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在平原上活动难度大,陈毅提出这个办法,令人拍案叫绝

(电影《陈毅在茅山》)

1938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开创了茅山抗日根据地。未到江南前,陈毅还以为茅山是一片林莽茂密的山区,去了之后才吃惊地发现,茅山居然山如其名,山上无树无花只有茅草,但茅草既不多也不厚,部队根本无法隐蔽。

在山上打游击不现实,山下又全是平原和水网,加之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新四军的活动难度非常之大。新的环境需要有新的策略,陈毅的办法是以“人山”代替土山,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来解决平原水网地区缺乏掩护的问题。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等人曾仔细分析过敌人内部的矛盾:陈济棠、余汉谋等广东军阀与蒋介石有矛盾;当地土豪与广而东军阀、蒋介石都有矛盾;土豪之间,大土豪和小土豪有矛盾;甚至于一个土豪的家庭里面,也还有大老婆和小老婆的矛盾。

当年南方游击队的生存本领,主要就体现在如何利用这些矛盾,以及根据这些矛盾制订出相应的政策和策略。陈毅曾亲自出马,利用敌人保甲制度的漏洞,派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乃至年纪较大的开明人士去担任保、甲长,由此在赤白交界区造成了许多“两面派”和“黄色村庄”。

(电影《陈毅在茅山》)

到江南以后,陈毅将“两面派”、“黄色村庄”的经验运用于抗战之中,并且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把统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陈毅的所有统战对象中,以纪振纲的势力和影响为最大,陈毅在他身上花的精力也最多。纪振纲乃江南名流,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据说还做过黎元洪的幕僚,退出政坛后在茅山脚下开办了茅麓农林场,俗称茅麓公司。茅麓公司资金雄厚,号称“四十万投资,二十年经营”,主业为种植和贩卖茶叶,在上海、南京、镇江都有业务。纪振纲还收容淞沪会战后流落民间的老兵,建立了一支近三百人的自卫团,自卫团装备机枪和迫击炮,曾打垮过当地一支专门抢劫老百姓、谋财害命的土匪武装,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

陈毅甫抵茅山,就给纪振纲写信,邀其到茅山的道观会晤。中途因为突然与敌人遭遇,陈毅未能按时赴约,纪振纲本来心存疑虑,见状怕被暗算,急忙带队返回了茅麓公司。陈毅赶到道观后,得知纪振纲已经来过,便步行几十里山路,直接到茅麓公司登门造访,由此促成了他和纪振纲之间带有传奇色彩的交往。

(电影《陈毅在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