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其中,有一个女人对中国的功劳很大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时仍然沿用。

可以说,对于现代男人来讲,娶个吕雉一样的老婆简直是人生噩梦。这个女人心机城府极深,不但将朝政独揽,还争风吃醋用严酷手段谋害戚夫人,机关算尽只为让自己的儿子登基上位,除此之外,她还偏好男宠,给死去的丈夫刘邦戴了无数绿帽子。

对于这个女人的评价,很多人都停留在上述事件中,但是,我们作为史学爱好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人物。实际上,这个女人早年并不如此阴狠刻薄,反而称得上是刘邦的贤内助。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刘邦的妻子,吕雉颇有统治者的风度。冒顿单于曾趁着刘邦驾崩未久,写了封信羞辱吕雉,信中说:“你这个女人刚刚死了老公,而我妻子也去世不久,作为统治者来说未免太不快乐,不妨用我们有的东西,换对方没有的东西如何?”

言下之意竟是想与吕雉结好,吕雉初读信件时难免火冒三丈,可仔细思量后却听从了季布的建议,心平气和的回了封信道:“如今我已经年老色衰,头发掉了无数,牙齿也掉光了,走路都不方便。”然后,还派使者向匈奴赠送了骏马与车具,婉言谢绝了冒顿的“美意”。

最终,吕雉将这场挑衅化解,冒顿单于十分羞愧,派遣使者回礼,并向吕雉道歉。

由于,受到了儒学思想的限制,所以,古代的史官们对历史的评价往往有失客观,这种惯性随着儒学思想愈发根深蒂固变得“理所当然”,儒学思想就这样成了衡量古人的“标杆”。索性我们活在了思想自由的年代,使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审量历史。

吕雉的政治才能远超常人,堪称谋略兼备。刘邦建国之初,彭越、韩信等异姓王势力坐大,为了能够扫清刘邦面前的障碍,消灭使汉朝分裂的隐患,避免逐鹿中原的局面再次重演,吕雉帮助丈夫诛杀了包括韩信在内的几名王侯。

公元前197年,刘邦听说手下陈豨在封地作乱,率领大军御驾亲征,将长安城交给皇后吕雉。吕雉听闻在陈豨揭竿而起的这段时间,韩信整密谋策应乱军推翻刘邦,所以,召来萧何商量如何对付韩信。二人在一番谋划后,由萧何出面将韩信骗进皇宫,将其置之死地,并诛杀了韩信的三族。

其后,刘邦击溃陈豨,随即向彭越征兵,陈豨借口自己生病而并不出兵,刘邦一怒之下将其贬为平民,并发配到西蜀。吕雉深知斩草除根,觉得彭越在蜀地定会卷土重来,所以在谋划后唆使人诬陷彭越谋反,借此机会诛杀了彭越全族,替刘邦彻底断绝了后患。

刘邦驾崩后,太子刘盈继承大统,吕雉就这样成了皇太后。可惜,汉惠帝刘盈性子软弱,无法担当大局,所以,吕雉站出来替儿子秉政。

公元188年,刘盈驾崩,混乱中吕雉另立了一位宫女之子刘恭为少帝,并再次亲政。在拥立少帝的过程中,吕雉为了摒除后顾之忧所以杀掉了少帝的宫女母亲,所以,使刘恭对其怀恨在心。吕雉立刘恭只是为了让朝廷暂时安稳的缓兵之策,待到时局相对稳定,察觉到少帝对自己有异心的吕雉当即谋杀少帝,另立刘义为帝。

这段历史是我们熟知的,也是现代人评价吕雉心狠手辣的原因之一。那么,吕雉在掌权期间又有什么作为呢?作为我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中的先驱者(吕雉、武帝、慈禧),吕雉在秉政时时刻注重休养生息,并奉行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吕雉曾陪伴在刘邦的病榻前听从丈夫安排身后事,吕雉问道:“有谁能够继承相国萧何担当大任?”刘邦答道:“曹参可以担此大任,在其之后还有王陵、陈平,但万万不可让这两个人独揽大权。周勃这个人虽然才疏学浅,但他对汉室尽忠职守,今后能够匡扶汉室的一定是这个人,可以任命他作太尉。”

刘邦死后,虽然,吕雉独揽大权,但是,其人事安排上始终遵照着丈夫的遗愿,刘邦临终所提之人均得到了吕雉的任用。刘邦临死前列举的这批开国功臣,全都信奉着无为而治,顺应着民众的想法,从来不搞劳民伤财的举动。在经济上,对各地征税放缓,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可以说,之所以有后期的“文景之治”,离不开吕雉统治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奠定的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有自己的见解,毕竟,人性是多面的,单纯以善恶判定历史人物无疑是小孩子的做法。

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呈覆斗形。由于,陵地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如同山丘,显得异常雄伟。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班固《汉书·高后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