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出了社會才知道讀書時期是最幸福的”,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同意。很多人都是出了社會以後,會瘋狂懷念讀書時期,我也不例外。

1.讀書時期沒有各種各樣的壓力。

上學的時候,雖然有學業上的壓力,但也只有學業上的壓力了。你只負責把書念好,其他的壓力自有大人替你扛著。你可能會愁一下這個月的生活費不夠花了要省一點,但你不用愁找不到工作養不活自己怎麼辦。你不用扛起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也不用愁柴米油鹽水電費房貸怎麼辦。

2.讀書時期的出錯成本相對較低。

雖然讀書時期出一些大錯,也有可能毀掉自己的前途,但大多數情況下,讀書時期出點錯,沒有人會真的和你計較。比如翹個課、忘記交作業,或者再嚴重點,和一位老師關係鬧得極僵,也大不了就是熬過幾年畢業了再也不見。但工作了不一樣,你要是不小心做錯什麼事,或是得罪什麼人,可能除了換工作以外,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如果這個錯大一些,比如紀律處分啊之類的寫入檔案的,那麼換工作可能都未必能抹去,代價巨大。

3.讀書時期的目標單純

讀書時期就一個目標——把成績考好。有單純的目標,只管努力就好。但工作了不一樣,沒人告訴你正確答案在哪裡,做得對不對。也沒有考試鞭策你努力。凡事都只能靠自己的覺悟。所以很多人會迷茫找不到努力方向,或許哪天,恍然回過神來,已經錯過了太多的機會了。

4.讀書時期的人際關係單純

同學們沒有太多的利益瓜葛,也沒有太多的階層差異,相處起來沒有隔閡。出了社會以後,雖然也還是有好友,但終歸是沒有讀書時期有那麼多能夠交心的朋友了……

最後,我喜歡讀書。恨不得從早到晚什麼都不幹,就一杯清茶一本書過上一整天~要是能讓我再回到讀書時期,100次我都願意。

以上~


丹婷528


認同,因為在校期間人比較年輕,並且讀書的生活在當時看來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畢竟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大學期間都過著類似的生活,說是不感到膩味那是騙人的。

不過當真正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我們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精彩。相反我們需要應對各種壓力,比如說職場工作本身的壓力,還有就是和同事間的關係;比如生存的壓力,沒房時每月需要交房租,好不容易等到有能力買房,那每月月供也是一個問題。

之後便是結婚生子,父母日漸年邁的身體,總之真的就是有操不完的心,這時再回想起讀書單純的日子那自然是感到很美好的啦!


瞭然予心


“出了社會才知道讀書時期是最幸福的。”這句話反映了懷念學習時光生活的心態。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是學生時代無憂無慮,不用為生活所奔波勞累。能夠獨立供養起自己學費、生活費的人,畢竟只是少數。絕大多數人上大學,都是靠父母的資助。沒有經濟上的壓力,自然也就能夠放飛自我。晚上睡覺前,考慮明天的計劃除了學習,就是玩耍,而不是明天要做什麼,要掙多少錢,要養活自己。

無憂無慮,自然感覺幸福快樂,也會經常回憶、懷念。

二是學生時代感情單純。從關係角度間,同學之間一般是友情多於其它,很少有勾心鬥角、爭權奪勢的情況發生。同學之間的情誼也比較單純、真誠,能夠讓人一生難忘。學生時代結成的好友,也許能一輩子互幫互助,也是步入社會以後很重要的一條人脈資源。古代科舉的同窗之誼、同科之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是人情世故需要學習。進入社會之後,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都會摻雜許多功利因素,讓人不得不考慮。而且,初次踏入社會,大多數人還比較稚嫩,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關係,甚至有時思想容易進入死衚衕,總覺得別人在針對自己,算計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對當前的環境作出正面的評價。

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進入社會以後,都不可能再保持學生時代的印記。這種學生時代的印記保留的時間越長,對自己的傷害 也就越大。每個不同的環境都有獨特的一面,需要自己不斷調整,不斷去學習。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成熟”。

成熟不是世故,成熟不等於油滑,成熟也不會腹黑。成熟只是明白責任,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

我是那山那水那藍,在今日頭條簽約發佈修真架空文《盜天歌》,已更15萬字,慢熱坑多,無硬傷,喜歡的書友可以來看看。

https://m.toutiao.com/novel/book/page/v1/share/page/?book_app_name=news_article&book_id=1625403407832072


那山那水那藍


一般有這個想法的人,在讀書期間也是不好好學的,正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沒有那個讀書時期是幸福的。你可能會覺得中小學讀書比較幸福,那是你沒有碰到“滅絕師太”,不然不會有這種想法,高中時期就不要說了,人生的第一大轉折點,何來幸福一說。上了大學你以為就幸福了,天真,不僅自己要自立更生,還要忙著追異性。

其實大學是一個步入社會很好的過渡時期,你可以去實習,提前瞭解社會,等到步入社會了,也有了自己一些獨特的見解,不會被社會坑騙。

其實吧,讀書多一點,學到的知識也就更多一些,這個社會,什麼人都不缺,就是缺少頂級的技術人才,這些人不僅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過硬的動手能力。當你出來社會後你可能會發現工作比較累,比較辛苦,沒有讀書幸福,尤其是看到別人領這幾倍於你的工資。你心態就炸了,殊不知人家在讀書時期內有你難麼幸福。先甜後苦和先苦後甜,你會選那個呢?

最後一點忠告,無論是在讀書,還是在社會,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怎麼去提升自己。學會培養自己的人格、信念、能力等等。注重為人的原則,社會是個大染缸,一定要明辨是非,走自己的路。


愛情指導手冊


我還是比較認同這個觀點。

因為:在學校,特別在上大學,可能是被動在學習知識,還要娛樂和交女朋友,自然,在校的時間就不夠用了。那有時間再看別的書!

但是,上班以後,感覺學校圍牆被打破了,人人都處於競爭的狀態,優勝劣汰的法則決定我們生存的質量,於是,從新定位,從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這時,最需要回歸理性與思考,未來的路怎麼走,學習和閱讀是探索未來最佳的方式,讓我們,在社會的浪潮中,不斷的學習與提升自我!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在生活中自帶學習系統!



祈福泰山玉


作為一個80後,對這句話是感觸頗深,非常認同,我也常常拿這句話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今的孩子們生在了一個好的時代,從出生那刻起父母家人都為他準備好了一切,吃的要最好的,穿的要名牌,就連玩具都是堆積如山,見到喜歡的還往家裡搬。生個病恨不得全家人都住進病房伺候著,活生生一個小祖宗。

好不容易養大點,送進了學校,本該學習文化的好時候,卻不知道好好珍惜。嫌棄老師佈置作業多,學校條件不好……電視網絡上經常有中學生為了貪玩逃課,每當看到這些心裡都為孩子們惋惜。你們出生在這大好時代,無論國家還是家裡人都為之提供這麼好的條件,你們應該好好珍惜,好好利用,在學校好好的學習,把自己用知識武裝好,以後走出校園才能更好的工作,生活!

最後,用龍應臺的話來提醒孩子們“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




王屋山李姐



許書榮


入了社會,,發現讀書是最幸福的,,這樣的人,,是學霸,,或是喜歡讀書的人,,入了社會,,發現不讀書是最幸福的,,這樣的人,,是學渣,,或是不喜歡讀書的人,,好比,,有的人,,發現,,結婚,,是幸福的,,生孩,,是幸福的,,永不退休,,是幸福的,,永遠付出,,是幸福的,,這樣的人,,最怕枯竭,,枯竭,,意味著有心無力,,枯竭,,意味著結束,,枯竭,,意味著句號,,持續的,,是永恆,,誰都比不過時間,,誰都比不過歲月,,持續的,,是永遠,,持續的,,是硬通貨,,🌺🌺


湖水漣漪8


古有科舉,今有高考,從古至今考試相對而言都是極為公平的一種競爭模式。

在讀書的時候,也是處於社會之中,有群體活動,就會有人性的縮影和大環境的投射。

不知道第一個懷念讀書時候的人是否受過創傷,對於很多受創人群而言,任何時候都一樣,這是自我與大環境博弈的一個過程,不是你改變周圍就是周圍改變了你,有的人覺得懷念,要麼是那個時候ta是施害者,或者是旁觀者,再或者ta就是受害者,我想ta就不會覺得那個時候是值得懷念的。

我從來不覺得大流的思想是唯一的標準,就像學校從來都不會是象牙塔,象牙塔是在黑暗陰暗與晦澀的地方人們心之所向往的東西,所以它存在於人心,也由人心修建,每個時代都會有人去摧毀。每個時代也總會有人去修補,重造。

我覺得人生最好的時候,是你不斷經歷了血與淚水的痛苦後仍然懷有天真好奇純潔與善良,是知世故而不去世故,是心身有一個可以寄託與依賴的地方。

你說呢?

不是嗎?


博爾赫斯的夢境


不一定。

1有些人讀書時期成績好,老師寵同學羨慕,所以在讀書時期是快樂的,但到了社會不一定能成功也有可能很失敗。這些人可說在讀書時期是快樂的,但到了社會上是失落痛苦的。

2有些人讀書時期成績不好,到了社會上反而很成功。那麼這些人的感受與1感受相反。

3有些人讀書時期成績好到了社會上也很成功,那麼他一直都是快樂的,不過快樂的形式不同,讀書時期的快樂應該更純些。

4有些人從讀書到走向社會都是失敗的,他可能會一直在痛苦中度過,不過痛苦的形式不同,在社會上的痛苦可能更劇烈。

5有些人無論怎樣都是痛苦的,他們有可能是天才,也有可能是瘋子。

6有些人無論怎樣都是快樂的,這些人是覺悟者,真正生活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