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蓝弥猫深巷


经过十年的打拼,你的公司终于上市了,在纳斯达克敲钟的时候,你的一个员工,突然对你说:“狗蛋,没有我的帮助,你能在这里人模狗样地敲钟吗?”你满脸堆笑地回答说:“那肯定不能,都是你的功劳啊!”但这个员工还不收敛,经常和其他同事聊天时说:“王狗蛋如果没有我的帮助,他根本不可能有今天。”你会不会开除他?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涨工资、给股票都没问题,毕竟立过不少功劳,但是天天在同事面前讲董事长的糗事,直呼董事长的小名,认为自己功劳最大,目中无人,不开除你开除谁?

许攸被杀也是这个原因,《三国志》引用《魏略》记载“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大意是说官渡之战许攸立了大功,但他自恃功劳,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公共场合没大没小,经常喊曹操的小名,还说曹操没有他就得不到冀州,曹操忍了,结果这哥们儿还不收敛,又和其他人说同样的话,最后就被“收之”了。

有人可能会说“收之”也不一定是被杀了啊。但是在《三国志·崔琰传》中提到,“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这里就明确说明许攸是被杀了。

至于《三国演义》中描写许褚杀了许攸,个人觉得作者安排得很好,和许褚小说里的人设很符合,曹操的反应也很符合他奸雄的人设,但小说的情节无法在正史中得到百分之百的证实,不过也不必深究了,至少可以肯定,不管是正史还是小说中,许攸都是因为自恃功劳,嚣张不知收敛被杀的。




Ace心晴


可以说,许攸之死,主要还是咎由自取,是他自己作死。



许攸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曹操忘履相迎,让许攸格外感动的同时,也持宠而娇,仗着给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的后勤基地乌巢的功劳,不断炫耀,自夸自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叫曹操的小名曹阿瞒,还在市井之间传播曹操曾经不光彩的故事。



许攸的猖狂,严重的败坏了曹操的名声,曹操在众人面前强忍着没有找他算账,其实心里早就想收拾他了,正苦无奈。



许褚路过,看见许攸在众人面前揭曹操的短,还不断挑衅,许褚看不惯一刀把许攸给劈了,曹操装作惩罚许褚,内心却想正合我意,终于解决了这个麻烦。



许攸不懂人臣之道,仗着自己的功劳诋毁自己的领导,可以说,许攸之死,咎由自取。


津城沐雨


许攸这个人,拥有当时天下最好的人脉资源,同时也拥有超一流的智商。不过老天是公平的,给了许攸顶配智商和人脉后,却给了他最低配的情商。



许攸是南阳人,小时候便与袁绍、曹操二人一起读书、玩耍,三个人可谓是知根知底的发小。成年后的许攸表现出了躁动不安,准备联合冀州刺史王芬和沛国周旌废黜汉灵帝,结果事情败露之后,王芬和周旌被杀,许攸逃跑。

公元189年,董卓入朝,这一年可以说是整个汉末军阀混战的根源。无数能人志士逃离都城,袁绍便是其中之一。此时的许攸认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跟着他一定能够得到远大的前程。因此许攸便投奔了袁绍,成为了他的谋士。



公元200年,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意图吞并曹操。当时的许攸积极献计,希望袁绍可以分兵攻打曹操的老巢许昌,这样使得曹操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结果袁绍根本没有采纳。恰在这时,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罪,审配还把许攸的家人逮捕,告诉了袁绍,袁绍便训斥许攸一次。许攸因此投奔了曹操。

投奔曹操时,曹操亮出了最高规格的迎接礼仪,光着脚出来迎接,并且说许子远到来,大事可成。此时的曹操对许攸礼遇有加,可以说双方都找到了知音。



来到曹营后,许攸积极的出谋划策,让曹操夜袭乌巢,大破袁绍,之后在曹操北伐袁绍的过程中屡次献计。

公元204年,许攸为曹操献计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同时许攸也狂妄到了极点。不论任何场合、地点,许攸总是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而且还经常对着曹操和其手下的将领说:“没有我,你们就进不了这邺城。”这些事搞得曹操非常没有面子,只得表面堆笑着敷衍许攸:“你说得对,没有许子远,就没有我曹操的今天。”

最后一次,许攸在路过邺城的东门时,对着手下的奴仆和守城士兵公然挑战曹操的权威,又说出了那句话:“没有我许子远,曹家人根本进不了邺城!”



这件事让曹操彻底爆发,当着自己的面经常喊小名也就算了,如今当着诸多奴仆下人说自己无能,这就是赤裸裸的挑战曹操的威信。于是曹操首先将许攸收监,最终处死了。

从许攸的经历来看,许攸确实有人脉、有能力,而且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及平定北方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不过他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一个成为主公的人,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发小,表面上的称兄道弟根本不能当真。



再说,曹操将许攸收监之后没有立刻杀掉,实际上为了看看天下人的反应。结果当时根本没有一个人为许攸求情,以此可见许攸的人缘差到了何种地步。这也导致了曹操下定决心处死了许攸。


我是越关


许攸本是袁绍麾下重要谋士,这个人有谋略,但是很贪婪。

在官渡之战的紧经关头,许攸突然投降曹操,这是曹操得以取胜的关键。

当时曹操听闻许攸来降,大喜过望,没来得及穿鞋子,就赤着脚出来迎接,引为上宾,置酒款待。许攸献策道:“明公孤军作战,外无援兵,内无粮谷,已是危险到极点。袁绍有辎重车一万余辆,现在正停于故市、乌巢之间,守卫的军队戒备不严。倘若派出轻装部队出其不意偷袭,焚毁辎重,不用三天的时间,袁绍不战自败。”

这个情报对曹操太重要了,他听罢大喜。鉴于此役的重要性,曹操决定亲自出马,带上精锐步骑兵五千人,走小路直奔乌巢。乌巢一战,把袁绍的粮食烧个精光,这是袁绍最终失败的一大关键。

后来许攸一直沾沾自得,不把曹操麾下谋臣放在眼里,恃功自傲,甚至在曹操面前也十分无礼。他无礼到什么程度呢?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要不是我,你夺不了冀州的。”

曹操心里十窝火,当时由于袁氏未平,还用得上许攸,故而表面上还客客气气。直到曹操攻取袁氏大本营邺城后,许攸仍然醉心于自己的功劳。有一次,他从邺城东门进出时,心血来潮,又向左右吹牛说:“要不是我有,曹氏进不了这个门的。”

嚣张,实在太嚣张了。

曹操虽有气量,却不能忍受这种无限制的飞扬跋扈。作为谋士,许攸的水平并不比荀彧荀攸、郭嘉、贾诩高明,既然他能背叛袁绍,难保哪天也背叛曹操。这种人,留之何用!这次曹操不陪他玩了,不堆起虚假的笑容迎合了,当笑容散去时,许攸才发现曹操原来是多么可怕的人。

许攸玩完了,他的脑袋被砍了下来。

平心而论,许攸罪不致死。但他的死,并没有引起太多同情。曹操麾下的谋士及部将,很多来自敌方阵营,他都能不计前嫌,一视同仁。不过许攸与其他人还是有所不同,其他人投降或归附,并不出卖自己的老上司,许攸作为袁绍麾下重要谋士,不仅背叛,还出卖自己的老主人,导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在时人看来,这是不忠不义之人,人品是不行的。故而许攸之死,曹军内部没人同情,冀州百姓也没人同情。


君山话史


三国中最狂妄无知的投机小丑:贪心糊涂送了命的许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许攸是三国时代中前期的一个关键人物,决定了官渡战役的胜负。这是一个有才能,但狂妄贪婪的小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独特性格,被曹操杀掉。听萨沙说一说吧。

他本为袁绍帐下参谋,并为袁绍献上过不少奇策妙计。在官渡之战最为紧张的对峙时刻,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捕而对袁绍怀恨在心,连夜投到曹操的帐下,并带去了乌巢存粮和袁军口令等关键情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并击败袁绍立下了大功。不过,卖主求荣的许攸并未能得意多长时间,在曹操平定冀州之后不久,他就因自恃其功而屡吐狂言,最终因有人告发而被处死。

有些人觉得曹操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而且心无容人之量,仅仅因为几句狂妄的话便痛下杀手,也不想想人家之前的功劳。其实,曹操真的是因为气量狭小才杀的许攸吗?曹操一代伟人,无论心胸气量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不然他也成就不了统一大半个中国的伟业。别的不说,就连张绣这种就曾经先降后叛,身上背负着他老曹家好几笔血债的人,曹操都能毫不记前嫌,难不成许攸几句小小的狂言老曹就容不下?其实,许攸之死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因素考虑和他自身的一些原因,而非仅仅是因为他居功自傲的行为。

据史料记载,许攸字子远,少年时代便进了东汉政坛为官,与袁绍、曹操等人交好,并参与了很多的政治活动。董卓乱京过后,许攸跟随袁绍到了冀州,成为其帐下谋士,在袁绍与公孙瓒开战期间曾力劝袁绍与曹操结成联盟,免除了两面作战的后顾之忧;到后来袁曹两军对峙官渡之时,又曾献计轻骑突袭许昌,断曹操的后路……应该说,许攸这个人还是很有几分才能的,他知进知退,形势判断准确,而且颇具谋略水准。然而,许攸的才华水平也仅限于此,他终究是缺乏政治眼光和前瞻性,所做的一切更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人品也不咋样。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许攸就曾干出过类似于董卓的“换皇帝”之举。他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公周旌等人密谋要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还劝曹操一起参与起事(曹操未同意)。事情败露过后,王芬等人畏罪自杀,许攸则背着谋反的罪名亡命江湖,躲避着朝廷的追捕……只是后来灵帝病死,何进立少帝摄政,十常侍乱宫,董卓进京……东汉朝廷像戏台子一样,台上的大戏一部连着一部,各方势力都在争权夺利,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许攸这种逃亡在外的小人物?许攸也借此机会摘掉自己“朝廷钦犯”的名头,投到袁绍麾下为谋士,要不然这顶帽子要压得他永世无法翻身。

其实在袁绍的麾下,许攸还是比较得重用的,地位与沮授,田丰,逢纪等人相仿,也是最高决策层中的一员。关于乌巢存粮的地点和守备情况,许攸都了如指掌,这可是袁绍集团的最高军事机密,这说明他确实参与了集团内的最高核心事务。然而,许攸领着袁绍薪俸的同时,又纵容家人在袁绍的领地上犯法,为自己贪污钱财中饱私囊。在家人的违法行为被铁面无私的审配发现并逮捕后,许攸心中不忿,觉得同僚很不给他面子。再加上所献的计策并未被袁绍所采纳,令许攸感到自己已经在主公面前失宠。于是,他又带着在袁绍军中所知的情报匆匆投靠曹操,希望能在曹操麾下换取自己的地位……

说白了,许攸所一直在做的都是投机,而且这一次他确实投对了人。许攸的到来使得曹操倒履相迎,他带来的情报令曹操在原本并不占优的官渡对峙中逆转取胜。随着乌巢的粮草被烧,原本军力和后勤占优的袁绍大军也迅速崩溃,仓皇中逃回冀州。这时候的许攸应该怎么办呢?最聪明的做法是,好好在曹操帐下打工,为其出谋划策,并利用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影响力,为曹操收服北方四州做好应有的工作。同时,许攸还必须要保持谦和的为人和圆滑的行事手段,毕竟在河北人士看来,他的脑门上刻着“叛徒”二字。虽然当着面不敢指责他干卖主求荣的事情,但私底下肯定会在背后戳着他的脊梁骨痛骂。

然而,许攸却自峙功劳高,觉得曹操能打败袁绍拿下冀州,都是靠他许攸一人。他眼中完全没有“低调”二字的概念,反而还越来越轻慢和骄狂,就连对主子曹操,许攸也是毫不避讳自己的态度,经常在公共场合称大呼其小名……曹操虽对此颇有芥蒂,不过也没有到下手除掉的地步,觉得许攸也不过就是一介爱口出狂言的儒生,念他之前有功便不跟他计较了。不过,许攸继续纵容家人贪赃枉法,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的家族索取利益,在家族势力范围内有包揽地方大权,甚至有了拥兵自重的趋势,这点就很难为曹操所容忍了。是的,老曹已经对许攸动了杀心,但又怕背上“害贤”和“杀功臣”的罪名,所以这事对他来说很难办。曹操一直在等待机会和理由,终于等到有人告发许攸,等于是给了老曹一个台阶下,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对许攸痛下杀手。

靠着投机起家的许攸,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投机举动上。其实投机二字并非是贬义词,三国时代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多多少少玩过投机这套把戏。关键在于,投机也需要对于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不然就迟早玩完,而许攸恰恰是不明白这一点的。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许攸的利用价值是无限大,而官渡之战过后,他的价值就明显降低了。这个时候许攸明显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自己和曹操曾经的旧识关系,高估了自己在曹操麾下的作用,高估了自己之前的丰功伟业……对于政治家来说,你以前立下多少功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你能为他创造多少价值。一旦你带来的危险大于你所能创造的价值,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你。只可惜,死到临头的许攸还是没有想通这一层厉害关系,他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曹操那么欢迎他,甚至在历史上留下了“倒履相迎”的佳话,最后结果却是这样……

官渡之战以前,荀彧就曾评论过袁绍麾下的众谋士,其中给过许攸一句“贪而不知”的评价,大概意思是指许攸贪图利益,虽然有一定才能,做事却不够明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四个字的形容十分贴切,许攸真的是贪功,贪名,贪财样样占全,空有一些才能在身,做事却完全不知道分寸。所以说白了,许攸热衷于投机,却并非是个成功的投机者,甚至连投机小人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一“投机小丑”。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身首异处的结局是必然的,问题仅在于迟早而已……

PS:《三国演义》上说,许攸是因为和曹操的首席护卫许褚起了冲突,被后者一怒之下杀死。当然这只是小说的剧情,在《三国志》中只提到有人告发许攸的行为,却并未指明是谁。不过,书中许褚说的那句:“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却是很好地代表了老曹军中上下(包括曹操本人)对于许攸这号“恃功狂放者”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所以,演义中的曹操在得知许攸被杀一事以后,也没有处罚许褚,只是在口头上“深责”之,完全是心照不宣的态度。之后,曹操还要以公候之礼厚葬许攸,并在许攸的葬礼上痛哭流涕,絮叨以往旧情,表示不忘之前官渡之战中所立下的功劳等……当然,曹操的目的不过是借此机会,在天下人面前再炒作一次,表达自己的痛失贤才的遗憾,以笼络人心。说白了,这也就是一场带有政治性质的表演……


萨沙


许攸与曹操袁绍都是好友,曾同朝为官,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虽然三国志认为他与崔琰和孔融同一类而引致曹操杀害,私以为不尽然,许攸与他们完全不同,“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相同者仅是死于同一人之手而已,曹操厚待善待降将,但大多指老曹自己欣赏而对方来降的,如徐晃张辽,而对于主动来降的则不大感冒,如朱灵张绣,许攸也是此类,这种人一般正常对待,别惹他也会安全。


许攸来得不是时候,二大好友决战,许攸先为袁绍献计袭许都抄曹操后路,袁绍不听,表示要正面与曹操扛,打败他活捉他,计不见用,许攸心中不爽,个人又贪而无智(荀彧语),家人在后方敛财巧取豪夺,被审配查缉归案,心知大势已去,一怒之下降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是不得不来降,不走没有好结局,并非那种审时度势或心慕主公英明等其它原因。曹操与许攸的对话,一直被后人作为奸雄的证据之一,明明粮尽了还骗对方说有一年、三月、一月的存粮,这席话,也可认为是对许攸打心眼里的不信任。


曹操听了许攸之谋,亲率主力偷袭乌巢烧袁绍粮草,阵前斩了袁绍的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人,手下将领割掉主将淳于琼的鼻子,把他押来见曹操,时许攸也在座,曹操问淳于琼,知道你为什么失败吗?淳于琼回说,成败在天,何必多言。曹操有点欣赏他,打算释放收为己用,这时许攸的小人性格便体现出来了,不顾与淳于琼同僚一场,劝曹操杀了他,不杀必生后祸,理由是他被割掉鼻子,就算投降,每天照镜子时看到自己这副尊容,会怨恨难当记得是谁下的手,“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曹操于是下令杀了淳于琼。这样一来逆了曹操的意,又被看出这人连旧人还不能相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上面那些都是积薪,火苗是攻下邺城之后,自以为与曹操是好友的许攸,也曾献计破袁绍根据地邺城,等到进城,自恃功高忘乎所以,在庆功宴上,小人嘴脸藏不住露于形骸,叫曹操的小名说,阿瞒,如果没有我,你没有办法进这个城,对吧?曹操满脸堆笑的说对对对。还不时与曹操狎笑,而不注意场合气氛。一次走出曹操府,在路上向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就来不了这里。有人把这些话向曹操汇报,曹操得知他在外面也胡言乱语,再也忍不住了,下令把他捉拿处死。抢领导的功劳,能活才怪。


南方鹏


诚邀,如题。曹操为什么要杀许攸?理由很简单。

首先,许攸是叛主之臣且已经无用。

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对于曹操而言,许攸的价值很简单,那就是背叛袁绍助曹操夺取冀州,当冀州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时,许攸其实已经没了作用。而且曹操虽然是奸雄,但其也最爱惜忠臣义士。君不见曹操对于义字当先的关羽,宁死不降的张辽都是敬佩有加,所以曹操自己也不喜欢这些叛主之人,只是时局发展使得曹操不得不用这些人罢了。从这方面来讲,许攸的死在他投降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其次,许攸太过张狂。

本来曹操就不喜许攸,如果他能够夹着尾巴做人,没准曹操就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许攸这货太能折腾,不但公然在曹操部下面前称呼其小名,还公然违背曹操禁酒之令,简直可以说是“作死”,所以怪不得谁。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曹操战胜袁绍之后,许攸恃功自傲出言不逊,被许褚所杀。许褚何人也,曹操禁卫军统帅,老成持重不拘言笑,对主人曹操比谁都了解,许攸口出狂言,许褚察言观色必定知道曹操对许攸杀心已起,所以扮演了这个“红脸”。

那么以爱才著称的曹操为什么要杀许攸呢?个人认为并不仅仅是他口出狂言对自己不敬,更重要的原因是担心许攸仗着自己的功劳从此嚣张跋扈难以管束,也担心他一个老鼠祸一锅汤,影响谋士们的团结协作。我们读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帐下的谋士们不仅才智过人,相互之间也是非常谦和融洽,突然加进这么个货色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天天瞧不起这个看不惯那个,曹老板的中军大帐因此天天鸡犬不宁,还怎么打仗?况且袁本初的失败不也有谋士之间相互倾轧的原因,这一点曹老板肯定是明白的。


十九阁


许攸,东汉末年的知名谋士,字子远,河南南阳人,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其在年轻的时候与袁绍、曹操交好。兄弟三件事,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那啥啥,都是经历过的,说一句发小,铁哥们也不为过的。

当初曹操和袁绍都是官宦之子,妥妥的官X代,任性好侠讲哥们义气,放荡不羁,不修品行的,对学业那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是酷爱兵书与武艺,这些都为其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兵强马壮的,许攸也是一看碟下菜的人物,就投奔袁绍做了他的谋士。但是袁绍身边的谋士不止许攸一个,田丰,荀谌那也是不弱的主,所以许攸出了几次注意袁绍也没咋当回事儿,一股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渐渐的充斥在许攸的心中。终于在官渡之战的时期,许攸的家人因为犯法被收监,许攸恼羞成怒之下背叛袁绍投奔了曹操。



曹操听说发小许攸来投奔,光着脚丫子就跑出来亲自迎接,这超VIP的待遇让许攸瞬间就高潮了,舍我其谁?刚一投奔就迫不及待的献上一计,偷袭袁绍的重要后勤基地乌巢,袁绍后勤补给线断裂,没坚持几天全盘崩溃,带着仅存的几百骑逃回河北,曹操大获全胜。


许攸立了一些功劳,就膨胀了,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曹操团队搞团建开趴体的时候,许攸那是自恃功高,眼中无人,常常当着小伙伴们的面叫着曹操的小名,得意洋洋的表功,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初的曹阿瞒了而是一方霸主曹丞相了。难道人家不要脸吗,更可气的还在大街小巷的传播小道消息,后来被人举报后,丢入打牢,终被杀。


册小吏


不是曹操要杀,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当官渡之战结束之后,许攸逢人就说,包括曹操在内,没有我,你们是赢不了的,等等的话。不知道低调一些谦逊一些!曹操其他的谋士像荀彧,郭嘉,程煜,贾诩,荀攸等等哪一个比他差,有他这么招摇的吗?

曹操还有那么多武将,都不是善茬,作为一个策士天天这么嚣张,谁愿意听啊!张良那么牛逼,居功过吗,口无遮拦过吗,所以得了善终!祸从口出的道理许攸是一点都不懂啊!

而且还在曹操面前当着很多人的面动不动就阿瞒长阿瞒短的,阿瞒是你叫的吗别人都叫明公或丞相。你张口闭口阿瞒,不被曹操记恨就怪了,谁都会嫉恨!

所以,许攸就是自己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