和王贲。史料记载,除了韩国是被太史腾带兵攻灭的,灭亡其他五大国家的主将,都是王家父子。

其中,楚国、燕国、赵国都是被王翦带兵消灭的。齐国、魏国以及代国(这个算成是赵国的残余)是被王贲带兵灭亡的。

在灭亡五个大国中,王翦和王贲是名副其实的主将,就算是威震匈奴的蒙恬,也只能屈居为副将而已,而后来的南越的陈嚣、赵佗,更是王翦手下的小将而已。

至于章邯,的确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争,但没有任何记录记载,章邯独立领兵灭国。

因此,他的功劳,远没有其他人大。而对于蒙恬击溃匈奴的功劳,也不及。

所以,章邯顶多算是一个中才,并不算是旷世名将。

那么,章邯不算是旷世名将,为什么还被称为秦朝最后的名将呢,原因在于,在秦二世即位之后,大肆屠杀功臣,除了在秦始皇时期就病死的王氏父子,蒙武一类的老臣,其余像是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李斯等众多名将名相,含冤而死。

可以说,三公九卿最终凋零的,只剩下了章邯一人。

章邯的幸存,是因为他是一个老好人,非常低调,而且,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皇帝是非常放心的。于是,章邯幸存下来。

经过这次清洗,秦朝最强的将相阵容全部凋零,而像是董翌,司马欣,王离、李由等将领,只能算成是三代将领,无论是带兵经验还是军事素养,都远不如秦始皇时期。

而在南越,陈嚣病死,赵佗知道中原发生的事情,反而不敢返回,继续南下,不再理中原的烂摊子。

于是,秦朝的将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而秦始皇时代,唯一幸存的名将章邯,成了秦朝军中最有资格的将领,也是秦朝能拿出手的唯一一个将领。

面对着陈胜吴广以及定陶的军队,章邯调集二十万刑徒军,连战连胜,不仅扑灭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还一举击溃定陶的军队,逼迫项梁自杀。这个时候,才是章邯大展头角的时候,也奠定了章邯名将的地位。

势如破竹的秦军,渡过黄河,向着河北进军,这时候,秦朝一片利好。北方的十万九原军,也星夜南下,而章邯的邢徒军,也预备会师。

但无论是王离还是章邯,都没有想到,他们遇见了一个超一流的名将,那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对于九原的秦军,是不惧怕项羽的,因为这支精锐秦军,长期和匈奴战斗,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范增不得不切断了秦军的粮道,史称秦军大饥。

项羽抓住这样的机会,发起进攻,秦军的精锐全军覆没,王离被俘,苏角,涉间自杀。

王离的精锐全军覆没,让章邯震惊不已,而更让章邯震惊的是,他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说赵高要对自己下手。

于是,章邯彻底失去抵抗的信心。率军投降。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只留下章邯一人。

巨鹿之战的惨败,加上项羽的血腥手段,彻底击溃了章邯的意志。他本来就已经老了,屡战屡胜还会觉得自己不老,可两次重大打击之后,章邯的心彻底老了。

虽然他后来被封为雍王,控制三秦中的一部分,但他只能算是苟延残喘而已,全然没了一代名将应该有的风范。

但当刘邦的大军进攻之时,章邯还是表现出尊严,他已经被俘虏一次,绝对不允许再被俘虏一次,于是,章邯选择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算是章邯,保留住了最后一丝尊严。

如果从用兵,军事素养,战绩看,章邯绝对不是一个名将,但这个人在秦朝即将灭亡之时,临危受命,险些就力挽狂澜,也足以诠释自己的勇气和忠诚。但大秦帝国的灭亡,并不是臣子的不忠诚,也不是将士的不用命,而是因为庙堂的腐朽,是因为自相残杀,消耗了太多的力量。章邯的失败,用项羽的话来说,就是非战之罪,也着实可悲可叹。


小小嬴政


章邯之所以打不过刘邦,一是实力不对等,刘邦兵多将广,手下都是提着脑袋为刘邦卖命的干将,战斗力强,而章邯起家,集结的是郦山刑徒,乌合之众,后来虽在投靠项羽之后对军队进行过改编,但整体的战斗力远不及刘邦;二是地盘太小了,刘邦还定三秦,派韩信与章邯干了几仗,最后将章邯逼到了废丘这个弹丸之地,虽作困兽之斗,但最后到底还是城破了,拔剑自刎,被逼自杀,结束了英勇的一生。

章邯无疑是秦朝的最后一位名将,但这位名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为,历史记载不清晰,甚至几乎没有,所谓“横扫六国”,不过是后人因为他是名将给他的一个想象的光环而已。章邯真正出道,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公元前208年,天下英雄风起云涌,各路诸侯纷纷起义,陈胜起义军的周文部,受陈胜委派西征,一路势如破竹,不但发展到十几万军队,而且大军长驱直入,不久就已逼近函谷关。

当时,赵高把持朝政,胡亥还蒙在鼓里,后来到了终于纸包不住火的时候,胡亥一觉醒来,不但发现天要变了,还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信、没有一个人可用,他的背都凉了。找来找去,最后才安排少府章邯出任将军。少府是个什么官?少府是战国时期即开始设置的一个官职,秦朝沿袭,主管征税、进贡、宫廷起居、皇帝游玩等事务。所以,章邯甚至可能不是一个武将,而是文官出身。胡亥任章邯为将军,是从信任的角度用人,这种垂死挣扎的时候,他不敢再用错一个人了,章邯平时负责安排他的饮食起居,属亲近之人,让他掌握军队,胡亥放心。

问题是,胡亥一检阅,发现朝中已经没有可派出去征战的军队了。之前并没有大战,此等京畿重地竟然没有除了警卫之外能够参战的军队,这是很怪的。但实际情况却确实如此,军队都驻扎在北方,与匈奴对峙的地方。有的散落在各地,负责对各国的监督。万般无奈,章邯在得到胡亥让他当将军的任命后,主动向胡亥出主意,赦免骊山修秦始皇陵墓的刑徒,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戴罪立功。胡亥答应了,也只能如此了。

章邯的军队,就是这样集结起来的。

于是,章邯率骊山刑徒数十万,迎击周文,败周文,并逼其自杀。接着,乘胜追击,败田臧、李归,收复荥阳、许城,将陈胜所属军队打得七零八落,阴胜也被部下杀死。章邯屡战屡胜,连杀魏咎、田儋、项梁,将起义军打得东倒西歪。但在巨鹿之战中败于项羽,只得投降,后随项羽入关。

项羽分封时,封章邯为雍王,刘邦还定三秦过程中,屡败章邯,前205年,韩信水淹废丘,章邯城破自杀。


帝国的脸谱


首先,章邯并没有当过秦王,他在投降项羽之后被封为雍王。

秦朝末年著名将领章邯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便是陈胜的部下周章已经率领数十万大军即将打到咸阳了,秦二世才觉得这次起义军不再是普通的“群盗”了,便于大臣们商议应该怎么办。此时,少府章邯建议正在修筑秦始皇陵墓的骊山徒有数十万人,可以赦免了他们,以补充兵力,秦二世同意了。此后,章邯几乎是所向披靡,周文、田臧、李龟等义军首领纷纷败退或被杀,就连一向屡战屡胜的项梁也兵败被杀。但是,章邯在投降了项羽,被封为雍王之后,却仿佛是被“衰神附体”了,就连一向不擅长打仗的刘邦都打不过,最终兵败被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章邯身上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正如前文所述,章邯与周文率领的数十万起义军对阵之时,率领的乃是骊山刑徒,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骊山刑徒的数量可能达到了七十万人,在数量上明显不占劣势。而且,秦朝发动这些刑徒对阵起义军,肯定是有着一系列的嘉奖制度,他们都是为了自己而战。

第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把六国的兵器全部收缴,铸造成十二金人,目的就是防止农民起义的出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所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等起义军最初都没有正规的武器,他们乃是“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但是章邯所率领平定起义的士兵虽然说不上是正规军,但是装备肯定比起义军要好得多,其纪律和组织也要优于由奴隶和农民组织起来的义军。

第三、章邯与义军对战并非所向披靡,比如他项梁的军事能力很强,楚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很强,所以在最初几次与章邯的交战中都占据上风(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回来项梁的战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梁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所谓“骄兵必败”,项梁没有听从宋义等人的劝阻(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执意继续与秦军作战,秦二世此时派遣大量部队支援章邯(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最终导致项梁战死。

第四、被封为雍王的章邯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在他被迫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之后,这批士兵始终无法与起义军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二十万降兵被项羽坑杀(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而章邯虽然被封为雍王,但是手中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再说了,章邯原来的二十万部队全都是关中人,现在部下全部被杀了,他又在关中成王,明显是不得民心的。所以,一向不善于用兵的刘邦,反而轻而易举地击溃了章邯的部队(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

所以,章邯最初平定起义军的时候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章邯部队在数量、装备以及士兵素养上都占优势,这也就导致了他与项梁、刘邦作战时多次遭遇失败。


国史通论


此一时,彼一时也。

章邯当将军的时候,之所以能横扫六国,是因为秦朝中央政府站在章邯身后,提供一切必要支持。

陈胜吴广起义时,赵高当政,蒙蔽秦二世说天下太平,赵高也并没有把反秦起义军放在眼中,参与平叛的多是地方秦军,而秦军主力都没有动,以至于让反秦义军越坐越大。



当反秦义军逼近咸阳时,秦二世这才得知天下大乱,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平叛,并采纳了章邯的计谋,征发骊山刑徒及奴产子为主力军,并加入大量秦朝中央军在其中,秦中央军大多都是关中子弟,秦朝政府这个时候是尽一切能力支持章邯,战争机器才刚刚开动,秦朝这个时候虽然国内四处战乱,但关中的实力并没有受损,而且反秦的都是原来六国的人,而秦传统势力范围的关中及巴蜀,都没有反秦,反而是支持秦的。

章邯起初参战时,横扫六国,但并不是百战百胜的,章邯就曾经败在项梁手下,然后章邯就退,又接收了秦大量的兵员及物资支持,实力增强,然后就一举打败项梁,并杀了项梁。



你可以看到,章邯在前线作战时,后方的秦朝中央政府在不断的提供兵员和物资支持,章邯的实力在逐渐的增强,才能一步一步打败六国反秦义军。而且章邯所率军队的兵员组成也在一步一步变化,刑徒及奴产子比倒越来越少,而关中子弟越来越多,秦一直是军功受爵制,普通士兵是喜欢打仗的,能得爵位,而秦朝开动战争机器后,大量的关中子弟参军,导致章邯的秦军也越来越多。

秦始皇统一天下,曾经收缴天下所有的兵器,除了秦政府军,民间不允许有兵器,而那些所谓的反秦义军,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兵器,只能靠攻占秦朝各地政府夺取兵器,在武品装备上,章邯得到的也是最好的,而那些六国反秦义军,基本上得不到关中这样的支持的,章邯能横扫六国,在兵员、武器、物资上都占有优势,再加上章邯正确的领导,所以就横扫六国,无往不利了。



而章邯当上雍王后,时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所以打不过刘邦,有以下原因:

一、刘邦是出其不意进攻章邯的。刘邦打三秦之地,是用声东击西之计,当刘邦率军到达陈仓时,章邯有些促不及防。一下子被打败了,然后后退,坚守。

二、章邯军没有支持,是孤军奋战。刘邦打三秦之地,打了大半年,章邯一直没有投降,他在等支援,可是项羽因身陷齐地,没有来救援章邯,而其它的诸候大多投靠刘邦,没有人来救章邯,导致章邯失败自杀。

三、章邯在当时的秦地民心尽失,威望扫地。项羽坑杀了章邯手下20万秦军,这些人大部分是关中子弟,导致关中百姓对章邯非常怨恨,希望章邯失败,而刘邦深得关中百姓及贵族支持,刘邦进入关中约法三章,不扰民,得到百姓的支持,不杀秦王子婴,得到关中贵族的支持,民心都向着刘邦,章邯怎么会不失败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看了好多题主的回答 都没有勾画章邯被击败的全貌 更没有点出——刘邦彭城之败时章邯还在废丘坚守的事实

由于《史记》中对于刘邦夺取汉中的描述过于简洁,加上各种信息分散在本纪、列传、表中,多数人都是从刘邦本纪、韩信列传等获取刘邦夺取关中的信息。似乎好像是韩信一招暗度陈仓就轻松搞定了章邯似的。但事实并没有如此简单。

虽然章邯有自己的劣势:

1、关中被分为三国:章邯为雍国,治理咸阳以西(关中平原大部分和陇西等地),都城为废丘;司马欣为塞国,治理咸阳以东到黄河,即战国时魏国的西河郡地区,都城在栎阳;董翳为翟国,治理秦朝时的上郡,都城在高奴。

三国中,章邯拥有关中大部分和陇西地区,资源和实力最强。司马欣的塞国土地最小,实力也最小;董翳的翟国虽然土地大,但没有什么资源,就是有骑兵而已。

2、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率领秦国绝大部精锐20万,因为投降项羽,导致刘邦得以攻破空虚的关中而灭秦,又在半路上致使20万关中秦军精锐被坑杀。这足以让关中秦人对三人恨之入骨,因此不支持三人。即韩信所说的: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若20万秦军士卒尚在,刘邦想要如关中、没粮的项羽想要攻破函谷关,谈何容易!即便秦朝灭亡,有20万秦军,秦人复国轻而易举,刘邦想要占领关中,就得学诸葛亮北伐。

但事实是章邯从汉元年8月一直坚守到汉2年6月刘邦彭城之战失败的2个月后,合计坚守了11个月,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根据《史记 亲楚之际月表》

从《史记》各处资料勾勒刘邦夺取关中的大局

1、前提:当时咸阳被项羽烧杀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不能住人。长安就是在咸阳的附近进行新建——为什么要新建,因为修复咸阳城的成本高过新建长安城;另外刘邦本意只是想要随意建个地方作为都城就可以,但全权负责修建长安的萧何修得富丽堂皇,出战回来的刘邦一看,因为打仗钱粮就紧张,看到萧何如此铺张浪费,自然把萧何骂个狗血临头。

2、事实:刘邦进攻关中和项羽杀楚义帝还无关联。刘邦是在汉元年8月包围章邯的废丘,根据《史记 秦楚之际月表》项羽杀楚义帝是在汉2年10月,即是在刘邦攻包围废丘后,当时刘邦已经到达关中的陕县,准备联络各路诸侯进攻项羽,进行彭城之战的战备和联络工作。

当时张耳被陈余击败,投降刘邦,刘邦也上月(汉元年9月)灭了司马欣的塞国和董翳的翟国。

因此,项羽杀楚义帝的原因只有一个:面对刘邦在西部纠集诸侯,项羽防止刘邦以楚义帝诏令攻打自己,提前动手,杀了楚义帝。

你刘邦想要挟天子一令诸侯,我项羽手起刀落送你天子人头。

3、事实:刘邦攻打关中直到章邯战败,项羽都还没有攻打田荣,全程袖手旁观。根据《史记 秦楚之际月表》,项羽是在汉2年正月进攻田荣。即在杀了楚义帝的3个月后项羽才攻打田荣。

在项羽看来,刘邦攻打关中就是狗咬狗,两不相帮。但为了防止刘邦咬自己,项羽为消除隐患,先干掉楚义帝,然后在得到张良关于刘邦不进攻西楚过的保证后,项羽才进攻田荣。

但张良的保证,被刘邦打破了。于是项羽把张良一心想要辅佐的韩王成给砍了,断了张良复国之梦以做惩罚。

4、汉元年8月前,刘邦为主帅——并非大将韩信,采纳韩信从陈仓道进攻关中的建议,率军进攻关中。

下图是韩信建议下陈仓道行军路线和关中三国都城位置

刘邦进入汉中时,走的应该是靠近咸阳的子午谷之道。

韩信建议走陈仓道,目的是避开走子午谷道被章邯和司马欣同时夹击的风险,加上相对废丘,陈仓道是章邯空虚之处。

5、但韩信的陈仓道路线被章邯军在陈仓道路口死死堵住,根本就走不出。刘邦当时就想撤军,但在须昌侯赵衍的建议下绕路攻击章邯军,击败章邯守在陈仓路口的守军,才走进了关中。《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须昌侯赵衍:

“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历史上并无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史实。《史记》中没有任何关于明修栈道的记录,至于暗度陈仓故事的主角不是韩信,而是赵衍。

猜测下赵衍版暗度陈仓:

蓝色圈为守陈仓道的章邯军,红色圈为刘邦军,黄色线为绕路夹击的暗度陈仓军,红色线为刘邦正面进攻军

6、刘邦、樊哙、郦商、夏侯婴等行军路线。

樊哙:西丞白水北(即秦国的西县一带陇南地方)——雍南(雍城南方)——雍城——斄城(今杨陵区)——好畤(今乾县)——壤东(今武功县东南)——郿(今郿县)——槐里——柳中(即细柳)——咸阳——废丘。

樊哙应该是半路和刘邦分离,独自攻打陇西,从陇西东出攻打关中,是攻打关中的主力军,也是水灌废丘城的最大功臣。

郦商:陇西——北地——上郡。作战地点有:焉氏(属于安定,即今定西市 章邯别将军)——栒邑(今栒邑县,周类军)——泥阳(今宁县,苏駔军)——高奴(今延安市)。

郦商军应该是和樊哙军一起攻下陇西,随后被刘邦任命为陇西校尉,负责攻打陇西其余和北地、上郡,灭翟国的应该是郦商。

灌婴:废丘——栎阳——废丘——临晋关,跟随刘邦东出。

灌婴应是跟随刘邦包围雍丘,随后为防止塞国夹击,率军离开废丘灭塞国,再回围雍丘,再攻占临晋关,确保关中东部安全,随后跟随刘邦出关东出作战。

刘邦:陈仓道——10月在陕县。行军包围废丘为猜测,无记载。

包围废丘,攻不下,自己去了陕县,准备东出事宜。

韩信:无明确记载。

综合各种信息,可以得到刘邦攻打关中各路兵马的进军形势图:

这才应该是刘邦夺取关中的整体局势,并非韩信一招暗度陈仓所能摆平。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章邯秦末名将,他在当秦将的时候,确实是所向匹敌。直接从长安城带着十万刑徒,稍加训练就杀了出来。

此时想攻占长安城的起义军是陈胜的将领周文,此刻周文部队多达四五十万人。但是,周文的部队也是乌合之众。

周文的军队都是起义过程中,陆续加入的老百姓。老百姓之所以参军就是为了混一顿饭吃。

当章邯的军队和周文的军队相遇的时候,周文的大军根本就抵挡不住。

我觉得原因如下:

第一,章邯代表的是国家,是进行平叛。所以,他带领的士兵打起仗来,更加的有底气。

第二,周文是叛军,叛军无论什么年代,只要叛乱失败,都会杀头。这时候他的军队里的很多人,打起仗来就难免会畏手畏脚。

第三,章邯带领的是一批亡命之徒,本来是犯了罪,被罚在长安给秦始皇修皇陵的。正好遇到了战事,章邯就免了他们的罪,让他们参军了。并且胜利了,还承诺给他们封王拜将。这对于亡命之徒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

所以,不要看章邯的军队少,他打起周文的军队来,还是易如反掌的。

最终章邯把周文给杀死,并且杀出关中,又把吴广给干掉。

陈胜这个第一个跳起来反抗大秦的人,也是被章邯的大军给打败,并且陈胜众叛亲离,最终被自己的车夫给杀死的。

陈胜这个政权一杯灭掉,天下的起义军,已经进入到了低潮时期。

这时候可以说能和章邯一决高下的人,只有项梁了。

可是,项梁这个人打了胜仗,容易骄傲。最终他也被章邯给杀死。

后来项羽成了楚军的领导,他和秦军王离,打了巨鹿之战之后,名动天下。项羽再次和章邯交手,两个人斗个你死我活,最终不分上下。

随着秦朝廷赵高的掌权,章邯不得不向项羽低头,投降了项羽。

项羽得到天下后,就把章邯封为了雍王,也就是题目所说的秦王。让他替项羽管理关中之地。

那么这是的章邯为何连刘邦都打不过呢?

章邯打刘邦当然不在话下了,可是打韩信他就差的多了。

因为刘邦得到了韩信,正好刘邦把韩信拜为了大将军。

韩信对整个军队有统领权,所以,最终是韩信和章邯的对决。

他们打的这一仗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

韩信要从汉中出关中,他就用障眼法迷惑了章邯,章邯本来看到韩信让人修栈道,他断定韩信会从栈道这边带兵杀出来。

所以,就派了重兵在栈道的另一边等着韩信。

谁知,韩信早已带着大部队,翻越秦岭到达了陈仓。

陈仓就是在关中,韩信到了陈仓,打了好几个胜仗,拿下了很多地盘。这时候章邯才知道上了韩信的当,当他赶到陈仓和韩信交战的时候,就晚了。因为关中之地,大部分都归顺了韩信。

最终韩信把章邯围困到了废丘城,章邯弹尽粮绝只好自杀。

说实话章邯之所以输,还输在失去关中民心这里,因为项羽当初不但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还把阿房宫给烧了,这是关中老秦人恨他们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再看看刘邦,刘邦到了关中是秋毫无所犯。

所以,关中的人,对他的印象普遍都很好,当关中的人听说汉王要打章邯了,就纷纷帮助韩信打章邯。

所以章邯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汉史趣闻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自古以来,将军这个物种就是被用来颠覆的,想成为百战百胜的战神?机遇比能力往往更加重要。

为什么章邯当将军的时候能够纵横开阖、横扫六国,贵为秦王的时候却连刘邦都打不过?

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解释:章邯得其秦地,而失其民心。

章邯他带兵厉害不厉害?

当然很厉害,当初在秦末之时,陈涉振臂一呼,建立的张楚政权横扫八荒,声势浩大,张楚政权一出,秦帝国统治之下的六国纷纷寻求复国,反秦浪潮一波比一波凶猛,数十万义军杀到临潼,直逼咸阳。

可是此时的秦二世发现,秦帝国举国上下竟然无一人可用,于是乎章邯悍然出击,成为秦末一代救世名将。

章邯,功在陈胜之上,败在项羽之下。

章邯以少府的身份出征,征讨了20万的刑徒,而章邯带着这20万的刑徒,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陈涉的张楚政权,作为反秦的第一义军,陈涉被章邯一击毙命,永远地扼杀在了反秦的摇篮中,紧接着魏国、齐国、楚国一一受挫,而刚刚复国的赵国也岌岌可危,章邯下令让40万大军将赵国团团包围,赵国倾国的主力全部被围在了巨鹿。

这是章邯的巅峰,这也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辉煌。

但是,他遇到了一个他这辈子都不能战胜的人,他就是日后成长为西楚霸王的项羽。

巨鹿之战后章邯一败再败,很快陷入进退维谷境地,我们能够想象到章邯的绝望,也能想象到带着20余万大军投降项羽时的无奈。

章邯投靠项羽之后,项羽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章邯、司马欣、董翳各执一块秦地,可是投降项羽之后的章邯却万万没想到项羽来了个釜底抽薪,坑杀了这20万的关中降兵,这只军队大多是章邯在征战中精心整编的关中秦人,但是他们都被一个不留地残忍坑杀。

章邯去关中做了三秦之一的雍王,雍王的红顶子上是二十万三秦子弟鲜血染成的,您自己倒成了王了,我们的丈夫、儿子、父亲呢?关中的百姓岂不是恨死了他!

失去了民心、整天被戳着脊梁骨挨骂的王,凭借什么去统帅三军?

所以刘邦派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仅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冲出了汉中,还定三秦,让刘邦有了和项羽争雄天下的机会,章邯连战连败,退守废丘孤城,城破时被迫自杀。

刚刚开始剿灭起义军的章邯可以让他手下的兄弟们上阵杀敌、封侯拜相,可是此时做了雍王身处关中的章邯,面对的到处都是失去了父亲、儿子、兄弟的仇恨中的关中百姓,还会跟着你打仗去送死?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呢。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有民心者方能将令一统,统帅三军,但是此时的章邯早已经失去了民心,在军队中已经丧失掉了全部威望。

先有秦帝国的压迫,后有项羽的坑杀致死,章邯的手下早已是人心溃散,关中人民视项羽和其代言人兼带路党章邯直如寇仇,无怪乎刘邦的军队一到关中,就获得热烈欢迎了。



历来现实


有一种情况,我们不可忽视。在解放战争中,有一种“解放战士”,其实是国军俘虏兵,在国军那边,熊兵一个,解放没几天,变了一个人似的,个个变成了小老虎。同一个人,几天时间为何变化这么快?精神面貌变了。还有,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几个王牌军,那是在缅甸战场把日本人打的屁滚尿流的。军队,人是根本,而人,人心是根本。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是胜利之师,人心齐,士气高。秦末战争,秦军不知为谁打仗了,人心散了,军队就是成了一盘散沙,谁当将军也一样。国军不是败在将军,而败在蒋公。


朵朵佬爷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六国非彼六国。章邯扫六国扫的并不是战国时期的六国,而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项梁和项羽率领的起义军打败秦国之后,重新分封的六国。虽然也叫六国,但是这个六国和那个六国是不一样的。章邯当得也不是秦王,而是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中的一个:雍王。

一、实力上的差距。

这个实力上的差距指的是两个六国之间,还有六国与刘邦之间,章邯军事集团前后的对比。

六国之间的差距:战国时期的六国经过了改革酝酿,还有实力的积累。而项羽所分封的六国并不存在多久的军事力量的积累,甚至本国的稳定问题还没有搞定,是低配版。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根本不是那个时候章邯军事集团的对手。还有就是六国的人民经过前不久秦始皇所率领的大秦铁骑的践踏,已经失去了抵抗之心。在面对章邯的时候肯定心里是害怕的。所以实力再一次的下降。

六国与刘邦之间的差距:我们上面也说了章邯所打败的六国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但是刘邦并不是。刘邦有自己身经百战的士兵,有自己勇往直前,效忠自己的将军,有一大堆的谋士。况且能打败项羽,刘邦军事集团的实力肯定是非常高的,根本不是六国这群乌合之众能够比的。况且刘邦打的是后章邯军事集团。

章邯军事集团的前后对比:章邯在之前是很厉害的。其军队的主要来源是修建骊山阿房宫的囚徒,其战斗的欲望是农民军不能比的。章邯当时率军30万之多,号称40万,是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章邯与刘邦之间的战争是发生在投降项羽之后,也就是巨鹿之战之后。经过巨鹿一战,章邯军事集团本来就实力大减,而项羽在接受章邯投降之后,竟然坑杀了章邯20万之多的士兵。章邯军事集团的力量大减,我称之为后后章邯军事集团。

后章邯军事集团不仅人数上锐减,在心态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士兵的心态变化:章邯投降项羽是没有和自己的手下商量的,搜易就更加不可能征的所有士兵的同意,所以也就不是军心所向。在当时的章邯军事集团,大家都认为是可以战胜项羽的,只不过需要时间。但是胡亥和赵高不给他时间,于是他选择的投降。

章邯的投降严重影响的军心,紧接着项羽又坑杀了20多万的士兵,这些士兵都是活下来的人的队友,亦或者是自己的亲属。剩下的士兵对项羽和章邯肯定是充满了怨恨,本来大家就对章邯投降心怀不满,结果又因为章邯的投降使得自己那么多至亲之人死于非命,士兵的心态可想而知。没发生叛变已经不错了,更何况是拼命呢?

章邯自己心态的变化:章邯起初在横扫六国的时候,秦皇二世和赵高是很信任他的,但是随着章邯对项羽连战连败,又因为章邯手中几乎拥有帝国所有能出战的士兵,所以赵高和胡亥打算杀了他,以绝后患。章邯这个人是很不喜欢别人怀疑他,尤其是怀疑他的能力。而项羽这个人狂妄之至,是不可能看的起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章邯的,所以章邯在项羽哪里并没有得到尊重,章邯也不肯为项羽出力。

二、注定的失败。

笔者认为章邯的失败是必然的。就算他有前章邯军事集团的实力,也很有可能失败。当时的刘邦已经得到了韩信的支持,实力大增。韩信此人用兵极为诡异,是个智将。经常赶出一些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像“暗度陈仓”这种计策也只能是出自韩信之手。

但是章邯并不是一个智将,确切的说是一个猛将。章邯打仗异常的凶猛,是典型的秦国将军。所以面对比自己要强大且计谋多段的刘邦军事集团注定是要失败的。后世人对章邯的评价也都是勇猛善战,并不是一个善于使用计谋的人。

笔者认为章邯的失败是注定的,无论是从实力上还是智谋上都不是刘邦的对手。况且章邯败给了项羽,项羽败给了刘邦,一个“半残的章邯”怎么可能是刘邦的对手呢?


无笔史官


众所周知,章邯是秦朝的盖世名将,他为秦国横扫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天下百姓纷纷起义反抗暴秦时,章邯再次临危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结果成功歼灭了陈胜起义军周文部众,后来屡战屡胜,先军剿灭义军田臧,打败反秦革命首领魏咎、田儋等人,甚至连项羽的叔父项梁也死于章邯之手。然而,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

章邯为秦朝上刀山下火海,拼死拼活,最终只是白打了几年工,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分封,甚至还差点成为大权在握的赵高的替罪羔羊。最终,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了投靠项羽。

一向刚愎自用、睚眦必报的项羽不但很大度地接纳了他,而且还重用了他,这令章邯很感动。

然而,随后项羽坑杀了他手下二十万降军,虽然章邯极为不满,也一度很失望,但他仍对项羽很忠心,毕竟那时候的他已无路可走了。被封为雍王后,章邯的心里才得到一些平衡,即便他知道这是项羽拿他来当挡箭牌,但他已经很满足了。封王封侯,功成名就,人生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此。因此,他尽职尽责,很好地遵照项羽的意思去做了,时时刻刻监督着刘邦的一举一动。

然而,张良火烧栈道,不但迷惑了项羽,也迷惑了他。他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刘邦再无东归之心,于是慢慢地放松了警惕。

公元前206年,困在汉中达半年之久的汉军终于整装出发了。刘邦欲出汉中,首先要踏平的自然是三秦之地,因此,三秦战役是刘邦开始争霸之旅的试刀石。

三秦之中,章邯的封地是秦朝旧都咸阳以西的所有地方,其都城根据项羽的命令设在废丘(今陕西省凤县南星镇)。于是,当年秦朝的大将军变成了如今的雍王。

三秦战役虽然是楚汉争霸的支线战役,但此役关系重大,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刘邦能否顺利突围,能否有机会站在项羽面前。好在大将军韩信早已胸有成竹,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

明面上,刘邦派樊哙、周勃带领两万多名兵卒中的老弱病残,大张旗鼓地去修栈道。

暗地里,汉军的主力在韩信的带领下,以曹参为先锋,悄悄沿褒斜以西故道出关,越过秦川,直抵陈仓。

当听说修栈道的主意是大将军韩信提出的时,章邯感到很可笑,他派了重兵守在隘口,坐等汉军修好栈道后,马上再烧上一把火。

然而,当汉军突然空降陈仓时,章邯愣住了。“这是从哪里来的天兵天将啊!”章邯半天都没回过神来。

章邯与韩信的较量,是一个武夫与一个谋士的较量,是一名老将和一位新人的比拼,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对手戏。

硬碰硬原本是章邯的拿手好戏,他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是这样炼成的。然而,此时的他忘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他手下那二十多万由囚犯组建的“敢死队”,早已被项羽活埋在新安了。他现在手下的士兵已不再是铁打的,而是一群众叛亲离的乌合之众。

二十多万兵马被活埋,关中人除了痛恨项羽,更痛恨领军的章邯、司马欣、董翳。在他们眼里,正是因为这三人投靠项羽,才使得他们做父亲的丧子,做妻子的丧夫,做儿女的丧父。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丧子、丧夫、丧父之痛。此时,章邯手下的士兵个个都对他充满怨恨,又哪会为他卖命呢?

一边是思乡心切奋不顾身的汉军,一边是心存恐惧无心恋战的章军。这明显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也正是因为这样,章邯屡次被汉军打败,最后只好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废丘被汉军攻破,章邯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一代枭雄就这样成了楚汉争霸开始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