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成语故事:左冲右突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一回,发生在姜维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姜维、夏侯霸、邓艾和邓忠。原文如下:



(姜维)再与夏侯霸商议曰:“南安未得,不如先取上邽。上邽乃南安屯粮之所;若得上邽,南安自危矣。”遂留霸屯于武城山,维尽引精兵猛将,径取上邽。行了一宿,将及天明,见山势狭峻,道路崎岖,乃问向导官曰:“此处何名?”答曰:“段谷。”维大惊曰:“其名不美:段谷者,断谷也。倘有人断其谷口,如之奈何?”正踌躇未决,忽前军来报:“山后尘头大起,必有伏兵。”维急令退兵。



师篡、邓忠两军杀出,维且战且走,前面喊声大震,邓艾引兵杀到:三路夹攻,蜀兵大败。幸得夏侯霸引兵杀到,魏兵方退,救了姜维,欲再往祁山。霸曰:“祁山寨已被陈泰打破,鲍素阵亡,全寨人马皆退回汉中去了。”维不敢取董亭,急投山僻小路而回。后面邓艾急追,维令诸军前进,自为断后。正行之际,忽然山中一军突出,乃魏将陈泰也。魏兵一声喊起,将姜维困在垓心。维人马困乏,左冲右突,不能得出。荡寇将军张嶷,闻姜维受困,引数百骑杀入重围。维因乘势杀出。嶷被魏兵乱箭射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姜维再度发动北伐,企图经董亭突袭南安。谁知这一计策被邓艾识破,曹军随即在段谷一带设伏,三路夹击,将姜维击败。此后,曹魏将领陈泰又率军攻破北伐大军的重要据点祁山寨,令姜维陷入重围。幸亏此时蜀汉荡寇将军张嶷前来救援,终于掩护姜维撤回汉中,但张嶷却死于乱军之中。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左冲右突”, 意为向左边冲击,向右边突围,形容突围时的艰苦奋战。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此次段谷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时间是在蜀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据《三国志·姜维传》载:“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由于此战的失利,姜维不得不仿效诸葛亮,自贬为后将军,这对于刚刚被晋升为大将军的姜维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创。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蜀汉荡寇将军张嶷在段谷之战中阵亡之事,却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历史上的张嶷虽然的确是死于两军阵前,但时间并非是段谷之战爆发的蜀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而是在蜀汉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三国志·张嶷传》载:“延熙十七年也。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既到狄道,简悉率城中吏民出迎军。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陨身。”小说作者将两个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混为一谈,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为了压缩姜维北伐的篇幅。



说起张嶷这员将领,可谓蜀汉中后期的一员名将。《三国志·张嶷传》载,他曾经常年驻扎蜀汉的南中地区,多次平定当地爆发的叛乱。为了稳定南中地区局势,张嶷恩威并施,得到了当地各民族的尊敬。后来张嶷被调回成都时,当地百姓“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此后,张嶷又奉命来到北伐战场,率领蜀汉精锐——无当飞军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最终血染沙场,为蜀汉帝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这里附带说一句,在张嶷历任的职务当中,有一个职务值得关注。按照《三国志·张嶷传》记载,张嶷被调回成都后,后主刘禅晋升张嶷为荡寇将军。这一职务在蜀汉将领当中还有一人曾经担任过,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关羽。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张嶷在蜀汉帝国的重要地位。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