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年人喜欢京剧而年轻人不怎么喜欢?

今年一定要去东北赏雪


如果从京剧市场上看却是老人多于年轻人,但要说明一下,老年人是不是也是从年轻人走过来的?所以只能说是现在的老年人和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有的说看不懂,有的说听不懂,这却是事实。你让一个不懂戏曲的坐在那里去欣赏京剧,他当然欣赏不了。可又怎么能喜欢上那?我只能说说我是怎么喜欢上的,记得小时候正赶上文革,到处都是样板戏,就连嘴里唱的,上台表演节目的也都是,想想这样硬往人们的脑子里灌,就连整个剧本都背下来了吧。后来恢复了传统戏的演出,我怀着好奇的心里,在播放京剧时,像接触过的长辈经常提问一些有关剧情、唱段、演员等各方面的问题。慢慢自己也能哼上几段了,觉的京剧唱腔很美。就开始到剧场看演出,和同去的观众一起谈论。慢慢觉的这些已经不能满足自己了,就开始搜集有关京剧方面的资料来充实自己。记得那时每天都要听上几段电台固定时间播放的唱腔才睡觉(那时还没录音机和电视),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可是现在我很少听看京剧了,总觉得老是自己看过的那几出,演员也都是那几个,艺术和他们的前辈差的太多了,如果说听还不如听听自己录制的京剧唱段那,不愿费那个时间了。试想连我这样的都不听不看京剧了,年轻人能喜欢吗?年轻人不懂只是一个方面,这就需要普及京剧知识,记得我多年前自己编制的(纯属自己爱好的一种游戏)“京剧知识问答三百题”上传到网上后,很受大家的喜欢,多家网站都转传。我自己编制的京剧唱腔大全,很多人向我索要。所以从这里也看出不是年轻人不喜欢,而是他们的知识知道的太少,没有兴趣。也要给他们充电,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上的。但也要看到京剧演出太少,剧目贫乏,演员艺术下滑这些因素。我前边说了如果像目前是的我都不喜欢了(我现在算是老年人了吧),当然年轻人就更不喜欢了。其实这个问题在二三十年前就提出过,只是过了几十年没见什么改变,有关部门也没采取什么措施,只是比当初更突出了。


闲人4429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太准确。不知道提问者下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估计是提问者周围小圈子里没有喜欢京剧的。

估计提问者本身就是年轻人。😂

人的正常生活半径接触范围不过是2-300人。你接触的朋友圈都不太喜欢京剧,不代表年轻人都不喜欢。

结论不能以偏概全。

举例来讲:

第一:津京等地戏校办的很是风生水起,学戏的同学年龄从几岁到20来岁,各个年龄、各个行当都有,这不都是年轻人吗?

戏校里招生肯定不要老头老婆。

第二:央视也好,各地也罢,凡是举办有关少儿京剧大赛,总是红红火火,好苗子层出不穷,即使成人比赛,也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朋友,比如前些年的刘小源,4岁就凭着唱京剧上春晚了。

第三:咱这《头条新闻》里也经常有小朋友或唱或拉,甚至自拉自唱的视频啊。怎么能说年轻人不喜欢京剧那?

第四:京剧虽源自南方的徽调汉调,但融汇成京剧后基本算是北方剧种,土壤不同,提问者也许是南方朋友吧,身边人对京剧不太喜欢很正常。

第五:京剧本身就是一个从唱词到表演相对高雅的剧种,不像评剧、豫剧唱词那么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浮躁的人,对京剧都不会太喜欢。不论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第六:不听京剧的年轻人占到什么比例才算“年轻人不太喜欢”?没有具体量化标准。欣赏京剧作为一个爱好,也不必非要大家都喜欢。

这不是搞全民健身。

个人浅见。期待您的关注。😁


明扬51


京剧作为传统剧种,讲故事的节奏比较慢、比较细。剧情发展是按照“12345“顺序慢慢道来的,而没有电影电视剧那样运用“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段,也没有那么多让人心悸的戏剧冲突。锣鼓经永远都是“仓七台七”的节奏,没有“迪斯考”那种刺激人的节奏。念白又都是“上韵”的,年轻人听不懂。唱腔也永远离不开“二黄、西皮”的固定板式,虽然每段唱腔都不一样,但也大同小异,再快的“板”也没有那“RAP”快。台步、动作慢且程式化。侯宝林曾在相声里描述“就这个走路速度只能在台上,要在马路上,半夜也到不了家”。京剧舞美和道具永远那么简单、虚拟的。舞台灯光也没有现代歌舞舞台的那么绚丽多彩,那么“八爪鱼”!

但正是由于京剧唱腔的音乐唯美性与念白的节奏性,才能吸收众多的戏迷。有很多的戏都流传了百年以上,这一点除了西方的古典音乐和芭蕾以外,还没有多少艺术形式可以和京剧媲美的。听京剧看京剧,可以使人摆脱“浮躁”。还能学习丰富的历史知识,虽然有的是“野史”,但可以激发你去学习正史的热情。

现在年轻人喜欢京剧的人少,其实就和其中喜欢古典交响音乐和古典芭蕾一样的道理,结构复杂,虚拟性强。不如很多艺术形式那么直观、好理解。但是直观、好理解的东西又往往流传时间短。就像现代流行歌曲,好理解、也好听,但是给人的刺激只是一时的,不能长久。


天下黎氏


老年人喜爱京剧的人比较多,年轻人喜欢京剧的人相当少,这是当下的现实。要问为什么,原因很复杂。试说几点。一,现在的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年轻时受过样板戏的熏陶,有的甚至进戏园子看过传统戏,有欣赏京剧的基本能力和审美习惯。二,现在各地京剧票房很多,票友多是老年人,老年人退休了,有时间,有爱好,自娱自乐,益寿延年。三,京剧院团,京剧公众号的公益行动为老年人提升京剧欣赏水平和积聚人气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年轻人对京剧一看不懂二听不出韵味三可玩的东西太多四工作压力大五家庭负担重,不具备欣赏京剧的基本条件,除了极少数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大多数对京剧难以入门。


ZDZ13168231437



西方文艺形式分的很清,如歌剧,舞剧(芭蕾),话剧,杂技(马戏),哑剧等。表演性质上基本都属于德国的布莱希特写实表演体系,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的时光挪移表演体糸。各剧种主题突出,表现形式单一。容易被人接受,也就是说什么人都基本上看得懂。简单的表述就清清楚楚,如看歌剧去,就知道是以唱歌为主的戏。看舞剧去,也立马懂得主要是舞蹈。看杂技去,也就清楚一定去看耍把戏与动物表演,,,,,等。


可是说看京剧去,你能说清它是什么戏吗?是歌剧,舞剧,话剧,还是杂剧,哑剧?都不是,也都是!怎么这么说呢!回答很简单,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京剧起源于东方戏曲中的徽剧与汉剧,又集昆曲,梆子,川剧,杂技,秦腔之大成。采用虚拟的程式动作,以唱,念,做,打,舞的综合性艺术特质来表情达意。题材又反映的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历史故事,演义传说。不是聚精,就是会神的古怪精灵之事。

试想要会欣赏京剧,还得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功底及历史和专业知识。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那有那么多的精力与积淀。那有那么稳的定力来听那由原板,慢板,甚至散板为主的西皮与二簧!总不能只听快板与流水吧!就算说话也不好好说,不是湖广,就是中州音,总不都念京白吧。所以没有一定的阅历与知识的年轻人,还真难接受。当然与专业有一定联系的大学生较易掌握!

算是稍为年长的人,文化底韵不足,都难以接受!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直观,明析的其他艺术形式来欣赏!当你有了六岁到六十岁的生活历程后,可能才会有一少部分(不是全部和大部)分人,来欣赏这仅有228年历史的综合虚拟表演艺术一一京剧!


干杯安德烈



李小156728212


京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慢,一个拖腔可以让听戏的人摇头晃脑;语音三日绕梁不绝;京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年纪大了,其实也并非必然喜欢京剧;换句话说现在仍然喜欢京剧的大多是年轻时候就爱好,而这这种爱好是愈久弥新吧了。

爱好京剧,其实是听京剧。京剧曲种,不过百余出,但是反复上演,却总也不致失其号召力。而每当一句叫板恰到好处之时,观众喝彩声一片;

京腔京韵富含微妙的音乐趣味,这就是京剧的灵魂; 唱念做打,只有唱功才是吸引票友的特色表演;其它功夫在实质上与欧美歌剧也相差不多。

听京剧,或者爱好京剧,多多少少必须懂一点历史,哪怕是历史故事;而老年人儿时从小人书(连环画)摊上看来的故事都可以在京剧舞台上再现。

春秋战国、三国演义、杨家将等等故事也只有老年人才谙熟于心;现在的年轻人谁还知道四郎探母、伍子胥?

老年人思想趋于保守,宁可将“程式化”坚持到底,也不愿意哪怕有一点点的改革或者创新。就算是一天24小时都去听“贵妃醉酒”也不过瘾!

其实,现在的“京歌”还是有不少年轻粉丝的;而京剧名角儿也纷纷放下架子,唱起了“情探”。京剧不改革,不久就会成为“濒危动物”,恐怕想听都没地儿去听。

怀旧,毕竟不能算是时尚。


闲看秋风999


首先,我就是个喜欢京剧的年轻人,哈!

其次,我认为喜欢京剧与否,其直接原因并不是年纪问题,而是欣赏习惯与文化环境的变化。

影视冲击与流行文化的盛行,已经使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逐渐边缘化。它们的节奏与叙事习惯,以及人才培养周期和商业模式都无法与流行文化竞争。流行文化比传统文化更直白、简单,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简单直接被最大化、商业化,而戏曲是需要一定传统文化沉淀的,对观众的要求很高。很多剧目都是取材于传说或者历史故事,如果不了解,则很难进入剧情。尤其是在面对折子戏的时候,小白们根本无法获得与资深戏迷相似的欣赏快感。

京剧的固有审美,尤其是对于演员表演技巧和流派特色的讲究,使得没有欣赏经验的人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也就更谈不上传播的可能。

而京剧的声腔旋律、念白、曲词,包括砌末等,都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尤其是唱词,虽然相对昆剧要通俗很多,但是仍然含有大量的典故,赋比兴更是随处可见。并不是我瞧不起当下的年轻人,整体阅读水平直线下降,更何况对古文与古史的了解与认知?

当然,以上种种并不能涵盖所有,传统文化近年受到扶持与欢迎,实在让人高兴。

希望以后喜欢传统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吧。


章鱼侃戏


老年、青年都有喜欢京剧的,老年人相对多些。京剧的节奏太慢,加上大多是古代故事,与当代大多年青人的欣赏趣味不符。喜欢京剧的年青人大部分受喜欢京剧的父辈或同辈影响,感染或点拨很重要。一旦激发内心对京剧艺术的开悟,便渐有所喜,开如入门。


刘世平论58828739


1. 喜欢京剧就像品茶一样,要慢饮细品。年轻人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2. 京剧唱腔难度大,吐字、用气、发声、念白太讲究,不好学。3. 京剧它不是大众戏种,也只有少数年轻能接受,更多的年轻人不怎么喜欢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年人喜欢京剧,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有时间去听京剧和欣赏京剧。另外,文革时期样板戏家喻户晓,耳熟能詳。八九十岁以上老人他们是听戏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