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三晋”指的是什么?有何历史?

墨鱼285742051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因此又称韩赵魏三家为三晋。

晋文公重耳周游列国时有两个重要且很有名的属下,赵衰和魏犨,重耳回国即位后俩人都得到重用成为权臣,赵氏和魏氏都是从这时候开始兴起的,韩氏则是从韩厥时兴起。

经过一段时间,晋国有权势的大臣有六家,人称六卿,分别为范,中行,智,韩,赵,魏。范氏与中行氏结盟,后因得罪其他四家,被其他四家合力驱逐。剩余的四家以智氏为最强。后智氏讨伐赵氏,要求或者说胁迫魏氏和韩氏于他一起,两家迫于智氏的强大答应。在赵氏即将被灭的时候,赵氏派出使者以智氏强大,韩魏两家也会被吞并为由说服两家倒戈,最终灭掉智氏。智氏被吞并后三家实力继续扩大,并超过了晋国公室。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晋升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石鱼湖中鱼


晋国六卿(六家):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魏氏、韩氏,智氏帅赵魏韩三家先后灭亡范氏和中行氏,又帅魏韩两家去灭赵氏(赵氏与魏氏祖上有血盟即赵氏孤儿能活下来全仗魏氏祖上隐瞒且赵氏祖上申冤也是魏氏祖上引荐作证)。赵氏只剩孤城对抗智氏、魏氏与韩氏。灭赵过中,智氏不经意流露出也想灭亡魏韩的打算。赵氏知道后,暗中联合魏韩里应外合一战覆灭智氏全族。赵氏首领割下智氏首领的头颅装酒喝。智氏只剩下一支封在辅城(辅氏)的旁族幸存了下来,因为辅氏曾劝智氏首领不要去灭三家。此后,赵魏韩(三卿)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封地,就是战国时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战国末期,三国先后被秦国灭亡。韩国灭亡时,韩国公族(王室)之子张良侥幸逃了出来。在秦始皇坐车出外巡视时张良雇人刺杀秦始皇,击中车没有击中秦始皇。张良帮助刘邦攻打秦国,灭亡项羽,建立西汉。张良是建立汉朝的三大功臣之一,被汉封侯是为留侯。赵魏韩著名的人物似乎只有张良。


跟着永元混头V条



战国时期三晋指的是韩、赵、魏。三个国家,这是因为这三个国家以前是中原第一强国晋国分裂而成。所以成为三晋。


小闫说历史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涵义  得名由来:三晋最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成,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实际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2] 史称"三家分晋\

禾子大人说历史


详见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事情发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史称三家分晋。

晋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佗人,佗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日:“何故不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结果,在战争中,韩、魏反戈,与赵军联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华中小隐


三家分晋,开始了列国时代。春秋时期没有韩魏赵这三国,他们当时只是晋国的大臣宗族势力,晋国内乱,智氏要篡晋国,结果便宜了他们三家,一分为三的晋国势力大不如前,而且相比别国,他们都有点弱小,所以三家报团取暖,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但也正因为这样,战争开始不断爆发,真正进入了你征我罚的战国时代。最终三国都被秦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