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损失5万人,为何蜀汉因此一蹶不振呢?

黎小鱼


5万人已经很多了呀,以蜀汉的国力而言,这几乎是损失了一半的军队。毕竟蜀汉的人口,满打满算,极限就是养10万军队。养10万军队都算是穷兵黩武了。

至于蜀汉,从来没有强盛过,就更加谈不上一蹶不振了。从客观实际出发,蜀汉的灭亡主要有三个原因,而夷陵之战的失败,只是蜀汉这种短板的一次比较明显的体现。


一、资源严重不足

农耕文明时期,人口和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蜀汉所在的益州乃天府之国,物阜民丰,农耕条件得天独厚,诸葛亮自己也在《隆中对》中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同时,蜀汉在东汉末年大动乱中基本属于稳定地区,社会安相对安定,经济开发状况较好,可为啥还说这个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呢?

因为以上种种优势,是建立在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的基础上的,一旦中原政权稳定,社会生产恢复,益州资源总量不足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

从土地面积上讲,失去荆州后,蜀汉只拥有东汉十三州中的益州,而魏国拥有人口稠密的中央腹地,且经济最发达,而吴国也拥有扬州、荆州和交州。蜀国面积最小,不仅导致其农业总产量减少,也使得其防御没有战略纵深,一旦敌军深入四川盆地,就没有回旋之地。

从人口上看,刘禅降魏时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28万户,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此数字与《晋书地理志》、《九州春秋》以及《续汉书地理志》等相比,所载仿佛过小,但此数字是刘禅降魏时尚书郎李虎送的士民簿所记载,可信度较高,即使数字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益州土地面积有限,与经历了休养生息后的中原相比,人口总量也必然出于绝对劣势。

据学者估算,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国人口103万户、682.4万人,,约占三国总人口60%,蜀汉20万户,132万人,占三国总人口的12%。

虽然在刘备、诸葛亮的经营之下,蜀汉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不要忘了,蜀汉一直为了夺取关中之地作为战略纵深,一有积蓄就北伐,到姜维北伐之际,国家元气已经透支,以至于出现“人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局面。

由此可见,损失五万人的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的伤害已经相当之大了。


二、人才匮乏

蜀汉另外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才匮乏。

刘备是个极具个人魅力,善于招贤纳士的豪杰,但随着刘备死掉,老一代人才自然凋零,以至于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样的尴尬局面。而蜀汉为什么会从一个人才强国忽然沦为人才洼地呢?

首先,蜀汉政权作为外来统治与益州土著之间存在冲突。刘备带来的人才势必会跟当地豪强产生剧烈冲突,虽然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尽力调和下有所缓解,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双方之间存在极大的戒心,是故也就不能指望从众多益州土著中寻找人才了。

然后,诸葛亮的人才观也制约了蜀汉人才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全局,事无巨细,都要亲躬,于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下的发展。

三、地缘政治先天不足

荆州的丧失,使得蜀汉政权失去了两路出兵的可能。刘备集团的发展,在诸葛亮出山后,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来实施的。其核心思想是跨有荆、益两州,其中竞走的重要性甚至在益州之上,特别是襄阳和樊城,是进攻中原的重要战略据点。从汉中出兵,不仅因为要越过秦岭而导致运 粮不便,即使军事胜利,也不过威胁关中地区,而不是直接面对曹魏的中原核心地带。

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必定是首先被曹魏攻取的对象,在古代北方势力统一中国的战争历史上,面对西南割据政权和江南割据政权,无一例外都是先取巴蜀,后下江南。究其原因,从汉中入蜀虽然道路险要,但并不是无路可走,军事上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服蜀道难行的劣势。只要蜀地一下,即可顺流而下攻取江南。所以蜀汉的这个地缘政治是相当不好。


蜀汉政权的灭亡,说到底其实还是在于其综合国力太弱了。夷陵损失5万,已经是需要十几年的时候才能恢复得过来啊。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朝代说


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到了诸葛亮接手后修养了近五年的时间才敢南下用兵,并需要大量动用南中的物资来填补益州。

所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绝不止五万人,更重要的是他部下的荆州派系将领。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将领、士兵、物资

据孙权给曹丕的求救信来看,“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因为信中所写的是支党而不是主军,所以刘备的全部兵力至少要在“支党”上再加上一倍,也就是八万左右。(当然这支党可能有武陵蛮夷,但人数不会太多,一万左右吧!)

而且在《刘晔传》中,裴松之也引傅玄所注,称陆逊全歼刘备八万多的军队。“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另外在刘备退守白帝城时,是收拢了散兵和加上赵云的援军,并达到了足以守卫白帝城的程度。

所以从大方面来看,刘备出征夷陵所带的部队,很有可能是超过十万以上的,就算是打个折,也有九万左右。这已经是整个蜀汉的家底了,蜀汉灭亡前夕的兵力也不过才九万四千多而已。

蜀汉在三国中的力量最小,兵力自然也最弱,就算是八万士卒打个跳楼价,那也是刘备不能承受之重。即使只有五万军队被全歼,也足以使蜀汉伤筋动骨了。

而据《陆逊传》记载:“蜀汉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些物资军备全都是刘备掏空了益州才积攒下来的,却在夷陵全被给抢光、烧光了。


尤为重要的是,蜀汉将领的损失,将军冯习、张南、傅彤等,文臣马良、程畿等战死,将军杜路、刘宁等投降江东,黄权、庞林等投降曹魏,这些人应该就是蜀汉的第二梯队。

在第一梯队关羽、张飞等或去世或被杀之后,第二梯队人员又损失殆尽,蜀汉的人员储备一下子空了大半,甚至诸葛亮北伐时,还得把七十岁的老将赵云搬上来用。

特别是跟着黄权镇守江北的那只水军,从曹丕对黄权的重用来看(同车陪乘,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领益州刺史,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跟随黄权一起投降的这支江北军队,数量和战力绝对是很可观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在夷陵之战后南征孙权,并差点拿下了江陵重镇。这和他父亲曹操拿下占据江陵的情形差不多,曹操用的是原刘表荆州水军,而曹丕用的很可能就是黄权所带来的,原属刘备的荆州水军。

所以刘备在夷陵中所失去的不仅仅只是军队,还有物资、人才等方面,而不管哪一方面的损失,都足以让新建不久、人心不稳的蜀汉,面临着灭顶之灾。




狐史首丘


夷陵之战虽然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但是此战是蜀汉和东吴恩怨激化的结果。因此,在这结果之前,蜀汉已经有有一个损失的过程了。所以,夷陵之战无论损失的是五万还是《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的八万,对一损再损的蜀汉军队来说,绝对是重大打击。军队数量的损失,只是造成蜀汉一蹶不振的一个因素而已,蜀汉的隐形损失,远远不止这些。



蜀汉荆州集团的覆灭,损失了关羽,关平,赵累,周仓,王甫等等,还有糜芳,士仁,潘浚郝普等人投降东吴。这还不止,陆逊本传还记载了,吕蒙负责偷袭江陵,陆逊负责清扫外围。陆逊先是攻破詹晏,陈凤三千军队,又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还有大破秭归当地大族文布,邓凯的几千夷兵,前后消灭了数万人。所以,丢失荆州一战,损失的不仅仅是关羽直属的部队,还要加上陆逊的消灭外围部队,地方部队。本来在宜阳还有一支孟达率领的四千蜀中的“东州兵”,汉中之战后,孟达就率部离开荆州,攻打房陵。



孟达攻下房陵后,刘备就让刘封去统领孟达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支援孟达。所以,刘封绝对是带着部队来的,数量应该要大于孟达的四千人。否则,军队不多,刘封,孟达联军如何在接下来围困上庸?又如何让上庸的申耽兄弟不战而降呢?而且,正是因为刘封所带的部队比孟达多,才能欺负孟达。而孟达反叛,甚至都没有打跑刘封,拿东三郡作为资本投魏。其实不是孟达不想,实力不足也。刘封最后是被申耽的弟弟,“亲魏派”的申仪给打跑了,才丢失东三郡。但是,刘封逃入成都时,带回多少部曲,没有记载,可以肯定刘封不是全身而退的。因此,夷陵之战前,蜀汉在东三郡又损失申耽兄弟和刘封,孟达,以及他们的部曲。



夷陵之战,刘备以冯习为大督,张南,吴班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为别督。这些将领,虽然事迹不详,但是肯定都是蜀汉中坚力量。结果除了吴班,向宠幸免外,其余皆没,连黄权都被断了后路,马良,沙摩柯也等死于乱军之中。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刘备在逃命时,不得不把盔甲烧毁断后,而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这就不难理解蜀汉日后的窘迫了。蜀汉损失的不止是人才,还有大量的军资,如此大败,别说一州,就连一国要恢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长时间的恢复,又让蜀汉不少有经验的将领年老去世,具体可参考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所以,从丢失荆州到夷陵之战,才是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全过程。荆州就不用说了,东三郡的丢失,让《隆中对》的修正版都不得施行。而夷陵之战后,东吴在荆州取得绝对优势的地理条件,兵峰直抵三峡,就算蜀汉日后想报复,也是很难了。


大飞熊骑士


首先,夷陵大战发生的背景是:

1.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被杀,荆州九郡全部落到东吴和曹魏手中,刘备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还丢失了重要的资源产出地,包括兵马,钱粮等等;

2.张飞被杀,刘备最信任的两个人全都不在了;

3.曹魏与东吴刚刚同谋袭取荆州,曹丕又窜汉自立,东吴称臣,双方关系暧昧。

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发起攻取东吴的战争其实是不明智的。蜀国没有完全吃掉东吴的实力,曹魏也在坐山观虎斗,伺机待发。总之战前站后,各方面情况都是对蜀国不利的。

其次,五万人马,咋一听觉得不多,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刘备留守的荆州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伐吴的兵马几乎都是从西川出兵的,而当时的蜀国仅仅拥有西川和汉中,全国人口不过九十万,总兵力十万,可夷陵一战就损失了全国一半的兵力。益州虽然富饶,但毕竟是个盆地,道路不通往来隔绝。想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是不可能的。

再者,这五万人中,包括马良,傅肜,冯习,张南等名将战死,黄权被断了后路不得不投降曹魏。这直接导致了蜀国后期人才断层。使原本实力最弱的蜀国更加雪上加霜。

最后,益州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他与外界联系极为不便,有军事行动又行军困难,粮草运输不便。夷陵之战损失了蜀国一半的兵力,这使诸葛亮不得不转守为攻,不断北伐,不让曹魏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强行给蜀国续命。

总而言之,夷陵的惨败是原本就实力最弱的蜀国更加岌岌可危,也完全丧失了战略的主动权,只能选择以攻代守这一条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一起聊聊吧9509


好大的口气,楼主不会以为刘备夷陵之战时真有《三国演义》中所谓的“水陆大军共七十万”吧?

在三国曹孙刘三方之中,刘备的实力一直是最差的,这与刘备的出身有关。

刘备号称汉皇苗裔,然而这个身份并没有给刘备带来兵马属地或者说财富。与刘备相比,曹操好歹是相国曹参之后,孙权也是长沙太守孙坚之子,只有刘备是白手起家。这也就造成了刘备获得第一块稳定根据地荆州之时,曹操已雄据北方,孙权也稳定江东。所以终刘备一生,刘备集团的实力一直是三国之末。


说了这么多,那么夷陵之战时,刘备究竟有多少兵马呢?反正不会是七十万。

实际上由于连年战乱,东汉末年的全国人口已经从汉灵帝时期的5000多万下降到不足千万,所以刘备的七十万大军肯定是吹牛皮。据《三国志》记载说:吴军尽歼蜀军8万,吴军当时只有5万人马,所以蜀军估计也8万左右,最多不过有10万左右。问题就在于此,刘备集团折损了过半兵马,自然元气大伤。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刘备最强盛时是汉中战役后,拥有完整益州及荆州三郡。但刘备集团总兵力大体也就15万左右,其中,关羽集团约4.5至4.7万,肯定不足5万,剩余益州大体10万出头。

刘备东征荆州大约5万,其中含蛮兵1万,但刘备全部总兵力不足11万,所以刘备逃至白帝城后整个蜀汉集团残余兵力已经不足7万,而关羽损失的大约4.5万与刘备损失的大约4万已是蜀汉全部精锐所在。这是刘备的汉嘉太守黄元及后面孟获敢于发动叛乱的原因。

失去荆州又丧失全部精锐,狭隘的益州当然难以恢复,所以此后蜀汉再也发展不起来,士兵战斗力与数量都远远不足。


四川達州


夷陵之战,是蜀国对吴国发动的一场领土争夺战,蜀国在夺取汉中后,得到的只是一座具有军事价值的空城,曹操撤出汉中时,带走了汉中大部分人口,为增加国力,扩大领土面积已经成为当前要务,长途跋涉攻取祁山以北的曹魏领土,首先是实力上不占绝对优势,其次,成本太高,劳师远征,雍凉苦寒之地,具有军事价值,但对于经济价值不大。

东面的吴国,交界处的荆襄一带,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对增加国力大有益处,蜀国趁夺取汉中之余威,趁势攻取东吴,在军事和经济上来说,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东吴占有的都是江南富足的地方,赤壁之战都能胜利,何况几万人马的蜀国,对于刘备来说这是一次战略大冒险,为了成功,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但是一场大火扑灭了刘备东征吴国的梦想,冒险行动失败,这次失败使得蜀国丧失了大部分蜀国精锐,军事人才损失严重,对蜀国长远的军事人才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三分天下后,蜀国羸弱不堪的局面!



历史刻录机


如果说关羽丢失荆州三郡,将刘备集团一夜之间打落到谷底,那三年后夷陵之战的失败则撤底断绝了刘备的出路,刘备虽然还能继续延续蜀汉集团的生命力,但却无法将蜀汉集团的版图继续扩大,因为蜀汉已经无法扩展。

可以说夷陵之战是蜀汉集团命运的彻底转折点,有人说这一战的失败让蜀汉集团一蹶不振,这个结论说的也许有些严重,毕竟夷陵之战后蜀汉集团还延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还不足以彻底走向衰弱,但说到损失惨重无力东山再起,这个结局恐怕与蜀汉完全匹配的上。



也许很多人比较疑惑,夷陵之战,蜀汉总共出动军队不过5万之众,怎么会谈的上损失惨重呢?难道戎马一生的刘备,连区区5万人的代价都损失不起?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以当时蜀汉集团的局势,甚至是东汉末年各地诸侯的形势,5万人恐怕还当真损失不起。

东汉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版图内的人口资源也是急剧减少,在人口资源减少,经济衰退的不利背景下,各地诸侯的兵力资源自然也陷入到了紧张状态,一次惨重的失败都很可能让一个诸侯的军事力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官渡之战,手握四州之地的袁绍损失了7万兵马,直到他去世也无力再发动主动进攻;赤壁之战,曹操只是丧失了刚刚收降的水军,终其一生也不敢在向江南发动进攻大规模军事进攻;关羽北伐襄樊,不过歼灭了于禁3万陆军,后期增援的徐晃只能率领大部分由新兵组成的援军与之作战。可以说在东汉末年,一次数万人的军事损失很可能会让一个军阀在几年之内无法恢复元气,而刘备损失的可不仅仅是那一次。



公元219年关羽大意丢失荆州三郡,至少3万荆州兵团全军覆没,几个月后东山郡的失守又让刘备集团损失不下万人,而三年之后发生的夷陵之战,刘备率领益州本土兵马4万,武陵郡地区五溪蛮夷雇佣兵1万东征孙权,最终惨败而归,仅1万左右兵马逃回益州本土(孙权事后声称杀敌8万有夸大的嫌疑),三年的时间前后损失至少8万军队,这对于拥有不到两个州的刘备来说绝对算的上伤筋动骨,以至于继任者诸葛亮在五年之后才敢对外发动战争。



但比起益州兵马的损失,刘备损失更大的恐怕还是在荆州民心上的彻底丢失,此前刘备毕竟在荆州地区统治十余年,虽然在孙权的偷袭之下丢失荆州三郡,但在荆州地区仍然还保留着足够的民心,这也是夷陵之战爆发后,荆州下属的武陵郡能够迅速发生响应刘备的叛乱的重要原因,但夷陵之战的惨败,也让加盟的五溪蛮夷雇佣兵损失殆尽,这也意味着刘备留在荆州最后的民心也被孙权彻底摧毁,在荆州地区的人心完全被孙权收复的情况下,刘备收复失地的可能已经变得几乎没有,所以在战败过后,刘备也只能被迫接受孙权提出的和谈。

可与孙权的重新结盟,也意味着刘备无力东扩,北面也有着甘肃陕西险要的地势阻挡蜀汉军队的前进,蜀汉集团被彻底压缩到了西南地区,面对彻底稳固的曹魏集团和逐渐崛起的孙权势力,复兴汉室也变得不再可能


辽宁资深球迷


老兵都打没了,这些有想当部分应该是荆州兵。是刘备的基本盘。当时兵员和基层军官对于上层将领的人生依附关系很重。打光了嫡系部队,以后蜀汉政权对于蜀地本地土豪的依赖就很严重了。所以才有诸葛亮六出祁山,依靠对外作战把军队抓在自己手里。如果搞和平建设,青壮和军队都会被土豪士族掌握,蜀汉这种外来政权很快就完蛋了!但是,不停的打仗还要不停的内耗,蜀汉就始终强不起来,只能依靠地理条件苟延残喘。最后其实也是给世族大家给卖了。刘禅不愿意回蜀地其实不是怕死。而是因为他知道,其实那里也不是他老家,没人欢迎他。


elicxxx


《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云:“杀其兵八万人,备仅以身免。


按这个史料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了八万人。


夷陵之战中蜀汉总兵力应在十万以上。


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孙权向曹丕上书求援,孙权报告吴班、黄权所率前锋部队有四万人,同年六七月间,刘备所率主力遭到惨败。《三国志·陆逊传》云:“土崩瓦解,死者万数。”《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云:“杀其兵八万人,备仅以身免。”所以蜀汉国内总兵力应在十万至十二万上下。


兵力不上10万,好像在后世看来不怎么起眼,但实际上东汉末年最后一次人口统计全国只有5600万人,三国初根据学者统计,加上豪强隐户,少数民族,屯田人口,兵户,吏户后,全国约有2653万人。


蜀汉人口在200万到300万间。总兵力在10-12万,损失了8万,确实已经是接近灭国。难怪刘备要托孤给诸葛亮时那么大方,因为本钱输光,正常节奏下本来蜀汉是撑不了几年的。


另外,刘备还损失了大量的精干将领,再加上关羽荆州军的崩溃,可以说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老底子,要我是刘备,没病也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