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与南京的关系如何呢?

马鞍山身边事


马鞍山,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东部、苏皖交汇地区,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作为双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马鞍山可谓占据着地利优势。但是,就目前合肥和南京的吸引力来说,马鞍山对南京感觉要更加亲近一些。

南京作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交通枢纽,这个大腿马鞍山肯定要抱!过去马鞍山和南京都是江南省的,文化相近,生活相似。马鞍山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离南京太近!但是,如一些马鞍山人所希望的,变成南京的一个区或者下辖市,这又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伤筋动骨牵涉太多利益方,对南京来说是没必要的。

更何况,南京市内还有诸如江北新区等大块的地方等待着开发。所以,对于很多南京人来说,马鞍山却没有马鞍山人想象中的那么亲切。虽然在南京的马鞍山人很多,但很多南京人觉得这是马鞍山人是梯子挑头一头热。

但从趋势来看,南京城市不断外扩,距离30公里的马鞍山(甚至比南京市的几个区更方便前往南京市区),与南京无缝对接是迟早的事。而且,宁马一体化很有可能会早于合马一体化。在不久的将来,马鞍山将承担起连接起南京和合肥两大核心城市的重任。所以,更加现实点的努力方向,是早日实现宁马一体化,明确马鞍山在南京都市圈中的积极位置。

就南京都市圈的定位来说,是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构建国际性的沿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历史文化、山水城林为特色的城市带。那么,马鞍山怎么在这个定位里面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都市圈里承担好什么样的角色?

今后马鞍山对于南京,就好象昆山对于上海,而马鞍山就是要做南京的“昆山”。宁马一体化,就是要在交通、人才、体制、信息、产业链等各方面全方位对接。之所以一些南京人对马鞍山人无感,那是因为主流是马鞍山人流向南京,而不是南京人流向马鞍山,两地之间互动还是单向性的。而破除这种单向流动,就是要加速推进宁马一体化,特别是争取地铁连接到南京。地铁通了,世界就变了。即使有方便的高速、快速路,也有城乡的分界,省内省外的感觉。但地铁一通,那就是一家人了。

但比起有多少新南京人可以转移到马鞍山,马鞍山更要思考的是产业怎么去对接,哪些产业放到马鞍山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毕竟,即使再多的人转移到马鞍山,马鞍山很有可能就变成一个睡城,还要提供大量的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杭州市余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值得马鞍山借鉴,他们成功实现了从睡城向杭州创业高地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


单问者


安徽和江苏以前都是一个省,而南京是两江总督府,文化上、民俗上其实南京是融入了徽派和苏派的混合体。同时,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南京与马鞍山显得更为亲近。马鞍山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在经济领域南京与马鞍山也存在许多合作,马鞍山的多数求职者都会选择去南京就业,为南京带去大量劳动力及人才资源。此外,随着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马鞍山与南京“实际距离”更为拉近——近年长江大桥的建成、马鞍山东站的建设以及即将建设的地铁8号线等。但由于两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差甚大,南京对马鞍山并无太多的情感,而马鞍山或许未来发展会更加想南京靠近,努力拉近与南京的差距。


马鞍山生活


马徽子应该与南京唇齿相依的,马徽子应该与南京亲如兄弟,但是马徽子上层与南京上层交往的不是很密切,不如滁徽子上层与南京上层交往的密切,那么在民间的百姓中呢?马徽子民间老百姓是认同南京的,但是南京的老百姓反而不太认同马徽子,南京的老百姓有在滁徽子买房子,可是在马徽子买房子几乎为零,南京老百姓也不认同马徽子那里可以养老,按理说马徽子地里位置最好,俗有南京南大门之称,马徽子到南京是最方便的,不像滁徽子到南京还要过长江,马徽子不需要直接一步就到南京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宁马就是不亲热。也许南京排斥马徽子多一点。


四十八师三中队电气


马鞍山和南京,交通便利,人文相近,语言相近,经常开车去马鞍山,语言虽然有些许不同,单日常沟通没有什么问题,交通也是,宁马高速,宁安高铁直通马鞍山,就是开车走乡间小路,江宁去马鞍山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在马鞍山,除了皖E,就是苏A最多,南京和马鞍山的合作也很多,科教文卫都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