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事历史上关中地区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为何日军从未动手?

奇葩史说


百年时间,便可以让人从新生的婴儿,变为冢中枯骨。而千年的时间,亦可以让曾经的风水宝地,帝王之乡变为贫瘠的土壤,关中便是如此。

兴,砍关中木,亡,烧成关中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

是的,人多了的地方就寸草不生了。谁能想象几千年前,关中平原不仅是沃野千里,而且还是树林茂盛,珍稀动物也不少。但再多的树木也经不起人类盖了烧,烧了盖的玩法,环境也自有其承载能力的极限。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火烧秦王宫,大秦帝国的宫殿随之化为焦土。

公元23年,赤眉军攻陷长安,乱民大肆烧杀劫掠,而后一把火毁尸灭迹。

公元189年,董卓火烧洛阳,临近长安的洛阳也不曾幸免,董卓兵败把怒火留给了洛阳城。

这几次大火虽然破坏性都很大,好在时间上隔的还算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环境的破坏仍然在其承载能力范围,但接下来到唐朝就大大的超出范围了。

公元750年,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烧杀淫掠自不必提。

公元763年,野蛮的吐蕃兵趁乱攻陷长安,大肆烧杀15天,走之前将带不走的一把火烧了。

公元783年,泾原兵士哗变攻入长安,哗变士兵和土匪一般,穿着军服,却行强盗之事。

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熊熊燃烧的大火迎接着“胜利的喜悦”。值得一提的是黄巢早年曾在长安赶考,但不行落地,于是就有了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中似乎隐含的日后黄巢的野心报复,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甲背后却是无尽的火光与留下的焦炭。

公元885年,李克用火烧长安。

公元893年,李茂贞火烧长安,可笑的是身为叛逆的李茂贞,竟因此还被封了岐王,可见唐天子已经成了真正的傀儡。

公元904年,朱温拆迁长安城,这下比火烧破坏性更大。想要复建的可能几乎为零。

多灾多难的关中地区,几乎成了焦炭的长安洛阳。曾近枝繁叶茂的森林,早就被砍没了。失去了地表植物的保护,黄土高地逐渐裸露出来,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都接踵而来。可谓是:沃野变戈壁,森林成荒坡。

其实自隋唐结束以后,关陇贵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富庶的江南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也带给了北京数代王朝,延续至今的帝都命运。而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平原,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在偶尔的盛唐诗中联想起古代的旧日的繁华。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日军的进攻目标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的第一目标就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而后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都产生了很大损伤,国军不得不战略转移,首都也由南京临时迁往重庆。所以在整个抗日战这个期间,关中地区的重要性都要远远低于富庶的江南和临时陪都所在地重庆。

同时从另外一角度来看,从鸦片战争英国舰炮敲响国门之后,战争已经就进入的海洋时代,强大的国家必有强大的海军。而关中之地,远离海岸线,位于内陆地区。在抗战期间经济价值不高,政治意义也不大。所以日本侵略者的主力精锐部队根本没时间顾得上。


瓦尔登的船夫


日本鬼子没有攻入陕西是因为陕西孙蔚如在中条山血战四年,从1938年坚持到1941年,三万秦军抗击十万鬼子兵,小鬼子不能前进一步,根本就到不了潼关城下,而潼关是陕西东大门,是进入大秦的必经之路。小鬼子的作战计划是打通陇海线,一直打到兰州,将兰州武汉广州连城一条线,然后从陕西走司马错灭蜀,或者钟会灭蜀的路线夺取四川,接下来攻取西南半壁,可是美梦被秦军粉碎,1941年蒋该死把中条山秦军撤下来,把中央军换上去,几下就被小鬼子打的人仰马翻,可是此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小鬼子也无力进攻潼关,陕西得以保全。从喜峰口到昆仑关,从台儿庄到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秦军从未缺席。台儿庄大战秦军总指挥关麟征后来因为战功当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小鬼子尊称关麟征为关铁拳,台儿庄两个视死如归的敢死队长仵德厚,王范堂都是陕西人,台儿庄大捷秦军功不可没。陕西杜聿明的昆仑关大捷;陕西胡链的石牌保卫战大捷,保卫了四川东大门,使四川免于沦陷;张灵甫在陕西汉中练兵,然后率领一帮陕西热血青年到湖南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这些恶战我们一次都没有缺席,湖南人直到现在逢年过节还到汉中来慰问幸存抗战老兵了。现在有些人有一种十分无耻的逻辑,认为自己沦陷了就是光荣,而没有沦陷的地方就是旁观者,不光荣,如果沦陷区靠自己的力量能打跑小鬼子,又为什么不拒敌于国门之外?非要把小鬼子放进来祸害自己。你沦陷了就说明你功劳大,照这逻辑,假如当年全中国都沦陷了,岂不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功劳更大更光荣。有些沦陷区无耻之徒在遇难同胞尸骨未寒之时便迫不及待勾结日本鬼子建立汉奸伪政权,自己心安理得给日本鬼子当良民,然后出了几百万伪军和日本鬼子狼狈为奸进攻抗日根据地,现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寡廉鲜耻至极!


大漢挚爱咏春


没动手?楼主天真了。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北平,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蒋介石所统率的国民党军队,大部纪律松弛,一盘散沙,短短几个月里,几十万大军屡屡被日军挫败,一退再退。不久,太原沦陷,日军进逼黄河。到1938年,日军已经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东大部分省市。把战线烧到了陕西外围。

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黄河风陵渡。如果日军占据作为晋、秦、豫三省重要渡口的风陵渡,就意味着:倘举兵渡河,不消半个时辰,屏护大西北的天险潼关便赤裸裸地亮出门户,而横贯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也将被拦腰截断…

也就是说,七七事变以后,不到一年时间日军就已经到了黄河岸边,但之后七年时间,日军始终没有进入陕西。从而使陕西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免遭日本人铁蹄的蹂躏。

我们在前面曾经有文章分析了潼关以及黄河天险对于陕西军事防御的重要性。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陕西军人。

事实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道理古人都知道。

虽然拥有潼关、黄河天险,也不足以保证陕西的安全。真正将日本人挡在陕西外围的,正是陕西军人。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已经被湮没了。

因为这支军队不是国民党嫡系,由于之前杨虎城的陕西军队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一直对这支军队怀恨在心。所以虽然取得一系列战果,却很少受到当时政府的嘉奖,也极少登上当年的报端。

日本人占领山西以后,蒋介石嫡系西安行营一片惊慌。许多人认为关中无法守卫,应当放弃。在此危难之际,孙蔚如将军拍案而起。他一方面数电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军政当局,历述黄河可守、关中可保、日军定被遏止的理由,一方面利用报纸、电台和各种集会宣传鼓动坚决抗日、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8年7月,蒋介石命令十七路军改编为31军团,任孙蔚如为军团长,全部离陕东渡,开赴晋西南抗日第一线,以坚守中条山,保卫黄河安全为任务。蒋介石严令孙蔚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退过黄河,拼命死守。不久,又将31军团改为第四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

这支军队的领导,主要是孙蔚如和赵寿山。

孙蔚如(1896-1979)是陕西灞桥人,曾任国民党六届中央执行委员,陕西省主席,他本是杨虎城的两大心腹将领之一。西安事变后,冯钦哉随蒋,杨虎城出国,他就成为陕军的主帅。是抗战时的第四集团军司令,以坚守中条山出名,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子”,最后官至第六战区上将司令长官。

孙蔚如

赵寿山是陕西户县人,现在叫鄠邑区。本来也是杨虎城的心腹将领,在中条山保卫战中,任38军军长。1940年冬,蒋介石下令调三十八军开赴河南,不久中条山失陷。赵寿山深感国共合作无望,遂于1942年10月经彭德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陕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前委委员。1949年9月,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建国后,曾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和陕西省省长等职。

赵寿山

1938-1940年,孙蔚如、赵寿山率领的这支陕西军队坚守中条山三年多。

在历时三年的中条山保卫战中,共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可以说,是2万多名关中子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保卫家乡的钢铁防线。这支军队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1939年“六六战役”,日本人准备得很充分,火力很强,中国军队被分割包围,其中被围困在陌南镇跳黄河的,大多数都是从西安来的‘学生兵’,他们还没上过前线,甚至还没学会打枪,很多人连武器都没有。他们第一次上战场,就被日军分割包围,赤手空拳,走投无路,不愿被俘,于是跳了黄河……

少部分游到黄河对岸的,被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队按照逃兵在中途击毙。

现在已经无法统计当年跳黄河的人数了。现在根据民间一些积极人士的研究,认为当年跳黄河的有800人,甚至更多。

陕西军人,宁死不降。是老秦人开始的传统。

800军人跳黄河,如果宣传出来的话,不啻于“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这样耳熟能详的先烈事迹,甚至应该更震撼一些。

可惜的是,到1940年,蒋介石认为陕西军队和共产党联系密切,决心把孙蔚如的军队调到黄河以南。

1940年10月,孙蔚如接到蒋介石的调防命令,率部离开了浴血苦战将近三年的中条山,到中原战场参战。晋南百姓含泪送行……

陕西军调走后,蒋介石把中条山的防务交给了大量没有山地作战经验的部队,半年后(1941年4月),17万大军防守的中条山却在20天内全线失守。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可以说是抗战以来打的最窝囊的战役之一。国民党正面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溃败,军队牺牲被俘八万人,蒋介石称之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所以后来很少有人提。

其实这件事情,完全就是蒋介石的指挥责任。如果是陕西军队驻守,那会那么容易全线失守?

所以说,蒋介石的败退,跟他自己用人不当,指挥不力有很大的关系。

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后,却仍然没有西渡黄河,进入陕西,进而进攻重庆。因为此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这是1941年5月,日军的战略计划已经从西进改为南下。日军缺少石油和橡胶,如果不能尽快占领南亚和东南亚,庞大的战争机器将无法运转。

又过了半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了“二战”;此后,日军陷入了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泥沼中,再也无力西进了。

当初,如果没有以陕西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在中条山的顽强坚守,如果日军进攻中条山的阴谋早早得逞,那么,日军西进成功,抗战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都要重新改写了。

所以我们今天欢呼抗战胜利。请铭记这支守卫了国土,却没有得到相应待遇的国民党军队!

我是成英文(微信:chengyingwen1982),一个旅游博士,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旅游、户外、骑行、摄影爱好者,骑车去过中国20多省,走遍陕西所有区县,探索过很多冷僻的帝王陵、大遗址、寺院。

很高兴通过今日头条平台和大家交流。欢迎关注、交流、批评指正!


成博士陕西旅游


关中地区在中国的军事历史上的确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东地区被人号称为“八百里秦川”,位于渭河一带的盘地,陕西一带三大盘地之一。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起源地,中华文明的摇篮。(图片来自网络)

关中地区先后经历了:西周,秦国,秦王朝,西汉,西晋,大夏,隋,唐等15个王朝,经历了1500多年,多个朝代都在此建立过政治中心的“京师之都”。关中地区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天然屏障。古代的帝王皆为得到关中之地而不断攻守战。不管是远至秦朝还是汉朝张良强烈建议刘邦争取汉中从而实现了最终的一统九州河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以及法正也是强烈建议刘备争取关中(汉中)之地。历史的不断推进使得关中地区特殊的进可攻退可守天然屏障得到非常好的阐释。(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日本对关中地区也是有过动念的,特别是在抗日持久战时期,日本一直想攻下四川乃至重庆,但是必须取得关中地区。但是,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不是一句话就能撂倒的巨人。经过前人对关中地区重要性的传统思想及不断升华的意识。并且当时还有常驻的军队胡宗南部,还有百万的八路军!日本兵力主要在关东及河南一地,当时日本还是实行了三光政策,使得他所侵略的地区早已是动荡不安,已无兵力对关中地区进行他的进一步侵华策略。关东地区及华北华南地区的抗日勇士也给予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很多麻烦,也为侵略关中地区减轻无数压力。

以上是个人观点,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吧。或者你想说点什么就留个言呗。最后说两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慕容小懿


从关中地理位置上讲

首先我们来看看关中地区的位置(图中红色区域)

关中地区又称关中平原,它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之间,东西长350多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东边有著名的函谷关,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著名的雄关要塞。且不说在邻近的地方要想进入关中都极其困难,更别说远在海外的日本想打进关中,关中地区主要位于陕西,在中国已属西部内陆地区,日本要打到关中是非常困难的。

从日本入侵策略上讲

当时日本对华的入侵策略是自东北向东南沿海深入,再逐渐向西进军,再配合东南亚日军北上,企图吞并中国,按照这个策略,关中地区根本不再其前期考虑的范围之类,毕竟日本是海外岛国,关中地区相隔遥远,战略意义根本不大,难道还能再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深入内陆去取一个对于当时日军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关中?这不是自取灭亡嘛!

从当时的时局上讲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日军根本都打不到关中地区,二战日军不止是对中国进行侵略,同时对美国,菲律宾,朝鲜,蒙古等多个国家都发起了进攻,主战场自然是中国,但其同时对多国进攻也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窘之地,而且在中国遭到了伟大的中华人民激烈的抵抗,其正面战场主要再中原,华北,华南地区,对于远在西部的关中地区可以说是望成莫及。陷入长期多线作战的情况下,其国力也难以支撑其继续侵略扩张,加之更多的反法西斯武装的投入战斗,日本终以失败告终。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这是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责任,望大家都有一颗维护和平的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灵魂的感触



关中地区在地理上和山西中间隔着黄河,黄河以南则是隔着中条山。所以,传统上,从华北地区进攻关中地区,从北到南,一般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也是最北边的一条路线是,从长城以北沿着长城线向西,攻占河套地区,然后越过黄河,从榆林,延安地区向南进攻。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有过一个灭秦的计划,就是希望走这条路。

第二条路也是中路,是越过太行山,占领山西以后,以山西为根据地,从河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长治一带,渡过黄河,定关中地区的北部地带。在北齐和北周对峙的时期,双方就在河东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拉锯,北周消灭北齐也是走这条路,先占领河东地区,再北上占领太原。走这条路线就意味着要突破对方的黄河防线,困难是比较大的。

第三天路也是最南边的一条路,就是从洛阳经潼关,占领渭南地区,直接进入渭河平原。同样是在北齐和北周拉锯的时期,北齐进攻北周,主要就是走这条路线。传统上占领华北之后,进占关中地区,也主要是走这条路线。这条路是相对来说最为平坦的一条路,有利于大军行动。但这也同样意味着要在中条山一带遭遇对方的伏击和阻击。


此外还有一条路线,也就是在占领南阳之后,沿着汉水,越过武关,向关中进攻。楚汉之争之前,刘邦之所以能够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就是因为他走的是这条路。而当时的情景正在华北地区和项羽进行战略决战,无暇顾及。

日军在占领华北和山西之后,曾经从几个方向对关中地区展开进攻。

在北边的晋西北地区,日军并未出,出动主力兵团发动攻击,只是用小股部队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在遭到八路军的留守部队隔河炮击之后,日军就放弃了,没有再做进一步的进攻。时任八路军后方留守集团司令员的萧劲光的回忆录里,曾经对此有过比较详细的记载。

日军进攻关中地区的主要进攻路线,是在河南集结,连着郑州洛阳潼关这一线展开进攻。但国军在中条山地区聚集了大量兵力,包括晋绥军和中央军,由卫立煌负责担任统一指挥,进行了顽强的阻击。当时负责担任前线指挥的卫立煌将军甚至一度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差点就不能够突围出来。后来网上流传的所谓800冷娃跳黄河的传说,也就来源于此。

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按照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的统一命令,在日军的侧后方进行游击和侧击,对日军的攻势进行了牵制性的进攻。


后来,国军高级将领李宗仁在回忆录里,曾经分析了日军当时面临的军事形势。他认为日军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缺乏战略分析能力。他认为,日军不应该从河南向关中进攻,在中条山地区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因为这一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展开,也不利于日军的炮火优势发挥。

所以李宗仁认为,日军当时如果能有足够的战略分析,有决心消灭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占领关中地区,那么日军当时首选的进攻方向应该是从北方进攻,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一条路线。

也就是说,日军应当在晋察冀一带集结,从长城以北延长线向西进发,在河套地区渡过黄河南下,你居高临下之势进攻关中,这当时留守陕北地区的八路军和关中地区的胡宗南部队很难组织有效抵抗。

从日军方面的主观原因来说,日本海军和陆军仍然存在战略进攻方向上的严重分歧。日本海军希望尽快开辟太平洋战场,迫使美军从西太平洋退出,而陆军则认为应当通过大规模的会战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迫使中国投降。因此日军在进攻关中时,战略决心不够充分。

这就是刘伯承所说的,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日军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萧武


日军也知道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一但打进关中,就可以由关中平四川,就等于抄了中国军队的后路,一战而平定中国,这是日本人梦昧以求的事情,他怎么能不想打?只是没打进去罢了,当时蒋介石防的就是小日本的这一手,山西,阎锡山经营多年,晋绥军的主力全部都在山西,蒋介石仍不放心,不但调大批中央军入山西助守,还将八路军仅有的三个师全部摆在了晋绥地区守卫着黄河,日军在山西疯狂的进攻,虽然攻陷了太原,却也打的损兵折将,还那有能力突破贺龙晋绥根据地的北部黄河防线?黄河对岸就是延安,是贺龙誓死保卫的地方,所以日军突破我晋绥根据地渡过黄河直捣关中,他没这个胆,走中路攻取中条山,不但有潼关天险,还有一支孙蔚如的陕西铁军,多少次战斗,赵寿山打的连身边的警卫都上了前线,仍然不要上峰的增援,国民党嫡系刘堪,就是在中条山激战中亲自上火线操机枪扫射日军,被日军子弹打瞎了一只眼,所以在中条山前期的争夺战当中,日军属于完败,他突破中条山打进关中的梦想只能破灭,南路是中国军队和日军的主战场,打的难分难解,日军顺长江逆流而上攻取宜宾进入四川,也在石牌血战中化做泡影,所以不是日军没对关中下手,而是没打进去。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关中自古是兵家必争,但到了明清近代,关中也就是个西北重镇,军事地位远不如古代

再来回答问题,鬼子不是没对关中动手,只是未遂。很多答友都在说军民奋力抵抗的贡献,却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

简而言之,鬼子未攻下关中,大的原因有三

一,秦晋军民奋力抵抗,很多答友说过了,不再赘述

二,日军战线太长,作战区域太广。1944年,鬼子才攻陷洛阳。44年是什么态势大家都清楚,作为崤涵通道东端的洛阳44年才陷落,鬼子还有多大能量往关中进发?

三,最重要一点,关中根本不是鬼子战略重点。日本人对中国的目标是征服,不是吞并,德国对法国叫征服,德国对奥地利叫吞并。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对中国的征服源于利益资源。所以日军的作战重点均在中东部地区,比如豫湘桂战役就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关中虽可越秦岭威胁重庆,可代价是超长的战线和极少的资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日军对关中的几次进攻,规模都不大,远非会战级别。这种试探性进攻,即拿下更好,拿不下也不重要,因为不是战略主攻方向。

综上,我们当然要肯定军民抗战的贡献,但要客观的看待日军战略方向不在关中的事实


拿史实讲证据


换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看出老毛的战略眼光何其独到,不远万里长征也要取关中以平天下,只要托住老蒋不投降继续抗日,把抗日战争拖入持久战,日本就只能依赖海军优势从东南沿海进攻,被迫放弃从北向南一统天下征服中国的唯一路径,而美国迟早会向日宣战,日本海军优势将会荡然无存,在中国将陷入背腹受敌的困境,陆地上占领区始终受制于中国军队的战略反扑,国军为守住西南包括缅甸一线必须和日军死拚消耗,海上被美国佬牵制逐渐难以为继,待三虎相争之后东北和中原出现力量真空时迅速出关占据先手,这样中国北方尽收囊中,同时派出刘邓挺进大别山做渡江牵制,等待时机渡江南下…


Eric麥


那是因为关中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日本入侵我国采用的是南北对进的战略,南边从上海、南京、武汉沿长江一路北上;北边从东北、山东、山西一路南下。走的是贯通南北,然后再向西进攻的战法。

关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位置,当时交通闭塞不利于快速用兵,经济欠发达不便于军事给养,对当时的曰本来说,战略位置不是很重要。

抗战未期曰本军队南上已打到湖北襄阳一带,兵临陕西潼关,只因受太平洋与美国战场的牵制及中国其它战分兵的原因,日军已如强弩之末、江河日下,进攻乏力了,无瑕顾此,至到日本投降。

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