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三晋”指的是什么?有何历史?

墨鱼285742051


春秋战国的“三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家取代晋国,晋国一分为三,所以叫“三晋”,山西现在也叫“三晋”大地,这个称呼源自于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故事。

最华夏莫过于春秋,最春秋莫过于晋国。晋国始封于西周初年,河汾之间百里,经历了春秋时期晋献公、晋文公、晋景公、晋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疆域扩大至北过山西大同几乎达到张家口;南过陕西商县、河南平顶山;西到陕西大荔;东到河北保定、河南范县。

三家分晋的“三家”指的晋国历史悠久的卿族世家赵氏、魏氏和韩氏。至于为什么晋国会出现三家分晋的现象,源自于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乱政。曲沃代翼之后,曲沃武公正式成为晋武公,成为晋国小宗代大宗的第一代曲沃系晋国国君。晋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诡诸继位成为晋国国君,后称晋献公。晋献公晚年宠爱骊戎女骊姬,骊姬为自己的儿子奚齐争夺太子之位,以至于原来的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太子的兄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逃亡。

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时追随他的有:狐毛、狐偃这两个是他的舅舅。还有赵衰,与晋文公一起娶了廧咎如之女,和晋文公成了连襟。后来晋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于是赵衰和晋文公又成了女婿和岳父的关系。还有后来被谥为“魏武子”的晋国大夫魏犨,也是五贤臣之一。此外还有先轸,先轸姬姓,也是晋国宗室,后来成为晋国名将,统率三军。追随晋文公重耳出亡避祸的这些心腹重臣就是后来卿族世家的雏形及核心。

“三军六卿”的形成时期在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建立了三军:上军、中军、下军。每一军各置将、佐,加起来六人称为“六卿”。中军主将为元帅、正卿。当时在赵衰的建议下晋文公以郤縠为元帅。当时三军六卿的情况是:中军以郤縠为将,郤溱为佐;上军以狐偃为将,狐偃让给哥哥狐毛,自己为佐;下军以栾枝为将,先轸为佐。除了六卿之外的的风云人物还赵衰、荀林父和魏犨。晋文公刚开始是以赵衰为卿,赵衰让给了栾枝、先轸。荀林父为晋文公驾驭战车,魏犨作为骖乘的车右。

晋文公去世以后,文公之子姬欢继位为晋襄公。晋襄公在位的最后一年,晋国六卿有四个相继去世。按《史记》的记载:“六年,赵衰成子、栾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赵盾代赵衰执政。”晋襄公时期内政以赵衰为相,霍伯为帅,栾、郤、胥、先夹辅晋宗。在晋襄公去世的几乎同时,赵衰、先且居(先轸的儿子)、栾枝、狐偃等也都去世了。晋襄公去世以后,在立谁为嗣的问题上赵氏和狐氏发生了分歧,赵盾(赵衰之子)主张立公子雍,狐射姑(狐偃之子)主张立公子乐。赵盾先下手为强,派人在晋国郫邵(河南济源)把公子乐和接他回国的那一拨人全给杀了。从此狐射姑从晋国出逃往狄国。

从晋文公到晋景公、晋悼公、晋平公、晋定公、晋出公,晋国的发展史与晋国卿族世家的发展史不可分割。晋国的历代国君与卿族世家的代表人物或时而相辅相成或时而相爱相杀。晋国的卿族风云人物甚至是比晋国国君还要光彩照人。

晋国的六卿世族出自于姬姓、祈姓、嬴姓。有姬姓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魏氏、荀氏。荀氏又分支出中行氏、智氏、程氏。此外还有祈姓范氏和嬴姓赵氏。晋景公时下宫之难赵氏受到重创,晋平公氏栾氏被灭族,卿族世家最后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从此六家正好占据六卿之位各一席,形成了暂时的制衡,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患。

晋定公时期赵氏发生内乱,大宗主赵鞅向邯郸午(赵午)提出“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这事说来话长有背景。赵鞅曾经兵围卫国,卫国恐惧之下献民户五百家给赵鞅,赵鞅把这五百卫国民户安置在邯郸。邯郸是赵午的封地。现在赵鞅想把这五百户迁到晋阳。赵鞅提出这个要求后,赵午与父兄商量然后拒绝了赵鞅的要求。因为邯郸和卫国的关系比较友好,如果把这五百户交给赵鞅迁到晋阳,恐怕就会让卫国和邯郸断绝关系。这件事后来就演变成赵鞅杀了赵午。赵午是中行氏荀演的外甥,荀寅是范氏范吉射的姻亲,于是中行氏和范氏兵围晋阳。赵氏的内讧把中行氏和范氏也卷进来了。中行氏和范氏攻打赵鞅。

赵鞅逃到晋阳,晋国国君晋定公兵围晋阳。卿族世家哪个没有内部矛盾,卿族之间又恩怨重重,在这时全都爆发了。这时韩氏和魏氏站在赵氏一边,逼得中行氏和范氏反叛,最后逃往朝歌。

晋国的六卿就剩下四卿了。赵氏、魏氏、韩氏和智氏。

晋出公时智氏的宗主智宣子荀申立其子荀瑶为嗣。其族人智果说,“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荀瑶这个人短处就是居心不仁。智果认为荀瑶做事不仁不义,必定没有人愿意和他和睦相处,尽管荀瑶也有很多优点,比如长得美、善射御等等。智果断定,如果荀瑶被立为继承人必定拖累智氏宗族被灭族。

果然后来荀瑶成为智氏宗主之后狂妄而骄横,向韩氏索要万户大县,又掘汾水淹赵氏晋阳。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这时晋国国君已经是被架空的傀儡。又过了五十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从此春秋已逝,晋国不存。


沅汰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晋”指的是赵 魏 韩三国的统称。之所以称为“三晋”是因为他们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

三家分晋的由来。在春秋末年,由于各地诸侯国纷争不断。原来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基本已经名存实亡,他们土地和权利基本都被原来的士大夫群把持。

晋国也不例外,晋国在春秋末年原来有权利被四大家族所把持。其中最强大的是智伯,智伯想要灭掉三家可是最后却被三家所灭。

最后也是赵,韩,魏三家划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人去向周天之申请分封自己为诸侯国;而周武烈王居然同意了。

周武烈王的同意直接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资治通鉴》中写到“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地。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大意是“本来周天子就只有那么一点名分了,现在自己还把他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了”
三家分晋后,其中魏国魏文侯是最聪明的。他有几点做的很好。

一,韩国找他借兵打赵国,他说“我对待赵国就像对待兄弟”所以不同意借兵给韩国。赵国来借兵他也同样的话不借兵。最后赵国和韩国都只能尊他做老大。

二,他知人善任。吴起在一个为了事业可以不回家给母亲奔丧的人,是一个为了让老板信任杀死老婆的人。但是打仗真的有本事。所以魏文王就让他带兵打秦国,连下五城。后来他儿子怀疑吴起,吴起跳槽到楚国做宰相,楚国因此强大。
可以这么说吧。三家分晋后各诸侯国开始明目张胆的抢资源,周天子唯一一点公信力丧失,战国时代从此拉开帷幕。

小蚂蚁欢迎共同探讨。


小蚂蚁聊史实


春秋,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之间的近三百年时间;战国,则是指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春秋年间出现的“春秋五霸”,齐仅齐桓公一代强盛;宋襄公被“仁义”自伤;秦处西部边陲;楚国虽有庄王问鼎,终究地理偏僻;最具实力的,当属晋国!因为当时的晋国雄踞北方,占据着黄河流域这片在当时最为肥美的土地,农耕发达、人口集中、文化繁荣!




晋国起初设一军,晋献公时设两军,自己和太子各领一军。晋文公时代,晋国国力膨胀,文公乃设上中下三军,后又增设二军:新上军、新下军。晋襄公继位后,重编三军。每一军分别设将、佐一名,晋国六卿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六卿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各有封地、人口、军队,为争权夺势,彼此间攻伐不断。春秋晚期,晋国六卿被智氏、魏氏、赵氏、韩氏、范氏、中行氏六大家族垄断!六家不断坐大,矛盾愈演愈烈。柏人之战中,赵氏灭掉范氏、中行氏,夺其邯郸、柏人两大重镇。四大家族中,以智氏势力最大。



智氏家主智伯一直想侵吞其他三家之地,便假惺惺提出各家分别拿出一百里土地和一万户百姓归还晋国,借机中饱私囊。魏氏、韩氏畏智伯之威,只好就范。但赵氏以勇武善战出名,宁折不弯,不愿听从智伯的建议。智伯以此为借口,率魏、韩两家猛攻赵氏!赵襄子寡不敌众,只好收缩防线,带着兵马退守晋阳。以智氏为首的三家兵马很快便攻到晋阳城下,赵氏兵马坚守不出,三家这一围便是两年多。

后智伯出毒计引晋水水灌晋阳城,大水浇灌下,晋阳城朝不保夕。智伯颇为自得,引韩康子和魏桓子前去欣赏自己的战果。魏、韩两家却担心唇亡齿寒,遂萌生异志。恰在此时,赵襄子派人劝说魏韩两家共同灭亡智氏,瓜分晋国,两家一不做、二不休,同意共同灭智。



次日夜里,赵、魏、韩三家联手,智氏全军覆没,家主智伯也被杀死!智氏土地、人口尽为其他三家所有。公元前375年,三家瓜分晋国所有土地,晋国灭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赵籍、魏斯、韩虔三人为诸侯,三家所建之国亦称“三晋”。

三家分晋后,华夏文明进入更加残酷铁血的战国时代!



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斯对能臣李悝、吴起委以重任,率先变法强国。后魏国因外交失策,导致三晋不和。魏国两败于齐,又败于秦楚两国,国力逐渐萎缩。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所灭!



军争大国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下强盛一时。长平之战后,赵国衰落。公元前230年,赵国大旱,秦国趁机攻赵,赵国名将李牧被赵王冤杀,赵国无力抵抗秦军。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



倒是韩国,进入战国时代一直不温不火,申不害的“术治”也未能使韩国脱胎换骨,故而韩国在七国争雄中多以“小弟”形象出现。临了,韩王还踢出一脚乌龙球——郑国渠,公元前230年,韩国第一个被秦国攻灭!


才子八怪


三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国,因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所以称之为三晋 。




大家好我是骚史君,每天给大家带来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支持哦!

历史渊源:

晋国建立以来,从晋侯燮父下传到昭侯的时候,发生了三件侵宗的斗争,并取代正宗的事件,即“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



一、开端

1.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

2.鄂侯六年,曲沃庄伯乃兴兵代晋。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陉廷与曲沃武公谋,虏哀侯,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杀小子侯立哀侯弟为缗侯,公元前678年,武公杀缗侯,自己作晋侯。至此,小宗代替了大宗。并且从其弑其君的时间相隔来看,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从中可看出其血缘观念已经开始淡薄,这就为以后打击公族奠定了基础。

“武公代晋二岁,卒。子献公诡诸立。”

一开始,献公雄心勃勃,立志振兴晋国。士大夫为献公出谋划策,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献公八年,士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献公便听从了士大夫的建议,尽灭桓、庄公族。次年,“士大夫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

3.而后借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最后一步,就是诱使他们城聚而处之,然后围歼,“尽杀群公子”

4.献公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骊姬凭着献公对她的宠爱,就在献公面前诋毁太子,还让太子去领兵打仗,太子乃国家的继承人,怎能去打仗?重耳、夷吾也逃跑了,加上晋国一开始就是华夏民族与戎狄相错杂融合的国度,故在一定程度上晋国还是受戎狄影响的 。所以说,晋国从此便无公族了。



从此以后,晋国与近亲就疏远了,反而为远亲公族的兴起打下了基础。此时,仅剩下了栾氏、韩氏、羊舌氏等少数几家,这些宗族通过土地兼并、分封以及赏赐得到大片土地,并且拥有自己的城池、军队,从而这些异姓卿大夫的势力则得到不断的发展,取得政治上的权力已经是不可避免。 最终结果是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进而分掌朝政,号称“三晋”。三家继续蚕食公室土地。到了晋幽公时,晋君所掌握的只有国都和曲沃二城。晋幽公不但不能号令三家,反而得去朝拜他们,降到了属大夫的地位。此时的晋国已名存实亡,成了三国的附庸。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赵籍、魏斯、韩虔为诸侯,承认了三家分晋的事实。公元前376年,三家最后废除了晋君,将晋公室仅有的一点土地也予以瓜分,赫赫有名的春秋大邦晋国,便在历史上消失了。这就是韩赵魏被称为三晋的渊源。

骚史君说:韩、赵、魏将晋国一分为三。春秋时期是战国前夕大乱的征兆,原本是一个以礼而立的时代,在利益面前礼崩乐坏。时代本是前进,而周朝形成礼制却在这时一点点消逝。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涵义  得名由来:三晋最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成,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实际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2] 史称"三家分晋\

禾子大人说历史


详见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事情发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史称三家分晋。

晋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佗人,佗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日:“何故不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结果,在战争中,韩、魏反戈,与赵军联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华中小隐


晋国六卿(六家):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魏氏、韩氏,智氏帅赵魏韩三家先后灭亡范氏和中行氏,又帅魏韩两家去灭赵氏(赵氏与魏氏祖上有血盟即赵氏孤儿能活下来全仗魏氏祖上隐瞒且赵氏祖上申冤也是魏氏祖上引荐作证)。赵氏只剩孤城对抗智氏、魏氏与韩氏。灭赵过中,智氏不经意流露出也想灭亡魏韩的打算。赵氏知道后,暗中联合魏韩里应外合一战覆灭智氏全族。赵氏首领割下智氏首领的头颅装酒喝。智氏只剩下一支封在辅城(辅氏)的旁族幸存了下来,因为辅氏曾劝智氏首领不要去灭三家。此后,赵魏韩(三卿)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封地,就是战国时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战国末期,三国先后被秦国灭亡。韩国灭亡时,韩国公族(王室)之子张良侥幸逃了出来。在秦始皇坐车出外巡视时张良雇人刺杀秦始皇,击中车没有击中秦始皇。张良帮助刘邦攻打秦国,灭亡项羽,建立西汉。张良是建立汉朝的三大功臣之一,被汉封侯是为留侯。赵魏韩著名的人物似乎只有张良。


正在输入OoO


三晋指的是韩、赵、魏,是他们三家最后分了晋国。晋国的分裂源于晋献公晚年受骊姬之惑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后又攻击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致使他们流亡国外多年。晋献公去世后虽然先后有他的两个儿子即位,但是均死于大将里克之手。晋献公祖上这一脉源于曲沃,后来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多年的公族相互攻伐,再加上晋献公的多疑,以及后来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外逃,太子申生死去。所以终晋献公一世,晋国公族消亡殆尽。公族的消退,六卿继起 ,他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后来智氏率领韩氏、赵氏、魏氏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分其地。紧接着,智氏以自己实力强大向韩氏、魏氏、赵氏索取土地,仅有赵氏不给。智氏率领韩氏、魏氏讨伐赵氏,反被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三家分智氏领土。韩、赵、魏三家获得周王认可为诸侯,三家把晋公室仅有的一点土地也分了,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完成。


历史倪说



战国时期三晋指的是韩、赵、魏。三个国家,这是因为这三个国家以前是中原第一强国晋国分裂而成。所以成为三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