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人性本善”论,是否说明儒家从来不敢直视人性的弱点?有何依据?

用户3486437905


这个说法并不妥。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天命为性、无善无恶这几种都是儒家的人性论,且都有理论。

  1. 孟子是典型的人性本善论,《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雄辩可见一般,拿水的向下流说是水的本性,本性不变,人亦如此,但是限于时代局限,换到现代的我只一句就驳倒了,试问,孟子,水向下流不是地球万有引力的结果吗?在太空的水还往下流吗?当然,虽然,在孟子当时的年代没有这样的万有引力定律上的科学认识,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也是遭到很学派很多人怀疑反对的,最有名的就是,告子,一说名不害。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曾和孟子辩论人性问题,认为人性“ 无善无不善”;告子认为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

显然,孟子的论调是直接针对告子的人性和水性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孟子巧妙顺势反驳,说水都是向下流的,这就是水性。当然毕竟,儒家为主流,虽然孟子言论并不符合逻辑,似乎也是孟子辩胜了,其实不然。


2.荀子是典型的人性本恶论,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显然,荀子与孟子针锋相对,孟子认为的仁义礼智信,在荀子看来就是“伪”,化性起伪,性是恶的,教化的伪是善的。虽然,荀子的性恶论,较接近于法家的思想,据说法家的李斯、韩非子都是其弟子。但是,荀子自称是孔子的一脉相传。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并没有具体说出人性如何。

3. 宋明的程朱理学,天命谓之性,性有阴阳、刚柔、仁义,故曰天理。把人性与天理都杂糅起来了,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扭曲了多少人性。

4.陆王的心学,阳明说的简练,无善无恶心之体,无疑,阳明终结了几千年的人性善恶之论,认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善恶都是人类意识人为喜好的产物。但是,阳明的心物一体,显然夸大了心的主观能动性,仍旧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

因此,此问回答到此,就很明了了,可见儒家一直以来,不但没有不敢直视人性善恶的讨论,而且深陷人性善恶论的讨论中似乎一直迷途式的发展变化着而不能自拔。虽然荀子的观点唯物些,但是他也并不能从发展的整体的上升到一定高度准确把握人的本质。整体上而言儒家的人性论的不断发展变化却恰是透漏出更多是静止的局限的人性认识而已,不是不敢直视,而是根本无从把握和自圆其说。于是,每个时代儒家代表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服务于当时的需要,而,孔子说了,吾道一以贯之,但是,孔子言,“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性相近,习相远,”等等这样的话根本就没有本体论本质论的探究精神,他的学说只停留在道德规矩的教条上,一如妈妈训孩子,但是这个框架是模糊的,又历代独尊儒术,于是,脱离了孔儒的框架,根本就上不了台面上不到正统。所以,儒家的人性论注定不会再有大的发展,而王阳明实在没办法了,就把佛家的那一系统也就都杂糅进来了,突破了善恶之论,意思是干脆就别论了,人生来本来就没善恶,一切是心动念所作为的结果。但这样恰是带入死胡同了。而且给人感觉就是无视且不敢直视人性的感觉,认为只要教化好,修行好,人性就约束好了管理好了。其实,这比荀子的恰是两种走向。

总之,儒家所有的人性论都是局限于一定社会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是一以贯之的。


质跃


今天,从科学的进化论的学说看待人性的问题,儒家的性善论毫无科学依据,根本站不住脚。孟子以水之向下比喻人之向善,其实是不伦不类,用来比喻人之为恶同样有理。人是动物界的一员,虽高于其它动物,担仍是动物。因此,人类的本性,第一位的永远是兽性,也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其中,会有动物性中的某种善性的成分,但和儒家所谓的人性的善,完全不是一回事。人和动物不同,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从人类进入社会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开始有了不同于动物兽性的新的属性,也就是人性,这时才是人性善的开始。与人的兽性相比,人性是第二位的,后天培养的。人性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弗洛伊德还提出了超我的概念,超凡入圣,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人是兽性和人性的混合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的人性会增大,兽性会减少,但两者永远都会同时存在。至于个体的人,每个人的善恶比例都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表现的善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人会有好坏之分。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有好人变坏,相反,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基于此,现代社会,必须实行法治,依法治国,惩罚坏人,防止好人变成坏人。这是社会治理的底线。法治,是社会安定的保障。法治是针对人两种属性的最有效的治理办法。如果按照儒家的主张,施行仁政,说服教育,不要法律,社会一定会越说服越乱。


沈图2


入世一定要有包容心,少了包容心,很容易杂染甚至走入对立面,所以以善念善行行善教,一切源于对性善的认知。

给世人定个“原罪”,自己来扮演救世主,我们从来都不耻于这种行为。而实践证明,耶稣是那么多圣贤中,最早送命还不得好死的一个,比苏格拉底七十岁时被人票死还少活,所以信耶稣很容易有一种孤愤情节,觉得人人都有罪,否则解读不了老大横死这件事。

想做一个正常人,就必须远离邪教,逐渐平复心胸,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慢慢去感受人世间的善,一点点化解心中的积郁,也是可以拨云见日,重归光明的。

误入迷途而回归社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把“包容”当作“不敢直视”。

你长得丑,别人不把你当丑人,一视同仁、平和待你,你却认为别人“不敢直视”你的丑,非要听到恶言相向才会觉得真实?这不是犯贱么。

其实这是源于一种自弃心,把自己永远关在丑陋的外表下,还怎么超脱?

人恶也一样,坏不坏自己最清楚,骗得了别人,还能骗得了自己?自己坏是自己的事,不要把“改变自己”这件事,依赖到他人的惩罚上,那不是喜欢上受虐了么?

对他人善念应存感激。

在社会上,“善”是互相激引的,如果感受不到这种“善”,就会被物欲牵引而沉沦。

不论修学什么门路,一旦有机会,进入到主观世界中,断了外缘,内“缘”全靠过去的日积月累,见善则善根重,这有大用处。

在内缘熄尽处,能空生妙有,破尽重来,全靠本善中的一点清明,理论上,当初能投胎,就能做到,所以,在这个高度,才有“人性本善”之说,这里的“人性本善”,和“神性全善”是一个意思。

所以,就算是信教,否定“人性本善”,就是否定“神性”,自己在刨自己的根,令人捉急啊。


n是名n


儒家并不是没有看到人性的恶,他们,包括后来的统治者,设计出一套严苛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就是为了限制和压抑人性的恶,当然也扼制了人的自由和大善。他们口头上宣扬人性之善,也算是一种舆论导向吧。

人性有恶,最大在于独占和残忍。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复礼”。己即上述私欲,礼及周朝的礼仪,应该是等级制下的一种行为规范吧。它在客观上抑制了大多数人的人性恶,但并未能限制顶层统治者的人性之恶,实际上是集中到了那里,即居恶推善也。

儒家只是一群学者,也仅是一种学说。在孔子时代,并无多大现世作为。从西汉起,才被统治者改造利用,成为重要统治工具。我们要将儒家本来的学说和被改造利用后的学说区别开来。

儒家制恶扬善的思想是明确的,也说明他们对“食色人之性也”这个来源于动物性的人性大恶是清楚的。至于执行的如何,主要的作用不在于学者和学说。



大河湾精灵


人性可分为本性和习性。

人之初表现的是本性,而本性是善性与恶性并存的。

因为人也是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而自然界遵循的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以人性中带有弱肉强食的一面。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在长期的进化中也将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溶入了人类基因之中,所以人有善良的一面。

人的天生本性是善恶各半。

例如,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哭他也会哭,看见别的孩子笑他也会笑,这源于人类的善性。

再如,孩子会抢玩具,争奶吃,这就是来自于恶性。

但是决定一个人品性的是习性,人本身善恶各半,习善得善,习恶得恶!

习性是学习来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龙啸九天令


性本善与性本恶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与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争论了两千多年,我认为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都是错误的,因为只有经过后天教育、教化、感化,人的本质就变善,如果缺乏教育、教化、感化,人的本质就变恶!

人之初、是白板。白板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像一块白板,人在刚出生时心灵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日常经验或感官认识“印上去”,之后才慢慢形成知识,产生思想、形成道德,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颜色。

有家教、性变善。也就是说,父母如果用儒家文化核心——仁者爱人思想育人,就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使孩子成为一个心存善念的人,在家里就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在学校就是尊敬老师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社会就是泛爱他人的善人、好人、君子,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就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缺家教、性变恶。也就是说,父母如果放羊式娇惯孩子,或者打骂式惩罚孩子,就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仇恨的种子,使孩子成为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在家里就是忤逆父母的逆子,在学校就是打骂老师甚至杀害老师的坏学生,在社会就是一个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祸害国家的恶人、坏人、小人甚至罪人。

子不教、父母过。也就是说,孩子成为一个逆子、恶人、坏人、小人甚至罪人,都是父母的过错。

子成人、父母能。也就是说,孩子成为一个孝子、善人、好人、君子,都是父母的功劳。

子成龙、师长功,也就是说,学生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父母、老师共同的功劳。

子成犬、众人谴。也就是说,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娇惯成一条恶狗首先讨众人嫌。

子成狼、吃爹娘。也就是说,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娇惯成一条恶狼首先吃了自己。

子成虎、害政府。也就是说,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娇惯成一条恶虎首先祸害政府。

子犯罪、父母泪。也就是说,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娇惯成罪犯父母首先痛苦一生。

人之初,是白板。小孩子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为己、利己、爱己的自我保护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本性、天性,既不是恶,也不是善,更不是所谓原罪。善和恶都是人类后天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判断。善和恶都是相对他人而言,跟为己、利己、爱己没什么关系。人的善念、恶念都是因事因物因景因情而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是由外界事物引发的,并不是心底固有的,更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善恶是社会的价值判断,比如说“食色,性也”,就是说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能、本性、天性,食是为了生存发展,性是为了繁衍后代。这都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的正常行为。人的正常欲望并不存在善恶的问题,但为了食欲而抢劫別人,为了性欲而强奸她人,就有善恶了。总之,人没有先天遗传的善恶基因,但有后天形成的善恶观念,所以,才需要用圣人的经典文化、做人文化、道德文化教育人、教化人、感化人,必要时还需要制度约束人、法律惩罚人。只有把人的道德自觉、道德自律、道德自治和国家的法律强制、法律他律、法律他治有机结合、内外融合、德法配合,才能使人养成抑恶扬善、嫉恶如仇、为人向善的思想品德。圣人云:“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

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实际上,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高尚的“我”像天使一样善良,一个是卑下的“我”像魔鬼一样残忍。心灵深处的这两个“自我”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思想斗争、道德较量、行为纠结;如果高尚的的“我”占了上风,那么我们就会升起高尚的行为,成为天使般的孝子、善人、好人、君子。反之,如果卑下的“我”占了上风,那么我们就会表现出卑下的举动,成为魔鬼般的逆子、恶人、坏人、小人。

所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相互对立、相互打架、相互转化的八大矛盾:

仁爱与残忍;

善良与邪恶;

大公与自私;

天下与狭隘;

理性与狂妄;

好德与好色;

大方与吝啬;

热情与无情。

如果一个人仁爱、善良、大公、天下、理性、好德、大方、热情的美德占上风,就是一个孝悌亲人、正己化人、推己及人、泛爱他人的孝子、善人、好人、君子乃至圣人;

如果一个人残忍、邪恶、自私、狭隘、狂妄、好色、吝啬、无情的劣迹占上风,就是一个忤逆亲人、邪己害人、损人利己、祸害他人的逆子、恶人、坏人、小人甚至罪人。

综上所述,人的本性是善恶混合体,人的本质要么是抑恶扬善的孝子、善人、好人、君子乃至圣人;要么是抑善扬恶的逆子、恶人、坏人、小人甚至罪人!所以,没有天生的善人,也没有天生的恶人,一个人面对利益、利害、诱惑总是徘徊在善恶之间,善恶仅仅是一念之差。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们之所以说,“冲动是魔鬼”,就是因为冲动泯灭了人的善念,激活了人的恶念;我们之所以说:“冷静是天使”,就是因为冷静抑制了恶念,释放了善念。圣人云:“夫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任何人都是人性与兽性,天使与魔鬼,伟大与渺小,善良与邪恶,羊与狼的矛盾组合体。这就是中华文化抑恶扬善的二元思维、辩证思维、科学思维。正因为人是二重性的矛盾组合体,儒家文化提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伟大思想,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五个环节的道德修养“独善其身”,才能使人仁爱、善良、大公、天下、理性、好德、大方、热情的美德一面占上风,把人残忍、邪恶、自私、狭隘、狂妄、好色、吝啬、无情的劣迹一面抑制或者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两大大奋斗目标,即齐家的人生第一目标、最低目标与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第二目标、最高目标。

西方基督教文化把人类的食与性当成罪恶,这是极其荒谬的。因为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能、本性、天性,食是为了生存发展,性是为了繁衍后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的正常行为。吃一个果子,就是罪恶?亚当与夏娃相亲相爱,都是罪恶???

以基督教为思想核心的西方文化认为:好人就是信仰上帝,忏悔罪过,积德行善的天使,坏人就是不信上帝,相信异端邪说,恶贯满盈的魔鬼。这就是西方文化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机械思维、荒谬思维。这就是西方文化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信奉上帝的人就是纯粹的天使,不信上帝的人就是纯粹的魔鬼,从而为西方列强消灭所谓邪恶国家、危险国家、恐怖国家提供了强盗式逻辑,找到了合法性借口,创造了侵略性理论。


董海发


性善论不是完整的真正的儒家思想。儒家认为性相近。包括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子的性未善论。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之本性是大致相同的。之所有至圣大贤与大奸大恶,是后天教化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师长教化、交友等。孔子并没有给人性之善恶下定论。而是给了后世留下了足够的探讨空间。后人便在其“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之下,探讨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我固有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要通过教育,“尽心”、“知性”,“人人皆可以尧舜。”

荀子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给予批判。他首先给人性定义:“生之所以然,谓之性。”又曰:“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色而趋利。人生之有也,无学而成也,是舜桀之所同也。”荀子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学习的自然本能。人性是恶的,仁、义、礼、智等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人之性,生而好利,有耳目之欲。若没有良好的教养任其发展。其结果是道德沦丧,社会混乱。


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恶,犹如一张白纸。告子曾经与孟子有一场关于人性之辩论。最后以孟子的完胜而告终。不在赘述


董仲舒则吸收了孟荀二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未善的思想。

董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

董子先正名:对性、心、民命名。然后托圣人之言:孔子从未言人本性善。

又言:“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董仲舒还以禾与米作喻:“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可全为米。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

董子还认为,人民本来是愚昧无知的,儒家的使命就是启民智,立民德:“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董子又言:“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心有善端,童子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质与禽兽之性,则民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谓,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董子虽认为性未善,但又承认人性有善质。既吸取了孟子的性善论,又吸取了荀子的“化性起伪。”其初衷是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以及董子的性未善论。皆符合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

董仲舒还提出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莦之性”的性三品论。后世学者皆认为这是对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观点的继承,其实不然。

董子能有此论,是混淆了性与智。人之性是相近的,这点孔子已经言明。但人之智则有巨大的差距。如:阿甘的智商只有75,介于正常和弱智之间。老子和孔子的智商肯定超高,估计在160以上。韩非的智商堪比孔子。但一个教人作恶,一个教人为善;一个愚民,一个智民;一个是把人民关进牢笼,一个是把君主关紧牢笼;一个大奸至恶,一个大圣至贤。

孔子与韩非子,可谓智相近,而性相远。

故董子的性三品之说,应当改为智三品。人有“圣人之智”,包括老子、孔子和韩非子。但老子和孔子成为华夏文明的代名词。但韩非子为了施行法家的愚民思想,不惜教唆君主,毁灭华夏文明。人亦有“中人之智”。还有“不才之智”,不才之智其善者如阿甘,其恶有持刀抢银行的劫匪。无论是智如圣人、众人、不才,皆可善可恶,全凭后天教化和环境使然。

提出性未善的观点——董子有大智;混淆智与性——董子有小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董子是也;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鄙人是也。

荀孟董三子虽然对人性善恶的观点不同,但其向善方法一致。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挖掘和培养善的萌芽;荀子则主张通过教化,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变。董子则主张待外教,然后能善。通过三子对人性的探讨,进一步验证了教育之重要。而在百家诸子中,最重视教育的,便是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这场人性善恶之辩最终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群臣皆有阳虎之心,随时准备谋反。国君立太子后,夫人和太子便希望国君早死。韩非认为,国君的夫人、儿子、父兄、在旁,群臣皆是天敌。 所以必须牢牢掌握刑法——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刑不避大夫,近爱必诛。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皇族和大臣屠戮殆尽。就是法家思想之下的必然结果。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敌奴臣,即群臣是国君的死敌和奴才。韩非的性恶论,为君主奴役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大臣是:‘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人民是‘寡闻从令。’踏踏实实做君主的奴才。

总之,荀子的性恶论皆是精华,是教人去恶从善。 韩非认为人性之恶是无法改变的。其目的是为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以及董子的性未善,都是教人去恶从善。都是100%的精华。而韩非子的性恶论,是教君主作恶害人,是100%的糟粕。


杨朱学派


“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恶”不过是两种学说。其本意也是让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心达到善的目的。

人从呱呱坠地,有的好哭,有的好笑,性格是天性。所以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说法。

而人经过后天的学习能增强善恶辨别能力,从而通过修心能改变自己的恶念和不良行为。达到他所倡导的人性本善的目的。

人心本善是教人以善行以善言来处事,不是以人的地位学识来区分人类,更不是愚昧百姓,让百姓心甘情愿的服务于统治阶级。


无心无魂134


艺术之所谓,感悟而已,又何来正邪?儒学之所谓,忠恕而已,又何来善恶?自破天荒的“十年探索”以后,致使伲华夏大地非彼即此、以偏概全之形而上的、魔鬼化的思维模式滥觞,甚悲。中国二字缘何而来?俺以为中庸之道逶迤至今,实乃中道国家略称罢了。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惟中华拒绝“古中国”头衔,恰正辉映了儒道释之经天纬地非同寻常。“人之初”性善哪能?性恶又哪能?此一早年轰轰烈烈批林批孔旧话题,未见社会进步毫厘,益见文明毁于一旦,如今不说也罢 —— 打工捞食,弗问世态炎凉,只求衣食温饱,谨向鄙夷艺术、唾弃儒学的探索者致敬。


闻鲁生


显然说人性本善,并不能说明你对儒家的欲加之罪。儒家对于恶有着坦荡、真诚、明确的认知。而只有坦荡真诚明确,才是直面,危言耸听、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以己度人,那才是不敢直面,那才是偏执偏激狂妄。

其次,人性本是善还是恶,是个有明确对像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的思考方向,与思考者的意图无关。人性就是人性,人性与善恶之性的相关联系,与你有什么意图无关。要思考人性是善是恶,直面人性即可,无需考虑你是不是会被别人认为是不敢直面人性之恶。

再次,你若因为想要表白自己的“理智”、“聪明”而去回答问题,这只能说明你离着理智、聪明伶俐甚远。

最后,你说人性本恶,并不能说明你就是“直面了人性弱点”,根据你们推崇的“形式逻辑”,你是不是得先证明那个你说的直面的东西是“人性弱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