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词“诸葛草庐”时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

ny飞舟


中国很有意思,与名人有关的地方总有人争,一个诸葛亮,出了两个隆中,一个在湖北襄阳,一个在河南南阳,于是“诸葛草庐”也有了两个。



而郭沫若先生也有意思,两个地方都请他题字,他也还真写了两个“诸葛草庐”。

首先要纠正一下,题主贴出的图是南阳的,而襄阳的“诸葛草庐”四个字没问题。

南阳的四个字,“诸”字是没问题的,左边是“言”字旁,问题主要在第四个字“庐”上。

“庐”字的繁体是“廬”,上面的“广”有时也可写作“厂”,但是有条件的,姑且算他对。

问题出在下面的“卢”,我查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的,也没看到“庐”可以写作上“厂”下“卢”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错误。

那么有没有可能,郭沫若从心里认定,襄阳的隆中才是孔明躬耕之地,而南阳的隆中是个“李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诸葛亮(181年——234年)是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人才,历史上曾有“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美誉,他的知名度也是杠杠的。

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跟随刘备为恢复汉室政权,曾在许多地方居住过和活动过,所以,就出现了全国多地争着、捧着为他建造祠堂和草庐来纪念他的现象,这是人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种敬畏。

湖北襄阳隆中就有一所“诸葛草庐”,是现代人为纪念诸葛亮而建造。这所草庐建好后,曾邀请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给题写了牌匾,郭沫若以他朴厚、宽博、灵动的“郭体”挥写而成,倒跟这个古迹相得益彰,给增彩不少。

人们目前对这个牌匾的最大争议就是,“诸葛草庐”只有四个字,竟然有两个字出现了问题,分别是第一字“诸”和第四字“庐”。

一是认为“诸”字的“言字旁”多写了一笔横画。

实际上,在书法草书和行书的书写中,为了使字体的结构看起来更美观和平稳,有些书法家在某些字中会刻意减去一笔或增加一笔,以达到预想效果。

郭沫若这样写,不能算作错字,是一种艺术审美需要而已。

二是认为“庐”字不对。

(楷书·庐)

(汉隶·庐)

(异体字·庐)

乍看之下,“庐”字的书写确实错了。“庐”字的标准楷书是“广字头”底下一个“户”,在异体字的书写中,会把广字头下边的“户”写成“卢”,这些写法都不算错。

而郭沫若的写法则是,“厂字头”下边一个“卢”,显然,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作为文化泰斗,郭沫若肯定明白这样写有问题,但他还堂而皇之地写出来,里边究竟有什么深意?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郭沫若故意写错,不愿给别人落下学术不严谨的说辞,也不愿看到人们利用名人效应来谋利。

诸葛亮是名人,如果某个地方建造一个诸葛亮纪念馆,对本地知名度的提升将会非常大,也能吸引来许多游客观光旅游,有效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郭沫若是严谨的历史学家,又是聪明人,他当时也许对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过这个历史事实,还没有得到求证,一时半会儿不能做出肯定,所以将错就错,做到了既没有学术作假,也不得罪襄阳人的两全其美的效果。

(郭沫若“中国书店”题字)

其二,郭沫若写的“庐”字确实是“广字头”,只不过让两种笔画重合了。

“广字头”上边的“点”,郭沫若以逆锋起笔,在行笔到中间时又变为顺锋,把“点”和“短横”写成了连笔,一笔带过而写成,粗看之下,是一个笔画,若细看,那个点则敦实肥厚,有明显的凸起,显然是两个笔画黏连在一起而形成的。

这是喜欢运笔出其不意的书法家惯用的手法,按照书法的标准来说,这样写不算错。


鸿鹄迎罡


南阳说:

最充分依据是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襄阳说:

主要靠《隆中对》,因为隆中在襄阳,对话发生在隆中,所以诸葛亮住在隆中?

隆中属于襄阳,而诸葛亮自述自己是南阳人,这就出现了矛盾!

这也就是南阳襄阳争端的本质,但真相只有一个,问题出在哪里?!😎

先说一下争端的现状:

首先,诸葛亮自述肯定没错,除非有病谁也不会把自己家说错!这个是实锤,无法反驳!

所以,襄阳说提了一个观点,即隆中古代属于南阳管辖,现在归襄阳管辖。这样一下子就把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给化解了!

很巧妙吧!😏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先看一幅Google地图:

1.南阳距离隆中直线距离250里(红线),襄阳距隆中不到20里(黄线),为何要舍近求远?

2.汉江是天险,古代交通不便很难度过,所以即使是在现代行政区划分也多以高山大河为界。而南阳在江北,襄阳、隆中都在江南,如何跨江管理?为何不就近管理?

3.襄阳是荆州治所,地位很重要,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如何敢让北方政权跨江管理眼皮子底下,距离都城20里的地方?把天险拱手相让,难道不怕军事威胁?

从地理、常识上分析,这是一个不解之处!



当然以上只是“据常识分析”,以下是史料记载:

《史记》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注释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南都赋》(汉):“南阳居陪京之南,在汉之阳。”


《晋书·地理志》:“汉水以北为南阳郡。

《资治通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当然包括东晋习凿齿都曾在《襄阳记》中自己说过:“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 (这个人专门提一下,是因为争端和他关系很大,后面会细说。)

以上前四部全是正史名篇,从秦至汉到晋记得明明白白:南阳、襄阳分界线就是汉江!

这我们的常识分析是一致的!所以从史料记载和常识分析都可以得出,不存在隆中古代属于南阳的问题,那么再根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自述,诸葛亮没有躬耕于隆中,《隆中对》撒了慌!

难道诸葛亮和刘备分析三分天下大事是子虚乌有?非也!

这件事从很多史料都可以看出其真实性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名字《隆中对》上!

为何这么说?因为这一篇对话记载本不叫《隆中对》,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的时候甚至没有名字,后来叫《草庐对》。甚至在三国时期连“隆中”这个地名都不存在,从汉代到西晋的史料中,这个地方被称为“阿头山”,隆中这个名字直到东晋才开始出现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三国时期压根没有隆中什么事,那怎么可能会有《隆中对》这个名字?!

这就要说上面多次提到的那个人:习凿齿!

这个人是三国以后、西晋以后、东晋时期,距离诸葛亮100多年后的一个流行作家,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1.他很崇拜诸葛亮。

2.他是襄阳人。

3.他的主要理念叫“史为今用”,意思就是历史应该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当今的需要服务。他在这个理念下杜撰了很多东西,给后世的历史考证带来很多麻烦!这个观点被后来很多著名历史学家,比如裴松之、刘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后世用其他实锤史料证伪!



正是这个人,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诸葛亮是自己老乡,隐居在隆中,所以把这篇《草庐对》改名叫《隆中对》!由于原文没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记忆,习凿齿加了名字,并通过自己影响力让《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关于动机自己脑补!😏

《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之后,诸葛亮的躬耕地就逐渐出现了争议!

而由于南北朝期间,南阳被北方政权控制,襄阳属于南方,南方汉人政权对于诸葛亮的祭祀活动也就从南阳转移到了临近的隆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隆中也就越来越成了一个古迹……

补充部分:

1.有人说汉江不是天险是小河

这是用Google earth测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宽度……为了防止有人说这不是汉江,还选在旁边有个大桥的参照物!

想想你们在学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认我跑步不行,也没见过什么世面……😂

2.关于“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这个地方本叫“阿头山”,直至100多年后,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为其改名为“隆中”!

也就是三国时代压根没有隆中这个地方,怎么会有《隆中对》?所以《隆中对》这个名字才是后人篡改的!😂

3.关于诸葛玄

有人提到诸葛亮投奔在襄阳做官的叔父诸葛玄,因此诸葛亮必须在襄阳躬耕。这个推论成立吗?

诸葛亮投奔诸葛玄,和诸葛玄曾在刘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实。可是他们避而不谈的是:

①诸葛玄是195年带诸葛亮投奔荆州,随后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并于197年死于战乱;期间总共仅2年时间,在襄阳怕是1年都不到;

②诸葛玄的墓在今平顶山市境内,与南阳北部邻接;落叶归根,这说明诸葛玄是在平顶山安家而非襄阳;而诸葛亮要么应该在诸葛玄家中,要么应该随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长期住在亲戚不在的襄阳!

4.关于黄月英 诸葛亮娶了襄阳人黄承彦的女儿,所以诸葛亮一定在襄阳隐居?

他们避而不提的是诸葛亮弟诸葛均,根据《诸葛氏谱》记载“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旺”。

诸葛两兄弟是住在一起的,襄阳根据诸葛亮岳父是襄阳人就认定诸葛亮隐居襄阳;那么南阳人是否可以根据诸葛均娶了南阳林氏而认定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呢?!

5.关于司马徽等

有些人信口雌黄说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是襄阳人,是诸葛亮的师友,所以诸葛亮隐居在襄阳!

请问颍川人同意吗?这些人都是颍川名仕,颍川在南阳东北部邻接!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脸?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着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却说不出来!别人拿本没什么公信力野史小记都可以口吐莲花,你们放着二十四史的皇皇巨著却百口莫辩!😴

如果不赌气客观来说,南阳和襄阳是同属南襄盆地的两座历史名城,距离相对也比较近。直到今天虽然分属两省,但风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阳也说的河南话,两地民间交往频繁!那么可以相见,历史上很多两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会两地流动!就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阳生活过,就否定他没在南阳生活过,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较反感的是,什么都想争,都想吃独食!诸葛亮出师表上自述一个躬耕于南阳,你就得赶快跳出来,拼了老命证明他没在南阳躬耕过,都是襄阳的!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义在作祟!

希望多一点理智,少一点信口雌黄、胡说八道!


吹吹水吐吐槽


有点晕。非关病酒,不是怀春。是是是这个关于襄阳隆中“诸葛草庐”的提问,却配了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的图图:


光棍眼里不揉沙子,本座明眸善睐,既可明察秋毫之末,亦能洞见夏花之根。南阳诸葛庐,西蜀孔明亭,俺都曾经御驾亲征,亲自去探过究竟。至于襄阳隆中的“诸葛草庐”,也没有逃出我的御眼睛,它的真面目是这副德行:

两处诸葛庐,如今都悬挂有牌匾,都是郭沫若题的字。襄阳的“诸葛草庐”,郭沫若1964年题写。南阳的“诸葛草庐”,郭沬若1973年题写。大家手笔,不是我吹:洒脱自然,翰逸神飞!

想把水搅浑的人说,郭沫若所题的南阳“诸葛草庐”四字,故意把“诸”字的“讠”旁多写了一横,成了“二”,意思是这座草庐是二货,不是正宗:

确实,“讠”旁似乎写得有些纠绕。但绝没有什么“写错”。“讠”旁就是“言”旁,古人在书写时,规行矩步时作“言”,爽利草率时作“讠”。这只是大致而言,其中差异尚多。如有许多是写作“讠”而稍加曲折:



有许多是写作“言”而略微潦草:


书法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诸葛草庐”的襄阳南阳之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上又有一个“隆中对”,隆中在襄阳境内。明、清以来,为了争夺诸葛亮的那座破草房子究竟盖在何处,文人学者们引经据典,唾沫四溅,笔墨官司和口水官司打个不停。

清道光进士顾嘉蘅,湖北人,而五任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得罪于故乡人,又有礼于为官地,对“诸葛草庐”的归属地问题,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在南阳写下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站在更高的山头看问题。一时传诵,遂成名联。当我们在为“诸葛草庐”争得面红耳赤时,静读此联,或可稍微平复一下内心。


莫安排


又是这个问题,你自己先练练书法,读读书法的专业书籍,如果你还想进步,再读读《说文解字》,你就知道郭沫若先生写的对不对。严格意义上讲,要按印刷字体说书法家的字,百分之九十的书法家写的字是错的,就是普通人也是如此。

你看看有时,有些国家领导人的题字也是“缺胳膊少腿”,但他的题词发表前是要征询语言文字专家的意见的,当然不是题字者本人去征询,而是有他的秘书去办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做删改的,只要他的题字符合书法规律,需要润色的,或拿回重写一份,或有专家稍加润色就可以了。书法的魅力来自它的整体美,谐和美,艺术美,韵律美,它反映了书者自身的思想,性格,阅历,和他本人的生活规律,我们说书法家的字好不好,是看他的布局是否完美,合理,运笔是否行云流水,他对整个作品的理解是否得当,他的提款,纸张,用墨是否合适,而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看他的字是不是符合书法规律……


浩瀚天宇1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历史上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传说至今不绝于耳,虽说诸葛亮并不像在《三国演义》里那样传神,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诸葛亮的称赞!

纪念诸葛亮的场所很多,例如“武侯祠”就有几个,自然这里提到的“诸葛草庐”也有几处。

这里提到的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写的“诸葛草庐”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第一,有可能故意写错

这里提到的襄阳隆中,并不是历史上诸葛亮“躬耕垅亩”之地,普遍认为是在河南安阳,诸葛亮原是山东琅琊人,后来隐居在河南南阳的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所以说,这里的襄阳隆中自然是“假的”。



郭沫若在题写的时侯,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了,所以是不是故意写错了,表明这个是假的呢?我觉得有可能的,因为这样一个“假的”草庐,就算写错了,也并不影响郭沫若什么,反而表明了郭沫若的一个态度!

第二,笔误

我觉得笔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任何大书法家都存在笔误,特别是现场书写时,既可能出现笔误,也可能保证不了质量,所以很多书法家都不愿意现场题字,怕的就是拉低了自己的水平。

而且郭沫若以行草见长,行草的笔法和形态或许出来就自然是这种效果,因此,郭沫若可能当时没有留心,就写成了这样,也并不代表就是写错了。

第三,确实写错了

这种可能性大家觉得有没有呢?有时候生僻字,不经常写的,或者太过于熟悉的,一写起来就容易忘了,下笔就写错,自己还不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比比皆是。

假如郭沫若是现场题写,一气呵成,还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的确将字写错了,大家都没有察觉,或者说有人察觉了也不好指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看罢“襄阳隆中题词”“悟空问答”诸答题,笔者觉得“飘逸的历史”先生所答深合愚意。窃以为文化学者巨擘郭沫若先生,不但在甲骨金石文研究方面有惊世之作,其文化诗词方面也有精深造诣。书法虽比不得古贤大家,亦不乏一定功底。初看插图中所谓“郭沫若先生题词”白底黑字挂在门楣,色调与周围不和谐,说句不好听的:真像丧家之额联!一点没有古色古香味道。细看笔迹,楷简字题混在一起,且“草”字犯有书法大忌:有重描嫌疑。还有其他错字(先生既然题词,绝不会“故意”写错字)。字体笔画绝无一点功力!看来这绝非先生之遺墨!另外先生旧所题所有楹联皆是从右至左念(如“聊斋书屋”所题联)。試想:如果是“古蹟”,楹联必定是右为上联,从右往左念。上述“郭沫若题词”若果然是先生所题,他决不会与古唱反调,题写从左往右念的横额!——这明显是乱了套!所以我也质疑所谓“郭沫若题联”纯属造假贋品! 一些人绞尽脑汁,搜尽枯肠造假,以达到其賺钱目的,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涛海腾日


就看到一群骗子在意淫!大家仔细看看提问的图片!那可是卧龙岗武侯祠的赝品草庐啊!哈哈,指着卧龙岗赝品草庐的题词,嫁祸隆中,这又是卧龙岗造假的铁证!马脚又露了!


飘逸的历史



缘来是我62472177


郭老一代文豪是绝对不会写错别字的,恐怕是强邀之下,碍于情面,不好拒绝,又不能违心背离“躬耕于南阳”的历史记载,故意为之而已。否则,为什么给南阳卧龙岗的题字一丝不苟?郭老别有用心,游客会心一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