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一生都在“反对”,只为争取“自由”

写在前面

章太炎(1869.1.12-1936.6.14),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炳麟。后因反清,慕顾绛(顾炎武)之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研究范围涉及史学、哲学、政治、医学、经学等领域,著述颇丰。

在那个波云诡谲的年代,章太炎作为大师中的大师,其一生都在反对,以身试法,为国开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

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饶

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章太炎出生于杭州余杭仓前镇,章氏家族在当时也算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家境富有,医学家传,还有藏书楼。曾祖章均,生活在清朝由盛转衰之际,虽经营农业,却也资产百万,是当时余杭大户之家,为德乡里,捐资助学,捐田千亩,设立义庄。祖父章鉴,为章均六子,早年入县学,后为国子监生。章家诸兄分居而不分家,门户连接,每日往来。章鉴淡泊名利,唯爱藏书,后又喜爱医术,为贫民治病,多不受馈献。后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军攻入余杭,章鉴举家出奔,逃避兵燹,兵荒马乱之际,幸得懂医,遂以行医为业。章鉴生有四子,其父章濬为长子,随父避祸之时一物不取,只取一本章氏族谱,后章濬获得左宗棠赏识,终得返回余杭旧居,虽已无昔日辉煌,以祖上名望,本人学识,章濬很快获得杭州知府谭钟麟赏识,成为其幕僚。之后由于章濬与时任余杭知县刘锡彤过往甚密,卷入“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章濬也因此受到牵连革职。

章太炎9岁时,其外祖父朱有虔从海盐来到余杭,亲自教授章太炎读书,学习文字、音韵,授业长达四年之久,为童年的章太炎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不仅仅是国学,也有一些民族主义熏陶,不满于满清外族统治,奠定贯穿其一生的“夷夏之防”的思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891年,章太炎师从俞樾、谭献等人,关注经子之学,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章太炎曾捐款自助维新强学会,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通信,后到上海任《实务报》主笔。终因学术意见之争,与麦孟华等人发生“拳殴”事件,返回浙江,与改革派王仁俊、宋恕等人相往来。

1898年,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戊戌政变后,章太炎也遭到通缉,为避祸逃往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后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期间在苏州出版了《訄书》(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章太炎应邀参加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的“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并策划起义。在会上章太炎反对光绪帝复辟,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作出割辫明志之举。尽管如此,章依然与康、梁等人保有联络。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寄住在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极力牵合孙、康二派关系。在此期间,接触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当年夏天回国后,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并有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奠基者。此期间,还赴上海参加上海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中外的“苏报案”,与清廷两曹对质,被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判刑,入狱三年。期间与刘师培定交,后来二人交恶。

1906年,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自1905年起,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黄侃、沈兼士、马幼渔、陈寅恪、周家兄弟等人都曾前往听其讲学。

1908年,日本政府应清廷要求,查禁了《民报》等报刊,此时章太炎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人也因《民报》不合,故而章太炎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著作,其中尤以《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

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章太炎于11月15日返回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

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

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梨结婚。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1913年8月进京,至新华门大骂袁世凯,遭袁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虽被囚禁,亦讲学不辍,期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太炎恢复自由,前往上海。

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

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

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

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即使讲学期间,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6年4月7日,上海成立反赤救国大联合会,章太炎被推为理事长。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

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

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享年67岁。

写在结尾

章太炎最开始是反对清廷,后来反对袁世凯,反对南北军阀,反对孙中山北伐,晚年又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纵观其一生几乎一直在反对。为何反对?只因当时社会太黑暗,太不公平,需要有人出来发声的时候,章太炎站了出来。也正因如此,章太炎时常发出惊人之语,做出惊人之举,人们于是给他起了“章疯子”的绰号。

章太炎作为国学大师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做学问的同时,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书生意气的味道太重。在当时,章太炎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革命热情无疑是高涨的,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像他那样积极参与、奔走。

章太炎一生,有些“反对”的确不合时宜,但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大节无亏,不失为正人。章太炎去世时,国民政府予以国葬,张元济为其写挽联:

无意求官,问天下英雄,能不入彀者有几辈?以身试法,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

或许是对其一生,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