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拾叁史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当中,要论对外作战最失败的王朝当属宋朝了,而造成宋朝在对外作战当中屡战屡败的原因就在于一块重要的领土的缺失,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公元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求换得契丹的支持。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北方门户大开。

自古以来,燕云地区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农业、畜牧业生产基地。据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记载:“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这句话足以阐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天然屏障,长城所在地

北宋时期的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这十六州的大致范围是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一带。翻开地图,不难发现我们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最重要的一段就在燕云十六州的管辖之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等同于失去了长城这一重要的军事堡垒。

此外燕云十六州的地势非常险要,本身就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华北地区向来以平原为主,横亘在其两侧的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难于逾越的障碍。这巍峨险峻的山脉俨然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

在山脉之下,更是有着桑干河和巨马河这两条河流作为抵御游牧民族铁骑的第二道天然防线。事实上河流在战争当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预估的。在中国古代,江河沼泽特别是河流常成为拒敌于外的防御屏障。在那个以刀枪弓箭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利用江河设防是战争双方常用的御敌办法。

在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就是依托了燕云十六州巍峨险峻的山脉、川流不息的河流以及雄伟壮丽的长城这三道防线抵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随着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朝在对外作战当中,屡战屡败。

重要的农业、畜牧业生产基地

燕云十六州地处北纬 39°~ 41°之间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同时也是我国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该地区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幽州地区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随着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吞并,伴随着是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这些汉人给契丹王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农业经济取代游牧经济一跃成为契丹的主要经济形式。自此燕云地区成为契丹的农业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地,据史料记载仅燕京析津府一地就“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

人口也是燕云十六州赐予契丹人的礼物。本身契丹人口相较于中原王朝而言就不多,在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之后,该地区众多的汉族人口,为辽国提供了大量的兵源,成为了辽的重要兵源地。辽国有一重要征兵制度叫做“五京乡丁”。这个“五京乡丁”是由汉人充当,而燕云地区因其人口密集,更是此项兵役的最主要来源。

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地区对宋朝的影响不仅仅是丢失了这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兵源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个发达的战马生产基地。因为燕云地区自古就与游牧民族的领地接壤,在千百年的文化交流当中,养马文化已经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再加上本地区的战马相较于内地地区的战马,无论是耐力还是爆发力上都更胜一筹。北宋建立之后,一直渴望收复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要夺回这样战马生产基地,组建自己的骑兵。

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的意义不仅仅是巨大的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北方地区的重要门户,它能在中原王朝强盛之时,成为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桥头堡;而在中原王朝颓势之时,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这一双向作用使得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这一区域。


煮酒君


纵观历史,有一片区域它在历史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它就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泛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十六个州县的总称,它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总共十六州,所以史书上也称其为“幽蓟十六州”。

因《宋史.地理志》中常以燕云一词记载,所以后世多以燕云十六州相称,这也是燕云十六州名字的由来。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其地势险要,关隘众多,并且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储备而著称,所以它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诗对其描述“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这些都足以证明,燕云十六州在古代拥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理意义。

而或许因为这些原因,才有了燕云十六州“坎坷颠沛的一生”。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局面混乱腐败,皇帝中央权利流失导致地方藩镇势力利益庞大,最终造成各地藩镇割据,中央权利旁落的混乱局面,最后在朱温谋篡皇位,杀死了唐朝最后一位皇帝,结束了让后代都称赞的唐朝盛世后,又开始了五代十国的中原分裂局面,而我们的“主角”燕云十六州也因此开始了它“悲惨坎坷的一生”。



五代十国中原的各自相战,使北方契丹草原部落得到了肆无忌惮的发展,其中以契丹部落为首的少数民族部落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史称“辽”,并且开始了不断对南方的扩张,直到燕云十六州以北附近,对燕云十六州也蠢蠢欲动,觊觎已久。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据太原反叛,并与契丹结盟,在契丹军队支持下推翻后唐、建立后晋政权,之后,辽太宗与石敬瑭还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这也是汉人政权对燕云十六州的第一次失去,自此,中原北方重要屏障的丢失,让河北之地裸露在北方契丹政权的铁蹄之下,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意义曾经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之久,同时这也是燕云十六州“悲惨人生”的开始,此后燕云十六州一直都归属北方游牧民族,中原政权一直都没有得到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权。

直到五代十国末期,北周世宗柴荣将兵锋指向燕云十六州,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以燕云十六州为倚仗的北方屏障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可是就在连胜连捷快要成功的时候,周世宗却意外病逝,这也代表了第一次中原政权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以失败告终。

后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并统一中原汉人政权,此后,宋太祖多次以各种巨大利益为牺牲企图赎回燕云十六州,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他去世,也因此抱憾。

宋太宗继位后,发动对北方契丹政权辽的战争,结果却不仅惨败,还丢失了更多的土地,直到宣和初年宋和金合谋夹攻辽,才使得辽朝灭亡,燕云十六州也依照约定,才随之归入宋的版图。不过到了宣和末年因为金兵的大举入侵,再加上燕山府的投降,导致燕云十六州又被金人夺取,在此之后燕云十六州就没有再回来过。


虽然后有岳飞等民族英雄为夺回燕云十六州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与尝试,但都无奈以失败告终。直到元朝灭掉南宋,建立元朝,燕云十六州也没有夺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并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号召北方人民反抗元朝,历时一年多,终于把元朝赶出长城以内。至此,元朝灭亡,离开了汉族统治已经455年的燕云十六州终于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图,燕云十六州也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要知道自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到回归中原政权已经455年了, 燕云十六州的这段让人感到心酸的历史,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历史意义,它背负的是一个民族曾经的荣辱与共,在它被夺取的数百年间,也是汉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中原汉人因为它饱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如果从大历史角度看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意义,燕云十六州就好像一个屏障,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拥有一个足以缓冲北方游牧骑兵军团威力的北缘战略带是弥足珍贵的,是经济适用的,它就像是北方的长城一样。

从静态的北方战略态势来看,燕云十六州的丧失,直接导致了“晋汉周宋”四朝在其国都正北,全无地形屏障藩卫,同时也间接的导致了后晋之亡、檀渊之盟,靖康之耻与金军灭宋的历史悲剧的发生,因此可想而知一个像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天然的地理优势对一个王朝来讲是何其重要。

再加上燕云十六州是北方主要的产马地之一,因为战马大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温带,而燕云地区不但拥有中原数量最多也最为优秀的骑兵,也拥有数量最多也最为精良的战马,在冷兵器战斗为主的时代,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军队的质量,燕云十八州的失去,直接使中原地区的战马来源锐减,没有足够的骑兵,这也是宋朝军队以重步兵为主,骑兵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机动性强的骑兵追击冲锋,使得后续中原汉人政权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失去了许多主动性,同时这也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我相信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夏目历史君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在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包括燕州(即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公元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契丹求援,并称儿皇帝,共同出兵打击后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正式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石敬瑭是汉奸吗?

首先,石敬瑭不是汉族,而是沙陀族,属于西突厥的一支,从血统上来说,石敬瑭不是汉奸。但石敬瑭已经汉化,并且统治地区和手下的官员大部分是汉族。所以从文化上来说,石敬瑭是汉奸。

唐朝贞观年间,沙陀族在准格尔盆地东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余脉博格达山以北,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称沙陀,沙陀就是大沙漠的意思。

燕云十六州在后周和北宋初年还有小的变化。

后周世宗称辽国睡王当政,北伐辽国时,收复了瀛州、莫州、瓦桥关(原属涿州)、永安县(乾宁军,原属幽州芦台军),与辽国以拒马河为界。

到了北宋太宗时期,辽国又夺取了北宋的易州大部。北宋在瓦桥关建立了雄州,在益津关设立了霸州,乾宁军设为清州。

中国中原政权从西周以来两次丢失燕云地区,均引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东周的燕赵开始,中原政权就在燕云地区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部落,是中国长城的东段和北段,分布有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北段。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

第一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的匈奴和鲜卑族,长期占据燕云地区。导致北方和东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远远不断地入侵中原地区,造成了五胡乱华,数百年的分裂。

另一次是五代十国到宋朝

造成了辽国、金国、蒙古三次大的入侵。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政权的意义:

1,丧失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北方铁骑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大平原非常适合骑兵作战。在战场上,使中原政权丧失有力地位。

2,燕云十六州是北方主要的产马地,战马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温带。再加上西夏独立,北宋丧失了北方和西北的产马地,使北宋骑兵的战斗力极其低下。

3,游牧部落获得富饶的燕云十六州,可以说是如虎添翼,获得大量财政收入、人力资源、武器设备。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守住燕北才能守住燕云十六州,守住燕云十六州才能保住中原。就这么说吧,燕云十六州在古代是中原的北方门户,失去这里就相当于失去了大门,试问,家里的门口玄关被别人掌握在手中,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与山西的北部等海河流域,这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面积大约10万平方公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巩固政权巴结契丹,将燕云十六州作为礼物送给了契丹。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失去,直接导致了中原数百年里暴露在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之后数百年,两宋一直深受威胁,直接影响了天下的格局。

燕云十六州是辽朝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也是汉人聚居的地方,然而数百年里,对于燕云汉人,辽、宋、金都态度多变。



对于辽朝契丹人来说,燕云汉人“非我族类”,被契丹所排斥,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而宋与后来的金,也并不认为燕云的汉人是自己人,一直非常警惕。燕云地区的汉人也非常清楚自身的处境,数百年里并非“心向中原”,而是不断变化投靠有利于自己的一方。

中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等于失去了门户,自己的腹心之地暴露在北方铁骑之下;而北朝占据此地,就等于拥有了进攻中原的最佳基地。



澹奕


首先要明确: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历史概念。

什么意思呢?燕云十六州是在936年由后晋太祖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16州。从这时开始,燕云十六州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燕云十六州成为中原王朝的噩梦。

从燕云十六州的作用来看,也只有在南北分裂的两宋时期,燕云十六州才发挥了巨大作用,除此之外,之前的汉唐、之后的元清,燕云十六州都没什么巨大作用。

那么,在分裂的两宋时期,燕云十六州有什么巨大作用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首先,燕云十六州是抵御少数民族的屏障

936年,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石敬瑭大手一挥,将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此举让后面的中原王朝极其被动。

首先,燕云十六州覆盖了今天山西和河北北部、北京和天津市的全部。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从秦朝到明朝的长城,都从燕云十六州穿过;

其次,从秦朝到明朝,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当然也和长城有关;

这里是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方,是中国农牧分界的过渡地带;

从古至今,很多大战都发生在这附近,比如979年宋辽高梁河之战,1211年蒙金野狐岭之战,1449年明瓦土木堡之变等。

最后,从金朝到清朝,这里是中原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燕云十六州境内是太行山北支和燕山山脉西段,山地面积大。北部,是一望无际的蒙古高原,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处于两大地形区之间,意义自然巨大!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占据这里,可以俯视蒙古高原,筑起关隘,可有效阻击游牧民族的骑兵南下。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占据这里同样可以俯视中原地区,而且,从这里向南直到黄河,中原地区已经无险可守,如果游牧民族骑兵越过燕云十六州向南突进,中原王朝无力抵挡。

后面的澶州之战、金灭宋之战就说明了一切!

所以,失去燕云十六州,就意味着乌龟失去壳,相当被动。加上冬季黄河结冰,从燕云十六州向南基本就直接开到汴梁城下!

2、燕云十六州是少数民族南下和汉化的窗口

对于契丹而言,燕云十六州绝对不是简单的南下起点,对于游牧民族出身的契丹来说,燕云十六州是契丹走向封建化的重要契机。

由于自古以来,燕云地区就是中原王朝的传统势力范围,因此这里人口稠密且基本都是汉人,占据这里,意味着契丹占据了中原的一部分。

这些汉人的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原文明,这对于契丹而言是学习的最好机遇。

所以,契丹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管理和其他地方明显不同。契丹设置南面官,和北部的北面官,实行双轨制度,类似于今日的“一国两制”!

通过对燕云十六州文明的学习和吸收,契丹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封建化的改革。到960年北宋建立时,赵匡胤面对的,已经不是汉朝面对匈奴,唐朝面对突厥那种封建文明对部落文明的情况了,而是和北宋并驾齐驱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制帝国,而且,由于其带有游牧民族的特性,契丹成为农耕+游牧的复合型帝国,这是北宋难以应付和消灭的!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得到十六州中的涿、瀛、莫三州,代价是每年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至此,宋辽停战,燕云十六州继续为辽国发光发热。

3、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战马产地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想要消灭北方少数民族,就需要打仗,打仗就必须要有骑兵,骑兵的组建,必须有适宜的战马产地。

在古代,骑兵所需的马匹,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东北就指的是燕云十六州,西北指的是河西走廊,这里地形起伏大,牧草广布,适合出产良马。养马不能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

毫无疑问,燕云十六州符合这一特点。而这里,被辽国夺了去,河西走廊,在1038年又被西夏夺了去,北宋基本没有了养马之地。而且,与马相关联的装备用的铁矿,也都在辽国境内,这是宋朝硬不起来的原因!

失去天然马场,宋朝只能在民间养马,但是质量上参差不齐,难以组建强大的骑兵。燕云十六州天然牧场的失去,使中原地区养马,只能从人的嘴里夺粮食去给马匹,代价太大。而通过和辽国交易获得马匹,又被人掐住了脖子,因为这是战略物资。

所以,没有马的北宋,形式极其被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燕、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这十六个州府,这里可以说是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分界线,是中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重要防线,战略位置重要。但是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造反将“燕云十六州”作为礼物送给辽国以寻求支持,可以说是罪莫大焉,一直到1367年燕云十六州才被明太祖朱元璋收回中原王朝的怀抱。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向北是大草原,向南是大平原地区,都是适合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大规模作战的地方,因此拥有山峦阻隔、太行山脉天险的燕云十六州对于以步兵防守为主的中原王朝就是极端重要了,只要堵住少数几个隘口,北方的大队骑兵总不可能爬山吧?正是认识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因此中原王朝自秦朝开始就依托此地区的山川地势修建了“长城”,经过数代经营形成了以城墙为主体,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使得北方游牧民族难以任意侵扰中原。

另外咱们都知道“久守必失”的道理,而想要主动进攻、消灭北方游牧民族必须要有骑兵。想养出好的军马需要肥美、广阔的草原和高寒带气候,只有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能满足这两个条件,而丢失了燕云十六州自然也丢失了大规模养马的地点。中原王朝缺少骑兵即使能偶尔打败游牧民族,也难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北宋宋太宗北伐的高梁河之战就是如此,战争前期北宋军队势如破竹,辽国望风而逃,但是因为北宋难以真正消灭辽国部队,在北宋军队疲惫之时,辽国大规模反击,北宋大败,从此失去了收复燕云的机会。

北宋不是没想过在其他地区饲养战马,但是成本太高、难度太大。首先看成本,中原地区要是想养马就要毁田种草,而养一匹马所占用的土地产的粮食能养活二十五个人,这对于生产力不高的古代来说消耗太大了。然后看难度,中国南方处在温湿地带,马匹非常容易生病死亡;另外缺少牧草也使得活下来的马营养不良,难以当做战马使用。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就相当于失去了进攻的能力。

同时燕云十六州本身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物资丰富的地区,北方游牧民族获得这一地区后相当于有了一个稳固的后勤保障基地。北方游牧民族自己本身不产粮食、其他的盔甲、弓箭等物资也难以大规模自产,因此每次大规模作战都难以持久,只要中原王朝守住城市不让他们劫掠到物资自然就撤兵了。但是辽国、金国乃至后来的蒙古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不仅是物资有了保障,甚至于原本由中原王朝掌握的冶金、制造床弩、投石机等攻城、守城装备的技术也被游牧民族得去了,大大加强了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和威胁性。


当狗容易做人难


“燕云十六州, 通常认为是指由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太行山以东的山前“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与今太行山以西的山后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九州, 合计共十六州。史称燕 (幽) 云十六州, 又称“山前代北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当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时经略东北的基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军事上讲,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重要的防御屏障。在冷兵器时代,大山大河就是军事上天然的屏障。从地形上看,燕云地区北部的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阻隔了以骑兵为优势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广阔的华北平原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燕云地区中部和南部奔流着桑干河和巨马河是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二道防线。

燕云地区还有长城和五关,分别是金坡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及渝关,长城建在崇山峻岭之间,借助地形地势阻挡北方骑兵的入侵。燕云地区的长城自战国开始营建,一直是保护农耕地区免受游牧民族侵扰的重要军事工程。

在国力昌盛时期,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桥头堡。隋炀帝在涿郡营造行宫, 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丽, 都以涿郡为基地, 集结兵马、军器、粮储。在中原王朝国力衰弱时,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与前沿, 是军事斗争的“战略缓冲带”。

从经济上讲,燕云十六州是重要的农业产区。燕云十六州地处北纬39°~41°之间, 属于暖温带季风性落叶阔叶林气候 (西部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 , 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温暖湿润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对于中原王朝燕云十六州是重要农业区之一,但是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却是最重要的财源。

燕云十六州划归契丹后,与之而来是大量汉人给契丹王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 农业经济取代游牧经济一跃成为契丹的主要经济形式。燕云地区是契丹的农业经济中心, 也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地。不仅是经济,契丹的政治文化也在燕云十六州的影响下,逐渐接近中原王朝。因为有了燕云十六州的经济和人口支持,以及汉文化的影响,辽(契丹)才可以和宋南北对峙长达两百之久。

此外,燕云十六州还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战马交易市场。在五代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之后,中原王朝便再组建不起成建制的骑兵部队。中原也有马,但是滇马川马负重可以,用作战马却是实在无法跟草原马相比,这对于宋军的战斗力大有影响。以致于宋朝一直默许鼓励民间人士到北地去走私战马(《水浒传》里的金毛犬段景住之流)。


毛剑杰


从地图上我们就可以得知,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多高山峻岭,易守难攻,非常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驰骋,是历代中原王朝抵抗北方外族政权南下的一道天然屏障。但由于后晋石敬塘称帝心切,不仅以子事辽,而且将这个天然屏障一并送予了辽国。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再无屏障可依,使中原广大地区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因此盛唐诗人王维曾道: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即使石敬塘在作了将燕云十六州送予辽国的决定后,刘知远亦曾苦劝道:“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可惜石敬塘称帝心切,对刘知远的劝谏根本置之不理,而刘知远的担忧在日后也终于被不幸言中。因为稍有地理和军事知识的人都清楚,自燕云十六州南下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对于擅长步兵作战的中原王朝来说根本无险可守。

赵匡胤深刻认识到燕云十六州对北宋政权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定了各个割据势力后开始着手收复此地。但赵匡胤首先采取的是以钱赎取,赎取不成再考虑以军事手段解决。为此赵匡胤特设“封桩库”以积蓄钱财筹备赎金。对此他曾言道:“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北虏,在赎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即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但由于不久后赵匡胤驾崩,继位的宋太宗想借灭北汉之余威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被辽军杀的大败亏输,自此高墙深垒,从进攻转为防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直到宋亡。从随后的宋辽战争和宋金战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辽国和金国每次出兵都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牧马南侵,由于华北平原缺乏有效的天然屏障,因此宋军几乎败多胜少,直到北宋招来灭国之祸。北宋灭亡后,金国对南迁的南宋政权穷追不舍,但由于南方地区湖河纵横,山丘林立,非常不利于金国的骑兵作战,这才最后逃过了灭顶之灾。因此可想而知一个天然的地理优势对一个王朝来讲是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