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大的秦国在第二代就灭亡了?

风来了666


在今天的农村,时常不免见到,一些形态古朴的宗庙祠堂;在祠堂坐落的村落,往往又聚集了,数量庞大的供奉的族人。这便是早期的“氏族家族”在“商鞅变法”后,演化为“宗族”的形式,遗留下的痕迹。

“氏族家族”的源起,要追溯到西周早期。克商后的周王室,为了团结周人,实现对殷商遗民的统治;而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宗法制”,又分封了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当各诸侯国的国君,又将受封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统属的卿、大夫时,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分封”出去的土地上,形成了早期的“氏族贵族家族”。

根据“宗法制”的规定,受封的土地及爵位,都要由“宗子”们世袭继承下去。在贫富日益分化的过程中,“宗子”们逐渐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并在他的身后,形成了氏族中显赫的贵族家族。

从西周到春秋的几百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中,形成了众多的氏族贵族家族;他们从土地上收取赋税,过着安逸的生活。昨天的《在春秋战国的战火中,商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一文中,钱君已经谈到;商业经济在进入春秋时期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本只能通过“分封”而获得的土地,也开始成为交易中的商品;从而使得,贵族间出现贫富分化。占有了大片土地的氏族家族,在地方上的势力日趋庞大,甚至开始威胁到国君的权力。由晋国分出的赵、魏、韩三家,以及代齐的田氏,便是这种豪富家族的代表。


进入战国后,尽管各国君主,对氏族贵族的态度各不相同;依然不约而同地,将其视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其中以秦国态度最为坚决,通过“商鞅变法”,将氏族贵族“一锅烩”;相较而言的东方六国,虽然也着力推行郡县制、限制氏族贵族势力、加强君权;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妥协,承认了他们政治、经济上的地位。

即便如此,我们在《史记》列传中,看到的这个时期的氏族贵族,在思想上也都是激进的;与其他旧的氏族贵族相比,没有了妄自尊大、思想僵化的迹象。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战国四君子了。如,齐之孟尝君、魏之信陵君、赵之平原君;虽然都是国君的宗室,获封的氏族贵族;但是他们豢养门客,以士之所长,建功扬名。


氏族贵族的权势基础,源于他们的封地。秦始皇统一后,失去土地的氏族贵族,又遭到秦始皇的大力打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其中应该便以六国旧氏族贵族为主吧,从而将他们的势力连根拔起。以至于,楚国的项氏家族逃到了吴地;张耳、陈余隐姓埋名,做了里门监;张良有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却结交刺客,刺杀秦始皇。

虽然如此,关东的氏族贵族似乎还很多。以至于,当陈涉、吴广揭竿而起;齐国的田氏、楚国项氏、景氏,以及燕、赵的氏族们都冒了出来,群起响应;并在陈涉、吴广之后,成为推翻秦帝国的主要力量。

当秦帝国倾覆,汉帝国建立后;刘邦更是加大了对他们的的打击力度,以至于,最终被士族贵族所取代,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钱君史话


秦朝二世而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法律严苛。

秦朝的法律有个特点就是轻罪重罚、刑罚种类繁多,行刑方法之残酷,如连坐、腰斩等等,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2、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秦朝建立后,兴建阿旁宫、秦始皇陵、秦长城以及秦道等,而且还保持数量庞大的军队,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两千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滥用民力,繁重的徭役,导致人民怨声载道,不堪其苦。

3、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秦朝的税收比例很大,为66%,《汉书・食货志上》:〝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也就是三分之二,比两汉时期的三十税一多太多了。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严重的剥削使百姓生活困苦,增大了阶级矛盾。

4、帝国内部不稳定。

秦灭六国后,六国依然存在很多贵族,他们内心深处是不臣服于秦朝统治的,每时每刻都在伺机而起,准备复国。秦始皇在位时,进行过多次巡视以震慑这些不稳定分子,但这并没有起到作用,而且还差点被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的张良刺杀。

5、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秦朝施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所有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好坏决定着帝国命运的走向。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连同丞相李斯矫诏立胡亥为帝,并害死胡夫。胡亥即位后,赵高掌握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残害手足,陷害大臣,加重徭役,最终激起民变。

秦朝的灭亡,从根本上讲就是四个字:不得民心。《荀子·王制》中有这样一句话: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这句话多次被后人引用(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讲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来劝谏皇帝能够重视民心,居安思危。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国家才会长久,秦朝不得民心,所以二世而亡。


对话历史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营建的大型工程太多!

首先是宫殿。秦始皇每兼并一个国家就把宫殿描画下来,在渭水北岸比着建造。宫殿楼阁复道相联,所得诸侯美人钟鼓充其中。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树立在宫中。为了让咸阳人口多起来,秦始皇又迁徙天下富豪二十万户过来。但秦始皇还觉得宫殿小,在三十五年兴建更为庞大的阿旁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周围建造阁道,自宫殿一直抵达南山。又在南山顶端建立宫阙,由复道相连,渡过渭水,抵达咸阳。此时建造阿房宫的民伕多达40万,北山的石材,蜀地的木材,由驰道络绎不绝地运输过来。

而在此之前,秦始皇就已经发动70万人在骊山修建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各种珍奇宝贝充满地宫。巨大的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由机械灌输驱动。鲸鱼膏为油,长明灯久久不灭。在地宫门口和通道里安设机关,凡是靠近者都会被毒箭射死。但秦始皇没有看到自己陵墓建成,在东巡路上病死,这时候正是七月,为了怕引起天下变动,赵高和李斯等人秘不发丧,又阴谋揭开秦始皇的遗嘱,赐死原本传位的太子扶苏,立二世胡亥为皇帝。这时候秦始皇的遗体已经发臭了,赵高于是令人拉了一车鲍鱼以乱其臭。等回到咸阳时已经是九月份,秦始皇遗体才得下葬。大事已毕,为了怕建造陵墓的工匠泄露秘密,胡亥命令军士关闭地宫之门,所有工匠都被封在里面,没有活着出来的!骊山陵墓建成时有115米高,与埃及胡夫金字塔不相上下,但建造人数却是胡夫金字塔的8倍,因此可以想见其工程浩大靡费!

在北方,更有多达上百万的黔首修建长城。粮食不够用,胡亥下令各个郡县征调粮食。凡是建造大型工程的地方,周围三百里内的老百姓不能食用谷子,违者处以墨刑或宫刑。服徭役的民伕却要自备口粮。这就造成整个秦国人声鼎沸,驰道上车马粼粼,全是服徭役和赶去建造大型工程的人。

狂妄的胡亥又极其昏庸,听信赵高指鹿为马,车裂丞相李斯,于是秦朝体制益发变得没有任何约束性,严苛的法度让人民经年累月地劳作,得不到休息,已经完全超出了承受能力,所以各地才揭竿而起,秦国在短短15年内灭亡!


好奇文史谈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利用十年时间,横扫六国,实现了华夏大一统,建立了秦朝。但却只存在了十四年,便如昙花一现,烟消云散在历史长河中。

很多历史学家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秦朝皇帝的暴政,甚至还把陈胜吴广起义称为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但从史料很多记载中,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止这些因素,真正原因还需要从根源上说起。

1.僵硬体制

商鞅给秦国创造的那套体制很管用,可以说把秦国炼成了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但商鞅既是秦国崛起重要人物,也间接充当了未来秦朝的掘墓人。卫国人商鞅在魏国不得志,跑到秦国却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拿着李悝那套法经在秦国进行了变法。可以说商鞅为了秦国的改革变法真是拼了,用尽了全力,秦国改革变法很成功。着重发展农业,压制贵族势力,奖励军功将士,实施最严酷的连坐法,让秦王牢牢掌握了大权,秦军也成为攻不无克,战无不胜,令人生威的军队。虽然后来秦惠王不赏识商鞅,致使商鞅残死在秦国,但秦国却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成果,而是延续一百多年,一直到秦朝灭亡。这一点着实让人感觉蹊跷,相比其他国家,变法大都没有成功。但秦国变法虽然为其统一六国助了力,但这种体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显示出弊端。因为秦国的体制并不适用六国,秦国表面上灭了六国,想把他们的体制复制到其他国家,根本就不成功。那种残酷的做法致使很多人怨恨。所以,商鞅变法并不是万能药,适合当时秦国,并不适合统一后的秦朝和其他列国。

2.人心不顺

秦国统一的是领土,人心并没有归一。秦国统一之路很血腥,当然这只是从战争的一面说起。毕竟当年春秋战国一些国家存在多年,因为战争失败而亡国,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心里都不舒服。于是秦国便展开铁腕治理。表面上看血腥杀戮震慑了各列国的人,其实这些人与秦国人不一样,他们都是些有身份有思想的人。俗话说人是杀不完的,思想是毁之不尽的,秦始皇统一的领土越大,人心分离的也越大。因为当时秦始皇只有一套治国的方法,那就是商鞅变法,而没有适应各国特点以抚而治,所以人心也不会那样顺从而归,表面看是大一统的局面,仇恨的种子已经发芽。

3.文化断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然把天下所有藏书焚烧,并且坑杀了很多儒家学人及术士,历史上称为焚书坑儒。表面烧的是书,杀的是人,其实那是一种对文化的毁灭,也是一种愚民的做法。秦国偏离周朝中心,当春秋各国发展时,秦国一直很封闭,所以秦国并不是战国时期思想的发源地。虽然秦国能人很多,也有很多著书立说之人,但并没有出过真正思想家。有人会说法家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发展,但法家思想的源头是管仲,后来在李悝、商鞅等人发展下,只是成为一个学派,况且这些人也不是秦国人,到了韩非才把法家思想总结出来。因此本来就文化空心的秦国,还不吸取先进文化,成功只是一时,早晚要失败。



用户6621702316


秦帝国在短时间灭亡,并不是暴政和贪婪,而是因为太大。

我的看法是,秦帝国的崩塌和什么暴政是没有关系的!有关系的是秦始皇的心,秦始皇并不是一个续六世之余烈的皇帝,恰恰相反的是,他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但是他的心太大了!


他在统一六国之后,第一,并没有杀光六国王室,这留下了滔天后患,看看后面反叛的人,基本上都是六国后代!

第二,北筑长城是利千秋万代而不利当代,看看后面我们对匈奴蒙古甚至是女真的战争,都是出长城,据长城守之全线,然后集合优势兵力和少数民族进行大决战,我们能逐匈奴于漠北,据女真蒙古与北部草原不得入之。但是那些少数民族通过长城之后,中原基本已失大半,只能据长江而守,所以长城不管是谁建,在中国都是会建的。而精锐的30万骑兵北派,这又是一个滔天大患!


第三点是南征百越,如果秦始皇征发楚国人的话是不可能的,所以秦始皇为了开疆拓土而且又为了国内安定,于是派50万精锐步兵南征百越,这又是一个滔天大祸!我可是说秦始皇死于自己的仁德,因为他恰恰忘了战争是对于形成国家观念最好的方法,用兵如泥,甚至让南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入侵,让那些国家的子民感受到了国家的重要性了之后,他们就会形成真正的国家民族的观念!如果秦始皇没下那么大的棋,八十万精兵稳守关内,那秦国的寿命绝对会延长百年,但是这么做的后果将会是,中国赖以发家的中原将会沦为北部少数民族骑兵的跑马场,他们的军队甚至可以随时随地的饮马长江,肆虐中原。

对于秦王朝的灭亡,只能说是“时也运也命也”!

秦朝皇宫


所谓依人


从孝公到秦皇,秦国一直延用商君之法,秦国变得异常强大,遂秦皇发动对六国的战争,乃势如破竹之势扫六合,吞八荒,一统天下,天下初定始皇遂用铁腕手段,治理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后山东诸国多有怅恨,碍于秦皇之威,不敢造次!秦皇薨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纵在二世胡亥之手而亡!究灭亡之因。贾谊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很是蔑视和不屑口吻!我分析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秦法不合时宜,秦法从孝公到秦皇100多年其不合理的部分一直没得到修改,秦人早已适应,而其他的六国民众,正处于痛失国家的痛苦中,对于外来的法律是存在抵抗的,至少从心里是不认同的!这就给秦国统治阶级造成了治理上的不适,造成了统治阶级与其余六国民众的矛盾,秦国却拿不出与其相适应的法律。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第二、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 第三、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之后原本应该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 第四、苛捐杂税和徭役过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六国民众不堪重负。秦皇修建阿房宫和北筑长城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导致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为秦亡埋下伏笔,苛政猛于虎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五、天下统一后民心不齐,没有赢得民心,各国的百姓都思念自己的故国,对秦国是排斥的,认为秦属于侵略方是非正义的,各国民众认为自己是亡国奴,而秦国没有出台措施笼络民心,民心异动安能不反! 第六、文化的认同感不同,要想征服一个国家必须要从文化上征服她,然而秦人并没有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文化上的隔膜感,而是采用雷霆手段,下猛药,一刀切的方式阉割各国的文化与习俗!这势必导致各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星辰烈酒


秦朝与隋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被推翻了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严刑峻法,暴政导致失去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群起响应。项梁项羽江东起兵实力得以迅速扩大。百姓不帮助官军反而加入反叛!



第二,统治基础不稳固,“秦王扫六合虎踞何雄哉”大一统后的秦朝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大一统,然而很多原来的六国贵族无不想推翻秦朝,实现复国。况且当时北有匈奴,筑长城以御之,南有南越,派兵驻之。北方蒙恬率军30余万长期驻扎北方长城沿线。南方也在南越驻扎了近五十万军队。对于当时刚成立不久的秦朝来说在经济上无疑是巨大的开支和压力。加上修长城,阿房宫,直道等建筑更是耗费巨资。这是间接原因



第三,秦二世不像秦始皇嬴政,他胸无大略,宠信赵高等宦官,不改革秦朝的暴政,还变本加厉,倘若秦始皇还在秦朝还不至于灭亡的如此之快,到了胡亥的统治下,加速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崩溃进程。这是直接原因!


历史终究消失在渊源长河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以”~《过秦论》


心随所向Q


秦国只传到二世而亡,分析如下 :

主因是秦始皇太暴政,为其个人私利惘顾天下苍生性命。

建皇陵,建长城,建阿房宫,寻长生不老的仙药,等大工程项目与行为,政策苛刻无人性,把六国民众当奴隶,焚书坑儒,毁天下之器灭天下之想,苛政猛于虎。为后来民众造反埋下了复仇的导火索。

次因是内政不清,无忠诚得力的能人来支持秦始皇政策的延续。

由于秦始皇是突然死在路途中,奸相赵高欲夺权,致使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不能上位,后被谋害。

而秦二世接班后却成了傀儡,受人摆布,无法掌控国家武力和财力。

当天下民众造反时,当权者组织机构瘫痪,军事武力执行软弱无力,无法快速镇压反抗力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旦潜伏的天下怒火被点燃,于是秦二世很快就被灭亡了。


友谊桥5


断了秦老虎的龙脉纯属道听途说,秦国统一六国基本已近崩溃,秦朝虽然在短时间内灭掉了六国,做到统一,但是却没有的人心,要知道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秦始皇一即位就统一文字法制,在短时间内,人们怎么会一下子适应了。得胜的秦朝,并没有休养生息,他们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修建自己的陵园,还派扶苏和蒙恬到关外修筑长城,以防止匈奴入侵。这些都是劳民伤财之事。自然引起天下百姓不满。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最终百姓起义。各国的残余势力不说,还没有民心,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简直是为残余势力加码呀,在加上统一之后的秦国老百姓并没有的到什么好处,甚至比战乱过的还难,这又为反抗增加了筹码,所以秦老虎也就土崩瓦解了。


大风起兮偶飞扬


秦始皇的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统一帝国,它征服了所有的已知地带。而这么强大的帝国怎么会像烟花一样,绽放的时候是那么的璀璨,消失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迅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秦帝国,他的这份功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意义。此时的秦始皇并没有想怎么来巩固自己的这份功业,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此时的山东六国已经被秦国蹂躏了上百年,像面团一样,给秦国这根擀面杖随便碾压。

《阿房宫赋》里的“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似乎是将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归述为秦始皇的贪婪和残暴,你贪婪的把老百姓的东西都拿走了,残暴的让大家都活不下去了。

其实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它太“大”了,大有大的难处!

修骊陵征调了70万民夫,修长城征调了100万民夫,建阿房宫征调了35万民夫,短短几年内征调这么多民夫,需要一个庞大的后勤保障体系。这也证明了秦国的这套统治制度确实有它的可取之处,它可以集中全国力量来完成一系列的大工程。但是它的灭亡也是因为太迷恋这套统治制度了。

首先,秦始皇走入的第一个误区是,他忽略了山东各国的人文因素。在统一后的短短几年内,各地百姓对秦帝国是没有归属感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统一安排官员到各地任命。而基层的这些公务人员只能使用当地的豪门大族,而这些豪门大族却心怀故国。最终演变成这些秦帝国的基层公务人员,配合农民起义来造反。

其次,秦始皇忽略了原先各个国家的贵族的作用。这些贵族看起来很无能,无力对抗强大的秦帝国,但是他们毕竟治理各个地方很多年了,他们有一套低成本的治理方式。

比如北方的赵国,在很多年前的时候赵国就独自对抗匈奴,已经积攒了对抗匈奴的经验。而统一后,秦始皇只能修长城,派蒙恬率领70万大军对抗匈奴。南方的楚国因为经常应付百越的侵扰,也总结出了对抗的方法,而秦始皇只能派50万大军征伐百越。而这120万大军是秦国的精锐之师,全部派到边境,那么内部的城防就必然空虚。所以陈胜武广起义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打到函谷关。

当秦国没有统一 的时候这套统治制度可以让秦国变得有效率,当统一后面对这么庞大的国土,这套统治制度就已经不适合了。比如征调民夫,在秦国国内征调一名民夫赶往某地可能需要三天时间,但是你从安徽征调一名民夫赶往渔阳三十天也不够啊。陈胜、武广不就是因为“失期当斩”才造反的吗,刘邦不也是因为失期了才带领民夫在芒砀山落草了吗。

秦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他太“大”了,自己原本的那个“肠胃”无法去消化这么庞大的地盘,而秦始皇又过分的迷恋这套“肠胃”。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