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从1957年开始走“红运”,因其会揣摩政治风向

姚文元是个文人,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上海卢湾区工委宣传部部长、《萌芽》杂志、《文艺月报》编辑、《解放日报》编委等职。

1955年批判胡风的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引起张春桥的注意。他的左的文艺观点历史观点,早在1950年代中期,即为毛泽东所欣赏。

王洪文和姚文元

在反右、文革中,姚文元的大手笔是许多人见识过的,当大文人小心翼翼不敢写文章、偷偷用寓言曲折抒发情怀的时候,姚文元出来了,文章写得雷霆万钧、煞有介事、危言耸听。

对姚文元来说,195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得意过,也经历过风险。但是,这一年,他终于成了一根“棍子”。

从1956年底到1957年初,毛泽东多次谈到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大力倡导实行“双百方针”,使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活跃起来,使广大知识分子备受鼓舞。大家献计献策,一时间,各种风格的文章也纷纷见诸报端。

姚文元

对当时知识界发表的大多数文章,毛泽东都比较关注,他尤其关注知识分子成堆的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

在读这些文章时,毛泽东更注意姚文元的文章有两个原因:

1、姚文元的文章总是能跟上他的思想。

2、是姚文元的文章文笔较活,写得很生动。

在此前批判胡风时,毛泽东就很赏识姚文元的文章,并且通过柯庆施了解了姚文元的一些情况。到1957年初,他两次夸奖了姚文元。

毛泽东

第一次,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到了文艺界的情况时说:“最近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写了一篇《教条与原则——与姚雪垠先生讨论》的文章,我看是不错的。过去我们提倡一家独鸣,那是历史条件决定的,不如此就不能打倒国民党20年一家独鸣的理论……”

毛泽东在提到姚文元的这段讲话中,不光只是说姚文元的文章“是不错的”,而且他是在讲了文章要讲究辩证法,讲两点论,在百花齐放的前提下,肯定姚文元的文章的。这实际上就是说,姚文元的文章是讲两点论的,是讲辩证法的,是对百花齐放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章。

张春桥和姚文元

第二次,1957年3月1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上海赴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文化教育代表团时发表讲话。毛泽东说:“我看,任何人都难免有片面性,青年人也有,李希凡有片面性,王蒙也有片面性。在青年作家中,我看姚文元的片面性比较少。”当时,姚文元也是上海文化教育代表团的代表之一。

姚文元所写的文章,全部是他在揣摩到了政治风向标之后所写的,此后,他便开始步步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