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祖孙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寻找

刘志杰说即使她和爸爸找不到爷爷的墓碑,相信自己的女儿也会继续找下去。特派记者 李文科 摄

山有顶峰,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英魂忠骨,所在何处?

刘志杰常年带着烈士证书寻找爷爷刘士祥的下落,烈士证书已变得十分破旧。特派记者 李文科 摄

56年的等待

“如果我爷爷还在,今年应该96岁了。”

刘志杰时常幻想爷爷和奶奶都还在的场景——两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手挽着手,步履蹒跚地走过村口那条小路,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原磁县五区)义井镇山底村,村口的小路边,有棵孤零零的树,沿着这条路可以走到河南,甚至更远。

从刘志杰记事起,奶奶王付美常带着她在村口盼爷爷回家。特派记者 李文科 摄

从刘志杰记事起,奶奶王付美总是拉着她的小手,站在这棵树旁,一边往远方张望,一边念叨着:“你家是在磁县五区山底村,你到外面千万别走丢了。”

奶奶念叨的人正是爷爷刘士祥(又名刘士恩)。他16岁参加革命, 22岁时随所在的129师编制为刘邓大军二野六纵18旅54团,任职排长。

1947年,部队南下途中在河南休整,18岁的王付美抱着才几个月的儿子刘金堂(原名刘兴堂),带上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跟随探亲团连夜赶到驻地,见了刘士祥。谁曾想,这是一家人的最后一面。

此后,爷爷随大部队越走越远,音信渐无。1954年,政府送来一张烈士证,写着爷爷牺牲在四川,具体是在哪场战役中牺牲的,遗骸埋在哪里,却没人知道。

在刘志杰的记忆中,奶奶曾讲过她年轻时往天津坐船南下到重庆寻找爷爷,最终无功而返。后来,奶奶忙着拉扯父亲、下田种地、操持家务,再没有精力走那么远。

从此,寻找爷爷成了埋在刘家人心底的一桩事。

当时担任山底村支书的赵清志记得,政府曾提出为刘士祥在家乡修墓,王付美拒绝了:“万一他回来了呢?一天没找到墓碑,就还有盼头。”

这辈子,王付美都在等着刘士祥回来,直到她2003年去世,足足等了56年。

刘金堂一提起自己父亲的遗骸仍在他乡,眼中就蓄起了泪水。特派记者 李文科 摄

三代人的寻找

对于72年前那匆匆一面,当时尚在襁褓中的刘金堂没有印象,但他曾无数次地听母亲提起那一天:

“你父亲看到你可高兴了,把你举得高高的,跟战友们一个劲地说,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名字也是你父亲取的。”“你父亲的战友还送了你一个口琴作纪念。”

那枚口琴刘金堂一直珍藏着,直到上初中时才不小心遗失。

“父亲是烈士,我从小享受到了国家对烈属的优抚政策,我很感激。”刘金堂印象很深刻,自己8岁上小学,13岁考上中学,16岁考上中专,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10块钱助学金、9块钱生活费。

1966年,刘金堂20岁。镇上一位在四川成都工作的乡亲写信给当时的村支书柴继显(音)提到,在成都一烈士陵园见到一块墓碑上写着“河北省磁县五区山底村刘士祥”。柴继显捎信给正在上学的刘金堂,刘金堂立刻去信询问,过了半年左右才收到老乡回信:“实在对不起,墓碑被起(移)走了。”信中还勉励刘金堂:“你父亲是大英雄,你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你父亲的期望。”

看信后,刘金堂心急如焚,随后坐火车南下。走到重庆后,呆了二十来天,钱花光了,当时交通极为不便,无法再前往成都,最后想尽办法才辗转回到邯郸。

到家后,看着风尘仆仆,衣衫邋遢的刘金堂,母亲王付美搂着他大哭:“儿啊,你别再去找了,我怕你把命丢在外面。”

成年后,刘金堂担起了养家的重任,进厂、辞职、开厂……自此,刘家人很少提起寻找遗骸的事情,直到家里最小的孙女刘志杰懂事。

刘志杰的爷爷奶奶住过的老宅子已年久失修。特派记者 李文科 摄

原标题:联动寻访|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 ——祖孙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