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成果取决于习惯,坏的习惯会贻害终身,你还不快警醒!

在朋友圈里经常会看见有朋友说今天又多吃了一个冰淇凌,晚上健身要加个强度补回来的话。但是这样先吃后补的做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健身的效率,到底取决于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健身二三个月,效果比得上别人健身一年多的效果。或许训练的强度或者体态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毋庸置疑,便是对待健身的态度,以及一些健身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事半功倍,而坏的习惯便会贻害终身。

首先就是运动量的问题,有的人一进健身房就开始用大重量来训练。或许是为了冲大重量,亦或是想要找到力竭时的泵感。但是不管怎么样,训练都应该循序渐进的来。我们可以用金字塔组来冲重量。但是以自己完全掌握不了的重量做训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还有的人会在短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马上切换到休息状态,比如说跑完八百米以后坐在地上大喘气等等。但是这其实也是非常不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突然静止的情况下,身体会无法及时反应运动状态的变化,会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从而出现眩晕恶心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剧烈运动结束后要以较弱强度的运动作为结束,慢慢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再逐渐静止。

另外就是热身,许多健身爱好者对于热身嗤之以鼻,直接拿起大重量就是操练,可殊不知,你的身体都在排斥这种运动习惯。很多健身大牛都强调健身前一定要进行有效的热身。

很多人在跑步的时候喜欢以很快的速度开始跑,对于跑步之前的热身则是直接忽视,很多时候这也导致了受伤的情况,比如说扭到脚。哪一种运动在开始之前都是需要热身的,热身活动是刺激身体快速苏醒并且切换到运动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运动伤害。

热身除了在运动前进行之外,还可以将热身动作放在运动结束之后,作为结束动作放松身体肌肉,巩固运动效果。

最后,最常见的错误习惯就是健身时逞强,加大强度。这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都存在的,在没有搞清楚自己身体能够适应的最大运动量之前,如果觉得自己还可以接受就不断加强运动强度。但是这样过快的增强运动强度,非常容易出现超负荷以及受伤的问题。正确的运动强度增加方式,应该是在适应当前运动强度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酌量提升。

另外,要特别注意,在健身的时候千万不能以自己无法承受的运动量作为标准,而是要以对自己有一点难度,但是仍旧可以克服的运动量作为标准。

对于健身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人们还是习惯于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思维去解决,这也造成了很多的错误健身问题,必须以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才能解决自己的疑惑和避免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