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中国式礼貌”正在毁掉你的孩子!占两种以上的要小心了!

讲礼貌,懂文明,是每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

对人讲礼貌,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自我修养的体现。

但并不是所有的礼貌都是正确的,特别是以下这3种,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家长务必要引起重视。

过分谦虚

谦虚是好事,但过分的谦虚就是坏事了。中国人向来内敛,面对别人的夸奖总是会不好意思,但国外的小孩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能够满心欢喜的接受他人的赞扬。

谦虚可以避免孩子骄傲自满,但过度的谦虚就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变得敏感自卑。

有一次给优优开家长会,散会后,家长们在外面交流。那次考试得第一名的孩子,以前一直是班里的十几名,许多父母纷纷去请教那位孩子的妈妈,想求得进步的秘诀。

父母们你一言我一句的羡慕着:“这孩子真厉害,一下子进步这么多名,背后肯定下功夫了”“太棒了,我也得让xx向你孩子学习”

谁知那位妈妈听完,却摆摆手开始细数孩子的不是:“有什么厉害的,他这就是瞎猫逮了死耗子,碰上的!平时在家也没见他学习,呆头呆脑的,一点聪明劲都没有。”

旁边的家长们面面相觑,有些尴尬。

恰巧,这位妈妈的话也被一旁的孩子听了去,原本还在跟同学热聊的孩子,脸色一下子阴沉了下去,没说几句话,便跟着妈妈回家了。

我想那个孩子肯定是在背后付出了不少努力的,但却没有被妈妈看到,甚至不被妈妈当回事,心里一定很失落吧。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发自内心的赞赏,告诉他你很棒。即便是一点点的鼓励,也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

就像亚历克斯·延森博士所说:“帮助孩子成功,家长需要承认每个孩子的优点。”

大的要让着小的

“这个玩具给妹妹吧,你是姐姐,怎么能跟妹妹争呢?”

“好吃的多给弟弟吃点,姐姐要让着弟弟知道吗?”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跟妹妹抢东西!”

二胎家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作为大孩子,理所应当的被要求着谦让和分享。

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这和年龄无关。如果一味强迫大孩子谦让,那么对两个孩子都是伤害。

大点的孩子会感到委屈和自卑,即使长大成人,也始终小心翼翼的生活,不敢接受他人的善意。

而对于小点的孩子来说,从小的“被谦让”和独享,会让他形成一种自私跋扈的性格,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该归自己所有,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没有半点益处。

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去学会分享和谦让,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能去强求,要从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循序诱导,逐渐培养孩子分享的精神。

见人主动打招呼

刚过去的新年里,又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朋友。

有的小朋友很热情,见到亲戚就主动问好拜年,很招大人们喜欢。

而有的小朋友,躲在爸爸妈

妈的身后,见到亲戚就害羞,支支吾吾的说不出几句话来。

这时候,他们的父母就会抱歉的笑着说:这孩子,就是太内向了,也不知道打招呼,没礼貌。

由此,胆小害羞的孩子就被扣上了“没礼貌”的帽子。

《安静,就是力量》一书中说:我们一味地吹捧外向,其实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内向只是性格的一种,不等于胆小、懦弱,只是孩子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罢了。

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性格,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变得外向,也没有必要让他们见谁都自来熟。尊重他们的天然性格,对孩子的发展才有益处。

每种性格的孩子,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家长们应该学会区别。

当然,父母们可以选择引导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一些,比如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鼓励孩子和陌生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再那么害羞沉闷啦。

这3种“中国式礼貌”,你有没有强迫孩子遵守呢?如果有的话,就从现在开始改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