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赵云真的智勇双全吗?

很多人因为这个故事而对诸葛亮的智慧赞叹不已。然而,事实是,诸葛亮的一生都没有干过草船借箭这件事。难道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凭空杜撰的。

其实,在三国时代的确是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但是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吴国的领袖人物孙权。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官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床,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让船的另一面也中箭,以此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但其实真正的主角却是孙权。孙权遇险如此乘着镇定,可谓智勇双全。有感于孙权的才干,曹操说了一句常被后代人引用的话,即“生子当如孙中谋。”

忠勇将军——赵云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周思源曾说:“《三国演义》当中,有两个人物是按照完人来塑造的。文的是诸葛亮,武的是赵云。常山赵子龙,是《三国演义》数以百计的人物中,最得人心者之一。”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史载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是除关羽、张飞之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历史上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和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赵云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正史上的赵云真的智勇双全吗

赵云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堪称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中,赵云的战绩比较少,龙其是缺乏统率大军、威镇一方的表现,人们对历史上赵云为将的真实能力产主了质疑。那么正史中的赵云又是怎样的呢?

谈到赵云的“勇”,或许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长坂坡之战,毕竟罗贯中的小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史书上记载的赵云在长坂坡的表现如何?《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刘备被曹操指派的追兵追到长坂坡时,丢下妻儿向南逃走,赵云一面抱着刘禅,一面保护甘夫人(即刘禅的母亲),二人因此免遭大难。这是一段很平淡的描述,并没有演绎中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这一段文字,只交待了事件的由来与结果,过程只是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并不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七进七出,一波三折”,根本没有体现出赵云的“勇”。至于后来的宜谥,也只说“当阳之役,义贯金石”,重点突出赵云的“义”,而不是“勇”。而当事人刘禅后来也只是说当时“涉涂艰难”。或许“有惊无脸”对赵云与刘禅来说更恰当。笔者举这些例子并不是想否认或贬低赵云,而只是想告诉读者,赵云的勇猛,至少在长坂坡之战中证明不了,但却可以证明其“义贯金石”。

至于赵云的“智”,倒是在很多事情中能够体现。例如,赵云在蜀军平定桂阳之后的拒婚。当时,赵云出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赵范便亲自提亲,将自己寡居的嫂子许配给赵云。然而,赵云听后,坚决反对。后来诸葛亮问他为何拒绝,赵云说:“樊氏已经守节三年,我若贪恋美色,岂不害她失节?"

其实,赵云害怕樊氏失节是假,避嫌才是真。赵云认为赵范是被迫而降.心不可测,若是答应这桩婚事,则有可能引火烧身。后来赵范果然反叛逃走,赵云的看法也成为事实。当时,赵云为了表明自己拒绝这门亲事的决心,竟然在赵范提亲之时大怒而起:“吾岂肯做此乱人伦毁纲常之事乎!”并一拳打倒赵范后冲出门去。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赵云确实智慧非凡。

赵云为何得不到重用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官阶是很高的,被封为五虎上将,而且以“关张赵马黄”的顺序排名,可见赵云的排名相当靠前。但正史中,赵云一生都没有进入真正的上将行列,只落个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之类的杂号将军的称号。排名不如马超、黄忠,就连后来投奔刘备的魏延都排在赵云的前面。

就赵云的能力、官阶和待遇问题,后世很多人都感到不解,所以长期以来大家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解开赵云不被重用的谜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忠勇无比,资历深厚的赵云,落得个得不到领导欣赏的结果呢?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第一,赵云不拉帮结派。

《云别传》记载了这样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刘备与夏侯惇在博望坡大战的时候,赵云曾经生擒曹将夏侯兰。夏侯兰和赵云是同乡发小,赵云因此为夏侯兰向刘备求情。刘备也很给赵云面子,没杀夏侯兰,夏侯兰从此归降刘备。但赵云却始终与夏侯兰保持着一般同事的关系。第二件事是赵云镇守桂阳时,原桂阳太守赵范想要将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却被赵云拒绝。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赵云做人本分、耿直,不靠关系上位。

第二,慷慨直言,惹领导不高兴。

当年孙权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后,刘备大怒,想讨伐孙权。赵云进谏说,您现在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先灭掉曹魏,则东吴自然服从。您不应该把曹魏放在一边先与东吴开战。刘备不听,执意伐吴。

虽然后来事实证明了赵云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刘备执意要做的事情,赵云却偏偏阻拦,刘备自然心生不满。同时,赵云无意间还提出了一个让刘备很反感的问题,就是国家和帝王的关系问题。赵云认为,国家是国家,刘备是刘备。当刘备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抵触时,刘备的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刘备听了这话能不反感吗?

赵云慷慨直言、心系国家安危固然是好,但是由于不懂得说话的艺术,无形中为自己的晋升之路设置了障碍。

《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

五虎上将,又称五虎大将、五虎将,是指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昭烈帝刘备麾下的五员猛将。根据《三国演义》描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取汉中,自立汉中王,册封麾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后人也习惯称为“五

虎上将”。

在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的排名顺序为关、张、马、黄、赵,后来毛纶、毛宗岗父子二人对罗贯中的版本进行了改编,将排名顺序变为关、张、赵、马、黄。现在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就是经过毛氏父子修改和评定的。

其实,正史中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上将”。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分别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