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新疆是个什么状态?

Archer


明朝统治(1368年―1644年)时期的新疆还不叫新疆,这片土地被(东)察合台汗国与叶尔羌汗国所统治,明朝的势力范围只在嘉峪关一带徘徊,内地与新疆呈现出相对隔离的状态。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察合台得到了从畏兀儿地到河中的土地,即察合台汗国。由于汗国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斗,故在1348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察合台汗国由成吉思汗的后裔秃黑鲁帖木儿所统治。自秃黑鲁帖木儿汗开始,东察合台汗国一只试图进攻河中地区,重新将故土统一。但这种努力最后仍以失败告终,西部汗国后来被帖木儿帝国取代。

经过了几代人的波折,东察合台汗国的阿黑麻汗之子萨义德汗,在1514年又于叶尔羌开创了叶尔羌汗国,其疆域最大时包括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

在历史上,明朝曾与东察合台汗国竞争过哈密等地的归属权,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根据历史记载,明朝于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在嘉峪关外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卫,试图经营西域边陲,成化时又增设罕东左位以“捍蔽西戎”。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嘉靖年间,明朝在嘉峪关外已无任何卫所。

明朝只能加强边境防御,并且通过通贡的方式,在经济上給对方好处,避免东察哈台汗国的东进。等到叶尔羌汗国取代东察合台汗国后,整个新疆的疆域仍然被其接管,嘉峪关仍然是其与明朝的边界。

总而言之,在明朝时期,新疆与内地基本处于隔离的状态,除了边界的贡市行为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


HuiNanHistory




新疆被伊斯兰化,就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是一个最奇怪的存在。从朱元璋、朱棣之后,后面几乎就没有出过什么管事的皇帝,后来出了个万历新政,也主要是张居正干的,几百年江山浑浑噩噩就混过来了。混到崇祯这个勤政、励精图治的皇帝手里,明朝却灭亡了。

回头说新疆,当时还不叫新疆,叫西域。元朝灭亡后,管辖东疆的元朝肃王兀纳失里投降明朝,明朝封其为忠顺王,在此地建设哈密卫。从此后兀纳失里的后裔均被封为忠顺王或者忠义王,并由明朝派来的汉人充当长史辅佐外加监视,这个半独立的附庸政权被称为哈密国。

实际上统治大部分新疆地区的是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在元朝末年分裂,西部中亚地区被巴鲁剌思部,速勒都思部,札剌亦儿部,乃蛮部等原本是蒙古人的突厥化的部落掌控,察合台汗国由此分裂为中亚的西察合台汗国和南疆的东察合台汗国。

在分裂过程中东察合台蒙古贵族开始全盘伊斯兰化,其大汗也开始采用了速檀(苏丹)称号。西察合台汗国不久之后就被出身巴鲁剌思氏的驸马帖木儿给篡夺了,这个帖木儿是个不安分的家伙,喜欢东征西讨,很快拿下了东察合台汗国。并控制了伊尔汗国(波斯)的旧有领土,夺取了早已分裂的金帐汗国的大片领土,准备东征明朝,还没走出察合台汗国的疆域,他就一命呜呼了。对明朝来说,不知道是祸还是福。

帖木儿死后,生前统治的区域全盘分裂,继承领土最多的沙哈鲁开始给明朝朝贡。东察合台汗国也摆脱了帖木儿帝国的附庸地位,开始恢复入贡明朝。后来又迁都亦力把里(伊犁),因为又被明朝换了称呼,从别失八里改成了亦力把里。 东察合台汗国此后又开始了发展,不但大力推行伊斯兰教,还开始向瓦剌部用兵,甚至夺取了中亚一些帖木儿后裔的领土,并开始武力征讨哈密国。

东察合台的君主阿黑麻曾多次击败瓦剌人,为了吞并哈密国,阿黑麻迁都吐鲁番,这时候明朝又改他们的名字叫了土鲁番,后世也常将该国俗称吐鲁番汗国。 阿黑麻的儿子满速尔最终吞并了哈密国,因为我明朝对这些藩属的不重视,土鲁番吞并哈密国后,明朝没有采取干预措施,只是封锁了商路。结果不但没让满速尔害怕,反倒让满速尔入侵明朝,导致明朝一度放弃了嘉峪关以西的所有领土。



于是土鲁番开始在哈密国强行推行伊斯兰教。导致最后一批坚持不信伊斯兰教的畏兀儿人东逃明朝融入明朝境内的黄头回鹘(撒里维吾尔),和黄头回鹘最终形成了裕固族。 阿黑麻还有一个儿子叫赛德,占领了喀什,建立了叶尔羌汗国。传了几代之后,吐鲁番汗国在瓦剌蒙古和叶尔羌汗国的夹击之下亡国。 赛德的哥哥巴布尔,被表弟攻击的无路可走,逃到了印度,居然也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赛德由于早年命运多舛,所以十二分虔诚地笃信伊斯兰教,尤其是信仰黑山派的和卓。黑山派的和卓非常得势,就不断打压白山派。 叶尔羌汗国后期,白山派的著名和卓阿帕克和卓被笃信黑山派的叶尔羌汗国君主驱逐出国。阿帕克和卓非常生气, 借助五世达赖喇嘛的关系,与信奉黄教的葛尔丹联手征讨叶尔羌汗国, 新疆从此被准格尔汗国统治,一直到被清朝消灭。

这就是明朝的新疆,如果明朝的皇帝们有一点儿作为的话,新疆可能不一定伊斯兰化,当然也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了。


谢金澎


很多人看到明朝的地图就会得出结论:明朝的新疆不是被一个叫亦力把里的国家统治着么?跟明朝一点关系都没有嘛!前面那句话大体没错,明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确是有一个强大的亦力把里;但后面这一句就有问题了——这一块土地,与明朝还是有关系的,而且交情不浅。

亦力把里这个名字古怪,其它的前身是察合台汗国。至正七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东察合台汗国的中心位于伊犁地区,明朝以音译,称之为亦力把里,其实更合适的名称应当是“伊犁八里”。“八里”意为“城”,还记得元朝的首都叫什么吗?对,“汗八里”。

而亦力把里在洪武年间就向明朝称藩了,也就是说,在地图上看似与明朝各自独立的亦力把里,其实一度是明朝的藩属国。永乐年间,朱棣设哈密卫,在西域地区大量册封蒙古汗为王,所以这一大片土地在明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以明朝为宗主国。当然,这种宗藩关系比不上明朝对朝鲜、越南、琉球那般稳定,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其“外藩”的地位却明白无误——当然,这仅限于明朝强盛的时期。


隐语


先给大家看一张明朝中后期的版图,在明朝时期,新疆还不叫新疆,当时统称为西域,在清朝乾隆年间,打败了大小金川之后,新疆这名字才被叫上的。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非不想为,而不能为。

也就是说,在明朝时期,大明王朝的版图内,是没有新疆,也就是西域的,当时的明朝只是占领了新疆很小的一部分,最后还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放弃了。



穿越大朝代


新疆,古称西域,清朝收复之后,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西域早在汉朝就是我们的疆土了,并且有了很深的控制,设立了西域都护进行管理。后世的国家不是国力不足,就是内忧外患,对西域的管控一直若即若离。一直到清朝才完全收复,并列入国家管控。明朝管理的新疆是在元朝灭亡之后,管辖东疆的元朝肃王兀纳失里投降明得来的,明朝封其为忠顺王,在此地建设哈密卫。但这也这是一部分,新疆的西部仍在察合台汗国的掌控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征伐后,新疆西部属于叶尔羌汗国,中北部属于吐鲁番,北部属于鞑靼汗国,东南部属于鞑靼土默特部。




明朝一看新疆乱成了这样,军队镇压也镇压不住,索性采取防御姿态,只要你不犯我,我就不犯你。并且封他们各部为王,赐印信。各国部落一看这个老大哥不来掺和一脚,当然欣然接受这个明面上的老大了。所以明朝时期其实已经失去了对新疆掌控,新疆已经独立于明朝政权之外了。直到清朝左宗棠收复新疆,才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


饕餮5177v


明代时期新疆,对中国来说是处于沦陷状态,众所周知西域在西汉时期就是中国一个地区,可以说现在叫“新疆”是不对的,新疆是满清部族征服这个地区后的称呼,当然对满清部族政权来说是新的疆域,对中国来说是自古以来的疆域,谈不上新。

中国控制西域是在西汉,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而不是自古以来都是56个民族)。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明代时期西域(新疆)对与中国来说是蛮荒无任何价值的地方,自从丝绸之路从路上转移到海上,


在去控制西域地区不会收到好处,还会加重百姓负担,得不偿失。


说了西域在明代是什么状态,在说一下满清部族统治时期西域的状态,钱穆老师的看法:





汉心永存


根据历史明朝还没收复新疆,那时候叫西域,我从来不相信历史,只当他是故事或者传说,没有亲眼见过的都不信。

那我就说说我小时候记忆的新疆吧,我是90后所以最早的记忆也是九几年了,那时候差不多三四岁,那时候其实绿化不是那么差,到处都有树,芨芨草和不认识的草遍地都是,虽然没有内地那么茂密,但也没现在哪么差。

那时候野鸡野鸭兔子什么都有,我那是最早看见会飞的鸭子,可神奇了,小时候还发过几次洪水,不大就是差不多10cm高的样子,还是晚上,我妈抱着我,跑到几公里外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找了个草窝睡觉。

一个村子就十几二十户人家,住的房子就是那种用土和草混合起来盖的,农田还没开荒出来之前,大家都在外面抓野羊,鱼,野鸡蛋,野菜什么的维持生活,经常带着我。

后来农田开出来了,那时候差不多六七岁了,有粥喝了,又修建了防洪堤,把树啊草都弄没了,洪水都流到田里浇水了,水源隔绝了,天然绿化就少的可怜。

这是我家这边的情况,其他地方还是有绿树成荫的地方,人越少的地方,绿化就越好,戈壁滩和沙漠除外,沙漠有的地方也有大片的树,很神奇,一年下不了几次雨,地上都是沙子,不知道什么树,看上去像死的,树尖尖有那么一丁点绿色,真的是很坚强的活着,有很多乌鸦,还有其他的鸟,带上一个狗,他可以帮你捕鸟,在那野炊别有一番风味哈哈😄

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用图片视频体验不到的。比如我去山上的时候,哪里有纯天然的矿泉水,直接就能喝的,那边农牧民都很聪明,没有自来水,也不打井,直接住在下游接水就好了。

要是你过来玩的话,就尽量不要去城市了,带个帐篷,走哪住哪,带个狗,晚上给你守夜,多亲近大自然,发现,哇,其实生活也没那么糟嘛!

也不知道这个回答你满意不满意,就讲了讲我的故事,纯手打,可累了!






巴郎马


明朝时候的新疆,今天的学术界一般称之为“东察合台汗国”,存在于1348-1509年,1389年东察合台汗国奉明朝为宗主国,明朝在新疆哈密设置行政机构,1509年东察合台汗国因内乱四分五裂最终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叶尔羌汗国,随着叶尔羌汗国的不断强大,明朝失去了对新疆的控制,1524年明朝关闭了嘉峪关,从此再无联系。

自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新疆便和中原建立了联系,《明会典》里称嘉峪关外,统称为西域。

17世纪准噶尔兴起,叶尔羌汗国为抵抗葛尔丹攻击,1655年向清朝称臣,1680年叶尔羌汗国依然被葛尔丹所灭。1760年乾隆剿灭葛尔丹,在新疆设行政机构伊犁将军。以上是明清时期新疆的政治形态。

图为新疆哈密,建造伊斯兰风格的七世回王陵墓。

而明朝对西域的态度取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定的政策: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所以明朝对西域地区采取威德兼施,招抚政策,1374年西域撒里畏兀儿安定王遣使来贡,1387年中亚撒马儿罕帖木儿来朝,1391年别失八里王黑遣使来朝,在明朝时期,西域与中原有往来的国家有58个。

清朝乾隆平定新疆后,设正一品伊犁将军,为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图为伊犁将军府。

明朝时在民间,活跃在明朝和西域之间一般是从事丝路贸易的世家大族,比如写亦仙虎家族,常作为西域各国的使臣进贡,周旋于哈密与明朝、吐鲁番之间,得到明朝的厚赏与授职,取得合法身份后从事双边贸易。


图文绘历史


元朝灭亡时,镇守东疆的元朝肃王投降了明朝。明朝在此建哈密卫。而新疆其它地方还在蒙古察合台汗国治下。察合台汗国里面比较乱,不断分裂又不断融合。中间还出了个帖木儿汗国,势力挺大,曾经想东征明朝。临行前帖木儿死了,汗国就分裂了。明朝的势力甚而退出哈密,止于甘肃。伊斯兰教在这过程中深入南疆。经过一通混乱后,漠西蒙古信仰喇嘛教的的准格尔部插手新疆,控制了这里。最后准格尔被清朝所灭。这时已是乾隆朝,故土新归。






白马啸长安


新疆古称西域,自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起这里就已被纳入中华版图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中,直到南北朝时期兴起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征服了这里,使中原地区同西域的联系一度被切断,但在大唐灭东、西突厥后重新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已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并没直接进攻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而是出兵侵占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区的失守意味着大唐的西域军团被切断了同中原内地的联系,从而成为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为孤军的西域留守军团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西域守军的顽强不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连李唐朝廷也对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乱后第25个年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换成肃宗再换成代宗继而又换成德宗,在经历频繁的变迁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大唐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直孤军一直在坚守,然而就是在这年北庭都护府守将李元忠、安西都护府守将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这支已失去所有补给援助的孤军,这支被认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军竟已独自坚守了25年。唐德宗对西域军团的忠贞进行了嘉奖。西域军团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他们又独自坚守10年,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设的另一都护府安西也从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的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一支孤军独自坚守35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随着安西都护府的陷落,西域同中原的联系再次断绝。

西域同中原的联系断绝后在今天新疆的土地上先是被吐蕃占据,后来逐渐兴起了伊斯兰化的喀喇汗国。1041年喀喇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1134年东喀喇汗国的阿赫马德汗死后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造成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叛乱,被迫邀请被金军大败而逃难至此的契丹人耶律大石出兵协助平乱。耶律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逻禄,并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当年耶律大石定都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改年号康国元年。耶律大石自称古儿汗即世界之王。历史上称耶律大石创建的政权为西辽或喀喇契丹帝国。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时被蒙古降将、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被迫让位。屈出律尽管沿用西辽国号,但这个政权已不是契丹耶律氏所统治的了,1218年西征的蒙古军团彻底消灭了西辽政权。随着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元朝后他同坚持维持旧制的蒙古宗王之间矛盾越来越多并由此最终引发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尔汗国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元朝在今天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设有卫所,而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在当时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中的察合台汗国。

1321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而就在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同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明朝取代元朝成为中原正统王朝。后来明王朝“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然而《明史》这句话其实有夸大的成分:当时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明朝是设置有卫所的,不过后来被吐鲁番部夺走。事实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在积极经略西域地区:先后在嘉峪关以西设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东和沙州等关西七卫。那么除了关西七卫之外的新疆地区在当时是个什么状态呢?

在关西七卫的西部今天新疆地区的绝大部分在明代仍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只不过这时史籍中更多是用亦力把里这个名字称呼东察合台汗国。1432年亦力把里分裂为亦力把里、叶尔羌和土鲁番三国

叶尔羌汗国的创始者赛依德是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他联合另一兄长赫力烈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发动暴乱反对满速尔汗,却被满速尔汗镇压了下去,于是他逃亡到帕米尔高原并控制了费尔干盆地,后来又逃往阿富汗的喀布尔城投奔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巴布尔的帮助下赛依德从中亚挥军东进,重新统一南疆,建立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的首都在现在的莎车,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汗国版图的东方是嘉峪关、南方是西藏、西南是克什米尔、西方与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为邻,与乌兹别克以费尔干纳谷地为界,北方以天山为界,与东察合台吐鲁番汗国相邻。在这一时期喀什噶尔、和田、阿克苏重新拓展成为商贸繁荣的城市,这些地区的绿洲农业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此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维吾尔传统艺术“十二木卡姆”在热西德汗时期由汗妃阿曼尼莎汗主持整理成型,成为一个体系。叶尔羌汗国信奉伊斯兰教并逐渐形成了黑山派和白山派两大教派:白山派的支持者主要是哈萨克人,而黑山派则主要是吉尔吉斯人支持。

15世中叶土鲁番汗国吞并附近的哈刺火州、柳城,日渐强大起来的土鲁番开始同明朝争夺位于如今新疆东部的哈密等卫所。明王朝自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出现中衰迹象,尽管后来明朝又有过几次中兴,但始终无法恢复到洪武、永乐、仁宣时期的强盛局面。与此同时西蒙古瓦剌部也日渐兴起,于是在哈密地区形成了明王朝、瓦剌和土鲁番三方争夺的局面。明朝对嘉峪关以西的哈密等卫所的统治模式和内地不大一样——明朝接管这里后就让当地归附自己的蒙古人在尽忠臣服的基础上继续驻守。明成化八年土鲁番趁明王朝和瓦剌在对峙中互相削弱的天赐良机出兵攻占哈密,代表明朝驻守当地的蒙古王公罕慎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却没得到任何回复,不得已之下罕慎联合其他归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同土鲁番交战。在历经十年的激战后罕慎成功收复了哈密,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土鲁番就设计擒杀罕慎,再次占领哈密。这时恰逢明王朝在明孝宗的治理下迎来短暂的中兴局面,于是明孝宗下诏书斥责土鲁番,在明朝的威胁下土鲁番被迫放弃已到手的哈密。四年后土鲁番再次发兵攻占哈密,这次明朝决定发兵教训一下这个对手,于是甘肃巡抚许进率兵挺近哈密,从土鲁番人手中收复哈密。土鲁番并未就此放弃对哈密的野心,直到王越出任明朝三边总制后屡次以重兵击败土鲁番,迫使土鲁番消停了十五年。正德八年土鲁番策反了哈密指挥使拜牙,使其携哈密重镇投降土鲁番,此后明朝再未收复过哈密。

明末由瓦剌部演化而来的卫拉特蒙古人大量进入北疆地区,形成漠西蒙古诸部,其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成为北疆地区最为强大的一股地缘政治势力。1670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的首领后利用南疆叶尔羌汗国内部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间的矛盾出兵灭掉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成为整个新疆以及邻近的中亚地区的新主人,直到清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被清军消灭——不过这就是后话了。