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设有东厂和西厂,清朝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机构?

鹏友程


清朝也有,只是没有明朝出名,比如雍正时期的“粘杆处”,就是一个类似于东厂、西厂的特务机构,不过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清朝不流行特务组织是有原因的。

最主要是实行密折奏事制。

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要有通政司抄录,内阁转递,基本上只要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都能看到,皇帝想要探听点文官集团中的秘密,就比较困难。

而且,内阁还充当类似筛选的作用。

在这过程中,很多折子就石沉大海。

内阁会把相对重要的折子递交给皇帝,但重不重要,需不需要告诉皇帝,带有很强的主观意志,于是,有很多事情皇帝就看不见,对下面的情况自然不清楚。

为此,皇帝只能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

清朝不一样。

清朝鼓励大臣给皇帝秘密上奏,不用通过内阁等程序,而是直接跟皇帝一对一交流,这样一来,官员之间谁也不知道别人跟皇帝说了啥。

还有密折的内容是不限的,不管是报灾、请安、邀功,还是请罪、告状、弹劾都可以,如此一来,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就大大加强了,而且还减少了作弊的风险。

比如,即便某个官员权势滔天,但也不可能搞定所有的官员,总有人跟他不是一条心,总会有人看不惯他,只需要简单的一纸密折,直接就可以向皇帝告状,而且谁也不知道是谁告的。

对皇帝而言,密折制度可以让他非常方便地了解官员间的情况,自然不用再设专门的特务机构。


金兔历史


在中国,很多朝代都设有特务机构,尤以明朝为甚,明朝特务机构设东厂、西厂,还有内行厂、锦衣卫,特务遍布全国,民国时期的军统、中统,随时能了解社会上的不稳定信息,便于统治阶级服务。但是清朝为何不设特务机构,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建立后,未推行特务机构。

清朝王室多为马上皇帝,相对自信,他们从明朝的特务统治中汲取了教训,认为特务机构的设立,让臣民天天在监控下活着,容易爆发民众不满情绪,导致社会不稳定。清王朝268年统治旅程中,一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特务机构。

清朝虽然没有设特务机构,但是一项密折奏事制度对清朝统治者广泛采纳。密折奏事制度起源于雍正。

康熙喜爱出巡,木兰围猎。雍正即位后,十三年时间主要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中度过,很少出巡,而如何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这就需要靠一种特殊的君臣交流方式-密折奏事制度。

雍正统治期间,封疆大吏上任前,皇帝会召见并赋予其一密匣,上有两道锁,而钥匙只有皇帝与密匣所有人才有。大臣会不定期将自己所知的重要情况写成密折,通过特殊渠道直接呈送给皇帝亲拆御览,皇帝有什么指示,随手朱笔批阅,密封后发还原奏人,所有内容外界均不得知。

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皇权神秘感增强;同时官员之间相互不能勾连,只剩防备,有助于统治。

明朝的特务机构在台面上,雍正创立的密折奏事制度,却是隐形的特务,涵盖国家各个行业,效果更为突出。

清朝也出现过特务机构雏形,比如粘杆处。粘杆处,顾名思义,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暗地里却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的特殊队伍。

粘杆处与特务机构不同,粘杆处主要负责收集情报,没有任何行动与处置权力,与明朝的厂卫制度不同,乾隆时期为了体现宽容怀柔,撤掉了粘杆处,密折制度却保留下来。

清朝统治主要靠前期为上书房,雍正及后世主要靠军机处传达皇帝旨意,依靠最先进的专治集权制度控制臣民,因此未设正规意义的特务机构组织。


幸哉盛世


但凡前朝不好的,当朝都会想办法杜绝,如汉朝外戚横行,后朝以后,外戚再也没有这么大权利了,也会限制后宫的权利。

明朝的东西厂都是由太监担任领导,朱元璋时期,也是不让太监放权的,太监职位很低,朱棣造反时候太监们立了很大功劳,于是设立了东厂,西厂是后来明宪宗设立的,不久又被废除,存在时间很短。太监作为当时的情报机构,大权在握,谁不胆寒。而明朝的灭亡太监祸国是很大原因之一。

所以清朝完全借鉴了前朝失败的经验,太监在清朝地位很低,没有实权,也不能议论朝政。




路小猫咪


东厂,西厂属于明朝的情报机构,每朝每代都有此机构,不过是明暗权力不同罢了。

特别出名的首先当属女皇武则天的“内卫”,因为它属于朝延的完整情报特务机构,之前朝代的机构只是皇室的影子。然后就是东西厂这一特殊的出名组织,因为它的影响力巨大,职权完备,以残暴出名。最后是雍正时期,暗器“血滴子”使得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大名远扬。

其实清朝时期还有一些情报收集方式,如秘密奏折制度,也起到了一些特务机构的作用;还有江南织造,据说也是康熙安插在江南专门监视当地官员的组织。


木子晚斋


清朝吸取明亡教训,不设厂卫,不搞特务组织,不依靠厂卫特务组织来控制、治理国家。


一片叶儿飞


清朝设的是清仓。。。。。现在到处都是清仓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