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戊戌年,纪念戊戌六君子刘光第先生

盛夏,我和作协文友到邻县富顺采风,这里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陵园。恰逢又是戊戌年,仰慕先驱,到此瞻仰。

120年前,光绪二十四年。甲午战争之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世界列强们妄想瓜分中国的脚步急切匆匆。这时有一群仁人志士,给光绪皇帝献言献策,刮起了一场维新变法之风。它以雷霆之势,短短103天席卷了那个沉闷的王朝。这场史称“戊戌变法”的革命,是在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人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第一次上下求索,寻找出路,第一次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他们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诗篇。

其中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陵墓就在眼前。刘光第,字裴村,富顺人,寒门进士。父亲早故,家里贫寒,缺衣少食。但母亲为了让刘光第读书,咬紧牙关,卖掉仅有的破屋送他读书,耗尽心血培养他成才。学有所成的刘光第任京官15年,正直无私,为官清廉,不媚权贵。他一生严于律己,除供职之外,闭门读书,埋头著作,不嗜烟酒,从不收受任何财物,清贫一生。他妻子在京城生活11年,成天在家做饭,缝补洗浆,从不出门交际应酬。他们生活简朴,甚至在自己庭院里“自锄片地试蔬菰”,茄子豇豆韭菜一并种上。连来了客人也是“沽白酒,煮芋麦饷客”。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去京城有名的琉璃厂逛逛书店。

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刘光第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但传来的却是清军不断战败的消息。他常常彻夜难眠,上书皇帝,呕心沥血写出内容很丰富的《甲午条陈》,对当时的时弊以与抨击,力求改革。刘光第要求“严明赏罚”“下诏罪己”“隆重武备”;他指出:“自古政出多门,鲜有成事,权当归陛,乃得专图。”请愿让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皇帝,这无异于是要慈禧太后的命啊!

当“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谭词同找到刘光第时,志同道合的他们,吟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迈着铿锵的步伐,寻找改革的路径,维新变法。可是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在袁世凯的背叛下,被慈禧太后扼杀在摇篮中,断送在封建王朝的统治集团里。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鲜血染红大地,而光绪皇帝也被囚禁赢台,郁郁而终。

站在刘光第墓前,我仿佛听见了他“世局艰难待枕戈”的呐喊,听见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生命绝唱;看到了“忽忆海疆新割去,愁时不觉涕泛澜”的忧国忧民之心;看到了国家危亡,民族有难时义不容辞的壮举。

刘光第品格高贵,就像谭嗣同说:“京师所见高节独行人,罕其比也。”就连他的政敌也不能不承认其高风亮节。所以,他的灵柩从京师运回四川时,船过三峡,沿江人民结对相送,各个码头燃香设供,临江祭奠。沿岸纤夫,自动拉船。临到家乡富顺赵化镇时,家乡人民更是执香秉烛,人人戴孝,痛哭祭奠。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小镇公祭的人络绎不绝,不计其数。在那个年代,能举行这样盛大的公祭,实属不易。

刘光第就安息在这里,安息在故乡。若地下有知,看到今天强大的祖国,看到人民幸福的生活,他一定会含笑九泉。刘君不死,永垂千古;“戊戌六君子”不死,青史留名;戊戌变法,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