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岭南人士叶生


何为善与恶

常听人争议"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谈"善“与"恶",必先清楚它的正确含义,否则就会各说各话,永远扯不清!"善"被很多人理解为"做好人丶好事",而"什么是绝对的好"又没人讲得清,故越解释越糊涂!

"善“,广义来讲是“顺从自然法则、顺从宇宙法则“,如《道德经》讲“上善若水”,就是讲水总是顺着水"道"而行!众所周知的是:《道德经》的核心正是讲宇宙自然法则与人要顺应自然法则的。

狭义的善就是遵纪守法,所以违法犯罪行为被称为"作恶"!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争议点在于:人是否天生就懂得遵纪守法,而无须道德教育?


元琴1998



这个提问犯了常识性错误。

儒家认为人性相近。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恶论、董子的性未善论,都符合儒家性相近的思想。

孟荀董三子对人性的观点虽然不一致。却都是主张通过教育,使人去恶从善。都是100%的精华。

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的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鸠领先了1800年。孟子的性善论,为孔子疑罪从无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韩非子称:群臣皆有阳虎之心,随时准备谋反。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母亲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因为群臣和妻儿皆是国君的死敌。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便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实践。韩非子谓之:刑不避大夫,近爱必诛。

韩非子的性恶论,为法家宁枉勿纵、夷族连坐。以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的性恶论是100%的糟粕。法家更是法治的头号死敌。


杨朱学派


人性本恶是天道,是生物的本能,没有对错。婴儿状态是最自然的人本初性,是不受外因影响的自然表现,且这种本性贯穿一个人生命的始终。

人性不恶就不能生存(其他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都一样)。比如,双胞胎婴儿,为了吃奶,会拼命争抢,用小手打压对方,一窝小狗,为吃奶吃食,会互相推搡,一片树林,为挣夺光照,会拼命往高处生长。

作为成年人,本性的恶也不会减少,但由于社会发展,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让人性的恶得到一定的遏制,争夺利益变得有序(相对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性的恶有不同的表现,成熟的社会制度下,无论政治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的竞争,人性的恶的竞争都较为规矩,保障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是健康有秩序和活力,不成熟的社会,人性的恶是肆意的,这样的国家和社会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海哥6712


儒家说的很有道理,然后在如果所说的道理里面加杂着束缚人心的权术,人们不知不觉就会丧失扛上精神,对于上级错的,也会闭口不谈,久而久之一个这么做,二个这么做,大家这么做,全有人都这么做,权贵的目的达到了,这样方便统治,权贵会继续享有一切,下面的人会已规矩而自居,培养子孙,等自己老了会享受子孙带来的孝顺,不能说算错,但是这种文化在河南,山东特别严重,家里来客人,女的和还有都不能上桌和男的一起吃,长辈坐在门的正前方,辈分最小的背靠门,我就去你妈的,真鸡八恶心,长辈吃完,女的和孩子过来吃,不信你们去看看,城市现在改变了,去县城全是这样的,毛主席破四旧,批孔子,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新中国需要这么做,我的家庭就是山东文化,来东北快30年了,一点没改,我接受的是东北文化,父母是山东文化,别扭的很,难受,做什么都拦这,必要的时候还给你捣乱,😡😡😡他们只要孩子平安,自私的很,然后还说人家谁谁谁的孩子多么出息,在看看你,看看你怎么不如人家。😔😔😔,这就是儒术束缚人心的后果,去你吗个逼的,我诅咒孔子永不超生,魂飞魄散,如果要投胎,我诅咒孔子当猪,当狗,艹他妈的。


DevilAngel198


孟子提出“谓人生而性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两种思想,在我国的国学历史上,对峙两千多年一直相持不下,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孟子主张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说”。

说说我的看法,其实各自主张有各自道理,我们综合来看孟子和荀子这两种思想,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话说的没错,但是也不能说是性善,可以认为这是人性的现象。

荀子说“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其实今天来看,这也不算叫做性恶,也是人性中的一种现象。

人的天性,就是孩提爱亲,稍长敬兄的,所以孟子加以延伸,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今天来看,因为工作,事业,压力,各种各样的事,导致我们与父母接触少了,为了事业,工作等压力,朋友聚会也少了,周末说回父母家吃饭,无奈加班朋友聚会放鸽子,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很正常,你能说这又是性恶吗?这种延伸来看,荀子就提出“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令人性之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其实他们俩的争论,在今天看来都不错,有好有坏才是人性。

身为学易之人,方知,一阴一阳谓之道,万事万物,有阴就有阳,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有好的也有坏的,符合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辩证关系。

所以人性也一样,性善,性恶,只是一个名词,其实统一起来,就是人性,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完美的,人性也没有完美的,我们可以追求人性的完美,也要接受人性带有的小瑕疵。





墨琰易道


题主问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后面说了句中国古代有陪葬制度, 我想题主内心的答案是人性本恶,问这个问题让大家回答是想应证下自己的看法。

5百多回答中,赞成人性本恶的人比较多,而且大都举了刚出生的婴儿就会争抢母乳这个例子。

以我个人人生经历所悟来说,我也认为人的本性,与生俱来的人性一定是恶的,不会是善,举刚出生的婴儿这个例子还不够论证这个结论, 我再举例来说为什么是恶。

例如,一对夫妻没有能力获取生活费用来源,丈夫挣不到钱,媳妇也不会挣钱,都啃老,但婆婆从真实内心来说,不会怪儿子没本事,而是怨媳妇没能力,这是一定的,如果这个例子不恰当,再假设一个。

某个人想让孩子上某所好的学校,花钱找关系就可以去重点名校,假如该校只能再收一名学生,成绩非常好的可以考虑入学,因为再收多一位学生就超标了,某人的孩子成绩并不好,但是用人际关系或其他方法操作一下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这个唯一的机会,他会让真正成绩好的学生去拥有这个机会吗? 不会的,没有人会让这个机会的,不会去想公平两个字的。



九江老张


人性本善,本恶的观点,谁对谁错,历史已经做出回答了,是法家还是儒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大!人性非善非恶,这就是根本的善,真正的善,就像白纸的比喻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诸路大神,都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上善若水,大爱无形,为善去恶,爱人如己啊!因这条路窄,能行的人少,却是唯一好走的,能善始善终的永生之路。荀子说人性本恶,真是为了劝学,他就没真正明白,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些话的真实含义。荀子的理性和感应没有平衡好,若他超越自我,就不会如此发言,他把学术放在首位,难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和大神比远离道了。在老子,庄子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圣人和百姓的分别对待,只是用这种略显突兀尴尬的语言模式敲打你,佛祖说法,耶稣传道,都有类似的语言棒喝开导。老子的心里,天地万物是一样的,还有什么仁不仁啊!圣人无我,待人如己,哪里还有什么爱不爱,这是真仁慈,是大爱无形。孔子的术里有道,有仁,虽被利用,篡改,误解,歪曲了一部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巨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世间法。老庄是出世间法,老庄说的道,孔子的仁,王阳明的心学,佛法,耶稣传道,最终的指向都是看不见,摸不道,勉强起个名子,曰道,心,佛,圣灵等等,你称呼他啥都对,也不对,六祖说,本自具足,本不生灭。观音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着说着,跑题了吧?人一生跑题,跑偏的必然是大多数,这是天意不可违的,你看大自然就明白了。圣经称为迷途的羔羊,没有生下来就是圣人的,但最终不跑题的,能回归人之初性本善的,是究竟涅槃,佛祖说唯我独尊啊,与上帝同在,上帝永恒永在啊,道可以说,说出来就不是道,那你老子还说这些鬼话干嘛?修道,学佛,信耶稣,拜阳明,等等都好,谨记教诲。圣经说的不可拜偶像,佛祖讲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见如来。老子,自家人,翻翻书,找找他说的相同的话吧!


用户谁不说咱家乡好


关于人性善恶之争,历史上延续了好长时间。其实,所谓的善恶是非,不同的立场有所不同。

人的本性包括两部分: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儒家倾向于接受人的生物性,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性相近”,也就是强调人的生物性。儒家经典所讲“人之初,性本善”,并非說人生来就能够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而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是合理的。夫子云:”食色性也”,可见其善恶要义。

不过,人类必须生存于社会中。人的生物性决定其利己性,也就是为了生存得更好,作出种种努力去争取和维护个人利益。但是有些行为,可能会对其他人不利,彼此发生冲突从而产生了社会问题。于是,就有了法家的所谓“性本恶”之说。

所以,判断人性善恶必须有个立场和标准。

现代社会认为,一个人具有生存的基本权利,但同时负有尊重其他人生存的义务。所以,所谓的善恶,要以人的基本权利加上社会法律和道德伦理,作为准绳。

可见,在法律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框架下,人的一切正当权益和行为,遵从者可称之为善,否则为之恶。

所以我认为,人之初完全是生物属性,无所谓善恶。

只有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地接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个人同其他人,也就是同社会的关系问题,形成和决定了其行为的善恶。

实际社会中,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状态,儒家与法家各有所用。也就是说,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





施亦南


我最欣赏当代哲学家黎鸣先生的学说:人性本自私!

自私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它离恶很近,离善很远。所以,一个人作恶很容易,行善很难。

从哲学的角度谈人性,自私并不是非道德的,罪恶的。相反,它是一个人生存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微弱的火种。自私,只有到了排外的、一元化的、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模式下才是罪恶的。而那些围绕着多元化、多赢的基于自私产生的行为模式则是智慧的,有利于多人的。

正因为人性自私,作为一个人是自私的,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是自私的,都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凡事以无私心杂念,只想奉献,不想索取为名的都是欺世盗名之徒。如同一个生意人常说这生意我不赚钱一样。

正因为人性是自私的,古今中外那些历史上斗私批修的行为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自私不可以鲧治水的方式处处堵截,而应以禹的方式予以引导才会成功。


知冷知热暖通设计师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是为人类传达善美的信息,是以教育为根本。恶的本性不齿于宣扬。人类唯有经过教化方能懂得,什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又不能做,手和脚该怎么放才能合乎善美规范。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其实人类不经过善良的教育,于野兽没有区别。圣人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导师。因此儒学文化是人类最善美文化,但这只是文的一方面。在善美的文化于文明也离不开强大的军事武力来保护,它方可永远在人世间璀璨光彩。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管这种文化有多么完美,它始终都容易被野蛮的畜牲野兽一类的人给毁灭掉的。以文为主以武为辅,文武两全才能平衡。任何缺失一方,都会倾斜覆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