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

钟勇180607335


1、习惯养成不嫌早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很多家有小宝的人说“都是孩子太小了,没事儿,不用管,大了就好了”,但事实告诉我们绝非如此。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可见习惯从小培养的重要性。

怎样叫习惯从小培养呢?从宝贝们第一口辅食开始,请给他们机会练习如何自己吃饭;从宝贝们面前捡起第一个制片开始,请教会他们垃圾入篓不乱丢;从宝贝们第一次进入公共场合起,就告诉他们不大吵大闹,爱惜公共设备;从宝贝们第一次与人接触,就告诉他们要懂礼貌;从宝贝们第一次与人交流,就告诉他们要文明用语……

总之,宝贝们每个第一次,都是习惯养成开始。万事开头难,如果你还没有开始,那么现在也不晚哦!

2、自己事情自己干

你是否有这些烦恼?哪怕凌晨5点起床,送孩子上学的你仍然会迟到。为什么?因为要给宝贝做饭、叫宝贝起床、给宝贝穿衣、给宝贝喂饭、给宝贝装上学物品、给宝贝换鞋……终于准备出门了,发现最该先收拾的自己还是一头乱发。身后还有昨晚宝贝玩儿了一地的玩具,看了一桌的书都还留在那里……

那你是否有想过,原本这些都是应该宝贝自己完成的,因为这些本就是他/她自己的事情。研究表明,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小孩,成人之后做事条理性更强,更有责任心。

期待不久以后,闹钟响起,时针7点钟。你和孩子一起起床、刷牙、吃饭,着装靓丽的走出门去,而门背后是干净整洁的家……

3、自己事情自己定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选择焦虑症,哪怕是一日三餐都得琢磨半天,永远担心自己的选择不是最好的那一个。这样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强势的父母,从小替他主宰一切,美其名曰为他成长铺路,做最正确的选择。

其实,一个人懂得为自己做决定时,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一辆小汽车,也许你看中的是品牌和价格,而孩子更在意的确实那个小车里面有个司机呢。你看,这不就是观察力吗?一本绘本,也许你看中的是内容和质感,而孩子就只是特别喜欢里面小人物的造型。你看,这不就是审美吗?…….

那些总抱怨自己什么都得为孩子操心的父母,请问问自己,你给他们机会自己做决定了吗?

4、沟通交流无界限

阳光正好溜娃日,三五成群抱娃比。“你的孩子说话真早,你的孩子说话真好”……当你的孩子也在2岁左右学说话的年龄,你就会发现这句话的频率有多高。一般羡慕者第二句就会说“你家XXX就特别能说”看,结论都有了。

家庭交流环境不仅影响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Terrible 2,Horrible 3正是宝宝情绪管理和语言能力都不足的时候,由此可见二者的关联性。

其实只要家长在孩子们遇到情绪障碍或实际困难时,耐心引导孩子们大胆表达,说出情绪,就能帮助孩子们有效疏导情绪,还能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同样适用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哦!

5、家庭教育就是你

其实,再好的方法都抵不过终日陪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任何孩子的问题都折射出的是父母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拥有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其实最好的办法从你做起,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仨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聪明的父母应当让孩子多受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样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取胜。

二、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不光是说教,责骂,劝导。更多时候还必须以情动之,这样才能撼动孩子的心灵达到教育最佳效果。

三、培养孩子开阔的胸怀。在生活中,父母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精神。

四、温和地纠正孩子“出格”的行为。对于孩子的一些较“出格”行为,家长应多理解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


老海说教


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百试不爽的正确方法。

但是,针对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孩子,所有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共同的原则可以遵循:

1,家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在充满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心中也充满了爱。

2,在赞赏中成长孩子的自信。

今天看到一个正处于读写敏感期的小女孩,在等待看医生的过程中,不停地在墙壁上的介绍中找寻自己认识的字,妈妈以欣喜的态度陪伴和帮助,孩子的幸福溢于言表。我在纸上写出了不同的几个汉字,拿给她,告诉她观察期不同,小女孩把那种幸福也传染给了我。

3,时间。

父母一定要有时间真正地陪伴孩子的成长。

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父母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一手拿着手机自顾边看边乐或者不停地刷着屏幕,完全不理孩子。这算不得陪伴孩子。真正的陪伴是用心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比如那对等医生的母女。

4,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爱的方式却是有原则的。爱亦有道。

最近那个12岁男孩的妈妈看到孩子在家抽烟后,用皮带抽打孩子,这也是一种超原则,相反的那种无边界的溺爱也是一种无原则。这是两种极端,过和不及同样会带来恶果。

5,言行身教是效果最好的教育方法。

父母努力成长自己,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努力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职业,而是为人的学问。


快乐庭院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言行粗鲁没有礼貌的小孩,和行为得体彬彬有礼的孩子之间,中间差着一对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好父母。

最近看了一本有关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会能力的《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或许可以给迷茫中的父母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这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特别是10岁以前的孩子,无论你是即将为人父母,还是已经是宝爸宝妈了,或者只是帮助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本书都会帮助你解决一些在育儿中遇到的难题。

本书通过75条黄金法则,讲述了教育基本方法的三个关键点:接受、界限及一致性。教会父母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该法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并指导父母该如何做。

每一条法则都尽量简明扼要,让家长拿来就用且好用。小从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大到如何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覆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是一本难得的实践指导书籍。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博士本人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初为人母时,她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却找不到一本适合父母阅读的指导书籍,要么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钻研的大部头,要么就是草草教授方法却缺乏理论基础的鸡汤文。这使得艾丽卡萌发了要写一本真正满足父母需求的书。

艾丽卡博士创办了广受欢迎的父母教育研讨班,并为多家报纸杂志撰写专栏文章,这些都为她积累了大量资料及实践经验,最终呈现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这本书里。




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是: 为人父母教育子女时,我们应该有三个正确的心态即:一切教育从爱出发; 学习者的空杯心态;“脚手架”的辅助功能。

一、一切教育从爱出发

艾丽卡博士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既有乐趣又有挑战的工作。但现实中,我们却将它变成了父母和孩子的角斗场。

昨天,我去上瑜伽课时,在隔壁的跆拳道馆门口一对母子就上演了一场大戏。男孩哭了近二三十分钟,妈妈撕心裂肺地咆哮了同样长的时间。孩子要求妈妈先说“对不起”才肯进去上课,妈妈则死活不说。一个不依不饶的娃碰上一个视死如归的妈。听得让人惊心动魄,担心一个不留神孩子哭缺氧或妈妈被气中风。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父母为了树立为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于是,我们就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是你爸,你就得听我的。”

“我这样是为你好,你怎么能这么没良心呢?”

“你要不是我儿子,我早就不管你了。”

没有爱的参与,这样的教育更多的是权威和绝对的服从。

书中,艾丽卡博士认为所有的教育都要以爱为根本,从良好的亲子关系出发才会有的放矢。否则,再黄金的法则的也只是废铜烂铁一堆,毫无用武之地。


而所谓的爱就是要无条件的接受,无论好与坏,聪明与蠢笨,健康与疾病。

就好比作为运动员的姚明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女儿压根儿就不喜欢篮球运动。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能否坦然接受自己的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

好的养育是用爱滋养他,用爱陪伴他,然后慢慢地放手。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描写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二、学习者的空杯心态

伟大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说过,她无法理解人们看待事物重要性的方式:我们制定了法律,要求所有人必须拿到驾照才能开车,但我们没有考察父母的教育能力,就允许他们自行教育子女。

艾丽卡博士认为教育是门技能,和读书,写字一样,是需要学习和践行的。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一说,我们都是在现实中不停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然后让自己变成合格甚至优秀的父母。这也是为什么本书取名为《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而非《完美父母教养实践指南》。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当我们犯错时,不会在再执拗地追问自己“我怎么会犯这样的错呢?”,帮助我们从严苛的自我审判中解放出来,去真正地面对问题,思考“我该怎么做才是合理的?”,进而来解决问题。

2.有空杯的心态,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这点非常重要。

想必很多妈妈和我一样也遇到过下面这样的情景:和2岁多的孩子说马上要出门了,让她放下手中玩具准备出门。可是等你收拾完毕,发现孩子还坐在原地玩。于是再次催促孩子我们要出发了,结果仍是一样。这时,当妈的可能火冒三丈,感到自己不被尊重。


可是根据《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的法则29“孩子的大脑与成人不同”,你可能真的是冤枉宝贝了。因为,她对妈妈真的没有丝毫的不尊重,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她正经历“非注意性盲视”,对于她正在关注的事物之外的事物,她缺乏意识。所以表现就是她根本就没有注意听妈妈说了什么,自然也不会做出任何反应。

可是,如果当妈的不学习,怎么会知道“非注意性盲视”呢?没准一场大戏就会因此而上演。

作家黄淑文说:最圆满的亲子关系,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持空杯心态,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原因。

三、“脚手架”的辅助功能

维基百科中对“脚手架”的解释是:“一种临时性的结构,用于支撑施工人员工作。它也指一些建筑材料,可以辅助房屋建设,或用于保养和修缮房租。” “脚手架”也是教育孩子时可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允许父母在不越俎代庖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支持。

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很直接粗暴的“你应该做这个”,“不应该做那个”。

我听过一个说法,说父母对孩子说的话里,90%都是教孩子“不要做什么”。

最开始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夸张,后来我用一天时间留意和分析了一下自己跟孩子的对话,结果还真是这样,可能还不止90%。

正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过度干预,甚至是争夺控制权,使得我们的孩子丧失了尝试甚至试错的机会。

艾丽卡博士认为我们应该像“脚手架”一样,只是辅助,在孩子提出请求时给予指导,而非直接帮助。我们应该还给孩子主控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动,让他去尝试,即使是错了,也要让他去试,并接受结果,要让他知道一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多少妈妈会抱怨:每天早晨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叫娃起床,甚至帮孩子穿好衣服;帮着收拾好上学需要的物品;放学又要督促孩子写作业,晚上还要再三强调该上床睡觉了。总之,一天忙到晚,自己辛苦不说,孩子还抱怨妈妈管的太多。可当妈的总是担心孩子万一迟到,万一作业没完成,万一……


可妈妈们没有仔细想想:这无数个万一不仅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同时也成了阻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以前听人说过一句话:孩子就像风筝,而父母就是那放风筝的人,适时地放手,可以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思想上有所改变。

就像艾丽卡博士所说:“维持一段关系就像两个人在跳舞。如果一个人变换了他的舞步,另一个人也必须要跟着变换。”

要想改变孩子,那你首先要改变自己。 正如我们常听到的那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北夜极星


用心全心的陪伴

我家二娃才四岁多,放学在家时在,动不动就说,妈妈,我好孤单,然后我问他,你想干什么,他就会说看抖音,还经常听很多朋友说,我孩子很聪明呀,多小都会玩手机,看手机。如果长期下去,后果不敢想。所以我找到问题后,孩子放学,我就会静下心来陪陪孩子,看看书,讲个故事,下下围棋,等等,很多亲子活动,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都会加倍。真正的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在家庭教育很重要的。


多听孩子说,多肯定孩子,多引导孩子

大宝五年级了,每次放学回来,就不会停的和我分享他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原来我经常太忙不理他,也有时候都没听他说完,就批评他,长期一来,孩子就不爱和我说话了。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当我们有话想给别人说的时候,是我们足够信任对方,想对方安慰或者肯定我们。孩子也一样,我也是在看书的时候知道自己的问题,后来孩子放学会回来,我就主动问他,就算再忙,也放下手上的事,听他说完,有时候表扬他,有时候和他一起讨论,所以和大宝感情也一直很好。

多陪孩子看书,多参加户外活动

看书真是的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好习惯,多陪孩子看看书,让孩子爱上看书,多看有益的书,不管是孩子现在上学,还是以后工作,这都是百益无害的事。周末和假期多陪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孩子见识多的,问题自然会多,视野更开阔,想法也会多。也是别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流行书也要读,路也要走。

希望能帮到你,我是王书霞,育儿成长的路,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wsx161819


王书霞520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多,我认为以下四点很重要,愿与朋友们分享。

一、快乐教育。快乐是人性,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快乐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态度。父母要自己快乐,然后教会孩子快乐。顺境要快乐,因为它可以降低生活工作事业的成本;逆境要快乐,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成长,让我们懂得拥有的珍贵和不易。富有要快乐,因为你拥有了帮助别人的资本和实力;贫穷要快乐,因为简单和无用让你的心灵更富有。

二、民主氛围。民主产生和谐,和谐派生快乐,快乐转化为效率。父母是家庭民主的重要推手,要营造讨论的氛围,有事商量着办的习惯,从而打牢快乐的根基,收获和气生财的喜悦。

三、感恩文化。要感恩父母,感恩祖先,感恩盛世,感恩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父母每天都要叮咛孩子:今天你感恩了没有?因为感恩是一种素养,一种成功的基因。

四、家规家风。好的家规家风应包括以下内容:尊老爱幼;宽厚待人;知书达理;勤俭持家;管理有序。


魏选坤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这句出自《说文解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简洁最本质最值得传承的对于“教育”的释义。

在一个家庭里,不管是父母亲教还是爷奶代管,教育者自身言谈举止的榜样作用是孩子最直接学习对象,这是人之初们必须生存的环境和必须经过的学习模仿过程。在这个阶段,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树立相对正确的人生观念,不用唠不用叨,家长勤劳能干慈爱和善宽以待人,孩子内心也会根植厚道。

社会发展迅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学习如何生存如何竞争如何利益最大化如何让自己过的更好。不管怎样,家庭教育都要立足于使人身心健康,使人利己也利他,保护好自己,不危害社会,和周围的同类共生共长。只有如此,他的强大才能长久有益,他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啰嗦了一大堆,其实我想说的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是:输入正确的三观。


种豆得福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这个课题很大,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这里面需要家长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但总体来说,不外乎几个关键:

1.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我们不能指望自己天天捧着手机刷抖音,孩子却乖乖地认真学习。我们也不能指望孩子见人大方懂礼貌有素质,却时不时对着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

2.从小到大的养育,为人父母会遇到无数另自己困惑的难题,你不懂孩子为什么吃手,为什么趴地上,为什么大喊大叫,为什么不肯分享玩具,甚至为什么没事喜欢玩烂泥甚至大便,这些都是需要家长学习和积累的,毕竟我们离开童年已经很久。但没有关系,把握一个原则——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的道理,不要盲目批判和想着纠正。有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只是该年龄的普遍特征,过了就会消失。有些家长错误的价值观所致,忽略了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倾听,需要接纳,需要娱乐,需要犯错,我们常常以远高于成人的要求要求孩子。

3.即使孩子真的错了,也一定要从环境和家长自身思考原因,千万不要指望通过哄骗、打骂、威胁、立规矩、道德教训等居高临下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形式错了,内容在正确也没有用,形式决定内容。

4.目前网上各类育儿文章很多,其中有相当多水平低下误导群众的公号,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建议多看一些经典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如《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动机与人格》(马斯洛)等,辨别力会提高很多,基础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过于专业的著作看起来会比较枯燥,也可以适当关注一些优秀专业的公众号,如尹建莉父母学堂等,里面的文章通俗易懂,也可以成为你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的启蒙

当然,你也可以关注一下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穹庐之上,我正在陆续的整理出自己的体系。虽然比不上那些大咖,但也愿意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祝题主在学习家庭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竹笋烤肉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要说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人类普通需要的是什么?根据林文采博士的研究发现,人类普通具有以下5大天性:

安全感;价值感;独立自主;爱的能力和连接。如果这五个方面可以实现的人,必定是心理健康的人。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孩子在这5大天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要充分发展好这5个天性,我们就需要给到孩子以下5种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重视;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和榜样、模仿。如果父母可以给到孩子这5种心理营养,孩子的5大天性就会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就可以开出自己生命的5朵金花(5大天性)。那么一个有着足够安全感、可以感受到被重视、独立自主、懂得爱和感恩,可以充分的和人连接;这样的一个孩子,父母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那么如何给到孩子这5大心理营养,这是父母需要学习的功课。这也是我走进课堂,通过系统的学习,在工作中和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断使用,并发现孩子的改变后,觉得这是父母们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同时,心理营养也是可以自己学习后给自己做的;比如自我接纳。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有着偏差行为的孩子,比如:厌学,咬指甲等,都是孩子的某一个或者好几个心理营养有欠缺。比如一个经常吵架的夫妻,孩子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也很难体会到重视等等。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我是陈建,国家注册心理顾问,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领域:情感,亲子关系,厌学,职场困惑。咨询预约公众号:心灵鱼,咨询微信greenergo。咨询有价,幸福无价,期待与您的幸福相约!


情感心理专家陈建


喜马拉雅123狂欢节零点即将结束,Leah推荐我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收藏了一直没买,乘狂欢节对折果断出手,今天听了几课,超值。突然感觉教育的核心无他,就是言传身教四个字。记得有一堂课郑同学(郑渊洁要求听他课的孩子们称呼他为同学,他管孩子们叫老师,他说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太多东西)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像你一样的人,那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本色出演,但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比你优秀,那你就要做一个演技派演员,比如:你不喜欢看书,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你就应该每天装模作样地拿着一本书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主动问你要书看,这比你强迫孩子每天读多少书有效得多。你要求孩子自律,先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是一个自律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